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花了多少銀子?其時國庫收入又是多少?

O小丑魚O


乾隆皇帝,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最會享受荒淫生活而很少留下罵名的皇帝,又是大清帝國繼康熙、雍正盛世,開道光、咸豐衰世的皇帝,算得上是隱藏極深、演技一流的成功帝王典範。

其之所以至今還能留下光輝形象,是因為很善於裝逼,而且手段高超,很討文人騷客的歡心,使這些掌握歷史書寫特權的文人們為其粉飾不少。


乾隆登上皇位後,便處處以爺爺康熙為榜樣,六下江南就是刻意模仿為之。

康熙在位期間,清王朝開國不久,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加之黃河流域連年水災成患,康熙南巡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拜孔廟、祭孝陵、視察河工等,既有籠絡漢族士紳、緩解民族矛盾的作用,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每次出巡大都輕車簡從,人數在300人左右,而且基本上不干擾地方的正常活動。


而乾隆的模仿大都帶有作秀的色彩,雖然也有探訪民情、籠絡士紳以及兼顧地方政治的託詞,但基本上就是為了遊山玩水。據史料記載,從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十歲時第一次南巡,到乾隆四十九年(1789年)七十四歲時最後一次南巡,一生中共完成南巡六次,每一次出巡,都是提前一年做準備,且前呼後擁,大批后妃、王公親貴、文武官員共2500多人相隨,沿途整修道路,粉刷街牆,還要建行宮、搭綵棚,運河內舳艫相接,驛道上旌旗蔽空,加上搬用衣物、帳篷、各種生活器具動用的6000匹馬,400多輛騾馬車,800頭駱駝,徵調的近萬人伕役,以及迎來送往的地方官吏和士紳等,場面聲勢浩大,蔚為壯觀。如此龐大的隊伍,僅每天的食物供應就是一筆相當巨大的數字,沿途地方要進獻風土特產和山珍異味,還要從全國各地徵調食物,連飲水都是從北京、濟南、鎮江等地遠道送來的著名泉水。這種排場,哪裡有一絲一毫的國家政治模樣,分明是舉公孥為個人玩樂、展示風采的豪華版形象策劃。

據官方統計,乾隆六次南巡共花費白銀2000多萬兩(接近清政府一年的財稅收入,清朝鼎盛時期的財稅收入在3000萬兩左右),但乾隆南巡期間的花費支出,基本上都來自攤派,因此我們估計這一數字裡面的水分不少,既然是攤派,就免不了官吏對商戶各種名目的敲詐勒索和層層盤剝,實用1000兩,敲詐個萬兒八千的應該是稀鬆平常的事,所以,這個數字可能要翻好幾個番。可以說,乾隆南巡實質上給清王朝官場開了個極為惡劣的貪腐風氣之先,完全算得上是埋葬大清帝國的罪魁元兇!


龍支子


乾隆六下江南說白了就是去旅遊了,現如今我們出門旅遊都得花不少錢,更何況是皇帝出門旅遊。既然是去旅遊的那自然是要玩個痛快了,要玩痛快那錢自然就是嘩嘩的往外流。現在一般認為乾隆六下江南花了不少於2000萬兩白銀,不過這些錢大部分都不是國庫出的。

乾隆六下江南花費多少

話說康熙帝也曾六下江南視察,不過康熙帝那畢竟主要是為了去辦事,不講究排場,每次出行也就幾百人,甚至很多時候都是住的帳篷,當地官員根本都不知道皇帝來到了地面上,一路之上比較節儉,花費自然就比較少了。


可是乾隆皇帝不一樣,雖然途中也檢查了河工,也視察了政務,但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遊玩。因此乾隆皇帝出行隨行人員就很多,每次都在數千人以上,而且要提前準備很久,例如對道路進行整修,並徵調大量民船和民力於沿途準備。

根據資料記載,乾隆六次南巡的總化肥應該在2000萬兩白銀以上。

錢從何來

不過乾隆出行的花費一般是不由國庫出的,而是直接向民間和商人攤派。


1、攤派費用。沿途道路的修繕以及船隊使用的縴夫等等,這些費用乾隆是不承擔的,而且一般指付給公認十分之一的工資,我懷疑應該是將之算作了勞役的一部分。

2、商人捐款。南方商人有錢啊,於是兩淮和兩浙鹽商大出血,光是有跡可循的捐款就達到了400萬兩左右,另外各處居住的40多處行宮也基本都由商人負擔。當然,為了不讓商人們太過憤怒,乾隆在第五次出巡的時候就免除了兩淮鹽商未交的稅銀120萬兩,淮南商人200萬兩。第六次南潯同樣免除稅收160萬兩等等。

國庫收入

雖說有免稅,但那畢竟是還沒有收進國庫的錢,所以可以看做這筆錢錢不是直接從國庫出的,因此國庫實際的損耗並不大。乾隆年間國庫一直保持盈餘,哪怕是乾隆晚年也是如此,乾隆初年戶部銀庫存銀為3000萬兩,到乾隆末年在6000萬-7000萬之間。所以說乾隆花光了雍正的積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清朝財政徹底崩潰是在太平天國後了。


香茗史館


清乾隆在位長達六十多年,作為康乾盛世的最後一為皇帝。前有康熙盛世的根底加之雍正的一生的心血,一即位就國庫充裕,天下安定,藉著效仿其祖父康熙爺體察民情的幌子,六下江南,實則尋歡作樂、收集奇珍異寶。


乾隆之後,清朝由盛轉衰。其實,在乾隆晚年,清朝已經顯露出衰敗的跡象,這和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是分不開的。乾隆即位之初,得到的是一個國庫豐盈的國家,而在他快要退位時,交給新皇.帝的卻是一個國庫虧空的國家。乾隆在位期間,處處學習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但是他沒有學全,那就是,康熙是個比較節儉的皇帝,而乾隆卻不是。康熙曾經六下江南,其主要目的是查看江南堤防和了解江南地區的民情,而且康熙帝每次南巡都很儉樸,多數情況下是微服私訪,儘量不驚動地方的官吏和百姓。

乾隆分別在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六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9 )、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和其祖父康熙帝大相徑庭。首先,乾隆下江南主要是為了遊歷江南的大好河山,尋訪江南的美色女子和江南的美味佳餚,而不是為了瞭解民間的疾苦。

據說,乾隆帝在第二次下江南時,就曾到秦淮河邊的妓院裡嫖妓,並整夜未歸。皇后知道乾隆帝的嫖娼行為後,在極度悲傷的情況下把一頭秀髮剪了下來,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截髮的皇后。其次,乾隆出巡都是大張旗鼓。為了炫耀自己的偉業和天朝的富庶,乾隆每次南巡,隨行的官員、皇子、後宮、侍從、官兵多達上萬人。南巡所到之地包括淮安、揚州、蘇州、杭州、徽州、江寧等許多地方。凡是乾隆所到之地,地方官吏都會花巨資迎接聖駕,這必然加大了對老百姓財富的掠奪。

可以說乾隆的每次南下都是江南人民的一次浩劫。乾隆六次南巡的花費要超過其祖父康熙幾十倍。確切的花 費不好說,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雍正辛苦積攢的家底都讓乾隆給掏空了。


風起雲落666


中國的帳目有多真,估計只有天知道,這個問題我就不用解釋了,大家都應該明白。中國自古以來賬目都是做給別人看、讓別人查的,我們能查到的數字應該都是假的。那麼我們就拿這些所謂的史實來探討一下吧:



有記載,乾隆六下江南,總共花費超過一億兩白銀,平均下來,每次花費超過了一千六百萬兩。六下江南對於江南百姓負擔之重是必然的。最直接的就是勞役,乾隆不像他爺爺,下江南追求的就是大排場,所以要有很多人來為他拉船,開道。



除了士兵之外,來擔任這些苦役的就是沿途的老百姓了。然後各地官員矯旨,也就是以皇帝的名義辦壞事,讓皇帝背黑鍋。反正這樣的事現在也層出不窮,那時候就更平常了。



最後,乾隆命令各地的富商和官員要孝敬皇帝,官商們大出血之後肯定是要撈回來的,就像食物鏈一樣,最後倒黴的還是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而且別忘了,明著孝敬的對象是皇帝,暗著不知道有幾個。



不過,乾隆年間,國庫應該是充盈的不得了,經歷明末清初的改朝換代,加上清朝初期順治和康熙大帝的治理,當時清朝府庫充盈,乾隆一個人江南遊,應該是綽綽有餘。



清朝初期,中國的國民經濟總收入還是排在世界前列的。


懶散叔叔


乾隆下江南歷史上確實是花費不少,從公元1751-1784年,他先後六巡江南,場面浩大,後兩次巡遊,已是七十開外的人了。



在下江南之初,他是給大家表明出巡目的的。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十月十七,他先後下發兩道上諭,講述視察目的:一是江浙軍政官員的邀請,二是根據大學士建議,根據先人的慣例,三是江浙地廣人稠,考察民情,問民疾苦,四是恭候母后,遊覽名勝,盡孝心。

這些出巡目的中既有私人因素,也有政治目的,但總的來說,都是公私兼顧的差旅,側重點不同。

當時江南富庶,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才子倍出,財政收入都在全國前茅,但是這個地方民間思想活躍,反清思想也比較突出,清朝"文字獄"多發於此,乾隆的目的恐怕也是想通過出巡拉攏當地士紳豪門的支持,穩固江浙一帶的統治基礎。


在影視劇《乾隆下江南》中,是一路行宮,遊山玩水,尋花問柳,好不自在。但由於花費太大,給國庫也帶來了巨大壓力。

據相關資料統計,乾隆在位期間國力達到高峰,國民生產總值佔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國庫有七千萬兩以上的白銀儲備,但是到了乾隆末年,國庫只剩下了二百萬兩,這跟他的揮霍浪費是分不開的,窮奢極欲,造成吏治腐敗,百姓的負擔卻越來越重,清王朝也由強盛開始走下坡路。


史說新傳


在說乾隆六下江南之前,我們先說說上一任皇帝,康熙帝,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二任皇帝,在位期間可謂是幹了很多大事,政績卓越,康熙帝也曾六下江南,而其目的,體察明間疾苦,巡視河工等要務。其六下江南的規模是怎樣的呢,據史料記載,每次隨行人員也就300人左右,而且不會提前通知當地官員,有的時候工作需要,會住帳篷,且效率很快,辦完事就走,之後當地官員才知道康熙來過了。至於其花費肯定是不會高。

再來看看乾隆帝六下江南的規模,據統計,乾隆帝每次出巡江南,隨行人員都在2500人以上,而且還會提前一年制定好計劃,包括行動路線、休整地點等。然後就吩咐下去,沿途各路官員準備,修整路段、規劃休整地點。而且其南下目的也跟康熙有著很大的區別,更多的是遊玩,吃喝玩樂,這一路苦了沿途的百姓,弄得是哀聲怨道。所以乾隆六下江南跟康熙比可是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所以其開銷也可想而知,是一筆不菲的數字,據統計乾隆六次下江南,總開銷超過兩千萬兩白銀。

至於當時國庫收入,這個小編還真不瞭解,也未查到相關的資料,所以只能回答您一半的問題,歡迎知道的小夥伴評論區告知,萬分感謝。我是@我是賣報的小行家1009。謝謝大家。


小馬侃歷史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一部分是為了鞏固政治統治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他自己喜歡遊山玩水。說是仿效聖祖康熙下江南巡查,康熙每次都很儉樸,乾隆卻是奢侈豪華,舉止闊綽。


乾隆皇帝南巡聲勢浩大,每次都有萬人以上組團成行,所到之處奢侈糜費,地方供給也極盡華麗壯觀,給百姓的財富帶來巨大的浩劫。但是乾隆皇帝還聽不進規勸的任何語言,在有官員上奏說南巡造成民間疾苦時,乾隆皇室還非常生氣地駁斥該官員危言聳聽。包括紀曉嵐委婉地說江南財政枯竭並不敢直言是南巡之禍,乾隆皇帝都生氣地貶諷紀曉嵐道:“我看你文學上有點根基,給你一個官做,不過是當作娼妓豢養罷了,你有什麼資格議論國家大事?”乾隆皇帝南巡六次花費是康熙的百倍以上,據史料記載,高達二千多萬兩百銀。而這二千多萬兩百銀並不是全部由國庫出,很大一部份是直接向民間和商人攤派。而且花費總統計二千多萬兩,實際造成的民間負擔絕對遠遠超過這個統計的數字。


乾隆年間的國庫收入每每不盡相同,乾隆初年,基本上一年有五六千萬兩國庫收入。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後減少至四千萬兩左右,乾隆晚年時乾隆皇帝更加奢糜,全靠和珅賣官攬錢來應對老皇帝奢侈的生活,所以乾隆才會萬般寵信和珅的。


陳晨孕育育兒專欄


邀請是一種信任,我是【歷史是個神馬玩意兒】~~很多人都在說,乾隆下江南南巡主要是為了彰顯我大清的國力,為了自己吃喝玩樂。其實不是這樣的,乾隆皇帝作為大清國的最高首腦,帶隊南巡,畢竟是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和現實作用的。

彰顯大清國力,政治清明

不管乾隆皇帝下江南是花了國庫的錢,還是花了鹽商、官員的錢,畢竟組織一次皇帝巡視活動是一項舉國上下都在忙活的事情,而且耗費巨資是很正常的。關鍵是乾隆皇帝曾經六次南巡,這不正是大清國國力昌盛、政治清明的體現麼。

促進南方城市水利發展,水患治理成效明顯

乾隆皇帝在南巡的過程當中,一直在思考治理水患的問題。“百室求寧”是他的願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為急辦工程,先後連續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達到盛期,所做的工程有加開董家溝、東西灣三合土滾水壩、開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橋、建金灣新壩、降低各壩閘、加寬河道等等。

江南園林成為了寶貴的建築“遺產”

為了迎接乾隆皇帝兩次南巡,揚州的鹽商們投入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資金,修建了一大批的園林,如汪氏之淨香園,黃氏之趣園,洪氏之倚虹園,汪氏之九峰園等。這些園林建築從一定程度上面都代表了清朝當時的最高建築水平,流傳至後世已經成為建築史上的歷史遺產。

加快南方的城市化建設

乾隆皇帝時代,國力雄厚,享受生活的風氣逐漸在統治階級當中蔓延開來,隨著皇帝的南巡,很多商人、紳士、文人騷客等等不斷聚集於皇帝駐蹕的幾個城市,促進了這些城市的消費,同時園林住宅的大肆修建,交通水平的提升,加快了揚州、蘇州等地的城市化進程。


揚州鹽商捐銀兩百萬

皇帝南巡耗費的銀兩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銀兩不可能全度都由國庫出資,國庫經不起皇帝這樣大手筆的花錢哈。其實皇帝出巡的財政支柱主要是兩淮的鹽商,為了熱烈歡迎乾隆皇帝南下揚州,揚州的鹽商們共計捐銀達到200萬兩之多。由張嘉譯出演的《大清鹽商》裡面就有這一段劇情,汪朝宗領著揚州鹽商商會,為了完成官府指定的捐銀任務,都快跟其他幾家主流鹽商鬧翻了。


胡來說史


一般認為乾隆六下江南總共花費在2000萬兩白銀以上。不過,這2000萬兩白銀很少由國庫出,而是直接向民間和商人攤派。乾隆初年國庫存銀為3000萬兩,到乾隆末年存銀在6000萬——7000萬之間。


奔跑的二二叔


乾隆,愛新覺羅·玄燁,清朝康熙大帝的孫子,一代聖君,治理下的清朝繁榮發展,與爺爺康熙皇帝並稱為“康乾盛世”,但也是一個極度揮霍的皇帝。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途說是以查看何工視察證物為主,但還是以遊玩為主,吃喝玩樂,游龍戲鳳。

也許乾隆想效仿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但是本質卻不同,康熙皇帝以政務為主花費也很少,隨從更是比乾隆要少,吃住都是一般沒有乾隆這麼鋪張浪費,而乾隆則是以政務為輔,吃喝玩樂為主,且花費巨大。

康熙是真正屬於微服私訪,當地百姓和官員有時甚至不知道他來過,而乾隆則不同,他一來又修路又擾民的,有學者認為乾隆六下江南花費在兩千萬兩白銀以上,但是國庫的存銀卻在三千萬兩以上,證明乾隆六下江南並沒有花費太多國庫的存銀,那麼這些錢都是哪來的呢?這些錢都是商人們的捐款,無償徵用百姓及民船、商船,衣食住行一律由商人平攤,還有大清第一貪官和珅,也會從中斂財幫助乾隆的花銷,雖然乾隆覺得自己花費甚少,沒有花太多國庫的白銀,但是實際支出他自己也知道超出了許多倍,明面上又不會說出來,這就好比知道和珅貪汙但不會懲治他一樣,也算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腐敗吧!

空空認為,乾隆六下江南雖說也是為了國家,為了大清,查看水利,農田,政務,但是為了自己玩樂這樣勞民傷財,也為大清後來的沒落埋下伏筆。一個國家要想繁榮昌盛,官不貪,民不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我是空空,喜歡我的加關注,動動你們發財的小手點個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