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電影《湮滅》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官馨思


這是一部驚指數極高的科幻大片,如果你看片前沒做好心理準備的話,很有可能驚慌失措。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內心從錯愕到震驚,五味雜陳。二刷這部電影時再次陷入本能恐慌。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部電影絕非那種傳統意義上彼此打上一架、講幾個無傷大雅的葷段子或笑話,讓大家爽歪歪一下兒就OK了的爆米花電影,也不是或常規意義上的商業電影和大眾電影,而是整部影片充滿“我是誰?我從何去來?我到何處去”一類的深度命題。一般來說,這樣的電影大都生澀,讓人生而無望。偏偏《湮滅》打破了這個規矩,讓整個故事在滿屏“湮滅美”中直接進入恐怖驚悚之境。



你一定看過那部聞名一時的科幻片《機械姬》吧,當機器人擁有智能之後,反過來就有可能性誘人類,甚至致人類於死地。這部影片中充滿“我們是誰”的精神拷問。同樣,在《湮滅》中,這種與人性有關的哲學命題達到新的高度,殘酷且真實。


你信不信?我們身處的這個現實世界是假的!三年前,外星人入侵地球后制了一個“閃光”。在這個閃光區,一切事物都發現莫名其妙的變化,一系列遭遇讓人們膽戰心驚。在這裡,人會變成植物,樹上長出水晶,植物長成人的形狀,就連奇怪的大猩猩表達的都是人類的求救信號和內心的恐惶。在這個鏡像世界裡,你永遠不知道你會遇到什麼事情,也不知道你遇到的是誰,甚至你不知道自己是誰!這就太恐怖了!

這部片子的女主人公生物學家莉娜(娜塔莉·波特曼 飾)的丈夫凱恩(奧斯卡·伊薩克 飾)進入“光亮”執行秘密任務時神秘失蹤。某一天,凱恩忽然出現在她的面前,性情大變彷彿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隨之後暈倒的凱恩被送進了醫院。為破解真相,莉娜自願入進入“光亮”,孰料歷經害怕、恐懼、驚悚,而後陷入孤獨,湮滅卻無力自拔。就個人觀影體驗來說,《湮滅》這部科幻片大片細思極恐,“變異之美”讓人內心太多糾結,毀滅和重生咫尺之隔。


不得不說,導演亞歷克斯·嘉蘭簡直太會講故事了,整個故事節奏處理得相當好,對恐怖科幻片的驚悚玩得非常到位。整個故事看似以莉娜的口吻講故事,但剝開故事層層解析後驚悚不斷,大可以用“細思恐極”來形容。甚至,看到最後,你陡然發現,整個故事是開放式結局,而且——絕對不止一個結局。如果你腦洞大開仔細推究的話,就會發現恐怖的不止是電影,而是電影之外——現實世界和生活本身。所以,如果你智商足夠高,又沒有心理承受力的話,我勸你看這部片子前千萬要做好心理準備,否則後果很嚴重。

你信不信?我們身處這個現實世界是假的!關於這一點,《黑客帝國》、《盜夢空間》及《頭號玩家》均有闡述。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描繪了一個破敗無力的現實世界,以及一個神奇多彩的虛擬世界。人類可以自由地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切換、穿越。相比之下,《湮滅》在解讀世界真相這一哲學問題上走得更遠。何出此言?因為——世界上最恐怖的莫過於你不是知道和自己親密無間的那個人究竟是誰?甚至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驚悚嗎?可怕吧?這才是恐怖驚悚的最高境界。


田金雙


我沒看過原著小說《遺落的南境》,而且聽說電影改動很大,所以就不列作參考了。但知道是《機械姬》的導演亞歷克斯·加蘭執導,娜塔麗·波特曼主演,也是抱著滿滿的期待。

如果要求儘量不劇透的話,我會說《湮滅》講的是五個女人深入一片生化災害區域進行勘探的故事。

《湮滅》節奏不快,但概念強,視覺美,還很有一種詩性的表現方式,大部分人看完之後心靈和腦子都會變得很活躍,因而也已經預定了許多人心目中的2018科幻十佳的位置,值得一看。

劇透預警!!!

以下涉及劇透!!!

由娜塔麗·波特曼飾演的女主角莉娜是一名生物學教授,研究的是和癌細胞分裂相關的課題,曾經在部隊服役,並在軍中認識了丈夫——中士凱恩,兩人非常恩愛。

凱恩在執行一次機密任務的過程中失蹤,莉娜以為丈夫已死,悲痛欲絕。沒想到凱恩一年後突然回到家中,卻好像記憶全失,意識模糊,而且全身器官很快開始衰竭,而莉娜也遭到了軍方的審訊。

經過一番互相試探,莉娜這才知道,原來凱恩是進入了一片被稱作“閃光”的生化災害區域進行調查,三年前發源於南部國家公園的一座燈塔,並逐步擴大,所有前往調查的人都有去無回。

為了找到救治丈夫的方法,莉娜主動請纓加入了一個全由女性組成的勘測小組,前往“閃光”,隊友是一名地理學家,一名物理學家,一名急救醫師和一名心理學家。

一行人進入閃光後發現,區域內所有物種的基因似乎都發生了變異,而且不同物種的基因還混在了一起,呈現出各種光怪陸離的景象——

一根藤上長著不同種類的花,一條鱷魚嘴裡長出了鯊魚的牙,灌木長成了人的形態,鹿角上開出了花,而勘測小組成員紛紛發現,自己的身體也慢慢發生了改變……

影片有兩個很得我心的地方,一是科幻設定,二是人物塑造。

先說說科幻設定。以我粗淺的理解,影片的腦洞基於在外星人建立的神奇肥皂泡能量場“閃光”中,基因是可以隨意混合的,物種與物種間毫無屏障。

雖然生物知識我在高中就還給老師了,但什麼生殖隔離之類的我還是知道的。看電影的全程都在內心吶喊,“竟然還有這種操作!”

結尾的噴火女士和浴火重生奧特曼真是驚到我了,最後幾乎已經將影片當作獵奇cult片來觀看了。

物理學家妹子說的那一套“稜鏡理論”——“閃光”會折射所有信號,光、聲音、基因信息等等,我也只能說不明覺厲。

但想想既然是外星人的手筆,也就都說得過去了,而且沿著這個腦洞一路往下的結果就是,這部電影的畫風有時非常驚悚,有時非常美,有時兩者兼有。

比如叫聲聽起來和女人的哭喊求救聲一模一樣的熊,比如水晶形態的樹,比如長成世界地圖的黴菌。

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從腸子開始爆炸成一坨壁畫的人,人分明死了,他的身體卻還活著,而且還在不斷擴張、生長。

莉娜還對老公說過,“如果人類可以克服海夫利克極限,你就可以避免衰老”。為此我專門百度了一下,更覺毛骨悚然。

“海夫利克極限”論由美國微生物學家列奧那多·海佛烈克(海夫利克)發表於1965年,該理論指出人類體內細胞在分裂56次後即因自產毒素而消亡,如果動物細胞的分裂週期被打亂,使它們可以無限增殖下去。那麼就變成了癌細胞。所以,如果動物細胞不能按時衰老的話它將轉變成為惡性腫瘤組織,同樣危脅到機體的生命。

於是,閃光裡的一切與女主的研究領域形成了某種精妙的互文,這個“閃光”區域之於世界,就像癌症之於人類一樣,原理也是一脈相通——癌細胞不斷分裂、變異,最終取代健康的細胞,結束機體的生命。

就像急救醫師所說,娘子軍對那些進入“閃光”後失蹤的人的遭遇有兩種推測:一種是他們被人殺了;另一種是他們發了神經,自相殘殺。

而基於後面的劇情我們也發現,以上兩種情形在“閃光”裡其實是交織並存的。

從“閃光”回來的凱恩,並不是莉娜的丈夫凱恩,而是“閃光”製造出的凱恩的複製品,形態與凱恩一模一樣,甚至可以騙過莉娜,取代凱恩的位置,但真正的凱恩其實已經消失了。

這個過程,可以說是我讓位給了我,或是新的我取代了舊的我,相比“人變成花,花變成人”這樣外部形態上的劇烈改變,外表保持不變而自我消失的內部轉變也許更令人細思極恐,所以很多人會說,“看完電影之後,我也不再是我了”。

除了科幻設定之外,另一個我很感興趣的地方是這部電影的人物塑造。(好像不怎麼有人提到?

雖然五人小組每人出現的時長都有限,但看得出來影片在對這五位女性的處理上還是挺講究的。

這個小組可以被稱作“真·自殺小隊”,5名女性全是自願參加,或多或少都知道這個任務的危險性,用地理學家的話說,這5個人都是些“damaged goods”——

莉娜自己一度以為失去了丈夫,地理學家失去了女兒,物理學家曾有自殘傾向,急救醫師剛戒掉了某種癮症,心理學家則身患癌症命不久矣。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們都可以說“不再是從前的自己”了,而當她們面對被閃光支配的恐懼時,所採取的不同的應對方式,又彷彿能看出和她們各自的經歷有關。

醫師變得疑神疑鬼,懷疑隊友要謀害自己,像是某種毒癮的後遺症;

心理學家因為得了癌症根本沒打算活著回去,在身體被“閃光”改變的同時,決意要在精神失常前抵達燈塔,“死個明白”;

物理學家的自殘源於空虛,在看到“復刻”了隊友慘叫聲的熊時,決定擁抱變異,放棄俗世的軀殼,成為一棵安靜的人形花。

主角莉娜則一心想要找到救治丈夫的方式,動因也許更為複雜,從她與心理學家的對話中也有所體現——她懷疑丈夫是因為發現了自己的婚外情,才主動選擇參加這次自殺式任務的。

而對此心理學家的解釋我覺得也很有意思。

“我覺得你混淆了自殺和自毀,很少有人會選擇自殺,但幾乎所有人都有自毀傾向。我們抽菸,喝酒,毀掉一份好工作,破壞一段美好的婚姻。”

提到“毀掉美好婚姻”時,莉娜的表情有了明顯的變化,這個地方我也覺得處理得相當細膩。

我愛看科幻題材的作品,但很少糾結“軟硬”,因為科學這玩意我也不懂,但漂亮的畫面和突破天際的想象力我是愛的。

有了基本可以自圓其說的設定和相對完善的人物塑造,再加上一點點有心的小細節,在我看來就已經是一部很優秀的科幻作品了(而且老實說,能做到的真不算多),要是還能順便刺激一下腦子和心靈,我就可以坦蕩打五星了,而《湮滅》正是如此。

唯一的缺憾可能是這個全女性小組並沒有體現出組員身為女性的特性,如果換成全是男的或是有男有女的配搭好像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而全是女性的原因竟然是“之前去的大部分都是男的”,這個有黑人、有女同(黑人和女同還是同一個人)的娘子軍,難免又有點硬靠政治正確之嫌。

(而且那個穿防護服的英音亞裔男出現頻率實在太高了吧!怎麼哪兒都有他!)

但我還是覺得,全女性主角陣容的非小妞電影,有總比沒有好。

這部電影也讓我想起了去年大愛的《降臨》,二者氣質不盡相同但都很得我心。

相較而言,《降臨》從語言學延展出同時向時間軸兩端延展的歷史觀,使影片的開展更富詩意與哲思;《湮滅》則受益於基因工程與細胞分裂自身所帶有的觀賞性,讓電影有機會向人們展示炫目的“奇觀”。

雖然二者都受限於電影的表達方式,結尾有些落了俗套,但在我看來仍是類型片中的佼佼者。

關於很多人對結尾開放性結局的種種揣測,我覺得很訝異,難道不正因為“開放”才更美嗎?為什麼要為了一個定論爭得頭破血流呢?

我自己傾向於認為,外星人沒有那麼容易狗帶,“閃光”不是被女主一把火燒光的。而女主眼裡的閃光也幾乎是在明示,回來的不是真的莉娜

可是這又帶來了新的疑問,如果回來的是假的莉娜,那麼她在告訴亞裔男事情來龍去脈的同時不就是在出賣自己的外星隊友?

我想不明白,但覺得想不明白也無妨,正如仙逝的霍金所說,我們是永遠無法猜測外星生物意圖的。

影片借亞裔男和女主之口,也透露了導演對這個問題的態度。

亞裔男:What did it want?

它想要什麼?

莉娜:I don't think it wanted anything.

我覺得它什麼也不想要。

……

亞裔男:It came here for a reason.

它來這兒(地球)肯定是有原因的。

It was mutating our environment, it was destroying everything.

它讓我們的環境發生了變異,它毀滅了一切。

莉娜:It wasn't destroying. It was changing everything.

它沒有毀滅,它改變了一切。

不過我倒是更想知道,燈塔那個洞裡所發生的,是類似融化再重組的過程嗎?是先得有一具屍體,才能重新合成一個身體嗎?如果是的話,男主的分身,又是誰的屍體呢?

燈塔前的“人骨祭壇”,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看完之後回來告訴我吧。


電影渣


《湮滅》是由派拉蒙影業出品的科幻驚悚片,由亞歷克斯·加蘭執導,娜塔莉·波特曼、詹妮弗·傑森·李、吉娜·羅德里格茲、泰莎·湯普森聯合主演。影片根據傑夫·梵德米爾所著《遺落的南境》三部曲的首部同名小說改編。

本片英文名“Annihilation”,除了標準翻譯為“湮滅”,而本片正如其名,這的確是個關於“徹底毀滅”的故事。在本片中光圈可以越過任何邊界的生命,所有的生物都會受到神秘的黑暗力量影響變異或扭曲,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美國政府和軍隊第一時間包圍並隔離了光團地帶,並把這裡命名為“X地區”。為了防止光團繼續增大、吞噬人類居住區域,有11支調查隊被派往該地區考察,但全部宣告失敗,僅有一人活著回來了——他就是凱恩。但是凱恩返回後卻身患重病吐血不止,醫生們都也束手無策。眼見自己的愛人走向死亡,凱恩的愛人萊娜發誓找到救他的方法。因此她與其他四名女科學家組隊,進入X地區,尋找之前調查隊人員的下落、同時試圖揭開光團的秘密。打從“女子敢死隊”穿越過邊界起,詭異事件一個接一個發生,彷彿在阻擋她們前進。從神秘氛圍、到心理恐懼,最後發展到暴力甚至極端血腥。

遺憾的是,《湮滅》為了更適電影市場大環境,讓觀眾更容易理解故事情節打破了原著小說中的結構,重新編排了情節,從而使得小說原著中所留給觀眾和讀者的困惑感和對一些問題的思考被破環影響了部分人對原著的理解。雖然電影的名字是“湮滅”,但是那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感卻無法透過電影採用的敘事模式淋漓盡致地傳遞出來。雖然僅40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本片的製作還是比較精良的。上映之後票房雖然不高,口碑卻很好,爛番茄新鮮度87%,還是一部肥腸值得去觀看的一部影片


影視大咖558


《湮滅》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X秘境中,裡面沒有信號且磁場紊亂,只見新人進,不見舊人出。由娜塔莉·波特曼所飾演的女主等五位女性組成的南境科考團,為探究懸謎而步入禁區。這個禁區裡充斥著大量顛覆人類常識的全新思考,甚至是娜塔莉·波特曼直到最後也面臨著“我到底是不是我”的哲學命題。

《湮滅》不由得讓人想起《降臨》,二者的“出身”類似,《降臨》改編自美籍華人姜峰楠的科幻小說《你一生的故事》,而《你一生的故事》曾獲得1998年的星雲獎和斯特金獎。兩部影片均改編自著名科幻小說,氣質、氛圍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不管是從探尋主題、導演風格來看,二者其實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

《湮滅》是典型的三幕式結構,探討的也是泛化且深刻的毀滅解構、重生等哲思問題。而先呈現結局後講述過程、揭開謎底的《降臨》,不僅有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個時間線,探討的也是最為純粹的親情和愛情,這般雋永又溫柔的主題內核。

從風格上來看,亞力克斯·嘉蘭和丹尼斯·維倫紐瓦都很擅長營造神秘感,但《湮滅》中的科幻和神秘力量帶有一種克蘇魯式的恐怖感,這種恐懼來源於人類在未知力量面前的渺小與無知。且《降臨》是以一個完整的故事引人思索,而《湮滅》不是,結尾含糊其辭是其最大弊端。

《湮滅》口碑目前也是兩極分化,有的奉為神作,有的認為是形式大於內容,你怎麼看?


娛樂獨角獸


說的就是在美國南部發生了一個天體撞擊地球后的生化災難,在事故現場形成了一個所謂的區。這個區的設定很有意思,它能投射身處區域中任何物體和生物之間的屬性,導致裡面的生態錯位變態。

根據心理學家的解釋,這個區正在擴大,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地球人就會被區給吞噬,並最終滅亡。為了瞭解事故發生的真相,一幫零戰鬥力的女人進入區後發現,原來這一切是外星生命體搗的鬼,最終一個毫無說服力的反擊,讓對面GG,從而終結了區的延伸。

與此同時,因為被複制了關係,裡面出來的人未必是原本你所認識的那一個。因此,本質上電影探討的是身份認同,和對“什麼是我”的探討。

這部電影最有意思的部分在於場景的渲染和一些概念上的新穎設計,但在懸疑部分的表現其實不太理想,有點兒一驚一乍。至於結尾,也比較粗糙,降低了前面營造起來的肅穆感,多少顯得有些兒戲。


毒藥君


《湮滅》,號稱2018年科幻電影最佳。


電影講述外星人降臨地球,某神秘區域。

地球人進去調查,無一生還。誰都不知道里面是什麼情況。

女主的老公是奉命進去探測的小隊成員之一。在多人失蹤後,只有他一個人身受重傷回來了。並且昏迷不醒。

於是為了查明真相,女主和其他4個“精英女性”,組成敢死隊,進神秘區域探索。

而故事的核心,自然就是女主最終得知外星人在搞什麼鬼的過程。

那麼這部電影最讓人不爽的地方來了。

既然是外星人降臨這麼大的事,地球怎麼會派這幾個女人進去呢?是不是太兒戲了?

這幾個女人,5個有四個不會用槍,遇事只會大呼小叫,

看的我簡直要急死了。。。恨不得把槍奪過來自己用

而且幾個人都是一意孤行,絲毫不是想做探索,而是想送死。

而電影給出的解釋就是,這幾個女人,心理都有問題,所以真的就是想送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想送人頭,為什麼送到一半又有人不想死了呢??

根本不可能讓這幾個女人進入外星神秘區域。

尤其那個志願者護士,簡直兒戲。給人一種特別不真實的感覺。

第二個槽點,神秘區域進就進去了,就當是上級死馬當活馬醫吧,但她們還全程不帶防護防毒措施。

明知道外星人是搞得生物,基因,生化武器,她們還滿不在乎,不帶手套,甚至只穿個背心耍帥。

大家可以看一下,電影裡營造出來的生化變異,已經到了讓人後背冒冷汗的地步。

但她們嘴上說害怕,手上還在肆無忌憚的裸手摸水。

這不叫送死,這簡直是逼死潔癖患者。

但是導演偏不,他只顧表達核心故事,以及核心思想,但是對錶面故事,可以說是做的非常馬虎了。

好在,這部電影的核心,是非常出色的。

電影中,外星人改編了神秘區域內,所有動物和植物的基因。包括進去探險的人類。

全部重新排序,組成新的生命。

人類變成植物,植物長成人形,鹿角開花,還是雙胞胎,骷髏熊會發出人的聲音。。。

所有的生命,在這個神秘區域內,不停的輪迴,排序。從哲學上來說,大家都永生了。

這部電影的美術效果非常棒,對動植物的表現,對鏡頭畫面拿捏的都很到位,

生物大爆炸一般的想象力,和不俗的美術效果,讓人彷彿進入了異世界,看的人慾罷不能。

而對某些詭異,恐怖的地方,也是拍的極真實,氛圍營造很棒。

但還是那個缺點,在表面故事層面上,很牽強。

而女主在歷經磨難後,進入到神秘區域的核心,也終於明白了真相,明白了外星人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裡我就不劇透了,反正結局卻是挺驚豔的,也引人思考。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一艘船,行駛在海里沒有靠岸,而每次有一塊木板壞了,水手就換上一塊新的。

當船上所有木板都換了一遍,你還是你嗎?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嗎?

這種我到底是誰,物質和思想本身存在意義的哲學思考,也就是這部科幻的本質了。

簡單來說,就是外星人經過大量的實驗,最終複製了女主,然後被複制的女主,和被複制的男主,回到正常世界。


然後兩個被外星改造過的,說不清楚到底還是不是自己的主角,開始征服地球。。。


俊俊電影


電影《湮滅》中女主莉娜(退伍軍人+生物學家)在向文崔斯(心理學家)詢問有無對自己的丈夫(凱恩)進行心理評估時。有這樣中文崔斯和莉娜之間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文崔斯:幾乎沒有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毀滅,在某些方面看,在我們生活中的某個部分,我們喝酒,我們抽菸,我們毀掉好的工作或是美滿的婚姻,這些.....他們都不是決定,是衝動。實際上.....你比我更有資格解釋

莉娜:這個問題,你什麼意思?

文崔斯:你是生物學家,我們身上有自我毀滅的代碼嗎?每個細胞中都有嗎?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文崔斯作為心理學家把自殺和自我毀滅分成了兩個概念。

而這段對話基本暴露了整部電影的中心——自殺和自我毀滅。

“幾乎沒有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毀滅”

在電影中,出現了一個神秘的區域。

被稱為「X區域」——一個由小行星墜落後形成的不斷擴大的圓形立場區域,影片中將其稱之為“閃光”。無數的考察隊進入“閃光”後都杳無音訊,終於一名名為“凱恩”的中士成為了三年以來的唯一倖存者,並回到了妻子莉娜的身邊。凱恩的身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斷的吐血不斷的衰退,莉娜為了探尋事實的真相,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毅然決然加入考察隊,去探尋真相,去尋求拯救。

而“閃光”內,莉娜等一行人慢慢發現了此處的秘密,閃光是一個稜鏡,是一個折射體,是介質,它反射所有信號,光,聲音,當然也包括人類的DNA,在這種現當代生物學完全解釋不通的神秘環境裡,出現了更多的匪夷所思的事件。同一株花能開出各種顏色各樣樣式的花朵,鱷魚長出了鯊魚的牙齒,魚變成了透明色,熊可以通過人的聲帶發聲,樹木上牆壁上都結出了彩色的水晶,美國大兵的內臟在流動,女隊員的指紋的晃動,手臂上開出了花朵。

你以為這已經是最神奇和恐怖的了嗎?

電影最讓人細思極恐的地方在於,天外克隆人的真真假假。

莉娜在終點燈塔發現其實,自己的丈夫凱恩,早已經不是當初的凱恩,而是一個由燈塔的中心克隆出來的,幾乎百分之百的 和本體完全相同的DNA,甚至還能夠不斷的獲得本體的動態,情感上的映射,因為“閃光”本身就是在折射所有的東西,所有的一切。所以凱恩選擇了用白磷彈自爆,而莉娜在本體被克隆之後,也同樣的使用了白磷彈將克隆體殺死,並通過情感映射,順利的燒燬了“閃光”逃出生天。

在此,我們不討論,也不糾結於究竟是哪個莉娜才是本體,當然潮汐更傾向於逃出閃光的是克隆人,而本體已經隨著閃光一起湮滅。

潮汐想說的是,在此片中,不論是凱恩,還是莉娜都自己殺了自己。

凱恩的白磷彈自殺,兩個莉娜之間的互相殘殺都是自己殺了自己,為什麼不說自殺,而採用“自己殺了自己”這樣的說法是因為,他們明明都殺死了自己,確確實實的將自己殺死了,可他們依然活著,依然在隔離室裡擁抱。

所以導演想要表達的其實不是自殺,而是自我毀滅。


“幾乎沒有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毀滅”

凱恩和莉娜都是在自我毀滅,而人類這個特殊的群體也無時無刻的不在自我毀滅。

我們吸菸,我們喝酒,我們毀掉美滿的婚姻。我們為了一點點的利益,大肆的破壞,戰爭。我們肆無忌憚的鋪張浪費,以一種資源的極度浪費去換取另外一種資源的使用權,然後在繼續大肆的浪費和鋪張,從而進入一種死循環。我們自以為是星球上的霸主,驕傲自大並且蠻橫,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改變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和容貌,甚至讓其枯竭之後,依然樂此不疲。

我們沒有在自殺,但我們每個人都在自我毀滅,人類也在不斷自我毀滅,卻渾然不知。

《湮滅》更像是是一面鏡子,用一種科幻的,幾乎是玄幻的方法來告訴你,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閃光”,我們被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思想,各種各樣的繁縟禮節限制,我們是這個世界上所謂的各種各樣的“學校”裡經過了最好折射的產物,我們在不斷的被這個世界折射的過程中,你是本體還是克隆人?

而你,是在自殺還是在自我毀滅?你在這個世界中也毫無頭緒,不知道怎麼生活嗎?

你還是你自己嗎?今天你又自我毀滅了嗎?


潮汐電影


前天剛和朋友看完這部懸疑驚悚電影,本來是衝著娜塔莉波特曼去看的,豆瓣評分7.4,大概劇情講的是參加一項秘密任務的女主丈夫在失蹤一年後回來了,但卻得了一場重病,在醫院裡女主遇到了博士文崔斯,博士告訴女主她的丈夫是去了一個被神秘閃光籠罩的區域,小隊只有她丈夫一人活著回來了。閃光區域不斷擴大,不久可能會吞噬整個地球。為了查明閃光區域到底藏著什麼秘密,丈夫為什麼失憶病重,女主加入了下批派遣隊伍開始探索。



女主隨著隊伍進入到這個被閃光籠罩的區域,但幾天下來女主發現大家都失憶了,而且這裡的植物似乎都是雜交的,樹長著人形,牆上的屍體像植物一樣向上生長,甚至變異的熊竟然會模仿死去隊友聲音。


後來女主隊友說這個閃光區域把所有DNA都給折射了,就連他們發出的信號也一併被折射了回來,當然也包括她們的身體。

慢慢的,隊友相繼死去,女主在影片最後看到了丈夫生前錄的視頻,視頻中女主發現丈夫有兩個,也就是說丈夫被複制了,真正的丈夫死了,回來的只是個複製品,而女主也被複制了,最後用磷彈炸掉了這個塔,得以逃出。結局女主和複製的丈夫擁抱,女主眼中露著閃光。


我不是專業影評人,只是比較喜歡外國電影結局的出乎意料,作為普通人我看不出來太過於深刻的影片意義,只是看得一頭霧水,裡面有很多懸念,比如女主手臂上的符號,丈夫回來時兩人握手杯子的折射等等,細思極恐的細節太多,我要刷二遍才能看懂。


一臉懵逼的少女


說實話,我看完電影《湮滅》後,並沒有看懂,只覺得場景很絢麗,主題很深刻,但是它講的是什麼思想,我不是很懂。

看過本問題的另一個答主——《看電影》雜誌主編“阿郎看電影”的觀點分享,我才有些頭緒。

在這和大家分享一下。

《湮滅》改編自素有科幻小說奧斯卡之稱的星雲獎獲獎小說《遺落的南境》第一部《湮滅》,這部小說打敗了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成為了2015年星雲獎得主,而《三體》則獲得了科幻文壇最高榮譽雨果獎。

正因為它打敗了《三體》,所以影片2月23日北美一上映便獲得了我的關注和期待。

《三體》電影最終流產了,而《湮滅》卻被好萊塢拍出來了。

上週終於等到了資源,搶先觀看了。

沒有資源的朋友也彆著急,《湮滅》將在4月13日登陸內地院線。

影片的節奏其實非常慢,喜歡體驗驚險刺激的科幻片的觀眾不一定會喜歡這部影片。

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生物學家,因為和丈夫婚姻出現了問題,倆人雖然相愛著但已經變得不能相互理解對方的想法了,所以娜塔莉出軌了,而丈夫則前往了一個神秘的地區逃避。

這個地方被神秘的光包圍著,進入這個區域的人要麼全軍覆沒,要麼回來之後便會得癌症死亡,所以美軍把這塊區域封鎖了。

娜塔莉丈夫從這個區域逃離,並回到娜塔莉身邊,但是身體已經開始崩潰。

最後美國軍方把娜塔莉和丈夫抓回來,娜塔莉並被說服和其他三個女人進入了這塊神秘領域,找到燈塔,揭開事件真相。

這個區域裡所有的生物都產生了變異。

不同植物,卻呈現出同樣的生長結構,就像同一種基因;

兇猛的鱷魚卻像人類一樣,只有一排牙齒;

梅花鹿的角像植物一般開了花;

吃人的熊吸收了人臨死前的恐懼,竟然能發出人求救的聲音;

人也開始變異了,肚子裡的腸子像蛇一樣遊走;

人的身體里長出了枝丫,一轉身就變成了人形植物;

……

整個區域的一切生物的基因都因為奇怪的光而發生變異,所有的基因都開始趨向相同。

最後4個人就只剩2個人成功到達了燈塔,其中一個人還在燈塔裡發生了湮滅,幻化成絢麗的存在。

僅憑這個場景,《湮滅》就足以參與明年奧斯卡最佳視效大獎的角逐。

最後娜塔莉破解了這一切不正常現象的原因,毀了一切不正常現象產生的根源。

在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確實不是很懂這個故事到底要給觀眾傳輸什麼思想,是一種無奈的婚姻觀還是超現實的自然觀?

現在回想,它講述的故事其實都是在圍繞這“變異”這個詞。

而且不只是講基因的變異,還包括一切事物的變化與平衡。

娜塔莉和老公很恩愛,但是卻變得不能互相理解了;

神秘領域一切生物超出人類認知範圍的變異,更是叫人驚恐。

變化,無處不在,但也叫人痛苦和恐懼。

或許這就是作者和導演想要給讀者和觀眾傳導的核心思想吧。

這部影片非常適合喜歡看走心影片的觀眾觀看和探討。

每個人對這部影片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歡迎大家觀看後來和我討論,觀點的碰撞,才能提升自己對這部影片的理解。

簡單問題專業回答,專業問題趣味回答。歡迎關注:影迷也瘋狂,連接電影和你!


影迷也瘋狂


簡單的說,是個外星文明從基因層面入侵人類的故事。

果樹改良最好的方式是嫁接——在不改變原植物根系等生存狀態(營養供給模式)下,實現結果部分的改變。

同樣,外星文明若用這樣方式入侵人類,最好的模式就是除了基因改變外,飲食起居思想行為(包括生殖)模式都不變,才能以成本最小的方式適應地球生物圈對新文明的接納。

電影裡,閃光圈裡的各種基因混合異象,都是噱頭,目的是引誘符合它們條件的人類活體進入,並篩選出適合做它們基因改良宿主的母體。

電影結尾,閃光圈消失後,女主丈夫的“病狀”馬上消失了,因為這時這個宿主(雄性)已經可以安全潛入人類正常“工作”了。

而閃光圈被女主複製品用白磷彈燒燬的過程是女主自己說的,從手臂上的8字紋身可以看出,真實情況是女主本體被白磷彈燒燬,走出來的是複製品(宿主雌性),已經可以用人類模式繁衍的外星文明基因目的已經達到,那個閃光圈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所以被消失。

但外星文明的基因已經開始在地球+人類模式下安全的開始繁衍,基因嫁接工程已經完成。

至於探險隊其他成員各自的故事,都是探討人類自身性格、關係缺陷的延伸部分,可以看作是編導想表達的深層意義,也可以看作和故事主幹無關的枝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