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作為歐盟領袖的德國,為什麼會被美國鉗制?

雲石君


進入工業革命後,德國國家實力突飛猛進,成為歐洲的列強新貴。之於大多人而言,對德國記憶最深莫過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及摧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洲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在二戰中,納粹德國的軍隊令歐洲聞風喪膽,像英法這樣的老牌帝國也被他打得落花流水。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日本法西斯也把亞洲地區攪得天翻地覆。而美帝國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在亞洲、中東、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被德日搶了去,於是,加入到了反德日的戰爭中去,扭轉了二戰的戰局。

二戰後,德國陷入到經濟政治危機中,國力大衰。1945年8月簽訂的《波茨坦協定》規定,美、英、法、蘇四國共同佔領德國,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解除德國全部武裝,廢除一切軍事機構,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的西部佔領區合併後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東部的蘇佔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正是分裂為西德和東德。直到1990年,才最終實現了量的統一。

戰後,美國在德國崛起之路上給予了巨大支持。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如同一劑強心針,給西德經濟帶來了生機和希望。在冷戰時,西德作為美國抵禦蘇聯的橋頭堡,經濟軍事政治被美國控制,不得不依賴美國。

1990年兩德統一,1991年蘇聯又解體,按理說,德國之於美國的意義大幅減弱,且德國已實現了崛起,完全有理由擺脫美國的鉗制。可是,事實卻相反,德國不但不去擺脫美國,反而越來越依賴美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雲石君將做具體的分析。

第一,蘇聯解體後,德國仍會受到俄羅斯的威脅。

蘇聯解體後,作為其主要繼承者的俄羅斯不僅丟失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國內經濟體系也崩潰,俄羅斯陷入了萬丈深淵。

地處中歐的德國和東歐的俄羅斯,在地緣關係上相對緊密,既然蘇聯解體了,俄羅斯也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作為歐洲第一經濟體的德國,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雖然,蘇聯解體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算失去了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可是俄羅斯還有170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依舊是地球上領土面積最多的國家,其地緣潛力不可小覷,就算是出於頹廢期,但一旦再度崛起,其地緣實力變現的效應也會非常大。再則,雖然俄羅斯經濟崩潰,可是他還有蘇聯的龐大政治和軍事遺產。這份家底雖然比不上蘇聯時期豐厚,但他畢竟也是世界級大國,如果德國有打他主意,俄羅斯還是有那個實力和底氣將德國踩在腳下。德國不得不有所忌憚。

戰後的德國,在美國的援助下,迅速崛起為歐洲第一經濟體。德國自身也憑藉著殘存的工業實力和歐洲中樞的地緣區位,主動融進歐洲一體化的大潮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加強與鄰國的經貿合作,共同組成了歐洲共同體。在歐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但即便如此,比起俄羅斯,德國的體量太小,要與龐然大物的俄羅斯抗衡,他還缺了那麼些勇氣,不然又被碾壓,重回到二戰剛結束之時。

既然俄羅斯是個大威脅,德國又沒法憑藉自身的力量來與之抗衡,那就只有找同夥,藉助外力。

那為什麼,德國找到的是美國,而不是地緣關係更緊密的歐盟共同體呢?

實際上,歐盟是各國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準之上的鬆散聯盟,雖然這種認同能維繫表面上的經濟和政治統一,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有效的約束力。換而言之,也就是德國並沒有凝聚歐盟各國力量的權利,並不能構成一股合力直擊俄羅斯,形成威脅。

既然歐盟靠不住,那德國也只能重新回到美國的懷抱中尋求保護,借這個世界上第一強國之力來鉗制俄羅斯。

第二,在歐盟共同體中,德國是一個弱勢領袖,領導力、凝聚力都不足。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受到了嚴厲的支持,政治、軍事地位被嚴重削弱,

深受美國的鉗制。雖然,在美國的援助下,在經濟上,和歐共體一起取得了飛躍式發展,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但是,除了經濟優勢顯著外,德國在軍事政治上並沒有突出的地方。這就致使其在歐盟中只能扮演一個弱勢領袖的角色。

再則,基於歐盟這個鬆散聯盟建立的基礎——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準,那麼,德國怎麼要讓其它加盟國認同呢?上文已分析過,德國是歐盟的弱勢領袖,並不能以一個強勢的姿態讓其它加盟國服軟。大家都身處和平年代,沒必要為了德國的恐懼和擔憂而讓自己也如驚弓之鳥。德國不能凝聚歐洲各國的力量,但是還是有來自俄羅斯的強大威脅,要怎麼辦?

這種局勢下,德國還是隻能找到舊主,依靠美國來保護德國,甚至是歐洲。

作為二戰中新興崛起的超級強國,美國主導了戰後歐洲秩序重建工作。雖然,戰後歐洲的格局和秩序多次重組變遷,但作為全球霸主的美國依然有實力控制歐洲的政治走向,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與美國的關聯也越來越緊密。美國成為了維繫歐洲統一、凝聚各國力量的最堅實的後盾。

雖說,歐盟使得歐洲在貨幣等方面實現了統一。但這種統一會隨著歐洲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和分裂傾向的加劇而消散。歐洲各國的民粹主義風潮越來越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畢竟是不同的國家,有許多的民族,他們接受的文化各異,內部矛盾不可避免。而德國的弱勢領袖地位決定了其要想真正實現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就不得不依靠美國這個強大的外力。

雖然,對美國而言,統一後的歐洲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但作為太上皇,美國控制歐洲,在相當程度上壓制了原先存在於歐洲內部的諸多地緣、民族、國家等矛盾,增強了歐洲的凝聚力,增強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形態的構建實力,這間接的也助推了德國的目標實現。

第三,德國的經濟發展需仰仗美國。

兩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世界的主導權從英國轉移到美國手中。二戰後的美國,

在全球化分工中起主導作用,制定了兩條最重要的全球貿易規則:一、建立以美元本位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便有美元與國際石油的掛鉤所形成的石油美元。二、鼓勵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蘇聯的計劃經濟讓其迅速崛起成為了唯一有能力對抗美國的國家,而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就是對抗計劃經濟的精華。

長期作為全球一體化的領頭羊,美國在推動歐洲經濟的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的作用顯著。這對外向型經濟體的德國而言,也能從中分一杯羹。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將蛋糕做大,而德國習慣性的從中分取一大塊自己的蛋糕,從中來獲得利益。而德國這種外向型經濟體要想發展經濟,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中,從貿易往來周玲獲得利益。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有捲土重來的趨勢下,德國若推開美國,憑己之力,難以在全球化中得到像依靠美國時那樣大的蛋糕,甚至,自身的經濟影響範圍也會面臨大幅縮水的危險。

德國沒有了經濟優勢,連這個歐盟弱勢領袖的位置都保不了。到那時,德國甚至會淪落到被被各國群毆的地步。

在這樣的局勢下,緊抱美國大腿才是德國最好的出路,德國不僅能在美國的庇護下推進全球化,還能依靠經濟優勢維持歐盟領袖的體面。

不過,隨著東方中國的迅速崛起,美國卻在大力推行易保護主義。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德國還能指望美國嗎?德國能不能擺脫美國,完全依靠自己來抵禦俄羅斯,整合歐洲各國呢?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91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說歐盟的領袖是德國,是抬高了德國,所以前提都不存在。


歐盟的前身是歐共體,歐共體的領導者是法國,實際上今天的歐盟,法國依然是核心之一,地位並不在德國之下,只不過德國經濟更好,由於歐盟絕大部分問題都是經濟問題,因此看起來似乎歐盟的領袖是德國,如此而已。


但是拋開經濟來看,在軍事上,德國一塌糊塗,是的,這個曾經打了半個地球的,兩次挑起世界大戰的國家,在軍事上一塌糊塗,還不如意大利。以最近的新聞為例,按照北約規定,在北約執行任務的時候,德國必須有82架飛機供北約統一調度,實際上德國的戰機匹配極不平衡:飛機比導彈都多,外加飛行員素質低下,飛機維修問題,結果《鏡報》報道,德國一共只有四架真正能使用的飛機、

而法國相對來說,軍事比較獨立,甚至可以說不依賴於北約,實際上法國退出過北約,法國的武器並不依賴於美國,在某些方面還和美國有競爭關係。如果歐盟真的有軍事需要,那麼在歐洲內部只能依靠法國。

政治上更不要提了,法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德國在歐盟從沒有表現出所謂的“領袖氣質”。真正的作為一個領袖,應該在聯盟起主導作用,而德國從來沒有做到過。以東歐為例,為什麼今天東歐和德國之間的關係這麼僵?自蘇聯解體後,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實際上為的就是希望能夠藉助歐盟來發展自身經濟,而東歐表現怎麼樣呢?不怎麼樣,表現最好的是波蘭,波蘭在加入歐盟後只有1年有7%的經濟表現,其他時間只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而其他國家更不要提了。


在東歐和西歐之間的經濟差距沒有拉平的情況下,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並沒有竭力提升東歐的經濟,反而由於歐盟統一財政和消除關稅壁壘,導致東歐國家充斥著大量的德國製造產品,面對德國的競爭,東歐國家幾乎是毫無還手之力,還不能用關稅和才真正來抵抗,以波蘭為例,大批的波蘭工人出走,蔓延到整個西歐。


德國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所謂的領袖氣質,沒有能夠幫助東歐國家經濟,在難民問題德國也比較一意孤行,造成今天的東歐和德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

這幾年由於一帶一路的政策,中國資本開始進入東歐,因此東歐國家出於振興經濟的考慮,積極接納了中國,而德國此時的是這個態度:


為什麼德國突然來了“一個歐洲”的說法?因為自中國資本進入東歐,振興東歐的基礎建設,東歐意識到沒有必要那麼事事對歐盟尤其是德國卑躬屈膝,德國認為中國的投資刺激到東歐的獨立,因此要中國“遵守一個歐洲”的原則。

但是問題是,德國並沒有給東歐國家第二個選擇,德國也沒有投資到東歐。這就是問題。


德國不配作為歐盟領袖,它只不過是歐盟裡面經濟比較好的國家而已。


李建秋的世界


這麼簡單的問題還用問,德國是被閹割的國家,戰敗後認真反醒只發展經濟和民生科技和汽車工業,而日本是美國默認的亞太的馬前卒,允許有限發展軍事,可日本己經發展到了極至,成為南亞惡狼合乎美國意志因為價值觀相同是資本主義制度,沒有貿易人權衝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