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臺灣媽媽和她二十個北川孩子的十年

臺灣媽媽和她二十個北川孩子的十年

人物名片:臺灣“媽媽”高金素梅,原名金素梅,女,1965年出生於臺灣。演員,歌手,主持人。

我國臺灣地區少數民族民意代表,一直主張當局必須真正關注少數民族的權益。本名金素梅,後跟隨母姓改名為高金素梅。曾為臺灣地區著名歌手、演員、主持人,憑《梅珍》一片榮獲聖地亞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也許曾經她是星光萬丈的影后,也許在外她是叱吒政壇的傳奇,可一“回”到四川,她只有一個名字:母親。

2008年參加完北京奧運會的演出後,高金素梅馬不停蹄地趕到了四川震區,助養了20個北川羌族的孩子。至今十年,高金素梅一直履行著她對孩子們的承諾:每年都抽時間去和他們相聚。

十年過去,那年依偎在母親懷抱裡的男孩,一下子長成了高過媽媽的追風少年。那年哭哭啼啼滿眼驚恐的女孩,也變得能歌善舞還走入了新的家庭。同時,高金素梅也擁有了新的身份:奶奶。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晚霞灑滿了回家的路。高金素梅一直刷新著和孩子們的微信群。“等著您”,是男孩女孩們一年一度的召喚。

幽幽阿里山,綿綿安昌江。儘管相隔近兩千公里,數字並不能丈量人心的距離。

在這個隨處都說著“感謝”的小城,又迎來了一次跨越海峽的重聚。

一次相擁

兒女的心意最讓人感動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12日下午7時許,回家的車緩緩駛入新北川縣城。整潔的路面,熱鬧的集市,擁簇的繁華……市井的煙火氣裡,渲染著新的生機。

車剛停在聚會地點門口,等候多時的孩子們便一擁而上,一個接一個地向快一年未見的高媽媽送上擁抱。

孩子們眼中,這個穿著黑色上衣緊身牛仔褲的女子,依然保留著十年前初見時的容顏,活力和溫柔。她拉起孩子們的手,挨個地詢問起狀況,甚至準確地點出各自的喜好。“你怎麼長得這麼高啊?”“你還說那種‘外星語’嗎?”“幹了有關小孩子的工作,一切都還順利嗎?”同時,驕傲的母親也不忘和旁人介紹和“炫耀”自己的子女。“這個是我的大女兒,二十個孩子裡的大姐姐。”“你們看,我這個兒子可是要考清華的。”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儘管這次重聚,有十個孩子因為學習和工作的原因,未能和高金素梅見上一面,但也錄製了視頻將祝福和思念帶到。投影幕布上,孩子們的笑容閃現,簡短的心聲讓媽媽一直露出肯定和欣慰的微笑。“不只這十年,我們一直都會是一家人。聽到了這句來自孩子的承諾,高金素梅雙手捂住胸口,使勁點了點頭。

每次見面,孩子們都給高金素梅準備了不少小驚喜。自家釀的蜂蜜,十年點滴彙集的相冊,和媽媽同框的紀念照,為媽媽親自串的手鍊……17歲的景凱掄說,想給高媽媽最實用也最用心的禮物。

最不願看到孩子為自己破費的高金素梅,當接過孩子遞上的母親節紀念品時,心疼又欣喜。她轉頭告訴記者,“你問我什麼最感動?這些就是我最感動的。”

一本相冊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如果問這二十個孩子,這十年來最感謝的是什麼。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回答:高媽媽的陪伴。

禮物環節,長得圓圓白白的謝蘭,將一本濃縮回憶的相冊送到了高金素梅的手中。想要永遠記著每一幀相聚,她將這十年來的聚會所拍的合影,打印並裝訂成冊。裡面,她最愛的是那張去臺灣參加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時大家的合影。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畫面中,高媽媽的擁抱裡,身穿鮮豔泰雅族服裝的大家綻放出笑容。“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到那麼遠的地方,卻因為大家的存在而並未感到陌生。”同樣對此行難忘的還有景凱掄,他說正是因為高媽媽的陪伴和鼓勵,他去過了從未去過的遠方,而不再是侷限於自己的小世界裡。

那年的臺灣行,大家還跟著一位泰雅族的小姐姐,學會了一首當地的民歌。重逢的現場,在高金素梅的帶領下,孩子們也重新唱起,那首表達歡迎遠方客人到來的歡歌。細膩又濃厚的熱情,踏著跳躍的節拍,這群羌族孩子用些許不太標準的泰雅語,唱出了屬於她們的家庭回憶。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歌聲之後,這個大家族裡的大姐姐張森焱,猛地抬頭想止住快要湧出眼眶的淚。“你現在也是一個媽媽了,估計也明白了做母親的意義的責任。”高金素梅一把拉過了張森焱,攬著她安慰著。

“謝謝你的陪伴。”帶著哭腔,張森焱說出心聲。十年前的地震中,失去了至親的她,又意外地和其他十九個夥伴,得到了這位來自寶島媽媽的關懷。“很感謝您成為我的媽媽,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一種期待

做一顆社會的螺絲釘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面對孩子們的感謝,高金素梅一直強調著,家裡人之間就應不言謝。

“但其實,我也很感謝她們。十年前彼此來說都是新生,我們其實是互相陪伴長大,他們也讓我收穫著勇氣。”另據相關人士透露,十年累計下來,高金素梅對孩子們的資助金額達到了八十萬,如今8名孩子已順利步入社會。

這個數額,高金素梅自己其實也並沒有完全統計過。“金錢的資助並不算什麼,是他們讓我知道堅強和感恩,他們也並沒有讓我失望。”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而最讓她欣慰的是,她所傳遞出的愛意,也由這些孩子們擴散至四面八方。當得知其中的幾個孩子決定去支教,有的還做起了幼教工作時,高金素梅說她看到了最珍貴的延續和傳承。

如今在北川某幼兒園教六歲孩童的謝蘭,就是高金素梅口中的“繼承者”之一。“其實我也是受到高媽媽的影響。看到她照顧著呵護著這麼多的孩子,我想能夠去奉獻,向更多需要關懷的人敞開懷抱,應該是最幸福的事。”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當然對於高媽媽來講,也並不期待孩子在社會必須作出非凡的成就。“在和我們的微信群裡,也總有夥伴交流交流課業的問題。其實我們都很怕,怕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讓她失望。”立志和高媽媽一樣,能夠去清華大學深造的劉仁杰告訴記者。“但她也總是安慰我們,未來不是以成績作為導向的,而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成為一顆螺絲釘,在社會有一個屬於你,儘管微小但又重要的位置,是高金素梅對孩子們最大的期待。

對話高金素梅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站在特殊的節點回顧過去10年,與孩子們相處過程中,您感受到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高金素梅:時間真的很快,在我看來,10年之中彼此的鼓勵與共同的成長都是相互的。孩子們給與了機會讓我陪伴他們長大,彼此關懷,共同面對人生的點點滴滴。這個過程並不僅是金錢的互動,而是切切實實成為一家人。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過去10年中,您每年都會前往看望,孩子們有哪些變化呢?

高金素梅:第一次與孩子們見面時,我就做出了承諾:“我一定每年來看大家。”那時他們都很生澀。之後我再過來,可以明顯感受到孩子們的性格越發活潑了,在微信群中,大家還會經常開玩笑。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我們瞭解到,您的經歷也充滿坎坷與挫折,您是如何堅定信念一路走下來的呢?

高金素梅:生命的再生,確實存在很多感恩,每一天,每一小時,只要能帶給別人幸福快樂,我都很珍惜。堅持這個理念,也讓我的內心更為強大。這20個孩子所帶來的責任感,也給予了我走下去的力量。我和這些孩子們一同成長,我也更應該做個好榜樣,讓孩子們能看見。

台湾妈妈和她二十个北川孩子的十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這10年當中,您最想對他們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高金素梅:謝謝你們讓我看到了勇氣。很少會有人在他們這樣的年紀經歷這樣刻骨銘心的事件。就像我,我的人生磨難是在30歲,而他們卻是在十幾歲就經歷了人生最大的逆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依然能勇敢成長,勇敢面對,我還有什麼逆境是不能邁過的呢?

有些時候,逆境往往就是轉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晨 羅田怡 雷遠東 攝影 雷遠東

相聚時間線:

2008

在北川縣與受助學生初次相見;

2009

在北川縣擂鼓鎮與受助學生一道為北川祈福;

2010

在北川縣新縣城與受助學生一同種下連心樹;

2011

在北川縣與受助學生一同包餃子並開展聯誼活動;

2012

率臺灣少數民族60人來川交流,與受助學生在成都參加“四川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之旅”活動;

2013

邀請受助學生到臺灣開展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

2014

邀請受助學生到上海參加“滬臺青少年文化交流營”,並與臺灣少數民族青少年進行交流互動;

2015

率臺灣新竹縣桃山小學30人來川交流,與受助學生一起參觀5.12地震紀念館;

2016

專程前往四川,與孩子們交流,瞭解其學習情況,在農家樂品嚐孩子們親手為其製作的美味午餐。

2017年

到北川禹裡鄉石紐村8組的陳瑞峰家一起做燒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