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貿易戰使美國在華工廠紛紛“逃離” 尋找出路

【僑報記者薩薩8月19日報道】30年前,斯勞萬(Larry Sloven)來到中國南方,當時中國正迅速崛起為世界低成本製造中心。當時,他在華開辦工廠,向美國最大零售商出口數百萬美元的商品,包括電動工具和LED燈。

但是,這個時代即將結束。

路透社報道稱,近幾年來,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監管政策收緊,以及中國政府正建立的可持續、以服務為導向的經濟體正在形成,這些政策無不擠壓著低端製造商的生存空間。

但要說壓死美國在華低端製造業工廠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就是中美之間爆發的貿易戰。

香港冠石國際有限公司(Capstone International HK Ltd)總裁斯勞萬說:“這是一個過程,現在中國製造的產品成本越來越高。” 冠石國際有限公司是弗羅裡達州迪爾菲爾德比奇(Deerfield Beach)總公司旗下的一個分公司,專做電子消費產品。

本來,中國把注意力從低端製造業轉移到高科技行業後,製造商們就感到了壓力,現在,這種壓力更大。

隨著中美關稅戰,“每個人都意識到,我們也許應該面對現實。” 斯勞萬說。製造商們非常擔心,他們的產品將被“下一波關稅狙擊”。

目前,斯勞萬正在努力削減其在中國的業務,將這些業務分散到泰國等地。

從醫療設備製造商到農業設備公司,路透社對十幾家美國在華製造商的採訪表明,這些公司正在重新考慮是否要在中國進行生產。

醫療產品製造商哈布斯(Charles M. Hubbs)表示:“在加關稅之前,我們打算把大約30%的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回美國。”“而隨著最新的關稅發展態勢,我們將可能把60%的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美國。”

而其他的一些工廠也正在評估貿易戰對他們的影響。

美國一家大型製造商公司駐中國高管說:“在目前環境下,像我們這樣的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正在內部重新評估貿易戰影響,並採取相應措施減輕影響。”

由於中美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衝突及特朗普威脅要對中國製造商品徵收關稅,這可能引起全球商品供應鏈的變化。

對一些人來說,影響是十分明顯且直接的。

總部位於佐治亞州(Georgia)的AGCO集團向美國貿易代表表示,關稅將使其在中國江蘇的農業設備生產廠不具“價格競爭力”。

另一些廠家已經直接採取了行動。比如傢俱製造商在家集團(At Home Group Inc)和RH集團已經表示,開始削減在中國的生產線。

但還有一些人,選擇觀望,因為他們在產品供應鏈中的位置不同。總部位於美國的GMM不粘鍋塗料公司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印度,但他們還是要觀察進一步情況後再決定是否退出中國。

GMM的首席執行官甘地(Ravin Gandhi)稱,目前仍有很多製造商留在中國,特別是那些瞄準巨大的中國國內或地區市場的製造商。

一些工廠高管表示,中國仍擁有最好的基礎設施、供應鏈網絡和工程人才,這就是潛在的競爭力以及吸引企業的方面。

就規模而言,中國無法輕易被取代。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7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製造業產出約為2萬億美元,是全球最龐大的。

總部位於加州的一家電動平衡車初創公司Bird今年6月在提交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一份意見書中寫道,他們“不知道美國有哪一家電動平衡車製造廠可以根據Bird的需求替代中國。”

璞凱包裝(Procon Pacific)亞洲業務上海公司主管克拉斯斯坦(Krassenstein)表示,美國在華工廠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但轉變是不可避免的。

在過去的8年裡,中國珠三角地帶的工廠租金飆升了80%左右,而人們還抱怨著勞動力成本的飆升。

而與此同時,其他一些亞洲國家正想躋身製造業國際市場。泰國正積極宣傳該地區是製造業中心,可以提供激勵措施,比如對某些行業免徵至多8年的企業所得稅,以及對某些原材料免徵進口關稅。

而種種這些跡象都開始促使在華美國工廠尋找新的方式,或離開或繼續待在中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