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諸葛亮的隆中對遭遇打臉尷尬:要聯吳還是要荊州?

222年的諸葛亮,位極人臣,終身富貴,這是多少人幾輩子的夢想。然而這一刻,諸葛亮心中多半是沒什麼成就感的。因為他個人達到高位的同時,蜀漢這個新建立的國家,卻是一開始就處在風雨飄揚之中。

從國家實力來說,三年前開始的漢中爭奪戰,已經讓益州的人力物力遭到極大消耗;一年多以前的荊州丟失,更讓國土和軍隊遭到慘重損失。

從外交格局來說,篡漢稱帝的曹丕是蜀漢的死對頭,已經佔有大半個天下,實力強勁,自不必說;而原本的盟友孫權,自襲取荊州後也已徹底翻臉。

諸葛亮的隆中對遭遇打臉尷尬:要聯吳還是要荊州?

三國之中,蜀漢實力最弱,卻同時與兩家結仇。

同時讓諸葛亮憂慮的還有人才方面的缺口。關羽敗走麥城,蜀漢已經損失了一位獨當一面的猛將。偏偏在這個當口,法正也去世了。法正雖然人品一般,但足智多謀,行事果決,而且善於勸說劉備,與諸葛亮頗為互補。如今,在國家初建,最需要通力合作的時候,當初的“三駕馬車”卻只剩諸葛亮一人,他感受的孤單和乏力可想而知。

有多少米煮多少飯,實力不足,咬咬牙也就湊合了。更大的困惑,在於一個很具體的問題:

下一步,該做什麼?

從207年諸葛亮出山開始,《隆中對》就是劉備集團的戰略指導計劃。劉備、諸葛亮依照這個計劃,北拒曹操,東和孫權,跨有荊益,一步一步實現了三分天下。如果順利的話,在天下已經瓜分完畢的這會兒,應該聯合孫權繼續北伐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遭遇打臉尷尬:要聯吳還是要荊州?

問題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現在孫權翻臉成了敵人,原本的北伐基地荊州也完全被搶走,隆中對的下一步基礎都被拔掉了。怎麼辦?

換誰來當家作主,對這個問題都應該相當頭疼吧。

頭疼歸頭疼,蜀漢皇帝劉備是絕不會猶豫的。

他以其大半生征戰磨練出來的意志,和一個軍事家的直覺,做出了最單純的判斷:打東吳,搶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邏輯相當簡單,你打了我臉,我要是不打回去的話,那人人都會來打我臉了。

支持劉備這個觀點的文武不少。但更有許多人持相反觀點。最有代表性的是劉備的老部下趙雲。這位持重而堅持原則將軍,義正詞嚴地表示:“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只要能滅掉篡逆的魏國,那麼孫權自然降服。現在曹操剛死,他兒子曹丕篡位,正是天下義憤填膺之時。咱們應該趁勢進攻關中地區,佔領黃河、渭河的上游,然後向東討伐國賊,中原、河北的忠義之必然都會紛紛響應,這樣天下大局就可以定了。如果先去攻打東吳,一旦開戰形成僵持,反而給曹丕可趁之機,這就是下策了。”

簡言之,就是要堅持政治上的大局觀,先討首惡,震懾脅從。後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曾給劉備寫信求和說:“陛下您覺得關羽對您重要,還是先帝(漢獻帝)對您重要?您覺得是荊州重要,還是天下重要?我們殺了關羽,佔了荊州,可曹丕殺了先帝,佔了天下,您應該更仇恨哪一個,先打哪一個,這道理很簡單吧?”這是基於同一思路。

諸葛亮的隆中對遭遇打臉尷尬:要聯吳還是要荊州?

不過,劉備的主張,其實從軍事上也有其可取之處。關中地區曹魏經營已久,真要打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拿下的。相反,荊州才被東吳奪去一年多。如果趁順流而下之勢擊敗東吳,奪回荊州,那麼就能為蜀漢贏得較為有利的態勢,下一步可以選擇的餘地也就大了,哪怕到時候再重新講和結盟呢。歷史上的劉備並非是像《演義》中那樣一根筋,單純為了給關二弟報仇,就非要踏平整個東吳,殺盡孫家人。東征東吳,也是權衡利弊之後的一種選擇。

當然,我們後人看來,兩種方案都是冒險。畢竟蜀漢國力最弱,打東吳還是打曹魏都沒有必勝把握的。

但總得做點什麼吧。

於是劉備把希望寄託在自己多年的軍事經驗上。他駁回了群臣的勸阻,開始一心一意準備東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