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掩耳盜鈴”式的“假整改”要不得

“掩耳盜鈴”式的“假整改”要不得

近日,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下沉濮陽市部分區縣督察發現,一些整改措施和工作責任落實不到位,甚至為應付督察假裝運行治理設施、臨時編造虛假文件,情節十分惡劣。

截至6月15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均完成第一階段省級層面督察任務。目前,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正在開展第二階段下沉地市督察。此次“回頭看”,旨在對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一盯到底、嚴肅問責、強化震懾,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強大助力。

然而,為了應付“回頭看”,一些地方政府和汙染企業可謂是“屢出奇招”:虛假“運轉”汙染防治設施、偽造機器運行臺賬記錄;白天有檢查就停產、晚上依舊違法生產;整改驗收走過場,乃至假整改、真銷號……凡此種種,在環保整改中消極作為、“積極”作假的行為,著實然人倒吸一口涼氣。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掩耳盜鈴”的故事:盜竊者想偷鍾,怕別人聽到鐘聲,就在行竊的過程中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以為這樣別人就聽不到了。每一個知曉故事的人,都會為盜竊者自欺欺人的荒誕舉動感到可笑。

如今看來,在環保督察“回頭看”中被“盯上”的地方政府和汙染企業,以經不起推敲的臺賬資料、空運轉的汙染處理設施等,搞“假裝整改”“表面整改”,不正是現實版的“掩耳盜鈴”嗎?

表面上看,“掩耳盜鈴”式的整改,是出於維護地方經濟發展、企業利益的需要。更深層次的,反映出這些地方政府和汙染企業思想作風上存在“沉痾舊疾”。

在中央對生態保護如此重視、對汙染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的當下,這些地方政府和汙染企業宗旨意識不強,未能深刻意識到環保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展觀念老舊,持有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水土不容”的老眼光、存在靠汙染環境求得經濟發展的舊思想;紀律規矩意識淡泊,屢屢對汙染環境給群眾生命健康及生產生活質量造成的惡劣影響視而不見,對中央的三令五申、環保督察組的整改要求充耳不聞。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汙染防治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作為打贏這場戰鬥的重要手段之一,環保督察工作必須要“一竿子插到底”。一些地方和汙染企業本就在第一輪環保督察的“突擊考試”中未能“及格”,倘若在此輪“回頭看”的“補考”中再度失利,搞“掩耳盜鈴”式的“假整改”,必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百害而無一利。

中央此次環保督察“回頭看”,既是對上輪整改情況的“摸底”,也是對各地方和汙染企業的再次“問診”。針對一些地方政府和汙染企業存在的“小毛病”,必須緊盯不放,“一竿子插到底”;針對已暴露的“重疾”,必須敢於動真碰硬、嚴肅追責問責,對陽奉陰違、自欺欺人、執法違法者,下“猛藥”、動“刀子”,倒逼整改落實。

習近平同志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保護不容應付敷衍、不容弄虛作假,對“假整改”必須“真追責”,促進整改責任、整改措施落實到位,讓更藍的天、更綠的山、更清的水,惠及廣大群眾、惠及子孫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