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論語·里仁》“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章解析

4.6.[原文]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①;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②。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③?我未見力不足者。蓋④有之矣,我未之見⑤也。”

[原文通釋]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憎惡不仁德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沒有誰高尚過他;憎惡不仁德的人,他在實行仁德時,不讓不仁德的人對自己造成影響。有能成天靠自己的力量在實行仁德的人嗎?我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用的人。應該有這樣的人吧,我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註釋]

①無以尚之:沒有誰高尚過他。無以,沒有什麼,沒有誰。尚,高尚,超過。

②加乎其身:(把不仁)加在自己的身上,對自己造成影響。乎,於,在。其,自己的。

③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有能一整天靠自己的力量在實行仁德的人嗎。一日,一整天,成天。

④蓋:發語詞。表示測度,大概,這裡肯定的語氣較強烈,可以解釋成“應該”。

⑤未之見:否定短語賓語前置,即“未見之”,沒有見過這種人。

[解讀與點評]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意思宅心仁厚的人不會去厭惡不仁的人。理由是,仁者愛人,無以尚之。如果“惡不仁者”行仁時“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就有選擇行仁了。好仁者行仁是沒選擇的,比如不仁者遭遇不測,好仁者也會施救的。

孔子強調道德修養,崇尚仁德的情操。但當時動盪的社會中,愛好仁德的人已經不多了,特別是整天都用精力去行仁的人,孔子認為應該有這樣的人,只是他沒有見到。孔子認為,仁德的修養,主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市場經濟,物慾橫流,利益驅動,要達到仁德的境界,實在是不容易的事。

人要做到一貫處在仁德的境界,即使在太平盛世大概都很難做到。由此可見孔子提倡的仁是一種道德追求,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個道德標準,要物化為實際表現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它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