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高考加油|有需要才能生存,有成長才有動力

高考加油|有需要才能生存,有成長才有動力

人因為有需要才能生存,因為有成長才有更多的動力。

高三考生們,高考加油!


有需要才能生存,有成長才有動力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被人們稱為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與他的劃時代著作《動機和人格》並提。

一提到馬斯洛,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理論之一。這個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它們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高考加油|有需要才能生存,有成長才有動力

具體來說,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主要需要。只有相對滿足最基本的需要,比如生理需要,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隨後出現。不同需要呈階梯式上升。但是,需要層次理論也指出,這種階梯式也不是完全絕對化的,它更多指的是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

我一直很喜歡馬斯洛的觀點,他將人性解釋得善意而有尊嚴,不似弗洛伊德那樣灰暗而病態。這本首次正式出版的《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中文簡體版,首先從書名來說就非常吸引我。因為需要與成長伴隨著我們的一生,人因為有需要才能生存,因為有成長才有更多的動力,才有更高質量的生命體驗。

高考加油|有需要才能生存,有成長才有動力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收集的1955年至1960年間馬斯洛的論文和演講。《動機與人格》於1954年出版,出版後大獲好評。從某種程度上說,《需要與成長》是馬斯洛繼續深入思考需要層次理論的結晶。無怪乎馬斯洛的學生,也是《需要與成長》的整理和編輯者理查德·勞瑞說《需要與成長》“想法也更大膽,更願意冒險……試圖看得更遠、更廣”。

《動機與人格》探討匱乏性動機,《需要與成長》則更進一步,重點探討成長性動機。

馬斯洛說,當人能夠滿足匱乏性需要時,能避免疾病。滿足成長性需要,能積極地促進健康。關於這一點,《需要與成長》前言部分的一段話闡釋得非常清楚:

“餵我!愛我!尊重我!”穩妥地解決了各種各樣的匱乏性需要後,自我實現者便不再對現實抱有這些要求。他們能夠極好地接受自己、他人和世界,因為他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現實。“沒有有色眼鏡的制約,他們看到的是沒有被扭曲、改造或者粉飾的現實本身。

”尤其是,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包容自己的本性,往往變成“快樂而又精力充沛的生物,醉心於自身的喜好,並享受其中,而且從不後悔、羞愧或感到抱歉”。他們吃得好、睡得香,“盡情享受性愛生活,以及其他相應的生理衝動。他們能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無論是處於這些低層次的需要,還是處於其他層次的需要,比如說愛、安全、歸屬感、榮譽和自尊等,所有的這一切都被當作有價值的東西,被毫不猶豫地接受。究其原因,僅僅是因為這些人願意接受自然的傑作,而不想與之爭論為何這些傑作不是另一番形象”。

作為一位心理諮詢師,在我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我發現有很多來訪者到專科醫院檢查,沒有查出任何器質性問題,但他們卻總感到腸胃不適或背部疼痛等。究其原因,是他們在成長經歷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愛與尊重。

高考加油|有需要才能生存,有成長才有動力

所以,當一個人在成長中的匱乏性需要得到滿足後,他就能更用心地生活,努力工作,客觀看待一切,更好地愛自己與愛他人,更自然地接受外界,擁有更好的自律性,並自由地享受生活。

在《需要與成長》中,除了成長與動機之外,馬斯洛還有很多富有啟發性的觀點,比如他關於創造性和創造力,就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關於創造性,我們大多數人會侷限於用作品來界定人的創造性,比如認為畫家畢加索,人文主義作家、思想家蒙田,作曲家貝多芬,以及科學家、發明家等有創造性。但馬斯洛為我們拓寬了這一層面的認知。他認為一個全職家庭主婦養育孩子,每天把家裡收拾得整潔乾淨、溫馨有品位,讓家人每天都有美好的生活感受,這樣的家庭主婦也非常有創造力。

高考加油|有需要才能生存,有成長才有動力

有人說: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心理學病態的一半,馬斯洛則將健康的那一半補充完整。

和馬斯洛的其他著作一樣,馬斯洛的寫作目的便是讓人們從多維度、多層次瞭解自我,瞭解人的發展與人的需求等,詮釋如何才能實現完滿人性,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擁有更高的生命高度等。

需要也好,成長也罷,在人一生的發展中,可以說是處處有危機!但如何順利度過,如何提前做好預防又能勇敢面對,是需要我們不斷修煉的過程,而閱讀《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或許能給您帶來更多的答案。


相關推薦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第3版)》

高考加油|有需要才能生存,有成長才有動力

亞伯拉罕·馬斯洛 著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58.00元

  • 內容簡介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是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奠基石,這些思想在其成名作《動機與人格》續篇——《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一書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馬斯洛畢生都在探索人類本質,他以獨創新穎又頗具說服力的人類動機理論為支撐,對人類本質進行了更全面、更精彩的設想,證明人類具有愛的能力、高尚的品質和無限的創造力,能夠追求最高的價值觀和願望。

在《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中,馬斯洛結合多年蒐集的臨床資料,以滿懷激情、精闢入裡的文字,通過對匱乏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防禦和成長、認知需要與認知恐懼、高峰體驗中的存在性認知、自我實現者的創造力等對人類本質和心理健康極為重要的概念的探討,展現促進、保持並恢復精神健康和情感健康的方法。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