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被誤讀的《廣場協議》

□金旼旼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但前提是這個史必須是真實的歷史,而非戲說臆想;否則,從錯誤的歷史中得出錯誤的教訓,以訛傳訛危害不淺。近來,隨著貿易摩擦風險升高,有關《廣場協議》的解讀重新為人關注,但一些常見的誤讀仍大行其道,值得釐清真偽以正視聽。

一種常見的誤讀是,1985年9月22日簽署的《廣場協議》是美國遏制日本崛起的舉措。但當時正值冷戰高峰,雖然美日貿易摩擦日趨激烈,但雙方仍是安全盟友關係;美國面臨的第一威脅來自蘇聯,不存在全面遏制日本的動機。

並且,《廣場協議》並非單一針對日本,當時簽約方為五個:美國、法國、聯邦德國、日本和英國。協議目的是解決美元對當時主要貿易伙伴貨幣高估,以及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問題。

1980年代初美元持續走強、美國貿易逆差快速擴大、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是《廣場協議》誕生的歷史大背景。因此,美國試圖通過倒逼主要貿易伙伴調整政策,來解決美國自身經濟問題。

1979年年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3%,1980-1982年期間美國經濟連續兩次陷入衰退,經濟滯脹問題凸顯。為此,1979年上任的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啟動加息計劃,強行壓制美國通脹,但利率提升也導致美元匯率大幅上漲,加劇美國貿易逆差。

據經合組織統計,從1980年到1985年,美元對當時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日元、馬克、法郎、英鎊的升值幅度達到約50%。美元大幅升值給美國出口帶來巨大壓力,1980年美國尚能實現經常賬戶順差,但到1985年經常賬戶逆差佔GDP的比重高達2.71%。

為此,1980年代初上臺的美國里根政府開始對當時主要經濟夥伴施壓,其解決思路有二:一是推動他國貨幣升值和金融自由化,這有助於逆轉美元升值勢頭,增加美國出口商品競爭力;二是推動他國市場開放,增加對美國商品進口。這最終促成了《廣場協議》。

因此,美國確實利用其經濟和軍事霸權強迫他國調整政策,以實現美國利益的最大化;但該協議並非單一針對日本,更稱不上刻意打壓日本的陰謀。

另一種常見的誤讀是,《廣場協議》是日元升值、日本經濟陷入“失落十年”的罪魁禍首。協議導致日元升值不假,因為這正是協議目的所在,但日元升值和日本經濟陷入“失落十年”之間卻並沒有因果關係。

《廣場協議》簽署後,日元對美元開始大幅升值,1985年-1987年日元對美元升值超過50%。但這種升值是對此前日元低估的修正,日元估值並沒有脫離基本面。

如果日元是因美國干預造成過度升值,那麼此後必然貶值,但這並未出現。美元對日元匯率在1980年約1比220左右,到1987年為1比145,到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的1991年時為1比135,此後迄今美元對日元的波動幅度主要在80-120區間,這意味著《廣場協議》後日元雖然大幅升值,但並未偏離均衡值,反而是向均衡匯率靠攏。

《廣場協議》簽署於1985年,日元快速升值是在1985-1987年間,而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是在1991年。也就是在協議簽署後五年多時間裡,日本經濟非但沒有出現任何動盪,反而是在加速增長。

且《廣場協議》的簽署國有五個,簽約後除日元外,西德馬克對美元匯率在短期內也大幅升值40%,為何後來只有日本出現了嚴重經濟危機?可見真正原因還得從日本內部來找。

就1990年代初日本經濟危機成因,經濟學家已基本達成一致。例如,日本前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在2004年撰寫的論文《日本匯率政策失敗所帶來的教訓》中說:“造成嚴重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日本政府採取了錯誤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由於擔心日元升值有損日本經濟競爭力,日本政府通過放鬆信貸來維持經濟擴張勢頭。從1985年至1987年,日本央行將基準利率從5%降至2.5%,過剩流動性導致日本股市、樓市泡沫越吹越大。

到1989年,日本政府意識到經濟過熱風險,但卻選擇激進加息來解決問題,從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短短一年多時間裡日本央行基準利率從2.5%飆升到6%。急劇收緊的貨幣政策刺破經濟泡沫,日本經濟因此陷入長期停滯。

因此,雖然《廣場協議》和後來的日本經濟危機確實存在“相關性”,但卻很難說具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日本政府在面對外部壓力時自亂陣腳,先過度釋放流動性、此後又過快收緊銀根,接連決策失誤才是造成日本經濟陷入停滯泥潭的根本原因。

雖然日本經濟在1991年泡沫破裂後陷入長時間零增長狀態,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日本已基本完成戰後經濟復興目標。1991年,日本名義人均GDP已達2.87萬美元,高於美國的2.44萬美元(IMF)。因此,雖然此後陷入十多年的零增長,但日本已躋身一流發達國家行列,國民生活水準已達到很高水準。

同時,在經濟危機後,日本私營部門也開始積極尋求出路。日本企業利用日元大幅升值機遇大幅增加海外投資,將大量產能轉移到海外以化解貿易摩擦壓力。

日元升值和貿易摩擦也倒逼日本企業加快結構轉型和科技創新步伐,“日本製造”加速從一般加工製造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製造業轉型;同時日本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精益生產也成為全球企業學習的楷模。

因此,雖然日本經濟陷入零增長陷阱,但日本私營部門的全球競爭力卻不降反升。在泡沫破裂的1990年代和新世紀初,大到汽車小到隨身聽,日本商品依然風靡全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