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解析人文密碼 讀懂過去未來《一脈錢塘》央視開播

解析人文密碼 讀懂過去未來《一脈錢塘》央視開播

劇組在拍攝《一脈錢塘》。

浙江在線6月2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董小易 高婷婷)錢塘江,這條哺育吳越文化的母親河,陪伴了江南沃土的每一個日夜,見證了江浙大地的每一個奇蹟。6月27日至7月3日,每晚9時53分,中央電視臺大型人文紀錄片《江河密碼·一脈錢塘》在央視十套《探索·發現》欄目播出,每集40分鐘。

該片講述了錢塘江流域的自然環境、地方物產、民間藝術、鄉風民俗、歷史傳說和精英人物故事。一條錢塘江,一部紀錄片,串起了浙江這一方土地的文化密碼。

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鏡頭隨著洶湧澎湃的錢塘江一路來到其源頭。27日播出的第一集《出新安》,在索福瑞52城收視統計中,實時收視率維持在0.15%左右,在紀錄片中成績不俗。

據瞭解,《一脈錢塘》系列片製作歷時一年,央視外派了7組團隊從錢塘江源頭開始,沿錢塘江實地行走,經衢州、金華、富陽等地,至杭州灣入海口,深入沿江村鎮探訪。最終,以《出新安》《浙水南源》《三江口》《富春居》《吳越江湖》《運河之都》《錢塘問潮》7個章節,解讀這一方土地,同時也充分展示了浙江絕美的山河圖景和治水成果。

《一脈錢塘》是《江河密碼》這部系列文化專題片的開篇。談起這個系列的創作初衷,《江河密碼·一脈錢塘》總導演司慶輝說:“當所有的江河交織成網,我們就能讀懂中國。”

經反覆篩選,系列專題片決定以錢塘江作為開篇。“浙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的吳越文化。只要破解水流的密碼,我們就能讀懂一片大地。另外,在全省八大水系中,錢塘江是第一個全面剿滅劣Ⅴ類和Ⅴ類水的。”

在拍攝《一脈錢塘》的過程中,最打動司慶輝的,是浙江人濃厚的“鄉土意識”,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

富春江畔,至今仍有漁民,用不同的號子,指揮魚鷹在深水、淺水裡捕捉不同的魚類,這是流傳千百年的漁民文化;海寧特色皮影戲《佔鰲鎮海》講述了主人公李佔鰲捨己鎮海,保一方平安的故事;衢州江山廿八都鎮,曾是福建至浙江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駐兵之地,這裡保留了大量閔地風俗;同樣是在衢州,有一支孔子後人的支脈,在這裡傳播著儒家文化。多樣的民俗、文化,在這裡碰撞、保留。

“在經濟如此快速的發展中,錢塘江流域的民俗文化卻還得以保留下來,這是難能可貴的。這與老百姓的鄉土意識是分不開的。他們即使背井離鄉,最後依然會回到家鄉,建設自己的故鄉,承擔起社會責任,把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如果我們人人都能有這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眷戀,那麼鄉村才能真正‘回得去’。”司慶輝說。

如果西湖是江南溫婉的A面,那麼錢塘江就是它澎湃的B面。《錢塘問潮》這一集的片頭,由兩位大江東本地少年參加拍攝,他們在激流勇進中“搶潮頭魚”,表達了“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擎紅旗旗不溼”的態度。“《一脈錢塘》的拍攝手法和旁白語言均大氣豪邁。多采用航拍,從高空俯視錢塘江,讓人跟隨節目去思考、探索這條奔流千年的大江。解說詞大氣磅礴,和江河的壯闊一脈相承,與畫面相得益彰。”永康文聯主席周躍忠說。

正如節目總攥稿人鄭驍鋒所說:“江南並不只有小橋流水和杏花春雨,這裡還有一個長期被忽視、甚至被低估的‘錢塘江的江南’,它從一開始就是父性的,澎湃、威武、風馳電掣。”

透過這部電視片,我們進一步熟悉了以錢塘江為代表的江河系統,它不僅孕育了燦爛的吳越文明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催生了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

標籤:錢塘江;一脈錢塘;江河;吳越;民俗文化;母親河責任編輯:蔣敏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