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當租房淪為資本遊戲,就變味了

有了網貸後,租客短期支付能力提升,長租公寓等中介就能夠肆無忌憚地“搶房”了,房主看此情形,自然就會漲租金。

當租房淪為資本遊戲,就變味了

過去我們很單純,認為租房就是業主與租客對等交易,中介只是撮合交易。包括線下看房、籤合同等,中介提供的只是居間服務。怎麼也沒想到,中介會和P2P扯上關係,一門簡單的租賃生意,居然做成了複雜的金融遊戲。本想靠租房實現“美好生活”,居然陷入了精心設計後悄悄佈下的金融圈套。

近日,“到底房租有沒有暴漲”、“到底誰推高了租金”的討論正酣,長租公寓第一雷平地而起。事實讓雄辯平靜,解剖這一案例,租房為載體的金融遊戲大白天下。

你以為只是籤一份租賃合同嗎?其實不然,這是一份網貸分期付款合同。別看互聯網金融平臺不咋景氣,但在租賃領域可是香餑餑。

一則,相比傳統網貸看不清的底層資產,年輕人租房是真實需求,也有分期付款的訴求。“押二付一”模式下,客觀上融資有必要介入;二則,有租客押金擔保,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加上額度不算大,風險可控。於是,收益率(1%-2%)連餘額寶都跑不過的租賃市場,嫁接互聯網金融的玩法後,中介和網貸一聯手,盈利機會就創造出來了 。

對租客來說,支付的所謂“租金”(網貸分期付款),不僅包含網貸利息,還有租金,實際承擔壓力並不小。稍加思考,不難看出中介和網貸聯合下套割韭菜的套路,也不難理解這樣的模式對自己很不利。但為何,年輕的租客們還會選擇呢?這就與當前部分年輕人的消費模式有關了。

近期,央行《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還的額度756.7億元,相比2010年增長近10倍。超前消費理念下,不少人享受花錢快感,卻壓根還不起錢。

盛行互聯網的當下是個好時代,又是個壞時代。朋友圈裡,大把人整天在曬消費,“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活在當下”,很多人接受這樣的理念。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中提到,35歲以下的年輕一代,平均每人每月儲蓄只有1339元。就像信用卡消費“不花錢”的酸爽一樣,“押二付一”的模式下,高額的房租和押金確實有壓力,申請網貸以後,短期的壓力小多了,至於多花了多少錢,留給明天吧!“花錢一時爽,還款火葬場”,超前消費刺激年輕人不斷投入火坑。

問題是,這種只看當下的觀念,助長了別人害你的心思。既然有了網貸後,租客短期支付能力提升,長租公寓等中介就能夠肆無忌憚地“搶房”了,房主看此情形,自然就會對租金待價而沽。再說,有了貸款,高租金就被分攤了,壓力也就拖後了。中介、網貸、房東和租客四方形成的閉環中,租客自然會按時付租金,只要中介和網貸都不發生問題,這個鏈條就不會斷裂。

但恰恰,空手套白狼的中介不安分。這次長租公寓“第一雷”中,涉事中介破產了。照理說,租客申請分期付款後,從網貸平臺出來的一次性12月的租金,隨即進了中介口袋。而在業主那一邊,中介只需要按季度付租金,剩餘的資金則截留下來為己所用。如果不是吃了喝了、炒股、捲款跑了,單單拿去擴張新房源,是不會淪落到破產境地,因為新的房源又有了新的現金流。如果破產了,那資金一定被非法挪作他用了。這也恰恰是當下行業監管上的巨大漏洞。

2016年,國家要大力扶持租賃,筆者當時供職的機構承擔了一個課題,研究了一系列鼓勵租賃的創新,比如監管創新、模式創新、融資創新。但後來,卻發現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未回答清楚,到底誰來監管這個行業呢?單單行業定位,就吵了半天,最後才認定為租賃屬於生活服務業。更進一步,誰來監管呢?工商、建設、房管、消防、民政、人口和市場監管等,貌似都有管理義務,但誰牽頭管理這個費力不討好的行業?

當大家還在爭論的時候,市場需求和租金水平還都搞不清楚的時候,早就嗅到紅利的長租公寓,已火速行動起來。短短3年就發展出2000多家租賃機構。現在,租賃與互聯網、P2P、私募融合起來,監管難度更大了。(作者環宇雜談,系資深地產研究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