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陳鳳英: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擴大開放惠及世界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李小雨 畢秋蘭)“從2018年前5個月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呈現平穩增長,且這個增長可預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近日在接受新華網的專訪時如是說。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以6.8%的增速穩健前行,國民經濟實現良好開局。最新出爐的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陳鳳英說,可以通過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來看中國經濟的運行情況。PMI通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高於50%時,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時,則反映經濟總體收縮。

“5月份,中國的PMI為51.9%,高於上個月0.5個百分點,為2017年10月以來最高點,連續第22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之上。由此看出,中國的製造業發展不錯,中國經濟平穩增長。”

過去數年裡,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外部環境比較複雜嚴峻,但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內需為主的經濟結構調整。

內需當中,最終消費支出是第一拉動力,是最大引擎。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7.8%,去年全年是58.8%。最終消費支出已連續第五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由此看來,中國在消費方面表現的也不錯,消費的增長是穩定的。從這點上,中國經濟的表現也還是不錯的。”

談到中國政府的減稅舉措,陳鳳英說,減稅刺激消費,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今年年初,政府就一直在減稅,包括增值稅、營業稅都在減,我們的個稅起徵點也將上調到5000元。政府減稅以後,企業的成本會下降,家庭的消費會增加。從3500元到5000元,增加了1500元的基數,如果家裡有兩個大人,就增加了3000元的基數,如果一家三個人那就更多。這個減稅的空間是為我們的消費提供的。

陳鳳英特別強調,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有效支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推動中國產業邁向中高端,形成新增長動能。同時,創新也大幅拉動了就業。從整體環境看,中國的就業其實很不錯,2018年就業形勢繼續向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不難實現。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今年年初以來,中國降低了汽車、日用品的關稅等,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全球各國進行合作,這些都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陳鳳英認為,降低部分進口商品關稅可以刺激國民消費,為國內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倒逼國內相關行業的轉型升級,還能讓世界分享中國開放的紅利。

“降低部分進口商品關稅,符合我國居民消費升級方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比方說一批進口汽車在降價,很多老百姓可以選擇買進口車了,因為車變得相對便宜了。中國消費者有了更多的購物選擇,既可以從國內買,也可以從國際市場買。”陳鳳英說。

此外,她認為降低關稅、擴大進口對中國的相關企業會產生一些壓力。“一些企業原來可能是躺著能賺錢,或者稍微努力一下也能掙錢,現在不行了,因為外邊的商品進來了,中國市場不是封閉而是開放的,那麼這些企業就要開始創新、轉型、提升。降低進口關稅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

陳鳳英強調,另一個比較關鍵的點是,中國擴大進口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拉動了很多國家的出口,盤活了國際貿易。“降低關稅對中國消費者是利好,將對世界作出更多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