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可以通過心理學知識,為自己打造一個適合的性格,或是重塑自我嗎?

寂寞ai


我是滕駿,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非民機構社工。認同助人自助的價值觀,致力於家庭教育、兩性婚姻方面的心理諮詢活動。

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堂”,送華大心理精品微課啦!《走出兩性關係中的孤獨 》《直面內心的恐懼 》《如何支持孩子的情緒處理 》《抑鬱那點事兒 》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對“知識、性格和自我”做個名詞解釋:

1、知識

對於個人而言,知識屬於“外來物種”,是前人獲益後留給後人的經驗積累。只有在理解、認同並接受它時才屬於自己的。當然,心理學的知識也不例外。因為理解的不同,所以在知識面前人們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性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據精神分析學派的說法,性格的養成要追溯到孩子哇哇落地的那一刻。嬰兒從母體中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要經歷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的成長過程。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向父母表達時,根據父母的反饋不斷調整策略,最終找到能讓自己受益的方式,性格受此影響而產生。舉個例子:孩子一哭大人就即刻滿足孩子的要求,當孩子長大後,他也習慣了用哭鬧摔打等行為向他人索取,最終形成了輕躁狂(易激惹)的性格。


3、自我

通常有三個維度來衡量:

1)主我:我想做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客我:我正在做什麼,根據能力限制和世俗規定能做什麼

3)鏡我:別人認為我正在做什麼,期待我應該是怎樣的人。

人貴在自知,當以往獲益的性格無法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時,通過學習前人留下的經驗,來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糾正自己的行為,最終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是智者的行為。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留下聯繫方式,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關於這個問題比較有趣,其實本人一直就在嘗試著修改自己的性格,就是太麻煩,需要從每個層次都要梳理,既然要改就要改的盡善盡美才行,否則那不是打造性格而是糟踐靈魂。

首先,打造一個全新的性格需要掌握的更多的自我認知,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不能知人或者自知,打造全新的性格又從何談起呢?

其次,要諳熟邏輯推理和換位思考,若能掌握四餘度迴旋思維法會更好。俗話說:“未算勝,先算敗”有進退自如的掌控,才能使得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再次,打造全新的性格的途徑極其艱辛和困難,因此需要有匹配的心境。只有相應的心境才能駕馭裡面考慮的問題太多,要處理的麻煩也很多,很多都不是自己曾經面對過的,所以在心境提升上可以說日行千里都不為過,即使這樣還不足以真正的駕馭。

最後,打造全新的性格需要把原有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全面進行規劃。規劃後雖然性格上開始逐步發生變化。這樣雖然得到了全新的性格,但是體內也會激活多重性格重現。甚至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那個性格是最好的,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要去嘗試這樣的事情,搞不好自己就先崩潰了。崩潰的瞬間是一種無盡的靈魂折磨。

總之,打造性格重塑自我可以一點點的修正自己的軌跡,不要玩破舊立新,除非自己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否則打造不成還會害了自己。總不能落一個“邯鄲學步”的笑料吧。一點一滴,滴水穿石。急於求成反而一敗塗地。本人也是為了修改在修改,總覺得不盡人意,但是既然嘗試了就要一鼓作氣的走下去,或許對自己意義不大,但是這個路程對別人或許有更大的意義。


職情六處


生命是可以重建的。人的性格往往由小時候收到的教育,原聲家庭的影響,和長大以後經歷的事情有關。而人的性格一旦形成,由於習慣,慣性思維,和認知侷限,往往很難改變。

為什麼慣性思維很難改變呢?這個其實跟大腦的思維機制有很大關係。當人們遇到事情時候的第一反應,或者說直覺,是大腦憑過去的經驗,印象,暗示在第一時間形成的,甚至說快到沒有給你留下思考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你存儲很多的知識,也沒法跟大腦的慣性思維方式抗衡。這也是為什麼有句著名的名言: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性格把你打回原形。

而成年後,想要真正的重塑自我,重建生命,就得從全新的認知開始,徹底打破你從小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你需要客觀,系統的學習,比如生命的重建,情商,和人性的弱點,潛意識的力量等啟發你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書籍,或者如果你想把自己打造成優秀的人設,你就需要讀富蘭克林自傳,等,優秀的人往往都有共同的特點,但是首先他們有跟我們不一樣的看待世界的價值觀,以及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他們的角度,高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的格局,眼界跟普通人也會大相徑庭。比如,在普通人的眼裡,別人就是別人,是跟自己無關的人,或者是可以被自己利用的人。而對於精英來說,這個世界的任何人跟他們都是一個共生體,都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而達到利益共存。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情商就是一門必修課,需要紮實的學習,和反覆的實踐,最終戰勝並取代你原來的思維慣性,成為新的習慣。強者縱橫天下,弱者踽踽獨行。




小水播新片


成年人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改變想法,再通過情境式/體驗式學習,塑造新的認知,接著用新的認知輸出新行為。新信念被鞏固之後,改變思想;思想改變行為,行為改變人生。新的自我誕生。


人的認知主導著行為。什麼是認知?認知就是人接收外界信息,對信息進行加工、儲存、判斷,接著選擇(做出相應的具體行為)的過程。簡而言之,輸入-加工存儲-輸出。


一個成年人在其成長過程中已經固化了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他只有通過情境式的學習,才能重新塑造自己的認知。


舉個例子,我的一位親戚,自小從他的父親身上習得了暴躁、易被激惹的性格,他也很容易向別人發火、認為別人看不起他,可以說是一點就爆。進入社會之後,他南北漂泊數年,偶然進入心理工作坊和社群,這才理解自己很有力量。此後經過近6年的社會工作磨鍊,他才真正變成一位能夠照顧他人感受、抑制自己的情緒和相信自己能力的成熟男士。在這6年裡,他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日常行為和決策裡,有意識、主動地覺察自己的感受和行為的內在驅動力,總結或者提出疑問,再回到理論裡看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這就是情境式/體驗式學習--主動通過落地的實踐印證理論,以行動檢驗認知。行動的結果使人有新的總結,並且對新總結和舊有總結進行對比。這些總結和對比組合起來,影響了人的認知,認知又接著影響了人的行為。


如此循環,便是王陽明先生所教化的“知行合一”。當量變達成質變,新信念誕生並被強化和修正。整個過程就是提問者所說的打造性格、重塑自我的過程。


和光人


關於這個問題比較有趣,其實本人一直就在嘗試著修改自己的性格,就是太麻煩,需要從每個層次都要梳理,既然要改就要改的盡善盡美才行,否則那不是打造性格而是糟踐靈魂。

首先,打造一個全新的性格需要掌握的更多的自我認知,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不能知人或者自知,打造全新的性格又從何談起呢?

其次,要諳熟邏輯推理和換位思考,若能掌握四餘度迴旋思維法會更好。俗話說:“未算勝,先算敗”有進退自如的掌控,才能使得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再次,打造全新的性格的途徑極其艱辛和困難,因此需要有匹配的心境。只有相應的心境才能駕馭裡面考慮的問題太多,要處理的麻煩也很多,很多都不是自己曾經面對過的,所以在心境提升上可以說日行千里都不為過,即使這樣還不足以真正的駕馭。

最後,打造全新的性格需要把原有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全面進行規劃。規劃後雖然性格上開始逐步發生變化。這樣雖然得到了全新的性格,但是體內也會激活多重性格重現。甚至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那個性格是最好的,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要去嘗試這樣的事情,搞不好自己就先崩潰了。崩潰的瞬間是一種無盡的靈魂折磨。

總之,打造性格重塑自我可以一點點的修正自己的軌跡,不要玩破舊立新,除非自己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否則打造不成還會害了自己。總不能落一個“邯鄲學步”的笑料吧。一點一滴,滴水穿石。急於求成反而一敗塗地。本人也是為了修改在修改,總覺得不盡人意,但是既然嘗試了就要一鼓作氣的走下去,或許對自己意義不大,但是這個路程對別人或許有更大的意義。


心學智聖


首先我們說說心理學,通過心理學可以治療一些心理疾病患者,也可以用來觀察他人言行舉止來數據化分析他人所表達的內容是否真實以及他的目的,從而達到預判對方心理的活動,做出相對應的防範措施,好比小說裡面的讀心術。

每個人的性格都和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他的心態有關,如果說刻意的去改變反倒會讓自己精神上覺得很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想改掉自己的性格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有些事情我們都是下意識的反應。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想重塑什麼樣的性格,就要針對性的選擇生活中打交道的人群,從而慢慢的改變自己,直到改變自己的心態還有自己思維結構來達到你所說的重塑。

整體來說是很難的。


Me文亨


不可以。你當是捏泥人呢?要哪兒凹就凹,要哪兒凸就凸的。

人的心理和身體一樣,都有一定的延續性。它們既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先天基因的制約。舉個例子,你出生下來,身體不好,你每天跑步,勤加鍛鍊,終於一年到頭都不會感冒生病了,可你想參加奧林匹克,那是怎麼鍛鍊都做不到的。

心理方面也是一樣,你的性格,既有後天家庭薰陶,也有先天遺傳氣質。你天生內向,感情細膩,見人就臉紅,經過長期訓練,你可以變得油嘴滑舌,見人就侃,大家都喜歡你,可其實呢,每次跟人聊天,你心裡還是特緊張,聊完了都得躲屋子裡喘口氣。沒事兒的時候,你還是喜歡一個人待著,跟別人在一塊,總覺得沒有一個人的時候自在。

什麼叫通過心理學知識,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性格,重塑自我?你現在的性格,其實就是最適合你的性格。其實我知道,你是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想要把自己改頭換面,變成另外一個人。但這種念頭對你既無用也有害。無用,是因為一個人要重塑自我,這個重塑週期得以年為單位,還不一定塑造得成,就算成了,改變的也往往只是表面,而不是深層的內心。有害,是因為這種念頭如果一直縈繞著你,你會變得不能接受自己,總是生活在別處,反而無法腳踏實地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自我提升。


陳諾


可以通過心理學知識,是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性格或者是重塑自我。不過與其說重塑自我,更合適的應該說是,打造一個升級版本的你,讓你變成社會化的自己,也就是說在和人交往的時候能讓別人更舒服,也能讓你自己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你自己更舒服,這是一個雙向的模式和過程。學過一些心理學知識,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分析你自己,去知道你自己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瞭解自己,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性格和人生。

在人際交往中呢,當你更多的瞭解自己之後,你會知道自己喜歡跟什麼樣類型的人交往,也擅長跟什麼樣類型的人交往,討厭什麼樣的類型,就是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是不舒服的,需要自己去篩選。不要勉強自己和誰都要玩得來,非常的合群,那是沒必要的。

心理學理論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悅納自己。接受自己的所有的一切,當我們能接受自己,無論是優點或者缺點的時候,我們接受的是我們真正的一個自己,就不會對自己更多的去苛求,去苛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是去接納自己的所有的好與壞。對自己有一份包容和理解,對別人也會有一份容忍和接納,不會過多的要求什麼。

我覺得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性格,升級版的你會讓自己更舒服,也會讓別人更舒服。在人際交往當中,這個就是很重要的一個,你瞭解自己的一個過程,首先你要知道你自己的優點是什麼,你的優點是做什麼事情、什麼工作。你做什麼事情可以更加的發揮,你學一些什麼技能可以讓你的優點變更完美更好。

當然另外一面就是你要知道你的缺點是什麼。自己能接受自己的缺點,而不是一味的苛求自己一定要就是改掉這個缺點。同理要去避免去做一些自己不適合,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自己和自己瞎較勁,沒意思的,反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比如說內向的人就不是很適合去做銷售這種崗位,但是一個內向的人就很適合去做書寫類或者編輯類的崗位,就是要根據自己的這個需求,我根據自己的優缺點局選擇自己適合的事情,


鵜鶘心理


先來看看什麼是性格呢?性格是人對內外部世界的態度和日常行為模式中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它是一個人的核心組成部分,具有複雜的結構且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先天與後天共同影響形成的,先天的部分自然很難改變,後天的部分可以通過一些心理學的方法改善性格以更加適合社會環境與規則。著名的性格測評MBTI中有E(外向)和I(內向)的維度,很多人天生可能是偏內向的,尤其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相對歐美人更內向,但是現代社會偏好外向性格的人,外向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外界的讚賞和成功的機會,因此其實我們成長過程中多少都會讓自己變得更外向些,也會通過練習和實踐表現出自己外向的部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性格都不是絕對的外向或者絕對的內向,我們都是處於兩極的中間,都可以通過努力讓自己的性格更有彈性,或者更適應社會屬性對我們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事,這裡建議的是讓自己的性格更有彈性,而不是完全逆轉甚至偏向某個極端。改善性格或者重塑自我的關鍵前提是先接納現在的自己、現在的性格,為了更好適應社會,我們需要努力做一些改變,不過我們一定是喜歡內心最真實的自我與性格的,這是一切改變的起點。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哲學問題啟發著每一代人,也讓我們努力去探尋最真實未知的自我和性格。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唐紹明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按照理論上說,這樣的說法是沒問題的,但是實現的情況,非常非常難。

我們都知道,成功學、相關的勵志書籍非常火,出版書的人和出版社也非常熱意去出版這類的圖書。在我們看來,在圖書市場的前幾年,成功勵志類的書籍是大火於書店的,但是這幾年,這類書在書店變得沒有那麼歡迎了,這是為什麼? 其實市場的反應,就是人們體驗後的真實反饋。

這樣的情況,就是傳達出來了這樣一種結果:成功勵志類的書,可能一時有用,但是它沒有辦法去保證你一生的狀態,它可能也沒有辦法去達成你最早想要達成的高級目標——成為社會的成功人士。

我們去看,有多少的成功人士,是通過看成功學書籍來成功的?可以說幾乎沒有。

因為,當他們把目光放在了成功和名利之上,而去實行某一件事的時候,這件事就會變得不那麼純粹,而他在自己內心裡,最根本想要的,不過就是名與利而已,這樣的利己主義者,說白了還是格局有限,成就不了成功偉業。

那我們再來說,為什麼我們心志滿滿,買下了成功學的書,照著書籍裡面的方式去改變自己,或者去重新塑造我們的性格(按照書中那些所描述的成功人士),但依然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野心結果? 其實是這樣,一個人的性格、心理、生活態度,是由多個方向來決定的。比如兒時的成長環境、父母家人、朋友。而物以類聚,當你想要去改變,那就意味著,你要去改變現有的一些關係。

而很多人,面對朋友,他不想要拋棄,面對家人,他也無法斷絕。於是,就造成了左右為難,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

在這裡,我不是說,想要重塑性格就一定要去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有所調整,但是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我想,我們是有能力去調整自己性格中不好的一面,但是說重塑,這個難度還是非常非常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