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黑龍江《葉文有話要說》遭停播!情感調解類節目敲響警鐘!

今日,有消息稱:黑龍江都市女性廣播自制播出,並在多個省市以“購置錄播”形式播出的著名情感節目《葉文有話要說》遭遇停播,相關媒體平臺的往期節目源也同時被下架,並責令限期整改。網絡流傳文件中提及的違規事實明確指出:《葉文有話要說》節目話題聚焦灰色邊緣情感問題、把關不嚴、主持人言語出位、隨意貶損聽眾、態度輕慢。

黑龍江《葉文有話要說》遭停播!情感調解類節目敲響警鐘!

今天中午,葉文通過個人微博回應,從側面印證了“停播”傳聞:“我很好,節目有問題被批評,工作室會認真整改。經歷就是成長,關注亦是關心。”

黑龍江《葉文有話要說》遭停播!情感調解類節目敲響警鐘!

毒舌犀利 調性失焦

《葉文有話要說》踩雷區已有“徵兆”

據筆者瞭解,主持人葉文是黑龍江鶴崗人,2000年起擔任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的主持人。《葉文有話要說》節目創辦於2005年1月,至今已經有13年。目前節目在黑龍江都市女性廣播首播,時長為一個半小時,併成為該頻道的招牌節目。此外,其依附的“葉文工作室”還創作了《葉文故事會》《葉文時間》兩檔節目。

黑龍江《葉文有話要說》遭停播!情感調解類節目敲響警鐘!

《葉文有話要說》的官方介紹稱:節目以關注女性情感、婚姻生活為宗旨,集新聞性、思辨性、參與性於一體,重點聚焦愛情上的“疑難雜症”。節目的核心環節就是聽眾打進直播間熱線分享情感困惑,葉文通過評價提供情感解決方案。

到底有多犀利?多熱辣?聽過節目的人一定知曉,面對五花八門的問題,葉文的表達方式可以說是完美詮釋了“毒舌”一詞的含義。大部分時間的節目模式是果斷直擊對方情感問題的要害,然後以咄咄逼人的態勢不斷追問,分析情感痛點的深層動因。在對節目的節奏把握上,她也有著較強的駕馭,可以隨時打斷聽眾的來電訴求插話詢問,也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後直接掛斷聽眾的電話。

黑龍江《葉文有話要說》遭停播!情感調解類節目敲響警鐘!

這樣的節目模式持續了十多年,並沒有消解掉聽眾的參與熱情和收聽狂潮,節目收聽率多次位居黑龍江和全國排名的前列,大量廣播電臺通過“購置錄播”的形式使得《葉文有話要說》的聲音得以跨越多個省份,引流越來越廣的受眾群體。基於移動化時代的資源共享,近幾年節目在多個有聲電臺開闢專欄,打通互聯網渠道,訂閱人數規模同樣巨大。

在今天網絡流傳的文件中,黑龍江新聞出版廣電局的處理依據欄所對應的政策文件提及:

廣播電臺應當提高廣播電視節目質量,增加國產優秀節目數量,禁止製作、播放載有誹謗、侮辱他人的,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節目。(《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28號)

筆者認為,王牌情感節目《葉文有話要說》之所以踩雷區,還是有據可循的。

其一在聽眾來電的篩選上。節目有意把帶有較大矛盾衝突、有違人倫道德、易引起聽友群體性激憤的訴求提取出來,極端案例充斥節目的主線。久而久之,就鮮見有較為平淡的情感諮詢。筆者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其下架之前,放置在某廣播類app的專欄節目均配有了極具“爆點”性質的標題,以招徠用戶點擊。

其二在口語表達上。葉文的表達雖犀利果決,但難免會給一些聽友帶來不適。眾口難調的全媒體時代,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這種敢愛敢恨的言語表達。聽眾聽得過癮,來電諮詢的人也似乎被主持人說出了心裡話,而真正的實效作用又有多少呢?節目13年的歷程,是否有在嚴謹地反思這樣一個問題:潑辣的言語個性背後,是幫忙還是添亂?副作用大還是正面作用大?

其三在價值導向上。極端案例不能與整體市井現狀劃等號,主持人對是非的判斷也不應成為價值判斷的唯一標準。強烈的主觀色彩為節目贏來了收聽率與口碑的雙贏,但其是否與主流價值所倡導的婚姻觀所貼合,值得深思。如果節目的調性長期失焦,輿論的失衡也在所難免。

從無到有 從一到多

情感調解類節目火爆有“共性”

實際上,以私密情感話題諮詢作為節目主體模式的廣播節目,在中國早有先例,甚至早於《葉文有話要說》。1996年,浙江人民廣播電臺開播以性教育為主的廣播節目《伊甸園信箱》,主持人萬峰以同樣怒吼誇張的表達方式作為特色招牌。節目收聽率一直保持高位,甚至其他地市級廣播臺也自發轉播節目。

黑龍江《葉文有話要說》遭停播!情感調解類節目敲響警鐘!

2005年,伴隨《葉文有話要說》的開播與爆火,情感調解類廣播節目進入發展的新紀元。無數廣播電臺相繼推出類似節目,時至今日,依舊有同類型的節目保持較好的收聽反響。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正式施行,情感調解類電視節目也開始湧現,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有《新老孃舅》、《萬家燈火》、《金牌調解》等。

黑龍江《葉文有話要說》遭停播!情感調解類節目敲響警鐘!

從無到有,從一到多,情感調解類節目所呈現的“特殊質感”慢慢成為受眾的剛需。聽眾或觀眾願意走進“別人家”的故事,是激發此類節目創作熱情的重要因素。

與其說各大媒體機構都在分這塊“蛋糕”,不如說他們都抓住了這種較為特殊的受眾心理。在聒噪的現代社會,放下繁雜心緒地傾聽一個個故事,聽眾或觀眾願意在他人的情感世界裡獲得慰藉與共鳴。這類節目在直擊情感熱點的過程中,也觸達了更廣群體的內心深處。

此外,情感調解節目在形態設計上也在強化對於主持人IP的概念設置。廣播調解節目強調主持人的個人品牌,甚至節目名稱直接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電視調解節目設置常駐調解嘉賓和出鏡記者,旨在突出其駕馭此類節目的能力。

當這一定位逐漸明確,主持人的個人威望就逐漸顯現,節目的受眾圈層也得以不斷擴大,並從線上延伸到線下。長此以往,也提升了整體節目的影響力。

另據一位省級廣播電視臺的管理者向筆者透露:這一類型節目一般也有著比較強的資本號召力,能夠帶動市場上的廣告投資。

製作成本低,效益卻特別好,臺領導一般都比較重視這一類型節目,也會相應給予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尤其一些本土化的情感類節目更是如此。因此,節目也得到了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劑”。

問題頻現 教訓慘痛

情感調解類節目需敲響警鐘

《葉文有話要說》的停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實際上,先前也有同類型節目被停播的慘痛教訓。對於行業來說,務必要敲響警鐘,在此類節目形態的設計上多多留心。

其一,要謹防捏造案例。2011年,石家莊市廣播電視臺“第三頻道”播放了情感故事類節目《我給兒子當孫子》,展現一個“不孝”兒子對父親出言不遜、百般欺辱的過程。經廣電總局審查,節目僱傭群眾演員表演,用誇張的手法表演兒子對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倫理道德觀。根據相關條例,對頻道進行停播處理。

黑龍江《葉文有話要說》遭停播!情感調解類節目敲響警鐘!

眼下,眾多電視機構的情感調解節目交由第三方公司進行外包製作,這就很容易出現杜撰虛假故事的情況。嚴把真實關,值得製作者重點關注。

其二,要謹防刻意誇大奇葩案例。2016年,上海電視臺一檔名為《新老孃舅》的調解節目中,講述了女孩17歲遭遇輪姦,母親外婆知情卻不報警,並不斷縱容的極端案例。該節目隨後就被廣電總局下令停播。

選取事件刻意追求極端化勢必會對社會產生反面影響,情感調解類節目抓住了受眾的獵奇心理,也務必不能遺忘自身的社會價值屬性。

其三,要謹防主持人個人意見的“無限膨脹”。《葉文有話要說》節目的停播下架,與葉文本身的言語表達姿態是密切相關的。做出較為果斷的判斷,也容易導致這種意見的影響“無限膨脹”。

先不說詢問情感困惑的聽友是否會受到傷害,本身所呈現、並誘導聽友接受的價值觀是否有待推敲商榷?問題困惑是否能得以有效解決?這是此類節目亟待解決的頑疾。

僅僅追求“不吐不快”的犀利言語,卻忽略實際問題的解決落實並不會是正確方法。2009年貴州衛視有一檔名為《人生》的情感類節目,嘉賓雙方的激烈辯論是節目的核心亮點,嘉賓雙方在現場形成觀點不同的對峙雙方,利用他們話鋒犀利的優勢在深度剖析人性情感,卻忽略了情感問題的解決。

單純追求收視率,卻不顧及當事人的心情和處境,放大個人隱私和社會的陰暗面,缺乏同情心,節目很快被國家廣電總局要求不得復播,即永久性停播。

黑龍江《葉文有話要說》遭停播!情感調解類節目敲響警鐘!

總之,如今的政策要求、監管環境、受眾媒介素養都需要內容創作者要時刻注重對社會的實質影響。一味貼合低級趣味和資本訴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情感調解類節目要懂得發現美好、講述美好、傳遞美好,合理疏導負面情緒,把正面價值導向作為首要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