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善用第三个8小时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善用第三个8小时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善用第三个8小时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大型商业,尤其是现在这样飞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这个时代让我们离商业如此之近,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而时间如此有限,所有的人都要面临选择和资源的争夺、分配。

刘润所说:

无论有没有在工商局注册,我们都必须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构建自己的协作关系、塑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呵护自己的名声、把注意力投放到产出更高的地方。

一、商业思维,很多都是通用的底层知识

很多底层知识,各个领域都可以通用,这是需要我们投入80%的时间学习的重点,因为这些模型相当于“知识的杠杆”,你学了,就能撬动更多的知识。

《穷查理宝典》中也提到,查理芒格有100多个思维模型,这是他分析世界的基础工具,相当于一个人的第三只眼睛。

比如说数学中的“复利效应”,咱们学习的进步、企业的利润增长、高利贷等等,都符合复利效应,所以说复利效应就是一个基础思维模型,你学会学懂了,就可以应用到多个领域。

商业领域中的很多思维模型,也是具有杠杆作用的通用模型。

二、学商业知识不只为解决实际问题,

你会发现很多理论很有趣

“心理账户、沉没成本、比例偏见、鸡蛋理论、凡勃伦效应……”,这些商业概念你听说过几个,这里面又有几个能具体解释出来?

在如今这个复杂的商业社会,不懂经济,不懂商业,你只有梦想,只有勇气,只有天真,只有一场空。

没有丰富的商业知识和管理之道,就难以把握你遇到的“商机”,甚至开展不了业务。

但当你知道很多经典实用的商业知识时,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可能会派上用场。

有时候,我们学习商业知识也不是只为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理论很有意思。

比如下面的三个例子:

1.凡勃伦效应

即炫耀性消费,满足人的炫耀性心理。

《进化心理学》中说,这种心理的形成,其实基于人类进化中的生存选择压力,为了增加自己的繁殖机会,让基因流传下来,人需要给自己加砝码,吸引异性的注意,只有异性注意你了,你才有机会“捕获”一只。

2.定位

定位是营销领域的经典理论,比如说你要写篇文章,写之前要确认自己的读者群体,根据读者群体偏好,决定文章内容和措辞,这就是一种“定位”。

3.长尾理论

还是拿写文章举例,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是不是可以写“小需求”的文章类型呢?

小需求领域竞争小,写文章可能会更容易崭露头角,而且互联网能让“小需求”变成“大需求”,最终阅读人数却并不少哪!

上面提到的这些理论,在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中都有,这套系列书完全可以作为建立自己基础思维模型的一个学习手册。

有了第三只眼,我们可以更好的观察和分析宏观的世界,以及微观的自己。

2018年的下半场

系统构建你的商业认知体系

三、打造人人都适合学习的商学院

刘润被称为“中国最贵的商业顾问之一”。

他的线上课程“5分钟商学院”已经在“得到”上积累了近24万人次的订阅,原本庞杂、晦涩的商业知识,被他变成明了、易懂的5分钟容量内容,让一直高高在上、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商学院”变得接地气了。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善用第三个8小时

后来刘润把《5分钟商学院》整理成4本书,分为商业、管理、个人、工具四大体系,详细讲解260个知识点和各种各样的案例:

第一篇——商业篇,教你最经典的商业概念,搭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从沉没成本、结果偏见、心理概率,到爆款、价格歧视、口碑经济……65个生动的商业概念,场景导入、讲述逻辑、给出方法,即学即用,帮所有行业的人搭建一个系统的商业认知框架。

第二篇——管理篇,聚焦复杂程度堪比宇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激发善意?工资是否应该透明?怎样才能做到知人善用?如何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大企业病”有得治吗?

侧重于管理领域,涵盖管理的本质、系统与团队设计、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13个重要方面。

从期望理论、分权机制、套娃现象,到手表定律、拜伦法则、破窗效应……导入场景、援引案例、剖析心理,为你提供切实有效的65个实战管理兵器。

第三篇——个人篇,教你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自我的更新。

独立真的是好事吗?花时间做,还是花钱买?自己先开价,还是让对方先开价?怎样给情感账户充值?何为沟通界的C2B?

个人成为商业社会的核心力量,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成长。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时间管理、演讲能力、逻辑能力、学习能力……通过65个“让你更值钱”的习惯、素养和能力养成方法,搭建一个全面的个人成长体系。

第四篇——工具篇,教你运用工具思维进行认知迭代升级。

如何避免与自己的懒惰握手言和?如何把经验教训变成组织能力?怎样才能共赢?

这些问题,不论是经营企业,还是个人生活,都经常遇到。面对选择与困惑,我们需要的不是凭感觉、拍脑袋,而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兼备的工具。

搭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工具箱,用工具思维装备大脑,使认知升级迭代。

书中还凝聚着作者对商业的观察和思考,对未来大势的把握。

这些内容涵盖了一个现代人和企业外部、企业内部,和自己沟通交流的不同维度,让看似零碎的概念串连成完整的商业知识框架。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善用第三个8小时

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四大体系中分别提到的一点:

第一,商业篇:学会用“沉没成本”讨价还价

“人们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前期投入越大,后期就会忍不住投入更多。”

我们每个人都有讨价还价的经历,回想一下,当你逛街的时候遇到一件漂亮的衣服非常喜欢,但是价格差强人意,你跟店主讨价还价半天未果,甚至假装离开:“我不要了”,店主可能根本不会挽留你,你也许就会错过这件衣服。

那么,讨价还价的正确姿势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别急,我们有一个策略可以尝试,那就是——“沉没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呢?

沉没成本即已经产生的花费,也叫作“既定成本”,沉没成本没有好坏的区别,但是沉没成本的心态具有顽固性。

比如,当你花50元买一张电影票,看了一会儿发现电影并不好看,你会果断离开吗?

据调查,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人宁愿在电影院玩手机,也要坚持把电影看完,因为不想自己浪费已经花出去的“投资”,这就是沉没成本。

在商业活动和现实生活中,有目的地给对方制造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反过来,如果能克服这种心理偏见,就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用比较低的价格买下那件衣服,你就应该在店里花更久的时间,反复挑选,不停地跟店主沟通,当店主觉得你一定会买的时候再跟他讨价还价、掉头就走,这时候店主给你优惠的可能性会极大提升——他可不想让自己已经花费的时间、精力的沉没成本损失掉!

第二,管理篇:Get“期望理论”,让你付出的奖励Get最好的激励效果

“想要提高激励水平,就要设定一个‘跳一跳、才够得着’的绩效目标和其渴望得到的奖励,并强化两者的关联性,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你是老板,想奖励员工,激励他们冲业绩;如果你是家长,想奖励孩子,激励他冲成绩,你知道什么样的奖励才是最有效的吗?

如果老板承诺只要实现3个亿的业绩目标就给员工买房买车;

家长承诺一个成绩并不拔尖儿的孩子,只要期末考试考入前三名,就给他买新手机,他们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虽然奖励很诱人,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认为:

对重赏的渴望度并不构成激励,渴望度✖拿到重赏的可能性,才真正构成激励。这就是著名的期望理论。

激励水平=期望值×效果价值,即激励水平=可能性×渴望度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善用第三个8小时

那么,如何利用期望理论来实现激励的目标呢?

第一步,解决可能性问题。

容易实现的目标,不足以引起人的兴趣和努力;困难程度适当的目标反而让人能够持续努力,并在目标达成后获得满足感;超出个人能力太多的目标只会让人失望,降低行动力。

花些时间寻找能让人“跳一跳,才够得着“的目标,是第一步;

第二步,解决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关联性。

模糊的关联性很难有激励效果,因此关联性要清晰直接:奖金、晋升、表扬必须紧密和绩效关联起来;

第三步,解决奖励和需求的关系,就是被奖励对象对奖励的渴望度——请参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个人篇:“三八理论“——用第三个8小时创造人生的不同

“每天要争取为自己留出不少于2-4小时的不被打扰时间,投资在个人成长上,善用第三个8小时,持之以恒,就能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上帝公平地给了每个人每天24小时,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第三个8小时你会干什么呢?人与人的区别,其实主要是由第三个8小时造成的。这就是著名的“三八理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善用第三个8小时“呢?”

1. 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三八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从每天的琐事和突发状况中找到2~4小时的不被打扰时间。下班后回到家的8:30到11:00;或者下班后6:00到8:00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又或者每天提前1~2个小时来到办公室,都是宝贵的不被打扰时间。

2. 分清交易、消费和投资。

老板支付你每天8小时的工资是交易;你把“不被打扰时间“用来打游戏、看电视,这是消费;你把这段时间用来学习,就是投资。

3. 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凡事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效。

第四,工具篇:想不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怎么办,试试1+1>2的头脑风暴吧!

“头脑风暴不是一群人七嘴八舌随便议论,而是用一套严谨的流程,用数量带动质量,用点子激发点子,产生一个人独自苦思无法产生的创新。”

当一个问题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法,你可以选择很多工具来发散思维、辅助思考——头脑风暴,是我们首先推荐的高效手段。

什么是头脑风暴?

举个例子:

寒冬,美国北方一家电信公司的老板召开紧急会议,因为积雪压断了电线严重影响通信,怎么快速又不危险地清除电线上的积雪呢?

员工们聚集在一起,开始脑洞大开地想办法:

“设计一个电线清雪机?试试用震荡术?”

“坐着直升机去扫雪?”

“对啊,直升机!”

这个看起来“不靠谱”的想法让大家迅速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利用直升机的螺旋桨扇落电线上的积雪。

看,这就是头脑风暴的力量。

个体的大脑是知识的子集,子集不会自动拼成全集。

头脑风暴,就是用严谨的流程,通过“自由思考(积极提出不成熟的看法)、延迟评判(禁止批评、评论别人的想法,以免扼杀灵感)、以量求质(数量比质量更重要,真正的创意通常在第50个点子之后)、综合改善”,把所有的智慧子集连接起来,激发新的想法,就能产生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无法产生的创新。

看完了上面四大体系中的四点,是不是很有收获感,感觉再一次刷新了认真呢?

四、“5 分钟商学院”的由来

2016年4 月,在罗辑思维北京办公室。

罗振宇对刘润说:

我知道你是很多知名企业的商业顾问,是一些大企业家的教练,给很多商业精英讲课,时间很宝贵,但是,我想邀请你做一件真正的大事:

每天写1 篇专栏,每周5 天,全年52 周,一共260 期不断更新,给更广大罗辑思维求知好学的小伙伴们, 分享你的商业洞察。

刘润一听,自己都被吓到了。

每天1 篇,全年260 期,这可不是一个小的承诺啊。万一有一天有事呢?万一有一天没有灵感呢?万一有一天生病了呢?万一有一天就是什么都不想做呢?

在去机场的路上,刘润灵机一动,用手机录了一个5 分钟的音频,发给罗振宇老师,结果被罗振宇温柔地、克制地骂了个狗血淋头,罗振宇给刘润讲了翰林院学士伺候皇上读书的姿态问题。

意思是说,别以为你是大学士就了不起,你要有把听众都当皇上的心态,这事才能做成。

刘润受了很大的刺激,于是在办公室闭关15 天, 绞尽脑汁,终于把自己这点所学,整理成了一张精确到每天讲什么的体系化的课程表,分4个季度来帮助“皇上”搭建商业认知框架:

1. 商业,我们与外部的关系;

2. 管理,我们与内部的关系;

3. 个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4. 工具,提升前三者的效率。

接下来,刘润开始反复打磨语音样稿。

来来回回写了将近50 稿。他在各种千人大课上积累的自信心, 几乎完全被摧毁了。

经过半年地狱般的折磨之后,《刘润·5 分钟商学院》终于在2016 年9 月26 日上线。刘润感觉就像跑完一场马拉松一样,但其实这只是开始。

半夜12 点,产品上线的时候,罗振宇、脱不花等和产品团队,都在一起守夜。

当第一句“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从手机里传出来的时候,大家发现,在苹果手机上很好听的音频,在安卓手机上听,却有些差强人意。

正在外地出差的刘润,凌晨1 点在酒店架起录音设备,重新制作,直到两三点, 产品再次上线。大家都觉得没问题后,才各自休息。

有同学问,为什么《刘润·5 分钟商学院》一定要5分钟呢?

比如,我每天跑步20 分钟,你讲20 分钟好不好?也许你不知道,写5 分钟的内容,其实比写20 分钟要难得多。

马克·吐温说:

抱歉我没有时间给您写一封简短的信,所以我写了一封长信。

刘润的工作方式是:先整理出2万字的素材,然后花2小时写出长文,再花3小时把它缩短到1800字,每篇文章的字数浮动尽量在20个字左右。

刘润每天花5 小时,就是为了让你只需要花5分钟。

而且,你知道吗?

为了帮助你更容易读懂整个商业世界,在每个5 分钟里,刘润都按照你的思维习惯,通过5次起承转合,来讲述一个商业概念:

第一,用一个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场景导入,让你觉得这件事和你有关系;

第二,打破你的错误认知,激发好奇心;

第三,用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案例,带出核心逻辑;

第四,举一反三,告诉你最有用的HOW——怎么做,这时候你已经能感受到巨大的价值感了;

第五,把所有关键点,用一两句话说清楚,重新强化概念,提炼金句,帮你把概念储存在大脑中最合适的地方。

刘润说,用5分钟的时间,把挂钟的结构塞进怀表里, 是对你宝贵的时间最大的尊重。

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什么稳当的饭碗和可靠的组织,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期待通过这一年的陪伴,你能用在课程中学到的系统的商业知识和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为自己、为社会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这,就是激励刘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动力。

刘润在得到开设的这门专栏,帮助了几十万学员刷新了商业认知,很多学员把刘润讲的理论记在笔记本上,拿出来反复学习记忆。

为了更好的方便用户学习,刘润按照线上课程的逻辑,将《5分钟商学院》精心打磨的内容集结整理成四本书,这四本书分别从商业、管理、个人、工具四个角度,打造了一座商业小型药房。

任何一个和商业、管理、个人习惯养成有关的问题,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方子和药材。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善用第三个8小时

很多时候,如果你省略学习和准备的过程,仅凭一腔热血,用“盲人骑瞎马”的方式做事,跌倒在前人一次次跌倒的地方,是一件很傻的事,收获的经验教训也不值得一提。

刘润希望《5分钟商学院》成为一部“商业领域的新华字典”,大家能放在办公室、放在随身的包里,在遇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能够随时从中调取需要的解决方案,省去走弯路和瞎琢磨的时间。

为了让失败更少一些,为了让成功来的更快一些,无论你在商场或职场上,还是花一点时间,掌握一些必需的商业常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