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鞏俐“打臉”迴歸金馬獎,絕不僅僅是因為李安

鞏俐“打臉”迴歸金馬獎

鞏俐、張曼玉一直是條姐心中華語電影的兩大女神。

她們的電影代表著上世紀90年代華語電影的高峰,也是無數影迷心中無法超越的經典。

新人演員層出不窮,演藝圈也在市場運作中不斷更新換代,我們在這個時代中行色匆匆,也唯恐落伍般地緊跟熱點,但是不是心中總為某些老的影人留著位置呢。

條姐心裡,一直有著張曼玉,一直有著鞏俐。

其實,更忘不掉的……

是梁朝偉。。。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上週,看到了鞏俐出任金馬獎電影評審團主席的新聞,也是讓人很興奮。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焦雄屏、侯孝賢、張艾嘉、李安,這些都是金馬評審的老人們,雖然他們的成就無法取代,但鞏俐的加入無非給人帶去了許多驚喜和期待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當然,最惹人爭議的,還是鞏俐的食言

在2014年的金馬獎上,闊別影壇三年的鞏俐憑藉《歸來》入圍最佳女主角,本以為眾望所歸,品牌贊助商更把慶功宴都擺好了,沒想到最後卻敗給了

臺灣女演員陳湘琪,以一票之差錯失影后。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隨後鞏俐通過經紀人公開指責金馬獎的不專業和不公正,並表示:“這是我第一次來金馬獎,也會是最後一次。”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沒想到,在李安的邀請下,鞏俐將“食言”出席今年的金馬獎,還是以“評審團主席”的身份。

對此,有人認為“當之無愧”,也有人認為“啪啪打臉”。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其實,與金馬獎有這種“尷尬”的,不只鞏俐自己。

早在2010年,馮小剛就炮轟了金馬獎,同樣也是影后,只不過是為了妻子徐帆。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2010年,徐帆憑藉《唐山大地震》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得影后的呼聲很高,沒想到卻爆出冷門,拿獎的卻是一部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玩酷青春》女主角呂麗萍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對於這一結果,一向有“小鋼炮”之稱的馮小剛把炮筒對準了金馬獎。

他連發多條微博為徐帆抱不平,稱徐帆是陪跑的犧牲品——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並指責金馬主席“徐帆表達過顯猛烈”的回應是“裝內行”——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可以說是很不留情面了。

然而,戲劇性的是——

2015年,馮小剛憑藉管虎的《老炮兒》入圍了最佳男主角,但並未出席,頒獎的時候,他人還在工體唱“老炮演唱會”,最後管虎幫他捧回了影帝的獎盃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到了次年的2016年,馮導再次與金馬獎結了喜緣

《我不是潘金蓮》入圍金馬獎多項大獎,馮小剛本人也提名了最佳導演,終究還是來到了這個曾經被他炮轟的電影節上。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他也憑藉《我不是潘金蓮》喜提“最佳導演”,並與金馬獎“冰釋前嫌”——

所以我剛才說要感謝金馬獎的胸懷,確實讓我看到它的公正”。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金馬獎確實做到了寬懷和大度,但真的想問問馮導,不給獎就炮轟不公正,給頒獎就改口說公正,雖然很在情理之中,但得失之間,是不是功利心太重了。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其實,說到2016年的第53屆金馬獎,大陸電影不得不提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周冬雨和馬思純的“雙黃蛋”影后,範偉的實力影帝,馮小剛的最佳導演,張大磊

《八月》的最佳影片,《長江圖》的最佳攝影,孔維一的最佳新演員。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影帝、影后合影)

簡直可以用橫掃來形容。

同樣橫掃的,還有2014年的第51屆金馬獎。

那一年的金馬獎,婁燁導演的《推拿》收穫了7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陳建斌更憑藉《一個勺子》和《軍中樂園》兩部影片拿下三項大獎——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新人導演

一人獨攬三項大獎,全場最閃亮。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我們的演技派萬茜也憑藉《軍中樂園》獲得了最佳女配角——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也是在這次的金馬獎上,鞏俐僅以一票之差輸給了臺灣演員陳湘琪。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有人力挺鞏俐,也有人說鞏俐輸不起。

蔡康永更是發文諷刺鞏俐,也是過分了——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肯定不會像蔡康永說的這樣,什麼凍肉、什麼冰箱,簡直尖酸刻薄。鞏俐的才華也不該被這樣評判。

得不得獎,有的時候真的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事兒,它有藝術的成分,也會有其它一些“無可奈何”的因素。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當年,哥哥張國榮因獎項分散原則,錯失戛納影帝)

金馬獎是小評審團制,特點是規模小,一個獲獎名單背後可能就是十幾個人的喜好之爭,兩三個評委的品味就能對結果產生重要影響。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評審們的評判難免會受到個人審美口味的制約。

這些都使金馬獎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變數多,爆冷幾率大。如果評審團中再有幾個“本土意識”強烈的評委,那真的是避免不了偏駁了。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第47屆金馬獎,阮經天打敗三位實力對手獲“影帝”)

鞏俐的“陪跑”到底是“本土意識”佔了上風,還是“藝術旨趣”佔了上風,不好說。

畢竟那一年的金馬獎,有許鞍華的最佳導演,有《推拿》的七項大獎,也有陳建斌的“三座金馬”,還有萬茜的最佳女配。

鞏俐的遺憾,到底是“為了顏面”下的“本土保護”,還是的不顧輿論的“藝術堅持”,孰是孰非,我們也不好妄加評判。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相信看完鞏俐的《歸來》和陳湘琪的《回光奏鳴曲》,每個人心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況且,鞏皇也根本不需要一座金馬來證明自己的演技,她最終還以評審團主席的身份霸氣迴歸了。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金馬獎作為華語電影三大獎項之一,雖然免不了爭議,但真的可以說是當下華語電影獎項的“最權威”。

相比於金雞獎的衰落,香港金像獎行業工會派對的“排外”金馬獎表現出了一個華語電影獎項的氣派和包容性。

金馬獎所針對的是整個華語電影

,從歷年的獲獎名單中,我們便可看出——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梁朝偉、劉德華、周迅、李冰冰、黃渤、秦海璐等等一個個我們所熟知的大陸電影人或香港電影人的名字都曾鐫刻在金馬獎的獎盃上。

除了兩岸三地的電影,金馬獎還把評獎範圍輻射到國外的華語電影

如柯震東參演的影片

《再見瓦城》就是緬甸華裔導演趙德胤拍攝的反映緬甸華僑的電影,也入選了金馬獎提名。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金馬獎最可貴的,就是它的包容性,它的“大華語電影”立場。

曾經,它只針對臺灣和香港的電影,它的獎項也一度被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所承包,兩岸關係緩和後,金馬獎也將視野逐漸擴大到了整個華語電影圈。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如今,香港電影衰落,臺灣電影也處境艱難,華語電影以內地為依託和代表,在兩岸三地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迅猛發展著。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徐克的“狄仁傑系列”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金馬獎見證了兩岸三地文化關係的變遷和華語電影的發展歷程,同時也為我們發掘了無數優秀的電影人和電影作品。

這種“優秀”,不關乎獎盃,只關乎電影

對於評獎結果,我們不用盡信,因為好的電影不會在別人那裡,而是看在自己眼中,留在自己心裡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相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影帝,影后,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編劇……

有的人,即使沒有桂冠加持,也永遠被人銘記。

也要感謝有那些電影節們,不管有沒有爭議,它們都幫我們甄選了心中的最佳

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巩俐“打脸”回归金马奖,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