03.03 參與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10個武將,最終下場如何?

殷詩妍


宗法嫡長繼承製,維繫了政治等級,確保政權及家族傳承的穩定性,但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弊端也顯而易見,626年六月初四,建立九年的唐王朝便面臨如此的挑戰,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和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已無法調和,李世民緊急調兵遣將,以穢亂後宮罪名迫太子入宮辯解,而又設伏兵於玄武門殺了建成元吉,一舉扭轉形勢,秦王變身太子,三個月後登上帝位。


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十名將領是誰有二種說法,比較流行的是,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其中長孫無忌是李世民正妻長孫皇后的兄長,關隴貴族代表,深受太宗信賴,全力擁立李治繼位,高宗前期權傾朝野,受到高宗與武則天的打擊,被貶黔州自縊而死。


尉遲敬德:玄武門政變後任命為太子左衛率,賞賜齊王府的府第及其中錢財器物,悍勇善戰又性情暴躁,因與同僚不和被外放為官,晚年閉門避禍,不問世事。侯君集:曾隨李靖討平突厥,後討滅高昌國時私取寶物而被治罪,心生怨恨,蔭發反心,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受到牽連被處死。

張公謹:629年,隨李靖征討東突厥進封鄒國公,三年後病死,追贈左驍衛大將軍郯國公。劉師立:原是王世充手下,兵敗後李世民赦他死罪,參與討伐平定羅藝叛亂,長期與吐谷渾對陣,640年逝世。公孫武達:跟隨秦王李世民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平突厥有功封封東萊郡公,在高宗時逝世,李治為他廢朝舉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獨孤彥雲:玄武門之變後,封幽州都督、歷陽郡公,死於頡利可汗與唐朝的對陣中。杜君綽:以功被封為開國縣侯,擔任玄武北門、翠微宮、玉華宮等宮殿的守將,高宗時參與征討高句麗,斬首三萬封左領軍大將軍,662年逝世。

鄭仁泰:長期在秦王府任職,因討西突厥不利而外放,高宗時,與薛仁貴分兵討鐵勒,薛仁貴大勝他大敗,皇帝並不降罪,生卒年不詳。李孟嘗:初隨王君廓,後投瓦崗再降唐,跟隨李世勣大破突厥,在地方為官平蠻夷之亂並有政績,666年突然暴病而死。


南方鵬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成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淵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公元626年9月4日)世民繼承帝位,是為唐太宗。

參與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武將根據《舊唐書》記載,為以下十名: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都是李世民秦王府的人,下面我來一一說下他們的結局。

長孫無忌,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則天為皇后,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招致武則天記恨。後許敬宗誣陷長孫無忌謀反,高宗削長孫無忌爵位,流放黔州(今重慶彭水鬱山鎮),659年被逼自縊而死。

尉遲恭,又叫尉遲敬德,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卒,唐高宗廢朝三日,詔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第臨吊,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曰忠武,陪葬昭陵。生子尉遲寶琳,襲爵鄂國公。

侯君集,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唐太宗後期太子李承乾同魏王李泰爭爭奪太子之位,侯君集親近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族之)。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君集被處死。但是唐太宗並沒有撤掉侯君集在凌煙閣的圖形。

張公謹,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隋末時為王世充手下洧州長史。618年,隨洧州刺史崔樞歸屬唐朝。任檢校鄒州別駕、右武候長史,尉遲敬德向秦王李世民介紹把他召入秦王府。跟隨李靖平定東突厥頡利可汗,以功封鄒國公。官至襄州都督,年三十九卒。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曰襄。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追思舊功,改封郯國公。

劉師立,隋末時為王世充的將軍,很得王世充的禮遇。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擊破竇建德,進而包圍洛陽,劉師立跟隨王世充被迫出降。王世充被殺,劉師立本來要被一起處死,但李世民愛惜他的才能,被赦免招收進秦王府,擔任左親衛。貞觀十四年(640年)去世,諡曰肅。

公孫武達,在隋朝做過驍果軍(御林軍)士卒。武德初年,投奔秦王李世民。後以功封為東萊郡公。高宗永徽年間授右武衛大將軍。去世時高宗廢朝舉哀,贈荊州都督,陪葬昭陵,諡曰壯。

獨孤彥雲,是李淵太原起兵原從功臣,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因功封幽州都督、潥陽縣公,死後陪葬昭陵。

杜君綽,起初在起義軍,後歸附唐朝,跟隨秦王李世民征討各地軍閥,參加過討伐劉武周、宋金剛等戰爭。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 ,杜君綽拜左戎衛大將軍,兼太子左典戎衛率。同年上朝時,死於禁廡之中。高宗下詔追贈為使持節都督荊、硤、嶽、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於昭陵。

鄭仁泰,很早就是秦王府中的將領,被李世民引為腹心左右。武德二年,跟隨秦王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竇建德。龍朔三年(663年),為防備吐蕃,高宗詔令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軍駐守涼州、鄯州,以備吐蕃。龍朔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因病死於涼州官舍,年六十三。詔贈使持節代忻朔蔚四州諸軍事、代州刺史,陪葬昭陵。

李孟嘗,隋末李孟嘗入山為盜。後歸附唐朝。武德元年李淵登基後,被秦王李世民招入府中為將。李孟嘗跟隨李靖在陰山大破突厥,以功賞賜奴婢一百口。貞觀五年,進封食邑二千戶,後改封漢東郡開國公。乾封元年五月三十日(666年7月7日)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的府第,年七十四。高宗下詔追贈使持節大都督荊、硤、嶽、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昭陵。


治史局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為爭奪皇儲之位,採納部下建議,在玄武門設計殺死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的一次政變。結果是李世民成功上位,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之後不久將皇位禪讓於李世民。

參加這次政變的秦王親信有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一說程知節、秦瓊也參與了這次政變),後上述人物因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獨孤彥雲除外)。那麼此十人後來結果如何呢?我們來看:

1、長孫無忌:李世民發小和大舅哥雙重身份,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李世民天策府重要成員,玄武門之變後受封宰相,後李世民駕崩後,在“立後”一事中與唐高宗李治產生分歧,遭武則天記恨,被誣“謀反之罪”,流放黔州後自縊而死。



2、尉遲恭:剛開始是劉武周麾下大將,後被李世民招撫,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在隨李世民平定天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天下大定後受封鄂國公,老死於高宗年間。



3、侯君集:戰功赫赫,後來在唐太宗晚年因幫助太子李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奪太子之位失敗後被以“謀反罪”處死。



4、張公瑾:原王世充麾下部將,後被李世民招撫。曾跟隨李靖平定東突厥頡利可汗,受封鄒國公,年三十九病故後改封郯國公。



5、劉師立:原王世充麾下部將,後被李世民招撫。曾在平定羅藝叛亂、平定党項和平定吐谷渾等戰役中立下大功,後來在貞觀14年去世。



6、公孫武達:李世民集團元老級人物,秦王府嫡系。多次參加對突厥的戰爭,後在唐高宗年間去世,善終。



7、獨孤彥雲:秦王府嫡系,玄武門之變後不久在與突厥軍戰鬥中死於戰陣。



8、杜君綽:秦王府嫡系,玄武門之變後一直負責率領御林軍保衛皇宮安全,後來在上朝時猝死於皇宮中。



9、鄭仁泰:秦王府嫡系,先後參加過平定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等戰爭,後來病逝於唐高宗年間。



10、李孟嘗:起先為盜,後隨王君廓一起投奔李世民,追隨李世民征戰四方,後在唐高宗年間暴卒。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關注!


才子八怪


絕對不止10個武將,就現在出土的墓誌銘來說參加玄武門的就好幾個都是史書失於記載的。。他們分別是常何,安元壽,曹欽,許洛仁,王神慶。還有秦瓊很明確他也參加了。還有長孫順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