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哪些細思極恐且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懸疑電影?

古堡王子


這類真實案件改編的懸疑電影裡韓國的這類電影在影迷中最受推崇,韓國電影界基本每年都有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而且拍出來的精彩程度和質量都很高。甚至像《素媛》、《熔爐》這樣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還曾引發過社會熱議,促使韓國政府修改法律,促進了社會進步。而下面這幾部是偏重於懸疑驚悚類的真實案件改編電影:

1. 殺人回憶

這部電影在韓國影史上創造了很多記錄,備受推崇。它根據韓國的“華城連環殺人案”改編,這是一起從1986年9月到1991年4月持續發生的10起連環女性強姦殺人案,作案手段極其殘忍,而韓國民眾對這個案子的關注多年來從未減弱,因為直到現在,這起懸案都沒有被偵破。而最有意思的一點是,這部電影的主旨其實並不是為你展示了兇手是如何殺人以及案件是如何偵破的,而是從兩個追尋此案真相的警察的生活變化軌跡入手,串起了這一段案件的回憶,以及由這起案件而改變的那些人的生活。關於嫌犯是誰,最後自然是無法給出答案。這部電影2003年上映的時候引發了韓國的輿論轟動,有將近500萬人觀看了這部電影。

2. 追擊者

這部電影改編自韓國的“殺人魔柳永哲”事件。2003年9月以來,首爾男子柳永哲連續殘殺了至少19位漢城地區富裕階層老人、電話應召女郎和上門按摩女性,創下了韓國犯罪分子的殺人“最高記錄”,成為韓國史上頭號連環殺人兇手。但這部電影也並不只是為了展現兇手殘忍的作案手法,而是反思了韓國的整個司法機關和行政部門的無能和腐朽,本應得到救贖的受害人因為一些細枝末節而失去了生命,讓人痛心疾首。

3. 那傢伙的聲音

這部電影改編自“李炯浩被誘拐事件”。1991年,一個9歲的男孩李炯浩被綁架,綁匪索要1億韓元的贖金,雖然小男孩的父母求助了警方,但最終仍未抓到犯人。直到案件發生的40多天後,小男孩的屍體才在漢江邊被發現。經法醫鑑定,其實小男孩被綁架的第二天就被殺害了,而綁匪卻一直在向他的父母勒索。直到現在,這起案件的兇手仍未被抓獲。韓國的犯罪驚悚電影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偏重於寫實性,而在這部電影裡,更是把這中間父母經歷的40多天的折磨真實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讓觀眾也能感同身受,但無疑,這樣的電影是讓人備受折磨的。因為過於真實而讓人沉浸其中,彷彿自己也曾遭遇相同的一幕。

4. 信號

這部不是電影,而是一部非常受影迷推崇的韓劇,2016年初由韓國TVN電臺推出。當時這部韓劇一出就被人奉為神劇,因為它以帶著穿越手法的敘事串聯起了韓國數個真實未解案件之謎,把這些未解案件通過一部被遺棄的對講機和兩個時空中的警察的追捕行動串到了一起,吊足了觀眾的胃口。這部劇裡涉及的真實案件就包括——“樸晶晶綁架案、梧倉窨井橫死案、華城連環殺人案、大盜趙世亨事件、聖水大橋坍塌事故、新亭洞連環殺人案、柳永哲連環殺人案、密陽女中學團體性侵事件……”等等。通過把這些案件的改編再現引出了一連串的未解之謎。劇情節奏緊張,非常值得一看。


了不迪


看到很多人推薦了《殺人回憶》,《海霧》,《追擊者》。筆者安利一部角度比較獨特的犯罪電影吧。這部電影,同樣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2007年3月26日,日本千葉縣市川市警方接到一則報警電話——來自於英國考文垂,在千葉縣擔任英語教師的22歲女生林賽·霍克離奇失蹤了!根據其室友提供的線索,警方很快就將犯罪嫌疑人鎖定為時年28歲的無業青年——市橋達也。主要原因是市橋曾在林賽失蹤不久前以“想去美國讀書,因此要找她補習英語”為由到訪過她的寢室,於是這兩名室友也成為了至關重要的目擊證人。

受害人林賽·霍克生前照片


收到這樣的線報,警方自然要對市橋的住宅進行突擊盤查。市橋打開房門一見是警察到來,馬上從警務人員身邊的空隙鑽出逃脫。


警方在對其住宅進行了詳細搜查之後,隨即發現了林賽的遺體——她躺浴缸裡,全身赤裸,已被大量泥土掩蓋起來。經過對現場受害人和嫌疑人留下的身體組織和體液進行化驗比對,警方確定這是一起誘騙性侵殺人案,而兇手正是市橋。在受害者家屬的催促和日本的輿論壓力下,隨後千葉警方在日本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對犯罪嫌疑人的緝捕工作。

當年日本警方發佈的市橋達也的通緝令


也許有人看完這起兇案發生的過程後並不會覺得有多離奇,然而離奇的卻是市橋後來的逃亡經歷——為避免別人認出自己,他除了頻頻改名換姓,採取迂迴措施不斷往返於大阪,沖繩,名古屋等多地之間,在無人的荒島上度過了數月的時間之外,甚至還用打工積攢下的近百萬日元,實施了多次整容手術。使鼻樑,嘴唇,眉毛,臉部形狀發生了較大改變(據知情人爆料稱,市川達也第一次實施整容手術時全由自己完成,在沒有麻藥的條件下忍著劇痛進行),再加上很少與外界交流(包括打工時所認識的中介人和同事),遇到一點兒風聲拔腿就跑,所以才得以潛逃長達31個月之久。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對於市川達也來說非常適用。

自認為已經做到天衣無縫,可以“重獲新生”的市橋,因為違規購買中途缺少兩個站的直達船票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懷疑,後來又為因臉部無法被抹去的兩顆痣被整容醫生認出,於是將此情況報告給警方。

這兩個重要線索為市橋的落網起到了重要幫助。2009年11月10日,這一殺人惡魔準備再次乘坐從大阪前往沖繩的渡輪時,被守株待兔的警方逮捕。經過法庭多次審理之後,終被判處無期徒刑。

這樁案件,可能僅用簡單幾百字就能描述完。但市橋有沒有考慮過自首?他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變態魔鬼”?他的逃亡之舉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疑問。

市橋在服刑期間,曾出版了《被捕之前——空白的2年零7個月的記錄》一書。這本書主要交代了他在這31個月內的經歷,也記載了他當時的所感所想。2013年一部叫作《我是市橋:在被逮捕前》(2013)的影片,正是根據這部自傳改編而成。

由於逃亡的過程中,筆者上述已經交代過他擁有著“獨來獨往”的行動特點,所以決定了本片是一部充斥著“孤獨感”的電影。也許它未必能稱得上是優秀,但由於它有兇手的自傳作為依託,再加上有影像的展示,可以讓觀眾輕易地體會到市橋從一個正常人瞬間變成變態殺人狂魔後心態上的微妙變化,他內心的痛苦,矛盾和糾結。

這部電影由日本男演員藤岡靛自編自導自演,據說片中的配樂也是由他一手包辦,可以說相當有才。影片採用了邊講述,邊回憶的方式,再現了市橋從潛逃,整容,到撿垃圾維生等一系列關鍵事件以外,也碎片化地還原出了他的心態——這樁兇案不僅改變了他的命運,而流亡的生活也讓他飽嘗到了無法與人交流,無法告解贖罪,有痛苦卻不能傾訴的落寞和疏離感,進而改變了他的生理心理狀況。

從影片來看,市橋達也和我們印象中的“狂魔”形象,似乎並不完全一致。

電影開頭出現了一個十分微小的細節:

案件發生之後,他拿起了一個西紅柿大口咀嚼著,那鮮紅的汁水則讓他情不自禁地聯想起陳屍所用的浴缸,於是頓時嘔吐起來。

為了贖罪(可能更多是在盼望“死而復生的奇蹟”能夠發生),他逢聖必朝,逢佛必拜。

為避免給人留下的太深的印象,即使是在工作間隙,他也沒辦法融入群體。

只要他一看到電視上的通緝令,隨處張貼的通緝海報,就會躲得遠遠的,原本如死灰般的臉色又驟然起了變化。對於他來說,就些通緝令像是一張張的催命符,讓他趕快去閻王爺那裡報道。

他經常會對著空曠的遠處發呆,時不時地還會伏下身子,像是靜靜地睡著一般。

他內心究竟在想著什麼?是在後悔自己犯下的罪行?憧憬著未來如何僥倖地活下去?又或是徘徊於苟活和投案的掙扎中?

我相信,肯定幾者都有。

由於每天都在強烈的恐慌之中度過,市橋的精神狀態已經發生了些許混亂——每次整容之後,雖然離他自己的計劃目標越來越近,卻也離原來的自己越來越遠,他常常會問自己,我到底是誰?

於是在他的精神世界裡,也出現了另外一個“自己”,鞭笞和拷問著他的良心。

影片中還有很多能讓人回味的細節,在此也就不過多劇透了。大家可以找來細細揣摩。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內心肯定也在反覆對比著從前和現在的生活,從而感到異常後悔。

結尾,當另一個“市橋”衣著光鮮地在人群中回眸而望時,這也許就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自己——如果當時這件事並沒有發生,那現在的我會不會是一個成功的白領?

可惜世界上買不到後悔藥。

做錯事,必定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影片的開頭即現實中市橋達也的結局——警察的到來,讓精神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的他,臉上浮現出了一絲久違的猶如解脫般的笑意。

對於這個長久以來一直在逃避自己的人來說,他獲得贖罪的方式,只能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方式。

雖然市橋的故事隨著他的落網就此告一段落了。

但他的這段獵奇經歷卻成為了很多作家的創作素材。譬如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就以他的故事為靈感寫出了小說《憤怒》(感興趣的觀眾,不妨可以閱讀此書或者觀看2016年的電影《怒》)。

不過也有很多評論家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了批評和質疑:既然兇手犯了罪,就要贖罪,他們的逃亡故事有什麼值得好奇的。

筆者非常同意這樣的觀點。

所以在觀看這部影片(或是回顧案件過程)時,我們不需要去反覆回味兇手的作案細節,也不需要用娛樂化的心態去解讀案件本身。否則,那可能會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這部電影讓人細思極恐的地方,並不是案件的懸疑性,也不是兇手的殘暴程度。

而是它可以讓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我們是市橋達也的話,接下來又會怎麼做。

第一,從案件發生開始的那一刻,在證據確鑿的情形下,自首就意味著人生差不多走向了盡頭(不過有可能會得到寬大處理);但一旦逃亡,也不會再有身份,必定無法融入社會;

第二,在案件發生之後,市橋正好碰上了日本當局對兇殺案從20年訴訟有效期變為無效期的制度調整,所以無論你身在何處,都等於是失去了自由。

換作是你,你會選哪一個呢?

但市橋達也,卻選擇了根本看不見未來的方式活著。對求生強烈的渴望決定了他的“沒種”,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之下,所以他寧願鼓起勇氣當懦夫,也無法鼓起勇氣投案自首。

所以在他逃亡的日子裡,所承受痛苦的程度比在牢獄裡更甚,更要煎熬百倍。總之,正因他沒能控制好自己慾望釀成了一次大錯,決定了他以後步步走錯,註定將自己推向失敗毀滅的深淵,市橋達也的一生就是一個莫大的悲劇。

所以,筆者認為有些時候將罪犯的心理剖析出來,要比冰冷的文字更能起到振聾發聵的警示作用。

相信這部《被逮捕之前》不僅能給人以心理上的震懾,也能在幫助觀眾瞭解市橋達也是個什麼樣的人的方面起到一點兒參考作用。(注:這部影片無任何讓人感到不適的地方,請放心觀看)


麥克瘋說電影


大家都說了很多電影了,小鹿就介紹一個不一樣的。

《細偉》(也有其他翻譯的電影名)



這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一個泰國的恐怖殺人犯,殺死小孩還取走心肺吃下去。他的屍體最後被做成了標本,放在泰國博物館中。

細偉其實不叫細偉,他是一個退伍軍人,但是家鄉因為戰亂被毀,母親讓他去找居住在泰國的舅舅生活。



但是過邊防的時候,細偉的發音不準,就被登記員登錄成了細偉。

他在泰國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只能做點苦力。但是老闆苛刻,他身體又不好,換了好幾個工作,也終於存到錢可以買藥了。



他從一個苛刻他的老闆那裡逃出來,去到了搬運工,遇見了一個會對他微笑的小女孩。

但是身體不好的細偉,經常被其他工人欺負,自己最後一包藥也被打落在水中。



一次做噩夢,他失手殺死了對他微笑的小女孩。害怕的他落荒而逃,而他的病,也越來越重。

後來,他在病重中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曾用人心給他做藥。為了活著過去,他開始殺害小孩取走內臟熬湯喝下去。



他連續殺了很多小孩,引起了政府恐慌,而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案件發生,但不是細偉做的。警局為了儘早破案,抓住細偉後,哄騙他要是承認了所有案件,就送他回家。



細偉相信了,認下了所有罪,也無法回家了。

有人說細偉很可憐,有人說細偉該死。那麼到底怎麼評論細偉,還是在評論區講吧。


三鹿娛樂


對於那些細思極恐且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懸疑電影,小編最熟悉的莫過於劉傑執導,霍建華、秦海璐、萬茜等領銜主演社會驚悚影片《捉迷藏》。《捉迷藏》講述一對幸福的家庭與潛藏在自家的神秘陌生人對峙博弈的驚悚故事。

《素媛》也是改編自韓國2008年發生的兒童性侵暴力事件,罪犯對8歲小女孩實施殘忍的性暴力,導致小女孩身心受到傷害,且終身殘疾。該真實事件讓韓國國會提高了對兒童性侵犯罪的量刑標準。

還有《熔爐》,它改編自一所聾啞學校的性暴力事件,影片上映後引發了強烈的社會聲討,從此,韓國國會為此特別通過了“熔爐法”,加強了對殘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暴力犯罪的懲罰力度。

另外就是《殺人回憶》,一個小鎮發生連環姦殺案,多名女性在死前都受到性虐待,180萬警力投入到案件偵破中,可是殺人犯遲遲抓不倒。《殺人回憶》不僅是韓國影迷的入門神作,也是“百部最好看的韓國電影之首”。

再就是《那傢伙的聲音》,8歲小女孩被即將臨盆的孕婦誘拐,然後打電話向小女孩的家人勒索2千萬韓元。小女孩的父親向警方舉報了自己女兒,可惜小女孩當天就被下藥勒死。

《追擊者》被譽為《殺人回憶》後最令人震撼的韓國電影。因為整部電影比較殘忍,變態殺人魔創下韓國連環殺人的“最高記錄”,一年之內親手殺了19人,還將其中四人的內臟烤熟了吃掉,只是為了“提提神”。

《辯護人》也算是真實案件改編的懸疑電影,取材於震驚韓國的“釜林事件”。30名大學生受到了慘無人道的酷刑。盧武鉉接受此案並全力為學生辯護,最終獲得了“人權律師”的美譽。影片一上映之後,直接推動了國家重新審理案件。

《斷箭》也算是真實案件改編的懸疑電影,它改編自轟動一時的“石弓傷人事件”,直面司法腐敗等社會問題。

《媽媽別哭》、《韓公主》也算是真實案件改編的懸疑電影,都改拍自密陽女中學生團體性侵事件。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被害人不斷地被實施性暴力。案件公開之後,引起強烈的社會爭議。

再就是《海霧》,影片改拍自韓國漁船非法運送中國籍公民偷渡韓國並致人死亡的真實案件。60名偷渡人員登上了韓國漁船“泰倉7號”,進入韓國領海,為了能逃掉韓國海警的檢查,船長將偷渡人員藏在了網艙和水罐艙中,結果一部分偷渡者全部窒息死亡,另一部分因水罐艙有通氣口而倖免於難。


影視口碑榜


人類歷史上,慘烈和殘酷隨處可見。那些流傳下來的刑事案件,將人性的陰暗與齷齪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隨著電影事業的不斷髮展與挖掘,將這些案件再現或者重塑,讓當今觀眾也見識那些血肉模糊的往事。

《來自地獄》

關於迄今為止最殘忍又最神秘的連環殺手——開膛手傑克的電影。

用艾柏林這樣一個旁觀者和追查者的角度去追隨整個案件的過程,人們在泥濘一樣的老倫敦拯救自己和別人,卻被黑暗陰沉的時代所裹挾,直到自己也迷失和死在這個追查的過程裡。電影用了一個戲說的結局,但是真實的真相,很可能隨著兇手的消失永遠沉沒在歷史的黑暗裡。

《十二宮》

真實案件再次拍攝,傑克·吉倫哈爾,小羅伯特·唐尼奉獻了較為上乘的表演。

《十二宮》在大衛·芬奇的掌控之下,沒有去強調案件的陰暗與慘烈,而是集中在兇手十二宮與執法者的對峙,以及普通群眾對於案件真相和兇手的追查過程裡,用冷靜客觀的鏡頭語言敘述整個案件追尋過程的漫長與無助。通過這些普通人被案件改變的生活軌跡,反襯了案件作案者的兇殘和受害者的無辜。

《踏雪尋梅》

郭富城迄今為止最好的表演,金燕玲的金像獎登頂之路,春夏的最佳新人出位之路。

但是,根據真實案件再現的王佳梅的被害,僅僅是整部電影討論的一個契機與引子而已。最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這一部分,導演將影片的整體格調上升到整個香港地區原住民的生存困窘上面來。那種故人已去,生人還必須強撐著艱難生存的現實,面對日漸僵化的生活卻無力改變的沉重感,時時刻刻刺痛著觀眾的心扉!


巴塞電影


上面大多說的都是韓國的電影,我大天朝不是也有麼,懸不懸疑我不知道,但還是多好看的!

《天註定》講的幾個小故事不都是真實的嘛,胡文海、周克華、鄧玉嬌、以及富士康跳樓,都是真實的,《盲山》女大學生被拐賣山區,《盲井》黑煤窯的慘案。像香港的《人肉叉燒包》《人頭豆腐湯》等,臺灣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些都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呀


空無23


前面幾位都提到了《殺人回憶》以及部分被影迷們好評的電影,作為一隻專注於韓國電影的頭條號,我來個不一樣的:


《海霧》,2014年上映,

影片根據2001年,韓國漁船非法運送中國籍公民偷渡韓國並致人死亡的真實案件改編。

2001年9月,韓國蛇頭指使他人分別從福建,吉林,黑龍江等地,組織了60名偷渡人員。


同年10月,幾經輾轉,60人登上了韓國漁船“泰倉7號”,隨後航行進入韓國領海,某天,為躲避韓國海警的檢查,船長將偷渡人員分別藏在了網艙和水罐艙中,中午船員去送飯時才發現,躲在網艙的25名偷渡者由於唯一的通氣口被意外堵死而全部窒息死亡。另外的35人因為水罐艙有通氣口而倖免於難。



次日凌晨,船長在接應的摩托艇到達後,將35名倖存者送上摩托艇,運至目的地,之後他駕船行駛至某海域,滅絕人性地將25具遺體拋入大海。


老羅看電影


題主的這個問題大多數的韓國電影是完全可以上榜的,但有關細思恐極的我覺得只有《殺人回憶》了,影片中的警察為了抓住兇手經歷了不少曲折,但最後依然沒抓住真兇。因為在電影中,第一期案件的屍體被“處理”的比較奇特,然後從電影裡的好多細節來看兇手貌似不止一個,後來的好幾起兇案是(好幾個不同的人)模仿第一個兇手作案的。這部電影好多人說恐怖的是惡人往往看上去都是普通人,但我覺得是那些模仿被新聞報道出來的殺人手法去謀害別人的人,他們可能為了一時刺激又不想被抓,所以模仿第一起兇殺案的殺人手法去殺人,仔細想想有時人心還真蠻恐怖的。

還有一個覺得細思極恐的地方就是電影中有一個鏡頭,是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來拍攝的,兩個被觀察的女孩迎面走來又擦肩而過,然後鏡頭就在兩個女孩身上來回晃,就像兇手在選擇作案目標一樣,緊接著第二天其中一個被觀察者的女孩果然遇害了……emmmmmm仔細想想我們平時走在路上可能就被兇手觀察著,沒準只是比較幸運沒有被“選中”。

有人也提到了《素媛》,這部影片確實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我覺得結尾不是細思恐極而是細思極悲啊!素媛只是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小女孩,卻慘遭性侵。電影中,素媛雖然在心理老師和父親的陪伴和指引下走出陰影,但結局的一個鏡頭仔細想想真是揪心!(感覺有點劇透啊希望各位自己去看看)素媛可能並沒有真的走出心理陰影並且自殺了,所以這種開放式的結局我更願意相信素媛只是和平常一樣去上學了。但結局的各種暗示真的讓人非常揪心,講真,我覺得強姦幼女的人是不該擁有人權的,就該被碎屍萬段才對🙄

其他的一些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我感覺沒有什麼細思恐極的地方,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