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黃奇帆:中國農民工損失了50%的勞動力生命,導致城市用工緊張

8月21日,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在深圳舉行。重慶市原市長、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在發言中表示,不能為了智慧化談智慧城市,如果城市基本的基礎設施、基本的產業格局,包括人、土地各種要素配置都是很不合理的,不按照城市規劃現代化要求的基本條件來進行改造,一步到位地就去想智慧化,想通過智慧化把不和諧的基礎條件去緩和去平衡是空中樓閣。智慧城市是現代新型城鎮化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一件事,不可能去改變一個亂糟糟的基礎設施。

黃奇帆說,當前,制約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城鎮化率剛過了60%,國民經濟的人口紅利卻已逐漸淡出,勞動力處於緊張,很多城市出現了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情況,造成這個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億多的農民工沒有真正地市民化。農民工一般到了45歲以上,城裡的企業就不招聘了。農民工有效的工齡損失一半,所以中國的城市化讓農民工損失了50%的勞動力的生命,沒有充分利用這個工齡,所以中國城鎮化還沒有到60%,勞動力已經緊張了。全世界一般來說是城市化力到了70%以上有一次拐點出現,勞動力開始緊張。

以下為黃奇帆演講速記,未經本人審閱。

智慧城市概念源於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是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相結合的產物,被認為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方向,文明發展的趨勢,其實質就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城市運行系統的互聯、高效和智能。不與城市智慧城市、智慧感應、智慧管理的能力,從而為城市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發展更加和諧、更具活力、更可持續。

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有三重意義,一是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智慧城市以智慧的理念規劃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設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和策略發展城市,有助於促進城鄉各個關鍵系統和諧高效的運行,從而緩解城市病。二是推動高質量的發展,智慧城市是創新2.0時代的城市形態,它基於全面透徹的感知,穿戴泛在的互聯以及智能融合的應用,構件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和生態系統,推動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全面創新,從而為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的動力。三是智慧城市通過物與物、人與人、物與人的互聯互通互動,極大增強城市信息,獲取實施反饋和隨時隨地服務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解決民生領域長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服務不公平的問題,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智慧城市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智慧,二是城市,其中城市是承載智慧的基礎,是母體,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首先要遵循新型城鎮化的規律,完善城市產業佈局,功能配套和治理體系,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態,離開城市基本面來談智慧城市,既希望通過智慧化,讓一個亂糟糟的佈局極不合理的城市脫胎換骨,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智慧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的精氣神,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善用現代技術、現代理念、現代思維,夯實城市數字基底,中樞神經和智慧大腦,讓城市學會思考,如果沿用工業時代的思維方式來搞智慧城市,只能照貓畫虎,低水平的重複。所以對智慧城市建設而言,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基礎性根本性層面的任務,推進城市智慧化是戰略性集約化層面的舉措,兩者缺一不可,唯有無縫對接、有機融合,才能最終實現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

我在這裡講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能為了智慧化談智慧城市,如果這個城市基本的基礎設施、基本的產業格局,包括人、土地各種要素配置都是很不合理的,在這個情況下不按照城市規劃現代化要求的基本條件來進行改造,一步到位地就去想智慧化,想通過智慧化把不和諧的基礎條件去緩和去平衡,那是空中樓閣,智慧城市是現代新型城鎮化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一件事,不可能去改變一個亂糟糟的基礎設施。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這是兩個互動,互相辯證的一個概念。

首先,從基礎性根本性層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設。要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土地、房屋建設,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就業崗位等五個方面的要素供給上按照產業跟著功能走,人口跟著產業走,土地跟著人口和產業走的思路,做好五個方面的結構性平衡:

一、城市功能定位的平衡,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若是依託城市群、城鄉之間的格局來發展,城市群是人口大國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代表著城鎮化發展的主體發展方向。考察世界主要城市群和大都市連綿帶,一般有四個特徵:城市群、大都市連綿帶區域城鎮化水平比較高、城鎮化力一般在70%以上;在城市群中,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協調分佈,相鄰等級、城市人口比例大多數在1:5左右,比如一個2000萬的城市,旁邊可能有一個五六百萬或者三四百萬的城市,不能這邊一兩千萬,那邊一群三五十萬的城市,城市大齒輪和小齒輪之間齧合傳動都會效力減半。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佈局比較合理,西部往往會出現800萬、1000萬的城市,旁邊一群四五十萬的、二三十萬的,缺少兩三百萬、三四百萬的中城市、大城市之間的銜接,也就是城市群有一個定位和佈局。三、要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絡完善,各城市之間交通便捷、信息暢通。四、城市功能佈局合理,功能明確,城市功能互補,要在城市群層面上思考謀劃,合理確定自身的功能定位,城市是建設城市群中的大城市還是中城市小城市,是金融貿易中心城市還是工業物流基地城市,總之要科學設定城市定位,彰顯特色,有機聯動,協調發展,而不能各自為政,盲目建設。

其次,是人口供給的平衡。人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要素,以人為本,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義。

當前,制約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是城鎮化率剛過了60%,國民經濟的人口紅利卻已逐漸淡出,勞動力處於緊張,很多城市出現了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情況,造成這個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億多的農民工沒有真正地市民化。

一般來說,城鎮化的職工20歲左右參加工作60歲退休,有40年的工齡,農民工因為有戶籍問題,一般到了45歲以上,城裡的企業就不招聘他了。這樣達到60歲,差十四五六,農民工的工齡裡少了15年。再加上20歲到45歲打工期間,每年總有兩個月到元旦以後到春節要回家,一年有兩個月,六分之一就在路上,就不上班了,這六分之一加上15年,差不多三分之一不能上班了,不再招他工了,六分之一加三分之一,加起來就等於二分之一。什麼意思呢?農民工有效的工齡損失一半,所以中國的城市化讓農民工損失了50%的勞動力的生命,沒有充分利用這個工齡,所以我們還沒有到60%,勞動力已經緊張了。全世界一般來說是城市化力到了70%以上有一次拐點出現,勞動力開始緊張。

所以,我們首先要把農民工城鎮化戶口問題解決,這是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任務。中央也提出,到2020年解決1億的農民工問題。深圳實際上人口是2000萬,其中四五百萬左右是戶籍人口,800多萬農民工,還剩下600萬左右是像我們這樣的每天在這裡來來回回進進出口,也不叫常住戶口,而是閃動的戶口。這裡面很重要的一點,常住人口一千幾百萬的超級大城市,如果800萬農民工,有一天全國各地都歡迎自己的農民工回來,甚至突然少掉500萬農民工,這個城市就不是國家超級大城市了,就是國家一般的大城市了,因為人口500萬到1000萬了。這個意義上講不是說深圳要搶農民工,對農民工大量幾十年就業,城市善待他本來也該落戶;從深圳長期戰略發展,作為國家一千萬以上的超級大城市,穩定的發展,都應該優先地解決農民工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智慧化城市怎麼智慧,都缺少戰鬥力的。

第三,土地房屋的供應平衡。以智慧城市促進城市增長,很重要一點就是管理資源,比如城市建城區面積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一平方米,每一萬人一平方公里,100萬人口的城市建設4到5億平方米是大體合理的。又比如商業設施面積一般每兩三萬元的商業零售額可以配置一平方米的商鋪商店百貨店,每兩萬元的GDP可以配置一平方米的寫字樓,不是計劃經濟,這是講經濟效益。如果只有兩萬元的增加值,去配了好多平方米的寫字樓,寫字樓空曠,如果一個城市一共就只有30億的商業零售額,如果去配了許多的商鋪,最後也是賠本。所以這種配置都要按照市場需求、供求大體平衡,否則大手大腳供過於求,勢必出現空城鬼城。但是如果土地長期供應不足又會造成土地稀缺,房價極高。

到深圳還要為深圳說話,當年深圳兩萬人的漁村,小平同志批准,形成一個2000平方公里的地方,現在深圳2000萬人口了,GDP也2萬億了,還是2000平方公里是不夠的,這2000公里扣掉綠化,扣掉道路,真正可以搞建築的一千平方公里不到,只有800、900平方公里,所以深圳土地緊、房價高,跟資源配置有關,在我的感覺裡,怎麼樣再增加1000多、2000多平方公里,真是資源優化配置。所以,我說個觀點,公共設施各方面要平衡,否則智慧城市再智慧,巧夫難為無米之炊。

第四,基礎設施與公共設施的平衡。基礎設施是城市脊樑骨,我們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重要的出發點是想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城市病,但是總體不平衡的基礎設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決不了問題,是空中樓閣,前提還是要做好城市供給基礎設施平衡。比如國家規定,城市建成平均路網密度要達到每平方公里八公里的長度,這不是我們國家主觀規定,全世界城市都有這個規範,一個標配。再比如一個城市人每天要綜合用水0.3噸,就是300公斤,用了水總會變汙水,產生0.25噸的汙水,每個人平均也會有一公斤垃圾,這樣在一千萬人的城市必須有一個一千噸的垃圾處理廠,每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一千萬人要一萬噸的垃圾處理系統。所以整個來說,基礎設施和城市也是要有基本的比例平衡的。

第五,產業佈局的平衡。產業集聚、人口才能集聚,政府才會收入,智慧城市建設才有基礎,這方面要特別做好兩個平衡:一是就業總量平衡,一座一百萬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老人,起碼有五六十萬的需要就業。二是結構平衡,城市一二三產業之間要駁斥平衡,上中下游產業鏈與生產業之間要平衡,並重點發展戰略性新型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只有這樣智慧城市才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上述五個方面,是城市建設的ABC,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裡面對智慧城市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型城市化建設的大智慧,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錦上添花地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可以說智慧城市建設首先就是要以城市要素供給有效、結構平衡理念規範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用有效供給的策略複雜城市,從而提高城市的效力與活力。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的升級版,是未來城市的高級形態,是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致力於城市發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應,調控能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從戰術層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務必把握內在邏輯規律,也有五個觀點:

第一,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是萬物互聯。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事物的普遍聯繫,相互作用,推動失誤的變化和發展,隨著手機等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的普及,全球70多億人打破地域,實現人與人跨接互聯,當前我們正步入物聯網時代,5G通信、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的迅猛發展,讓物理世界、數字化、智能化成為可能,推動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深度融合,從而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接逐步擴大到人與物、物與物的溝通,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到來,智慧城市正是以智慧支撐的城市形態,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全面掌握並運用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更加主動地推動城市與智慧的融合。

第二、智慧城市建設可分為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從大邏輯來講,智慧城市建設起碼要經歷四個步驟,首先讓城市各種各樣的物能夠說話;其次是讓物與物之間能夠對話;再次是讓物與人能夠交流;最後讓城市會思考。這決定了智慧城市建設有四個版本:1.0版是數字化,這是智慧城市的初級形態,目的是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可以通過數字表述出來,讓物能夠說明;2.0版是網絡化,通過網絡將數字化城市連接起來,實現數據交互,物和物之間能夠對話;3.0版是職能化,在網絡傳輸基礎上實現智能反應與調控,與智能設備、智能交通、智能工廠等等,4.0版是智慧化,藉助萬物互聯,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類智慧的驅動下優化運行。

第三、智慧城市建設要自下而上,由點到面的推進。智慧城市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它很難先有一張施工總圖,然後照圖推進,智慧建設只能自下而上,各個領域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積少成多,也就是說我們要按照現實需求,區分輕重緩急,構建各個領域各條戰線的智慧子系統,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等各領域各條線都可以分別地來推。先把智慧城市的四梁八柱架好,要避免大規模大方案,不做細工的現象。一套套說得雲山霧罩,最後不見成效。

第四,智慧城市建設要堅持市場導向。智慧城市意味著高效率,而效率一定能夠產生效益,這就能夠吸引社會資本參加,比如物流領域,我們2017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2萬億,佔GDP15%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個百分比,如果通過發展智慧物流,把物流成本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會節約4萬億元,這裡面如果有2.5萬億是給企業,供方和需方,由實體企業分享,剩下1.5萬億搞智慧物流、智慧產業、金融業等各種服務業分享,這種事情就會好得多。

再比如停車問題,目前全國缺少2億個停車位,但是現有停車位全國又有8000萬停車位控制力超過50%,如果通過智能停車廠控制力降到10%,每個車位每年,每個車位每年收費2000元就會有六七百億的收益。

所以我講這個話的意思,無利不起早,智慧城市建設一個領域看著效益,然後去建設,不能夠燒錢,A輪B輪C輪統統燒錢,最後讓股民投資者寒心,讓社會各種資源配置出現浪費。這方面還是要重視,通過市場化導向,讓企業來幹,讓有效益的系統發展起來,這樣的話才會真正地使智慧城市建設避免僅靠政府力量強推,缺乏智慧燒錢低效,搞成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最後智慧城市建設要法制化、標準化,智慧城市是個複雜系統,也是新生事物,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其中有三個方面尤為重要:一是標準,要統籌協調,加快構建包括信息技術標準、城市建設標準、信息應用標準在內的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確保有序建設,高效集約。二是安全,這是智慧城市正常運轉的基礎,要加強網絡安全立法和監管,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積極發展網絡安全技術,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三是扶持,政府要帶頭打破信息孤島,出臺鼓勵社會參與的政策措施,建立容錯糾錯的機制,為智慧城市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