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現在去農村承包土地的人那麼多呢?

愛家燈飾裝飾徐冬


鍾情三農首先糾正一下你的問題,因為你所謂的“去農村承包土地”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其實它正確的說法應該叫做“土地流轉”,也叫作土地的轉包。

土地流轉不同於土地承包。

熟悉我國土地政策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土地流轉和土地承包有著本質性的差別。

村集體把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發包給農民的過程,叫做土地承包。

國家允許農民把承包來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出去,但承包權還在農民這裡,這個過程叫做土地流轉。

那麼,為何現在到農村地區進行土地流轉的人越來越多呢?其實歸根結底,它就是一項生意罷了,有人願意“購買”,有人願意“出售”,這就構成了這個流轉過程。

那麼,為何有人不願意繼續種地了呢?

對比,筆者以為,主要還是在我國現行的種植效益來看,小規模的農產品種植收益很低,僅僅能夠滿足家庭溫飽,無法實現家庭的脫貧致富。


我國農民人均耕地不足三畝,有些土地稀缺貧瘠的地區甚至人均耕地不足一畝,要想在這少量的土地上刨食,也就是勉強果腹而已,要想指望這幾畝薄田養家餬口幾乎是不可能。

特別是目前我國糧食價格逐漸走低,但是種植成本日益提高的今天,小規模農業種植是沒有出路的。所以,很多農民狠下心來把自家土地流轉出去,乾脆外出打工掙錢。

為什麼有人願意流轉他人耕地。

對於這個話題,筆者認為,種地其實還是掙錢的,只不過小規模種植的話整體收益太低,如果能夠擴大種植規模的話,可以有效降低種植成本,實現整體收益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並不比外出打工差。

比如,種植一畝地,每年的淨收入可能只有不到500塊錢,自家三五畝地一年到頭純收入不過2000多塊,不如打工一個月。


但是如果能夠流轉到成百上千畝耕地的時候,即便是剔除流轉成本後一畝地淨收入只有300元,但是整體收益也會達到數萬元甚至更高。

因此,有人願意流轉自己的耕地,也就自然有人願意轉包他人的耕地,都是圖的一個利字罷了,沒什麼不好。


鍾情三農


按理說,我們的農業應該是最具有發展前景的行業,畢竟有那麼多人要吃飯、吃菜、吃水果,這些都是必需品,所以,農業只可能創新而不會過時。

至於你說的,為啥現在去農村承包土地的人那麼多,我認為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農業大環境的變化

每家每戶單打獨鬥式的耕作模式,其高成本、低效能的弊端越來越突顯,比如一家五口人的家庭,擁有十畝左右的可耕地,按三個有效勞動力來說,在家操持著十畝莊稼,種植小麥玉米的話,去掉成本每年賺一萬塊錢就很不錯了,然而現如今一萬元能夠一家人開支嗎?即使在農村。

所以,更多的農村人選擇外出打工,如果同樣按三個有效勞動力都外出掙錢的話,三個人每年大約能掙八萬元左右,這是比較保守的數字。

所以,創造價值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人們的取捨,如果有人願意承包自家的土地,這些以打工為主的家庭,自然是願意的。

在我們中原地區,比較優質的土地,租金一般都是在一千元左右每畝,自己不用種莊稼,得到的收益和種莊稼差不多,誰會不願意呢?

二、國家政策的支持

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率,國家也在積極引導有能力有資本的人去搞農業,同時也有相應的優惠政策進行扶持。

這是一件好事情,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人只盯著補助了,而忽視了種植的本身。

很多老闆上來就承包了數百畝甚至是數千畝的土地,即使給你的補助及時到位了,可種地你不投入嗎?再加上管理成本,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所以,近幾年出現種地大戶賠錢的現象非常多,一個恨重要的因素就是出發點不對頭。

未來幾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大浪淘沙,勢必會留下一部分真正熱愛農業、發展農業的種地大戶。

三、農業蘊含巨大商機

目前很多種植大戶,確實是看中了農業的商機,認識很多種植中藥材、種植蔬菜及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種地大戶,他們真的都是很認真在做。

比如安徽省渦陽縣陳大鄉的峰子,他承包了一百多畝地,在種地大戶當中,他的種植面積排不上規模。

但他近幾年致力於發展經濟作物中藥材種植,目前已經發展了白朮、白芷、白芍、紫苑、丹參、防風、前胡、麥冬等近十個中藥材品種。

他本著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裡的法則,將風險分散,不求大賺,只求穩產,弄好了,還是比種植常規糧食作物強上數十倍。


佰秀農業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農村承包土地是好事呢,不然農村土地都荒著了,那就造成耕地資源浪費和糧食緊缺問題就麻煩了。

因此你說的這個現象其實和國家的發展策略是緊密相關的。

國家不可能讓土地都荒著吧,所以就開展了農村“三塊地”改革,這農村承包地改革就是主要內容之一。

第一、施行土地三權分置,放寬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這裡面既包括就愛聽承包地也包括一其他方式承包的四荒地等。這樣一來,對於想去農村租地、承包地的人來講就有了政策支持。

第二,鼓勵農村創業。比如給下鄉創業的人員一系列用地、稅收、貸款、補貼等優惠政策,目的在於通過引進社會資本力量去橋東農村經濟發展,讓農村不再成為貧窮的代名詞。

第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個大頭,裡面包含的內容可多了,比如新農村建設、各類農村項目等等,目的同上,當然也是為了饒昂國家經濟實現再次騰飛。

第四,人們的思想改變了,由原來的“本分存錢養老”變得更具加敢想、敢做,願意去農村開拓自己的事業。

不過說句實話,去農村創業得謹慎,不要盲目,農業不比其他,風險性還是在那裡的,要多方面評估之後再做決定。

更多農村問題歡迎點擊頭像關注“土地論壇”,我們長期關注三農,為農民服務!


土地論壇


土地是珍貴的,土地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針對我國土地資源日益枯竭與城市建設用地等矛盾問題,國家從2003年起連續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土地資源的措施。前不久出臺的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拉開了新一輪土地調控的序幕。

據瞭解,我國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繳納標準,擬在現行基礎上提高1倍。最高的一等地區,將從70元/平方米調整為140元/平方米。官方文件稱,此舉是為了保護耕地,強化土地經濟調控手段,促進節約用地。正因為土地資源的珍貴,現在土地不僅是農村人的命根子,也成了好多人發展事業的焦點。我們所說的土地承包有著嚴格的定義。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延長。為了讓土地實現其自身價值,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讓土地真正“活”起來。所以,國家支持那些承包土地的人群。

國家雖然明令禁止耕地買賣,但是土地流轉是肯定支持的,這樣一來,農村大量的閒置耕地被喚醒,不僅避免了耕地的荒廢,還有力的維繫了國家糧食安全,這樣何樂而不為呢。一方面讓閒置的土地有了價值,另一方面,也讓有耕地的農民不用種地就能獲得一些收益,這對他們來說顯然是一件好事。

同時,這些輪包土地的人,通過輪包獲得大量土地的經營權,也獲得國家的保護,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一定的收益,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新華融媒新消費


今年是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農村土地確權的最後一年,未來的農民,在土地的選擇上面會有更大的空間。為了盤活農村大量的土地資源,以後會有更多的利於發展三農的政策湧向農村大地。那麼,為什麼現在去農村承包土地的人那麼多呢?

第一:跟土地的“三權分置”改革有關

以前農民手中的土地,其經營權與使用權是在一起的,而土地的三權分置後,經營權與使用權是分開的。農村土地的經營權與使用權分開後,農民可以依法自願有償的將閒置土地經營權轉讓給種植大戶,這就盤活了農村的土地資源,相當於給在農村開創事業的人打開了一扇大門。

第二:跟土地減少有關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規模逐漸擴大,一些農村的土地早已被覆蓋上了水泥,喪失了土地的農業屬性。例如,深圳早在前幾年就對外宣佈了,深圳市的城鎮率達到了100%的水平。改革開放了三十年,不只是深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內陸的城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每年都在減少,農村裡的耕地也隨之減少。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很多人敏銳的發現了農村的土地商機,也就紛紛去農村承包土地了。

第三:種少田,不賺錢;種多田,有補貼

很多農民都在感慨,自己一輩子在農村裡種田,現在居然供不起一位大學生。這裡面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農民在農村種少田其實是不賺錢的。種多田,不僅有補貼,而且還有奔頭。例如,我村裡的一位老農民,去年承包了20畝西瓜地,今年他一口氣在外地承包了80畝土地用來種植西瓜,現在他家每天出園的西瓜就有一萬多斤,而一斤西瓜可以賣到1.3元/斤,每天就有一萬多元的收入。總體來看,種多田是有奔頭的。

當然,做買賣的總有人賺,也總是有人賠的,故而,大家不要盲目的追從別人的腳步就行了。


贇子曰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但是現在有一部分農村的土地都是荒廢的,土地因為沒有水灌溉,收入實在是有限,而且很多地方年輕人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也確實缺少勞動力。我們村子的所有地都承包出去了。

為什麼現在去農村承包土地的人那麼多呢?

首先,因為成本比較低,每畝地一年才100多塊錢,他們送最少的代價把土地承包了,每年種兩季作物,而且他們還打了幾眼井,解決了灌溉問題,把所有的旱地都變成了水田,收入大大挺好,出去所有的成本和人工費用,每畝地的收入都在500塊以上,也算是很大的收入了!土地承包,有利於農業機械化。

其次,因為國家扶持政策好,國家對於土地承包大力扶持,有很多項目,每年都有項目費用,收入自然低不了。我們村子承包土地的人還是我們鄉的人,上萬畝地承包了2年時間,家裡就蓋起來了小別墅。承包土地利潤可觀,還是有很多人眼紅的。



最後,就是因為農村的發展,農村在現在發展比較快,生活生活條件比較好了,很多人就不種地了,但是土地閒置著又不太好,所以就想著承包出去,每年還能有一些收入。不管怎麼說,都是因為利益,讓那麼多的人想去農村掙一筆錢,發家致富。


俺是大斌子


首先,糾正一下問題的提法,不是去承包土地,是去租賃土地。承包權是專屬於農戶的,外來人口、商業企業只能以租賃方式獲取土地經營權,即所謂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

第二,為什麼很多人去承租農村土地?

1、國家政策加持。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雖然逐年下降,目前已不足10%,但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依然很重要。19大提出了城鄉融合發展,一改之前城鄉統籌發展的提法,把農村放到和城市真正平等的地位來對待。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是為解決三農問題作出了新的頂層設計。

2、農業仍是價值窪地,無論是產業價值,還是投資價值。這也是大企業大資本紛紛進軍農業的原因。作為個人,租地搞個小項目,可獲得一定的回報。

3、找到精神上的原鄉。生活在城市鋼筋森林裡的我們,都懷著鄉愁,希望能有一片桃花源,讓我們在汲汲營營中能獲得慰藉。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便可暫時擺脫都市羈絆。這一點看似牽強,實則合理。

最後,說說去農村租地是不是擁抱農業的最好方式,顯然不。

1、國家政策已明確做了引導,農業的生產主體還是得以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農業企業則側重於加工,流通,品牌營銷等環節。

你心血來潮去弄一塊地,結果發現遠比想象中難做,於是要麼慘淡經營,降低了土地產出效益。要麼轉手想賺個級差地租。

2、盤活農村土地,除了土地流轉,還有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多種方式。你真想搞農業,不如想想怎麼為土地和農民創造真正的價值。

3、許多企業承租了一大片地,然後劃成若干片,打起了化整為零的小算盤,想吸引城市白領來認領。我只想說,概念很好,實際沒用。十年前就有人玩這種模式了,可是認領者寥寥。把握不了用戶真實需求的模式都是假把式。


新農業內參


主要原因是因為現在農村種地的人在逐漸減少,準確一點應該是想大面積包地的越來越多。

1、主要的原因是現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入不敷出,投入成本比較高,一個季節到頭收入也就幾千塊錢,不如出去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所以現在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比較低,其實也是種地的數量比較小,一畝地的收入是有限的,少了收入自然就低了,所以收入也沒有出去打工的錢多,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會放棄家裡的土地進城或者進廠進行朝九晚五的上班。

2、既然後放棄土地的就有在下面接收這些土地的,成百畝的進行承包,加上地租和投入,好點話一畝地的收入在幾百和上千不等,這樣的按照100畝計算收入會在10萬左右,一般的都在六七萬,這個還是在行情比較好種植的是大田的作物,如果是經濟作物,趕到好點的行情,收入在十幾萬。

3、比如現在種植的花生,正常的年份,每畝的收入在700左右,100畝在7萬以上,所以看到一些包地戶掙錢越來越多的人也加入了這個隊伍。不過還有些不掙錢的是在管理和經營上沒有把握好,賠錢的。

現在包地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主要的原因是做農業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如果是想在短時間內掙大錢的,建議不要加入這個行業。


福達花生講堂夏軍令


中國除北方部分工地可以以大戶形式種植,實行大型機械化,因為是平地。過了黃河以南平一點是沙地,種什麼都一般般,談不上賺錢。還有壤土地種水稻產量高都是丘嶺,地勢根本不適合大型農機運作,三五年全部成為爛泥由,且土質的特殊性田裡經常乾的裂口,必須用大量人工堵漏,儘管國家這幾年土地整改,也只是小的改大一點,並不能徹底改變現狀,來農村包土地的一部分是盲目的,另一部分是關係戶,真正的農民頂多種上百畝地就不多種,而這包地百畝都是家有四口勞動力以上的,也就是說一個勞力能完成二三十畝的種收就己經到頂了。隨著世貿進口農業物質加多,穀物價格下滑,幾年內棄荒的不會增加,但農民將對土地投入逐漸減少,比如肥料種子等,以防入不敷出,,,從而土地出現荒沒,大面積減產。


平凡123876623


因為現在承包土地的人,都是為了自己輕鬆,相比城市上班族來說,種地時間自由,且自己就是老闆,旱田的話,糧食作物相當省事,春天機器種,夏天機器打藥,秋天機器收。收入方面旱田我們這邊在四五百差不多,可能更底,但是你什麼都不用幹,澆水的話一畝收入1000元,當然這會有些浮動,有的顆粒無收有的一畝兩千,如果包地種糧食作物的話,我們這邊一般會承包很多,有人包了4萬畝,對就是4萬畝,土地流轉承包國家的,國家還給了四臺1304。現在國家補貼也很多,黃豆我們這邊一畝光補貼就200元。說了那麼多,現在都是機器,種地不累,時間自由,還不受老闆的氣,收入有可能會很高,我知道有人種了2000畝一年200萬的。當然人口大省就省省吧,我說的是內蒙新疆甘肅一帶。人口大省像山東只能種菜了,因為菜只要種幾畝,就夠忙一年了,主要是人多地少,種菜想必你要天天去地裡幹活,那樣的地估計沒人種的吧,還有就是果園,果園的話我也想種個100多畝,但是投資大,見利時間長,風險較高,我還是種我的土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