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土耳其和俄羅斯有哪些歷史恩怨?

農人大潘


土耳其之所以敢於和俄羅斯槓上,那是因為土耳其已經跟俄羅斯槓上了300多年了。從1697年開始的克里木戰爭,到1914年的一戰,土耳其與沙俄大的會戰12次。僕人眼裡沒有偉人,因為太熟悉。土耳其因為與俄羅斯大戰很多次,雖然勝少敗多,但也把俄羅斯研究的透透的。土耳其與俄羅斯彼此熟知,俄羅斯的套路和苦衷,土耳其心裡門兒清,因此能對症下藥。因此,土耳其並不怵俄羅斯。


(第十次俄土戰爭)

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甚至環黑海地區,都是從土耳其手裡奪取的。土耳其在高加索地區依然有影響力,像俄羅斯的達吉斯坦、車臣、印古什、格魯吉亞等國都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土耳其在高加索地區有很多底牌。


(黑海艦隊要出海得交過路費)


俄羅斯夢寐以求的不凍港,只能在黑海實現。黑海艦隊是俄羅斯四大艦隊之一。但是黑海是個半內陸海,只有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地中海相連,再通過直布羅陀進入大西洋。這一條水路,絕大多數都在土耳其境內。當年,我們遼寧號的前身“瓦良格”號就在土耳其被扣下了,據說交了1億美元的過路費才讓通過。要知道,這艘船的價格才2000萬美元。

俄羅斯自詡是第三羅馬,認為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自1547年,莫斯科大公就自稱沙皇,意即“凱撒”。於是俄羅斯三百年來,一直想佔領東羅馬的故都-君士坦丁堡。在那個時候,這座城市的另一個名字是伊斯坦布爾。

俄羅斯幾次衝擊,終於在1877年的第十次俄土戰爭中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逼迫土耳其簽訂城下之盟,整個黑海海峽和巴爾幹半島都將從土耳其手中獨立出去。英法兩國眼見俄羅斯的熊抱歐洲的C型戰略成型,坐立不安,因此立即介入。俄羅斯被迫放棄了此前的野心,只保留了黑海海峽的通航權。

可見俄羅斯在中近東方向的擴張,為歐洲所不容。早在1853年,因為俄羅斯的咄咄逼人,英法兩國還直接參戰克里米亞戰爭,把作為歐洲憲兵的俄國打翻在地,與土耳其成為了同盟。所以,基督教同盟並不是鐵板一塊,俄羅斯與西方國家是全然不同的體系,他們彼此之間互相仇視。他們不會允許俄羅斯吞併土耳其,不會允許中近東地區存在更多的俄羅斯勢力,這是土耳其埃爾多安不懼怕莫斯科最大的本錢。



(土耳其的世界觀)

土耳其因此開始利用他的特殊的地緣優勢,援引國外勢力對抗沙俄。在蘇聯鼎盛時期,土耳其為對抗蘇聯的影響,加入了北約,成為美國防禦蘇聯的橋頭堡。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實力大損,土耳其壓力驟減。到了2015年,敘利亞內戰中,俄羅斯直接派兵參戰,公佈了土耳其支持恐怖主義分子ISIS的證據。土耳其更是公開地對敘利亞自由軍進行支持,他的目標就是親俄的阿薩德政權倒臺。這種矛盾發展到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打掉了俄羅斯的一架飛機,兩個飛行員一死一傷,俄羅斯立刻宣佈制裁土耳其。隨後又有一架武裝直升機被敘利亞地面武裝部隊襲擊,一名飛行員戰死。兩國互相放狠話。土耳其一開始強硬的表示,不會道歉。俄羅斯恨的牙癢癢,又不能對土耳其做什麼(有報道說俄羅斯特種部隊進入敘利亞,專伺打擊土耳其軍隊,土耳其有苦難言),只能不斷加大空襲力度,瞬間扭轉阿薩德政府軍的局勢。

可是到了2016年下半年,俄土關係迅速升溫。土耳其也不再謀求阿薩德政權倒臺,而且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多次會晤,顯示親密和友好,是因為俄羅斯出於拉攏土耳其的考慮,將俄羅斯掌握的土耳其軍隊將發動政變的消息透漏給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救了埃爾多安一命。

(普京與土總統埃爾多安)

此後,埃爾多安在土耳其國內清洗政變勢力,被西方指責人權問題,埃爾多安不僅不回應,還對美國對政變參與者提供庇護大為不滿。土耳其與西方的關係迅速降溫,接近破裂。

土耳其得罪了西方,就需要與俄羅斯搭上關係,畢竟俄羅斯已伸出了橄欖枝,所以土耳其對俄羅斯的調門一下子轉變過來了,很多人還以為土耳其慫了,從對俄羅斯的強硬到突然放下身段祈求友誼,其實不然,這是土耳其的國內政治鬥爭的反映。

然而2017年下半年開始後,美國反映過來,盟友土耳其在漸漸向俄羅斯靠攏,不利於美國壓迫俄羅斯的戰略,於是開始尋求與土耳其的妥協。雙方接觸了幾次,土耳其又在2017年10月13日大秀與俄羅斯的友誼,說俄羅斯準備賣給它S-500防空導彈系統。俄羅斯也不是吃素的,早已知道土耳其有反水的跡象,就毫不猶豫地出來闢謠,讓土耳其出了醜。

土耳其挾俄羅斯自重的意圖沒有實現,美國人笑嘻嘻地在2018年2月15日和16日又找上門來,3個人關在門裡商量了三個小時,連翻譯都沒帶,也不知道他們說了什麼。然後2018年3月,土耳其突然又亮起了獠牙,派軍進攻庫爾德武裝,阻斷了俄羅斯和敘利亞軍隊正在對反對派發動的攻勢,甚至還轟炸了敘利亞和俄羅斯的軍事基地。在土耳其的軍事進攻下,敘利亞政府軍和庫爾德武裝已經達成了協議,共同對抗土耳其軍隊,在多處設伏,打死打傷土耳其突擊旅1000多人。



(美國務卿與土總統埃爾多安)

土耳其敢於對美國支持的庫爾德武裝和俄羅斯支持的阿薩德武裝同時下手,說明在2月15日那次的密談美國承諾了一些東西。在爭取土耳其的道路上,可能庫爾德人又一次被美國出賣了。土耳其的種種做法,開始顯露了其要恢復奧斯曼帝國的榮光的意圖。在土耳其看來,庫爾德地區的東古塔和阿芙林地區事關其核心利益,不管美國還是俄羅斯,誰的面子都不給。在這一點上,美國支持的庫爾德人武裝,是否也有美國藉機削弱土耳其的考量?



(庫爾德斯坦區域:中東地區最世俗的伊斯蘭)

這是土耳其這個世俗國家開始轉向極權統治的一個節點,對有著泛突厥主義的土耳其,美國的所作所為有可能會再次在中東引起變量,甚至會對鄰近的中亞地區產生影響。

只能說,俄羅斯再一次被土耳其出賣。如今俄羅斯面臨大選,土耳其又跳出來整這些事噁心俄羅斯,普京這幾天估計也是天天開會,焦頭爛額吧。一個強硬的俄羅斯,架不住得瑟的土耳其不止一次的出賣。可以想見的是,普京不會收手,敘利亞又一次上演了大國宮鬥。


而知而行的歷史


這個問題看一下俄羅斯和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就能明白,在二十世紀俄羅斯帝國瓦解前黑海的北部是俄羅斯帝國,南部是奧斯曼帝國,作為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可是世界歷史上十大帝國之一,其鼎盛時期是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而它的鄰居俄羅斯帝國也不是好惹的,俄羅斯不斷進軍遠東無非是想找個不凍港,而且是面向歐洲的一個大港。

俄羅斯帝國西向的港口是面向波羅的海這個內海,北部摩爾曼斯克離歐洲的中心較遠,東部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俄羅斯才趁火打劫奪得了海參崴,那麼沙俄必須把目光投向南方。由奧斯曼帝國控制的伊斯坦布爾海峽。

在奧斯曼土耳其衰落的過程中,黑海北部崛起了俄羅斯帝國,並且快速擴張,而奧斯曼帝國的部分領土也落到了新崛起的俄羅斯帝國手中,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羅斯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在這個過程中,最著名的兩次戰爭是克里米亞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兩國在戰火的洗禮下仇恨越來越深,就像中日這樣的世仇。近年來,由於政治博弈,俄土關係時好時壞,但總趨勢是緩和,這兩個歷史上打的不可開交的國家,也迎來了新的世代。


蔚鸞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說土耳其和俄羅斯是世仇也不為過。兩國之間的恩怨情仇早在13世紀就開始了:那時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了東正教的宗主拜占庭帝國,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公主帶著拜占庭帝國的國徽輾轉來到俄羅斯,東正教的中心也隨之轉移到俄羅斯。然而這只是俄羅斯單方面的看法,土耳其可不這麼看——雖然土耳其主體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但仍在原拜占庭帝國的土地上扶植了東正教牧首,所以土耳其自認為繼承了對拜占庭帝國東正教徒的統治權。以拜占庭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的俄羅斯號稱第三羅馬,從此收復東正教聖地君士坦丁堡就成為俄羅斯維繫國內民族團結並爭取其他信奉東正教的民族的口號,而實際控制君士坦丁堡(後改為伊斯坦布爾)的土耳其就成為了俄羅斯的眼中釘肉中刺。

俄羅斯民族是屬於斯拉夫語族的民族,土耳其則是屬於突厥語族的民族,而在歷史上俄羅斯和土耳其又分別以斯拉夫語族和突厥語族的盟主自居,分別鼓吹泛斯拉夫主義和泛突厥主義,偏偏在南俄羅斯草原上生活著大量突厥系民族,而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治下的巴爾幹半島生活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斯拉夫民族,這意味著雙方各自鼓吹的泛斯拉夫主義和泛突厥主義其實無異於挖對方的牆角。事實上這一狀態一直延續至今: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的達吉斯坦、車臣、印古什等幾個共和國基本上都是以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系民族為主體民族,土耳其的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注意在這些地區依然存在一定市場。

1703年之前的俄羅斯是一個事實上的內陸國,儘管當時在俄羅斯北部有著漫長的北冰洋海岸線,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俄羅斯的軍艦和商船根本無法在北冰洋航線上破冰而行,所以當時的俄羅斯實際上是沒有通向海外的出海口的,這就使俄羅斯被排除在大航海時代後日漸形成的國際貿易體系之外,同樣俄羅斯也無法通過海洋將自己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向海外輻射。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夢寐以求朝思暮想希望獲得屬於自己的出海口,而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都城伊斯坦布爾恰恰扼守博斯普魯斯海峽,這裡是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咽喉要地,俄羅斯一旦得到這裡就能自由進出於地中海,這無疑是對俄羅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的。反之如果任由土耳其控扼黑海門戶,這就堵住了俄羅斯通向地中海進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實際上等於卡住了俄羅斯的經濟命脈航線。1695年春彼得大帝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而親率3萬大軍遠征土耳其,然而由於缺乏艦隊而失敗。1696年效法西歐創建新式海軍後彼得大帝再次出征土耳其併成功征服了亞速夫地區。1700年彼得大帝迫使土耳其以簽訂和約的形式承認俄國對亞速夫的佔領,然而黑海海峽的制海權仍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1783年沙皇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後在這裡建立了自己進出黑海的重要軍港塞瓦斯托波爾,然而由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儘管一直是俄羅斯夢寐以求之物,卻在經歷和土耳其的12次戰爭後仍未獲得,如今這裡仍處於土耳其的控制之下。

其實彼得大帝發動的對土耳其的軍事遠征並不是俄羅斯歷史上對土耳其採取的最早的軍事行動,事實上從1676~1917年俄羅斯和土耳其之間在持續長達241年的時間內爆發了12次戰爭,平均每20年左右兩國就會爆發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在兩國交鋒的早期土耳其是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疆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也門,總面積550萬平方公里。然而在和俄羅斯的戰爭中土耳其失去了在高加索、黑海等地的領土,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東南歐國家也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紛紛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出來,土耳其就這麼硬生生從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被打成了今天這樣一箇中等大小的國家,可以說俄羅斯的大國崛起之路幾乎就是踩著土耳其上位的。

正是因為兩國之間的歷史積怨和現實層面的國家地緣糾葛使土耳其在冷戰時期選擇加入北約,成為北約封鎖蘇聯海軍進入地中海的重要力量。2015年11月土耳其擊落了一架俄羅斯戰機,俄羅斯隨即對土耳其展開全面制裁。然而接下來的俄土關係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俄羅斯出於拉攏土耳其的考慮而將俄羅斯掌握的土耳其軍隊即將發動政變的消息透漏給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獲知消息的埃爾多安隨即在國內清洗政治反對派,此舉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集體指責,一時間土耳其同西方國家的關係日漸破裂。埃爾多安本身就是一個宗教背景深厚的人,這就足以導致他不被西方國家喜歡,而他大力主張公投休憲將議會制改為總統制又遭到西方國家的一片指責。與此同時土耳其在難民問題、貨幣問題、敘利亞問題等多方面都和西方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摩擦。2017年11月16日土耳其軍隊奔赴數千公里外的挪威,卻赫然發現“敵軍展板”上出現了總統埃爾多安的名字和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圖片。在與西方漸行漸遠之後土耳其改善了同俄羅斯的外交關係,不過這種改善其實更多的是希望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待價而沽。

埃爾多安曾在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16個人打扮成古代戰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是代表土耳其歷史上的16個帝國:從大約公元前200年的匈人帝國直至1920年代瓦解的奧斯曼帝國可謂是一網打盡。從土耳其目前的種種做法看來:土耳其是以大國自居的,目前土耳其的外交政策是以恢復奧斯曼帝國的榮光為核心的,在這一外交理念下鼓吹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無論是西方或是俄羅斯顯然都不喜歡這樣一個土耳其,對此土耳其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極力試圖利用俄羅斯同西方國家的矛盾從中漁利:一方面土耳其一反此前幾十年來積極試圖加入歐盟的態度,開始公開和西方國家叫板,在這一過程中土耳其曾一度在軍事和貿易等多領域加強了與俄羅斯的合作,甚至一度使人們以為這對世仇之間的外交關係已進入蜜月時期;然而另一方面土耳其卻又在2018年3月份進攻庫爾德武裝,從而阻斷了俄羅斯和敘利亞軍隊正在對反對派發動的攻勢,甚至還轟炸了敘利亞和俄羅斯的軍事基地,造成36人死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當年的奧斯曼帝國也是曾經橫掃歐亞非三個大洲的一霸——西邊打到了直布羅陀海峽;東邊到了裡海以及波斯灣;北邊打到了奧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亞;南邊到了蘇丹以及也門。

奧斯曼帝國在這些區域的存在整整持續了六七個世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才被崛起的歐洲列強所瓜分、解體。

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期,俄羅斯沙皇還正在向西歐學習;換言之,俄羅斯帝國對奧斯曼在當時根本就構不成任何威脅。

而造成兩國之間“世仇”的就是今天的克里米亞半島地區。

長話短說。歐洲列強的逐步崛起(包括俄羅斯)紛紛覬覦著奧斯曼帝國龐大的領土;而且這些歐洲國家從來都沒有認為奧斯曼帝國是歐洲國家。

因此,圍繞著克里米亞(因為它絕佳的戰略位置以及出海口),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沙皇帝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奪戰。

不過,奧斯曼帝國單挑俄羅斯恐怕沒有必勝的把握;直到後來英國和法國的參戰,才最後擊敗俄羅斯;經過利益的交換,最後恢復了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半島的控制權。

成立克里米亞半島戰爭以外,裡海、波羅的海也是當年奧斯曼帝國(聯軍)與俄羅斯沙皇帝國對陣的疆場;俄羅斯最後鎩羽而歸,不得不進行國內農奴制改革,又適應當時歐洲國家的主流社會。

這就是“世仇”的由來。


閒看秋風999


土耳其敢跟俄羅斯“槓上”,是因為土耳其知道當前敘利亞亂局中,美俄誰都不想失去自己罷了!

地緣政治是土耳其跟俄羅斯叫板最大“資本”!

1.乘機“亂要價”!

說白了,就想趁現在美俄還沒有達成關於敘利亞任何協議之前,土耳其埃爾多安一定要“跳跳”,讓美俄尤其是敘利亞“新地主”明白自己的訴求!

俗話說:哭鬧才有奶喝唄!

2.逼迫“亮底牌”!

美土上個月16日,三人密會(埃爾多安、蒂勒森、土外長),到現在都沒有公開報道談了什麼。

但是,英武已經說過:阿夫林地區庫爾德人被美國“放棄”了(本來也不是美國支持的庫爾德派別,但是畢竟都是庫爾德人),美國可以私下支持阿夫林地區庫爾德人武裝,但不會再幹預土耳其在阿夫林地區行動!

現在東古塔之戰面臨局勢微妙,而美國蒂勒森說的“三月份美土按照新機制(關於敘利亞問題)召開工作組會議”——現在東古塔俄羅斯敘利亞政府軍進攻很猛,土耳其自然需要美國能夠亮出“底牌”!

至於什麼底牌,不好說。曼比季讓給土耳其,東古塔被圍困武裝,美國怎麼跟俄羅斯“攤牌”?還是同意土耳其在阿夫林到曼比季一線(不過幼發拉底河以東,或者土敘邊境一線),建立30公里安全區,還有難民營,還有敘利亞自由軍根據地?

3.無論是歐亞大陸,還是黑海地中海通道,甚至中東宗教鬥爭,土耳其都在關鍵點上,甚至我們一帶一路,都需要土耳其支持才可以徹底有暢通!

這就是土耳其敢跟俄羅斯“叫板”最大資本!!

(1)美俄都不想失去土耳其,就是因為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連接歐亞大陸,連接地中海和黑海,並且通道被土耳其包圍!這樣的地理位置,實在是誰都不想“得罪”土耳其!

尤其是俄羅斯,剛剛“回收”的克里米亞就是俄羅斯的一個重要出海口,而黑海要出來,都得經過土耳其“掌管”的通道,世界上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即土耳其海峽!

(2)埃爾多安說要稱霸中東,實在是想重現奧斯曼帝國輝煌!埃爾多安認為自己國家是歐洲國家,但是世俗化路上,基本上很多國家不認可!

現在突然埃爾多安想稱霸中東,成為地區性大國,實在是一個危險信號!

因為,一旦土耳其選擇跟美國站在一起,則敘利亞局勢還會亂下去:推翻巴沙爾政權,可是當初埃爾多安叫的最兇的!就在一月中旬,埃爾多安還在電視上講:巴沙爾就是最大的恐怖分子!

(3)地緣政治讓埃爾多安敢跟俄羅斯叫板最大的底牌!

上兩張圖,是英武剛剛做的簡圖。





如果土耳其倒向美國,甚至選擇遜尼派,則一起推翻巴沙爾政權,則“遜尼派利劍”直指“黑海”!連接地中海與紅海!並且切斷伊朗與黎巴嫩聯繫,什葉派將會更加獨立!

如果跟俄羅斯合作,則什葉派地帶(有人叫做什葉派聯盟)成立,則將黑海、地中海、紅海、波斯灣、阿曼灣都連接上!!!

顯然,“什葉派聯盟”更有利於俄羅斯!

當然了,我們的一帶一路,也需要土耳其!


英武


我來給大家說一說兩國的恩怨。

歷史上土耳其和俄羅斯可謂是血海深仇,他們之間的仇恨一點也不比中國和日本少。土耳其在最強盛的時候奧斯曼土耳其時代,可謂是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的帝國,當時的興盛狀態並不亞於當時東方的中國。土耳其最強盛的時候,整個歐洲圖處於奧斯曼土耳其的威脅之中,一直到大航海時代歐洲才慢慢崛起。後來,歐洲各國,尤其是俄羅斯和土耳其進行了多次戰爭,土耳其最終被一步步打敗。

在這多次戰爭的進程中,土耳其的國土,可謂一步步被肢解,在19世紀末和滿清成為了東亞和西亞著名的半殖民地國家,深受歐美列強的侵略。不管怎麼樣,中國雖然飽受侵略,但是最後大部分的國土好歹保存了下來。而土耳其大部分國土幾乎都沒了,就剩下君士坦丁堡周圍那麼一點點地方了。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拜俄羅斯所賜,而且俄羅斯還一直惦記著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還有君士坦丁堡。

總之,歷史上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的仇恨,那是相當的深,絕對稱得上是世仇。


紀錄影像


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儘管走的是世俗政治之路,然而主要信仰穆斯林。近年來世界各地的極端穆斯林恐怖組織,攪撓世界,使得世界難以安寧。土耳其總統順勢,呈現出要脫離世俗政治,走宗教獨裁政治的趣勢。因此與西方國家同床異夢,產生隔膜,隨時有被北約集團拋棄的危險。土耳其雖然是北約國成員,然而宗教信仰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使得它無論經濟科技軍事,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信仰的不同,必然形成人的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邏輯思維方式,也就導致國家經濟不同的發展結果。因此土耳其在以西方為主的北約集團中,其實就象一個家庭裡的私生子。然而因為自身經濟軍事的落後,使它沒有十足的勇氣脫離北約及西方的聯繫。特別發生了擊落俄羅斯戰機事件後,北約更是它套在身上的安全帶。以普京的保鏢性格,被土耳其莫名其妙的擊落一架戰機,必會毫不客氣地報復,但是最後還是不了了之。顯然土耳其背後的北約集團,不能不讓俄羅斯人,審時度勢,三思而後行。

俄羅斯從前蘇聯分家出來後,經濟跌跌撞撞,出多入少,毫不景氣。在烏克蘭問題上與美國及西方集團直接對抗,導致經濟圍剿,使得經濟發展更如雪上加霜。面對土耳其的挑戰,它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為出兵敘利亞,原本就是硬頭皮幹事,美國及西方聯盟,不斷使絆子意在使其深陷戰爭泥潭,從而拖垮它國內經濟。敘利亞戰場,對一個國家的戰爭而言,只能算是小打小鬧。但是已經讓俄羅斯,氣喘噓噓。土耳其又插一槓子,假如認真對待,那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它直接就可以拖垮俄羅斯,使它最終與貧窮國家為伍。

土耳其敢對抗俄羅斯,是它看清了俄羅斯的牌路,儘管普京動不動就喊打喊殺,但是它只敢對弱小國家動手,因為它與弱小國家的對戰,就象巨人與小孩決鬥,取勝不費吹灰之力。因為美國及西方集團已經與俄羅斯公開敵對,相互間是核大國的原因,只能儘量避免擦槍走火。可是美國及西方集團不在乎戰爭代理人的出現,對俄羅斯不冷不熱地開戰,讓它找不出使用核武器的理由,又能使它被戰爭拖垮。土耳其正是踩在如此角色的線上,背靠北約,因此有了直對俄羅斯的底氣。


陸零零八


奧斯曼帝國(1299~1922)曾經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但到了16世紀下半葉已經開始衰落,為了挽救帝國,以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米德哈特帕夏為首的有識之士展開了一系列救亡運動,進行了民主改革,1875年底,奧斯曼帝國(1299~1922)內外形勢迅速惡化。小亞細亞的北部和中部地區發生大饑荒,財政瀕臨崩潰,列強幹涉的陰影籠罩全國。在這種形勢下,國內政治鬥爭熾熱化。1876年5月30日,阿卜杜·阿齊茲被推翻,另立穆拉德五世為蘇丹。8月31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接替精神錯亂的穆拉德為蘇丹。成了了西方式的資產階級立憲君主政體,但民族矛盾在民主的旗號下蔓延,。在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和保加利亞相繼爆發了起義,並很快波及到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這兩個土耳其的藩屬國。土耳其對起義者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但卻未能控制巴爾幹西北部局勢的變化,它在巴爾幹的統治開始動搖起來。

面對這種局勢,歐洲列強中的俄、奧、英三國表示了自己的特別關注。尤其是俄羅斯,它認為,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使自己在巴爾幹地區既丟面子又喪失了威信和影響,它需要尋找一個機會重新回到巴爾幹,恢復原有的一切。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想通過控制巴爾幹進而控制由地中海進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魯斯海峽,以便打通它謀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對土耳其局勢的惡化幸災樂禍,並積極地加以介入。

沙皇政府打著“拯救土耳其帝國壓迫下的基督徒”和“保護斯拉夫兄弟”的旗號,先是通過外交途徑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壓力,但效果並不顯著。它所提出的集體保護斯拉夫人的建議遭到了受奧匈帝國支持的英國的反對。隨後又倡議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保加利亞實行自治,亦遭土耳其的拒絕。

土耳其恃仗著英國在背後的支持,力圖在戰場上徹底打敗起義者和於1876年6月30日對土宣戰的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當戰場上的形勢明顯地有利於奧斯曼帝國政府時,沙皇便於1877年4月24日正式對土宣戰。5月,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黑山均宣佈加入俄方,共同對土耳其作戰。

計劃

戰爭開始前夕,俄國有48個步兵師共72萬人3000門炮,組成16個軍。根據陸軍大臣德米特里·阿列克謝耶維奇·米柳京制定的作戰計劃,在前線展開9個軍,其中2個軍10萬人組成高加索集團軍,由皇弟米哈伊爾·尼古拉那維奇大公指揮,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奧謝季亞等地的民團加入了高加索集團軍,取守勢。集中7個軍30萬人在多瑙河前線,俄國將軍尼古拉·格里戈裡耶維奇·斯托列托夫指揮的保加利亞民團也加入了多瑙河集團軍,預計當面土軍因為分兵鎮壓保加利亞人,在戰場上不能超過15萬,俄軍可以憑藉2倍的數量優勢快速突破巴爾幹山脈,趕在西方反應之前攻破伊斯坦布爾,決定戰局。多瑙河集團軍的指揮官是皇弟老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但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整個宮廷和他在一起,實際上指揮作戰的是參謀長米柳京。

奧斯曼帝國(1299~1922)經過軍事改革後,全軍40.6萬人858門炮,其中28萬集中在歐洲,阿卜杜勒·克里姆·納迪爾帕夏指揮。12.6萬在亞洲,由艾罕默德·穆赫塔爾·帕夏指揮。土耳其土耳其的黑海艦隊有22艘裝甲艦、82艘非裝甲艦,763門艦炮,官兵1.5萬人,質量上比新建的俄國黑海艦隊有優勢,司令是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英國人霍巴特帕夏,奉命封鎖黑海。考慮到陸軍兵員不足以進攻,決心依託多瑙河四角地帶和巴爾幹山脈進行縱深防禦,等待西方國家援助。俄軍在軍事組織、部隊訓練、指揮人員的素質以及部隊士氣諸方面均較土軍佔優勢,但在武器裝備的質量上卻不如土軍,因土軍武器來自英德美三國。

多瑙河前線

宣戰之後,俄多瑙河集團軍各部隊即開始向進攻出發地域——多瑙河運動。但由於鐵路運輸落後和河水氾濫,拖延了渡河時間,到6月22日,俄軍多瑙河下游部隊才在加拉茨和布賴洛夫強渡了多瑙河。6月27日至7月2日,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德拉戈米羅夫將軍指揮的步兵第14師以及跟隨其後的集團軍主力在吉姆尼察地區也相繼渡過該河。多瑙河集團軍從西斯托沃地區的登陸場兵分三路展開進攻:西路部隊進攻尼科波爾和普列夫納;東路部隊進攻魯舒克;先頭部隊進攻巴爾幹山口。約有7萬人留在戰場接近路作為預備隊。約瑟夫·弗拉基米羅維奇·古爾科將軍的1.5萬人的先頭部隊急速推進,於7月7日攻佔保加利亞古都圖爾諾沃城,並於7月14日越過巴爾幹山脈迅速佔領了希普卡山口,從而打開了通向博斯普魯斯海峽和君士坦丁堡的通道。由於俄軍兵力配置不當和指揮失誤,致使戰期延遲。西路部隊佔領尼科波爾之後,未能趕在由維丁出發的奧斯曼·努裡帕夏的土軍抵達之前佔領普列夫納,因此,俄多瑙河集團軍的交通線受敵威脅。在軍中的沙皇安全被提高的首要位置,由於不想重演色當悲劇,俄軍大部被迫停頓下來圍攻普列文要塞,俄軍速戰速決的作戰計劃完全被打亂。

俄先頭部隊佔領埃斯基~扎格拉城之後,遭到了從巴爾幹半島的門的內哥羅開來的蘇里曼·帕夏指揮的土軍的反擊,於是撤向希普卡。不久,新組建的南路部隊來到這裡,該部約有1/3是保加利亞民團。

正在加載在莫斯科的普列文會戰紀念牌

8月,土軍新任司令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德國人)率部在巴爾幹開始反擊。蘇里曼·帕夏的部隊企圖在8月間奪取普希卡山口,但由於普希卡俄軍英勇防禦而未能得逞。土軍對俄東路部隊發動的進攻亦被擊退。俄軍對普列文進行了3次強攻,遭到慘重失敗,光第二次失敗就損失了1/4的士兵。米柳京承認,這樣打下去,我們龐大的陸軍會在極短的時間被打光。沙皇作戰決心嚴重動搖,認為俄軍陷入了極端不利,甚至危險的境地。多瑙河集團軍總司令老尼古拉大公向羅馬尼亞卡羅爾一世求援,4萬羅軍作為俄國的同盟軍參戰,隨著俄國10萬援兵的開到,構築了70公里塹壕,進行了長達2個月的包圍戰,只有當土軍彈盡糧絕之後,才迫使該城3萬土耳其帝國的守軍於1877年12月10日投降。

隨著普列文的陷落,戰爭發生了轉折。俄軍在兵力兵器等方面都取得了對土軍2:1以上的優勢。沙皇親自決策,令俄軍立即冒嚴寒向巴爾幹山以南發起攻擊。俄多瑙河集團軍沿著150公里寬的正面多路突擊,而土軍因為兵力不足又不許撤退,遂被俄軍進攻的狂潮吞沒。塞爾維亞於1877年12月13日加入反土戰爭,並將軍隊調到尼什城。古爾科將軍的西路部隊由保加利亞居民和游擊隊員積極協助,在嚴冬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越過了巴爾幹山脈,在索非亞方向擊潰了土軍4.2萬人,並於1878年1月4日佔領索非亞。費奧多爾·費奧多羅維奇·拉傑茨基將軍指揮的俄中路部隊於1878年1月8~9日在舍諾沃戰役中,包圍並俘虜了魏塞爾一帕夏軍隊3萬人。多瑙河集團軍向巴爾幹山以南展開了進攻,1月15~17日在菲利波波利戰役中擊敗蘇里曼·帕夏的軍隊,1月20日奪取亞得利亞那堡,一個月之後又向君士坦丁堡推進。

高加索前線

高加索集團軍原來預計當面敵軍是自己的兩倍,預計進行防守作戰,後來發現土軍比自己人還少,就發動了進攻作戰,於4~5月間佔領了巴亞濟特和阿爾達罕兩要塞,並封鎖了卡爾斯。但是,該集團軍遭到艾罕默德·穆赫塔爾·帕夏軍隊有生力量的反擊,三個進攻的支隊被土軍各個擊破了兩支,於6月退至邊境,轉入防禦。10月間,俄將米哈伊爾·塔裡埃洛維奇·洛里斯·梅利科夫在高加索阿夫利亞爾-阿拉賈戰役中擊潰土軍。11月17日夜,俄軍強攻佔領了卡爾斯要塞,並向埃爾祖魯姆發起攻擊。在高加索,精疲力竭的俄軍封鎖了埃爾祖魯姆,並終於佔領了巴統。

結局

俄軍的慘勝引起了英國和處在中歐地區的資本主義強國——奧匈帝國(1867~1918)的恐慌,儘管俄國已經付出了高達10多萬的傷亡,軍用物資也已經出現嚴重缺口。英國本傑明·迪斯雷利政府向馬爾馬拉海派出了一支英國皇家海軍分艦隊,擺出一副不惜決裂的態勢,這迫使俄國放棄了向君士坦丁堡進軍的計劃。1878年1月31日,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1878年3月3日簽訂了《聖斯特法諾條約》。該條約是由俄國外長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和沙皇等人事先炮製的,對於土耳其來說完全是一個城下之盟,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該條約規定:土耳其承認門的內哥羅、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三國完全獨立;承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獲得自治,但仍留在土耳其版圖內;成立大保加利亞國,並允許俄國勢力在保加利亞的存在;將薩拉比亞西南部歸還給俄國,將卡爾斯、巴統統阿爾達漢和巴亞齊特併入俄國版圖;修改博斯普魯斯海峽通行規則,允許俄羅斯等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通行。

《聖斯特法諾和約》的簽訂引起了英、奧等國的強烈不滿,他們聯合對俄施加壓力,要求它吐出已經吞下肚的果實。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站出來進行調解,聲稱要做個誠實中間人,由於力量對比對俄國的極端不利,俄國被迫與列強重定《柏林條約》,對《聖斯特法諾和約》進行重大的修正:大保加利亞變成了小保加利亞;博斯普魯斯海峽仍然不對俄國軍艦開放。俄羅斯在巴爾幹的影響受到遏制,它向地中海方向發展海軍力量的企圖再次落空。它只是收回了克里米亞戰爭中割讓出去的領土。《柏林條約》還規定奧斯曼帝國將其屬地塞浦路斯劃割給英國,而原屬奧斯曼帝國的巴爾幹西北部屬地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則改歸奧匈帝國統治。它實質上是部分地瓜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東南部的屬地,但卻遠沒有解決許多極其重要的巴爾幹半島的衝突問題。正是它所做的許多決定,以後成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起重要推動作用的各種衝突的起點。

特點

俄土戰爭中,出現了大兵團,部隊裝備了有膛線的槍炮,並利用了鐵路和戰地電報通訊,因此,武裝鬥爭的規模擴大了,其特點也有所變化。參加這次戰爭的有100餘萬人。兩個戰區的戰鬥行動均在寬大正面和大縱深展開,彼此緊密聯繫著,其特點是緊張激烈,持續時間長。19世紀初歷次戰爭中產生的戰役諸要素在這次戰爭中得到了進

第一次俄土戰爭 (1676年-1681年)

第二次俄土戰爭 (1686年-1700年)

第三次俄土戰爭 (1710年-1713年)參見大北方戰爭

第四次俄土戰爭 (1735年-1739年)

第五次俄土戰爭 (1768年-1774年)

第六次俄土戰爭 (1787年-1792年)

第七次俄土戰爭 (1806年-1812年)

第八次俄土戰爭 (1828年-1829年)

第九次俄土戰爭 (1853年-1856年)參見克里米亞戰爭

第十次俄土戰爭 (1877年-1878年)

第十一次俄土戰爭 (1914年-1918年)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


古今大歷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土耳其與俄羅斯的百年曆史恩怨應該是主要因素。俄羅斯為了獲得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同土耳其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戰爭。土耳其雖然戰敗,然而俄羅斯最終也未能獲得地中海的出海口,其黑海艦隊也不得不只能在黑海里遊弋。

17至19世紀,俄羅斯和土耳其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前後長達241年,平均19年就有1次較大規模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說到底,200多年的俄土戰爭,其實是一場奧斯曼土耳其與俄羅斯帝國及其盟友之間的戰爭,它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影響了世界戰略格局。直到今天,仍然對俄土關係具有重大影響。


小甜嘟爸爸


土耳其不僅敢和俄羅斯槓上,美國它也敢槓。要不是美國在阿夫林和曼比季地區妥協,放棄了支持庫爾德武裝,說不定土耳其真的敢對曼比季美軍基地開火。那麼土耳其哪來的底氣呢?
用一句概括,就是美俄的“綏靖”政策促使的,通俗講,就是美俄拉攏的結果。

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連美國部署在土耳其的愛國者—3都急忙撤走了,俄羅斯忍讓了土耳其。當土耳其得知“政變”是美國暗中指使的,便一路高調反美,美國也忍讓了。當土耳其攻打阿夫林美國武裝的庫爾德人,進逼曼比季,美國不僅是忍讓,而且又是接受批評,又是承認錯誤。埃爾多安認為美俄貌似強大,其實都是膽小如鼠、軟弱無能之輩。
美俄為了各自在中東的利益,爭相討好和拉攏土耳其,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恰恰助長了埃爾多安的野心和氣焰。就像二戰時希特勒在英法的“綏靖”政策下,漸漸地使希特勒狂枉自大起來。埃爾多安近期不也說過“要恢復奧斯曼帝國50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沉睡的土耳其己經醒來”了嗎?


尤其安理會敘利亞停火決議,居然把土耳其在敘境內的軍事行動排除在外,更使土耳其膨脹起來,埃爾多安認為現在正是恢復奧斯曼帝國的大好時機。

土耳其早就放出很話,要攻打敘利亞政府軍,近日又威脅普京下令的敘政府軍每日停火5小時,改為24小時,否則就對敘政府軍動武,顯然沒有把普京放在眼裡。這次轟炸俄軍事基地就是警告俄羅斯。

埃爾多安是俄羅斯也得罪,美國也得罪,把自己的身份看的過高了。如果埃爾多安不及時收手,一味地目空無人,恐怕奧斯曼帝國夢就會像“肥皂泡”般的破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