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言傳身教,潤物無聲——談談老師郎景和院士

看到中國教育新聞網上正在推選“2018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中的第一個就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導師郎景和院士。自己投了一票後,我在同門微信群裡說要寫篇小文,幫老師推宣一下。一個姓孫的師妹調侃:“果然是網紅(笑cry)大V哈!”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谈谈老师郎景和院士

話雖然脫口而出,寫的時候卻有點犯難。郎老師教書育人的經典事蹟,權威媒體的多個大牛記者都寫過了,我不可能寫得比他們好。而且,倘若嘉措活佛在世,他會摸摸我的頭:“你寫,或者不寫,你老師的影響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躊躇之間,看見了書架上的《一個醫生的悟語》,這是郎老師利用零碎時間寫成的關於行醫和為人的話語,由學生們進行了解讀。於是,我突然有了這樣一個想法:作為學生感悟者之一,分享書中的幾個片段,不就是最好的推介嗎?分享之前,我想先講幾個書中沒有的小故事,儘管屬於蹭熱點,但可以讓您從另外的角度瞭解郎景和院士(按照協和習慣,我更多時候是稱郎大夫)。

1

1993年,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郎大夫。那年年初,在北京協和醫院實習的我,用小楷寫了一份求職書,冒昧地進入了他的辦公室。由於前一年吳葆楨教授病逝,時任協和醫院副院長的郎大夫兼任了婦產科主任。郎大夫認真看完了我的自薦書後說:“寫得不錯,字也很好,不過我們的名額都滿了!”看我急得眼圈都紅了,郎大夫似乎想起了什麼。他說科裡好像還有一個專科生的名額,計劃招收技術員,或許可以想想辦法。

郎大夫讓我把求職書謄寫兩份,給兩位副主任送過去,他們碰頭商談爭取一下。三天後,教育處老師告訴我,婦產科錄取我了。於是,我成為那年婦產科四名正式編制錄取的本科生之外的一名“編外醫生”。

1996年,工作三年之後,我考取了郎大夫的博士研究生。在郎大夫一百多個學生中,如果以畢業先後來排,我“輩分”蠻高的,排行老七!前面六人中,除了一個比我年齡稍小的宋師姐在產科外,其它都離開了協和。我前面兩個師兄,大師兄姓陳,二師兄姓張。

郎大夫說陳師兄“瘦長如蝦,英文不錯。應該在美國。論文是卵巢癌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全期妊娠對卵巢有保護作用”。 我沒有見過陳師兄,師弟師妹們也沒有見過。於是,他們以為張師兄是老大,我一不小心就成了“二...師兄”!

毫不謙虛地說,我的顏值評分和某些秉性真可以媲美《西遊記》中的二師兄,只是沒有大腹便便,而且也並不太懶。我遵從老師教誨,以“溫暖文字記錄一地雞毛”,用文字而不是用錐子臉,把自己“拱”成了前面師妹所說的網紅。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谈谈老师郎景和院士

2

2000年夏天,我博士研究生畢業。那年4月初,我將撰寫完畢的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初稿交給了郎大夫。郎大夫對論文逐字逐句進行了修改,甚至包括標點符號!在修回的文稿扉頁,他給論文做了一個總評。我打開論文一看,幾乎每一頁都有修改,有的頁面“紅”得慘不忍睹。他還為每一部分內容寫了小結,畫龍點睛!若干年之後,當我修改我自己的學生的畢業論文時,也是一樣滿篇飄紅。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谈谈老师郎景和院士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谈谈老师郎景和院士

(郎大夫對我的博士論文的修回稿)

博士畢業論文答辯之前,我很發怵上臺演講,只能照著幻燈片逐字逐句地念,稍微脫稿發揮就會斷片。第一次預答辯時,我信心不足,辭不達意,郎大夫甚至難堪得低下了頭。隨後,他和作為預答辯評委的潘凌亞教授,先後和我一起一張幻燈片一張幻燈片的修改,一張一張幻燈片過。

一週之後,進行了第二次預答辯。郎大夫鼓勵我:“演講的時候要有信心。你要相信,在你所研究的這一塊,沒有人比你花的時間更多,沒有人比你更專業,沒有人比你更懂”。

果然,第二次預答辯的效果好了很多。郎大夫比較滿意,正式答辯時邀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的主任葉鑫生教授來旁聽。博士答辯很成功,從那以後,我對上臺講演再也沒有任何障礙了,即使三年後在國際婦產科聯盟世界大會上面對2000多人的國際同行,我也並不害怕。現在,每次演講我都會根據聽眾特點進行針對性準備,多半都能達到“手機時代”少見的現場效果---聽眾不低頭刷微博微信。

後來據幫忙給評委沖茶送水的同事說,評委們倒是沒怎麼喝水,我在一個多小時的答辯中喝光了足足兩暖瓶的熱水,連評委們都擔心我會憋不住。但是我居然Hold住了---水都從皮膚上揮發出去了,估計和丘處機與江南七俠斗酒那段差不多。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谈谈老师郎景和院士

(與郎大夫的合影,2000年)

3

那個時候的博士研究生是限量生產,一上午就答辯一個學生,答辯有時間限制,標準是不能短於多少時間。後來的博士研究生是批量生產,幾個導師合在一起,一上午能答辯七、八個學生。也有時間限制,只是標準變成每人不能超過多長時間。

對於臨床型博士,論文答辯之前還要考手術操作。那年我考的是子宮切除,郎大夫親自護航。我屬於上手術容易出汗的“大汗一族”,那天也一樣,手術還在切開腹壁組織的階段,尚未進入關鍵步驟,我就需要臺下的巡迴護士幫著擦汗了。

當時規定答辯評委需要七位,本院的只能有兩個,其他5位必須來自院外,後來比例逐漸倒了過來。院內評委是婦產科前主任連利娟教授和現婦產科學系主任沈鏗教授),院外評委有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曹澤毅教授,北京婦產醫院院長張穎傑教授(已故),301醫院婦產科主任李亞里教授,海軍總醫院婦產科主任朱燕寧教授,友誼醫院婦產科主任靳家玉教授。“來的都是腕”!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谈谈老师郎景和院士

(左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主任葉鑫生教授,連利娟教授,張穎傑教授,曹澤毅教授、靳家玉教授,李亞里教授,朱燕寧教授,沈鏗教授,譚先傑同學,郎景和教授)

為了緩解氣氛,郎大夫開玩笑說:“第一,出汗是對的,說明考生對各位考官很尊重。如果沒有出汗,就是不把考官們放在眼裡。第二,雖然考生汗出得多,但手一點兒都沒有抖,作為外科醫生是合格的!“。

聽著這些“閒話”,我果然放鬆了許多。

4

然而好景不長。開腹完畢,進行子宮切除的第一步,也就是結紮切斷子宮圓韌帶的時候,我一打結線就斷了。顯然還是由於緊張,手上的力道沒有準頭的緣故。正在懊惱,郎大夫打另外一個結的時候,線也斷了。他果斷地對護士說,換線!我知道,其實評委們也知道,他是故意打斷的.....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谈谈老师郎景和院士

[評委李亞里教授,護士張穎,靳家玉教授,郎大夫,助手朱蘭教授(當時為副教授),譚先傑同學,助手金瀅教授(當時為住院醫)、曹澤毅教授,張穎傑教授]

說到手術,郎大夫的颱風之好,絕對是學界楷模,是典型的“有本事無脾氣”的外科醫生類型。他幾乎從來不在手術檯上批評人,更不用說罵人。他有時會自己先做示範,然後讓你操作。他特別善於用器械巧妙指引----當你覺得你下刀或下剪子特別順手的時候,一定是行走在正確的手術路線上。反之,如果你準備下刀或者下剪子的時候,發現他的器械擋住了你的路,肯定就是不對。屢試不爽,幾乎沒有例外!

蹭熱點的故事講完了,分享《一個醫生的悟語》片段吧,暗顯部分是我在書上的解讀,可以略過。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谈谈老师郎景和院士

5

“再年輕的醫生,在病人眼裡也是長者,他肯向你傾吐一切;再無能的醫生,在病人眼裡也是聖賢,他認為您可以解決一切。醫生之難也就在這裡。”

這句話道出了患者對醫生“與生俱來”的信任,尤其是對工作在中國一流的醫院的醫生。在現今的醫療環境下,病人首先仍然是衝著廟--醫生背後的醫院來的。背靠北京協和醫院這塊金字招牌,即使水平再一般的醫生,在“全國人民上協和”的患者眼中,也是專家。他們願意將自己的隱私和不堪,毫無保留的告訴醫生。他們甚至認為,到了協和,身上的疾病總有根除辦法。我們需要感謝和不辜負患者的信任。同時,也需要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醫學的侷限性和不確定性,醫生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而且不少。需要提醒患者理智的面對,而不是狂熱的信任,後者同樣是危險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6

“一個完美的手術,技巧只佔25%,而決策要佔75%。”

我在很多場合引用和引申了郎大夫的這段論述,說一個完美的手術,需要“正確的術前決策,完善的術前準備,完美的手術操作,細緻的術後護理”,只有手術指徵掌握得當,手術才能安全順利。目前有的地方為了追求所謂的“微創”,無論病人的病情如何,也無論醫院的條件如何,都採用腹腔鏡手術。這樣做的風險很大,因為即使腹腔鏡手術技術再嫻熟,如果病例選擇不當,風險會很大。恰如一條無論如何也無法通過的絕路,你駕駛技術再高,也難以避免車毀人傷。所以,選擇合適的行車路線與高超的駕駛技術一樣關鍵,手術亦是如此。

7

“外科手術,一半是技術,一半是藝術。只有技術,沒有藝術,手術難以盡善盡美;只有藝術,沒有技術,手術又不能完成。而統帥技術和藝術的是哲學,沒有哲學,手術便失去方向,沒了靈氣。”

這段論述完美解釋了 郎大夫強大手術氣場的原因。跟隨郎大夫多年,經常遇到他以“救火隊員”出現的場面,我自己也多次求救.......

當腸粘連分解不開腸子破口了、輸尿管找不到了、子宮和卵巢被惡性腫瘤粘連包裹找不到了,主刀大夫無處下手,“山窮水盡”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緊急呼叫郎大夫。郎大夫上臺後,總是能在很短時間內理出頭緒,通過發出一番“剪”、“切”、“縫”的指令後,突然“柳暗花明”。

是之前的主刀大夫技術水平不夠嗎?多半不是!切開、分離、縫合等操作都相當熟練。解剖不熟練嗎?多半也不是!這個時候,需要修煉的就是對某些操作得失的權衡,需要的是技術和藝術的統領。哪些器官必要時可以損傷?那些器官不能損傷?兩害相權取其輕。郎大夫能從大局出發,哲學觀點來指導操作,所以,很快能殺開一條血路。

8

一個姓李的師妹在《一個醫生的悟語》中這樣寫到:“幾乎從未聽到過郎大夫對學生、同事、年輕大夫說你們應該如何、應該怎樣。他用自己對待師長、同事、同行、後輩、學生的日常言行和真實態度,讓學生晚輩們明白為人做事應有之德、應守之規、應行之舉"。

是的,協和婦產科每年都要舉行紀念已故老主任林巧稚大夫誕辰暨青年醫師論文報告會,每年7月份要舉行林巧稚全國婦產科論壇,讓林大夫的精神永遠留在我們身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1993年開始,每年三月初,郎大夫會帶領科裡同事到西山腳下,看望長眠在那裡的三位前輩:吳葆楨教授、宋鴻釗院士和王元萼教授,風雨無阻,二十餘載。前輩們的很多感人故事,都是他帶領我們祭奠時講的,口口相傳,一代又一代......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郎大夫言傳身教,潤物無聲,教導我們如何行醫,更教導我們如何為人.......師表楷模,當之無愧!

【如果您認可我的這篇推宣文字,請您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按鈕或者長按識別下面的二維碼,為郎老師投一票,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