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孩子三個讓人崩潰的“什麼”階段

“哎呀,煩死了。麗姐,你快救救我吧!”

小微一見到我就抓住我的胳膊求救,原來是她一週半的兒子最近老問她“媽媽,這是什麼?”

她的兒子小強非常的聰明可愛,小嘴吧嗒吧嗒說個不停。

孩子看到了椅子就問媽媽:“什麼?”小薇馬上有耐心的回答說“這是椅子,這是你的小椅子.”

可是同樣的問題重複了四五次之後小薇覺得快要抓狂了,關鍵是沒三分鐘孩子又指著同一物體問媽媽:“什麼?”所以小薇才會這麼崩潰。

這才是孩子成長髮育中第一個讓人抓狂的什麼階段,在孩子牙牙學語時期,他有三個讓人崩潰的“什麼”階段,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如何應對孩子的“是什麼”“為什麼”“如果------會發生什麼”的三個階段。

孩子三個讓人崩潰的“什麼”階段

是什麼

這是在孩子14到26個月之間的時候會出現一個“那是什麼”的階段。

當我們指著一樣東西問“那是什麼?”我們可能想得到的是答案,比如“這是我用來修眉的工具”或者其他的什麼正確答案。

但是如果孩子指著一張桌子問“那是什麼?”他是在確認他真的知道了這個東西的名稱,這個時候你如果回答“這是一張桌子,”那麼這個遊戲就被開啟了,你們會不停的循環下去,直到你崩潰不想玩。

這個時候正確的回答是“它是什麼?你來告訴我吧!”孩子會自信滿滿地告訴你“這是桌子”。

這樣的遊戲還會再次出現。但是,得知他們已經知道答案的情況下,孩子可能就會轉而詢問其他東西“那是什麼”了。

孩子三個讓人崩潰的“什麼”階段

為什麼

前幾天我和二寶去公園,二寶看到漂亮的迎春花問:“媽媽,這是什麼呀?”我告訴她:“這是迎春花。”結果他問我“為什麼是迎春花?”

這個問題讓我很無語,更崩潰的在後面。

逛完公園要回家。二寶問我:“為什麼要回家?”

“因為天黑了。”

“為什麼天黑啦?”

“太陽公公下班了。”

“太陽公公為什麼下班?”

“因為地球轉到太陽的背面去了。”

“太陽為什麼轉到地球的背面?”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我崩潰的發現我閨女進入到了“為什麼”階段。

孩子三個讓人崩潰的“什麼”階段

可以說,“為什麼”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關注到的,孩子進入的一個說話階段。

一般孩子在3到4歲之間就進入到這個“為什麼”階段,最開始他們並不理解,“為什麼”是什麼意思?所以他們會問類似“迎春花,為什麼是迎春花”這樣的讓人不知道如何回答的問題。

一旦當孩子知道了為什麼的含義之後,就會希望我們能夠告訴他答案。她會一直不斷的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很多父母都可能會被這個“為什麼”折磨的疲憊不堪,然後告訴孩子“別再問我了!”

其實在我們感到厭煩之前,可以儘量多的回答他們的問題,這畢竟是孩子的學習階段。

孩子三個讓人崩潰的“什麼”階段

但是,如果我們覺得我要煩了,不想再回答了,這個時候有一個特別簡單的辦法讓孩子停止他的問話,那就是答非所問。

我有一個朋友在被孩子問了煩的時候就會回答“猩猩的頭”,然後他的孩子就知道,如果想讓媽媽繼續跟他說話呢,就必須說點別的話題。

對於我們家的這個呢,我發明了一個“木偶的長鼻子”,作為結束的暗語。

要堵住孩子為什麼的嘴,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答非所問的答案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哈。

孩子三個讓人崩潰的“什麼”階段

如果---會發生什麼

第三個“瘋狂提問”階段的問題是“如果-----會發生什麼?”孩子可能會在4歲以上時才會問這樣的問題,甚至有的孩子直到上學之後才這樣。從孩子的角度看這個階段的感覺很棒,因為每次可以轉變提問的內容。

寶丫丫喜歡亂吃東西,在她看來一切東西都是可以吃的。她有一款塑料的蘑菇釘玩具,她經常會問:“如果我把這個蘑菇釘吃掉,會發生什麼呢?”答案一般都是“那是塑料的,你消化不了,會生病的。”然後她就會改變問話內容,她會問我說:“如果我把這一把蘑菇釘吃掉,會場發生什麼呢?”。答案通常還是“那是塑料的,你吃掉會生病的”。她會繼續問:“我要是把這一堆蘑菇釘都吃掉,會發生什麼呢?”然後接著再問我“把全部的蘑菇釘吃掉,會發生什麼呢?”當然答案依然都是"那是塑料的,你吃掉會生病”。然而問題還會繼續,直到我的答案變成了“蘑菇釘是絕對不可以吃,否則我會收拾你的!”

對於這個階段,我還沒有發現什麼有效的解決辦法,基本上都是發現入了圈套之後,直接給個終極答案了事。

孩子三個讓人崩潰的“什麼”階段

現在我們說說為什麼孩子喜歡問為什麼?而我們老被搞的崩潰。

孩子不在意答案的內容

其實孩子也不是故意要用問題讓我們暴走的,雖然這三個問題確實容易讓人抓狂。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總是按照程序去回答孩子的問題。

我們覺得,有人提出問題,他就是為了得到答案,但是我們卻發現自己好像沒有辦法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案,所以我們非常沮喪。

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

孩子其實只是想要提問而不關心答案。這種提問遊戲持續的時間長短基本上取決於我們的疲勞和忙碌程度。當我想要結束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發明出來的類似於“木偶 的鼻子”的方式來結束遊戲。

孩子三個讓人崩潰的“什麼”階段

解決方案

1、理解“什麼?”只是一個遊戲。

我們確實應該回答真正的問題,但是孩子在問“什麼?”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跟我們玩“那是什麼?”的遊戲。我們需要先考慮一下孩子的“什麼”是否屬於“那是什麼?”的遊戲,再給出答案。

如果孩子問“那是什麼?”我們只要反問孩子:“那是什麼?你來告訴我。”就可以了。

當孩子在做“那是什麼?”的遊戲時和他們真正提問題時候的音調會有所不同,我們可以通過仔細觀察來找到孩子問“什麼”時候的不同點。

2、自我反思弄清提問的順序。

我們和孩子互動的時候,一旦想要提問,我們很愛問“為什麼?”,然而這是孩子最後才能真正理解的問題之一。

當我們和孩子互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很多簡單的描述性問題,比如“誰在哪兒?他在幹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給寶寶們讀斯凱瑞《忙忙碌碌鎮》的時候,我會問3歲的二寶“誰在哪裡啊?他在做什麼?”然後問5歲的大寶“他為什麼這麼做啊?”

在孩子4歲之前我們要避免問“為什麼”這樣的因果問題,因為他了解不了,4歲之前就問描述性問題就可以了。

3、限制提問時間。

理論上來說我們需要儘量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好幫助孩子鍛鍊語言能力和維護他們的好奇心,可是當孩子處於“提問-回答”階段,這個時候,對於他來說提問只是為了好玩,是個遊戲。我們不需要回答他們的每一個問題,尤其是這個階段有些問題是沒法回答的,所以我們就需要發明一些小暗語來及時的結束提問。

在這裡有一個重點,那就是我們必須儘可能多的回答孩子,而且讓孩子知道結束這個遊戲之後,在另外一個時間我們還可以繼續開始“提問-回答”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