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结婚在古代曾被当作是伤感的事情!

文|陆以外

结婚在古代曾被当作是伤感的事情!


如今结婚当然是喜庆的事情,尽然女方父母多有不舍之情,但还是当成喜事来办的。有钱没钱,都是要鸣喜炮,开筵席,讲好话,讨个喜庆的。毫无疑问,在如今人们的观念中,结婚是一个开心喜庆的事情。所以,恐怕你很难想象,结婚会被当成不是喜事来办的情景吧?但,这确实是真的。

对此,《礼记.曾子问》有记载:“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这是女方嫁女时的情形,这多少还能理解,毕竟人非草木嘛,何况是作为父母宝贝女儿的出嫁,所以“不息烛”,“思相离”,亦人之常情。《曾子问》又记:“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这个情景就跟现在的大相径庭了,现在的婚宴,哪儿不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而这里记载的那个时代的结婚居然是“不举乐”,还“思嗣亲”,可见观念与今确是天差地别呀。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就在于当时“家族主义”的昌盛,在当时,男女结婚并非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是家族的事情,亦即,婚姻是附属于家族的。这一点,于《礼记.内则》有记: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子喜欢他的妻子,但如果他爸妈不喜欢,这个妻子是要被休掉的,“出”是休的意思。儿子不喜欢妻子,但如果他爸妈说,她把我们侍候得很好呀,我们很喜欢她,你要遵行夫妻之道,与她相敬如宾,终身不能变。从这可见,当时父母、长辈在婚姻中的权力之大。或许亦因为这样,当儿子长大到结婚时,父母自觉老了,因有伤感之意。显然,“不举乐”、“思嗣亲”,这些都是家长意志的表达,而不像如今,结婚更多被看作是男女两个人的事情。

其中《礼记.仪礼》说的“昏礼不贺,人之序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了,婚礼是“不贺”的。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这种结婚观念,自然是惊觉为“奇葩”,但是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概也可窥见到古人的一些观念,就是,在当时呀,个体价值,个人的价值其实是相当被忽略的,可以说是被埋没的,就这样被无情地埋没在厚重的家族主义底下,所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其实就是从这些源头演变而来的。所以呀,现在人们可以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相较之,真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