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兵聖孫武為何在擊敗楚軍後下落不明?

小小米格


也並非是下落不明,滅楚之後,吳國闔閭有點膨脹,不顧孫武和伍子胥的反對,非要攻打越國。結果大敗,還把自己氣死了。

闔閭死之後,夫差當了吳王,此時孫武依然在朝,並且幫助夫差練兵,復仇了越國,俘虜了勾踐,稱霸諸侯。夫差跟他爹差不多,稱霸之後就開始自大,開始驕奢淫逸,開始親近小人。跟伍子胥同樣來自楚國的伯嚭受到吳王喜歡。伯嚭是個純粹的小人,不念當初伍子胥收留舉薦之恩,反而加害、排擠伍子胥。

孫武志在著書立說,權利只不過是孫武證明自己的工具,滅楚、伐越已經向天下證明了自己的理論,並且孫武對於吳國的現狀看的清清楚楚,更不願在掙扎於權利爭鬥。於是便勸伍子胥與他歸隱,但伍子胥戀權,當局不清,不相信夫差會對自己下手。

勸不動伍子胥,孫武便自己離開吳都,隱居於城外穹窿山,進而完善孫子兵法。

孫武離開之後,夫差聽信伯嚭讒言,逼死伍子胥,伍子胥眼懸東門,看著“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後,滅掉吳國。

諷刺的是,滅吳之後的越國,在勾踐、范蠡、文種身上上演了一模一樣的故事。


暮雲齋主


也不能說下落不明,最直接的史料是《漢書·刑法志》記載的:“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孫在吳前,證明是孫武而非孫臏,那麼孫武就是被吳王殺了。本人有文章《伍子胥:孫武是我的馬甲》專門討論其實孫武就是伍子胥,大家可以找原文看看。大致來說有如下幾點依據:

第一,關於孫武的最早的明確記載是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而成書於戰國的史書《左傳》《國語》等書均無孫武其人,特別是《左傳》作為春秋史最翔實的史料,《國語》專門有《吳語》一篇和《越語》兩篇。

第二,孫武的經歷、能力都與伍子胥非常相似。《左傳》中沒有提到孫武,而多次參與軍事參謀的都是伍子胥,並且漢代有託名伍子胥的《水戰兵法》;而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中孫武對天下政治局勢進行過預測。

第三,孫武的性格、名字也與伍子胥非常相似。孫武和伍子胥,儘管都有大智慧,但都堅持原則不太圓滑。另外,伍子胥兒子到齊國立王孫氏,而春秋的王孫氏、公孫氏不少簡化成了孫氏,又與孫臏是孫武后人一致。

既然孫武就是伍子胥,那麼被夫差殺害很明確了,印證了《漢書》的說法。


林屋公子


孫武(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軍事理論家,著兵學盛典《孫子兵法》,被尊稱兵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始祖”。

兵聖孫武

春秋末期,孫武與伍子胥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幾乎令楚國覆亡。但自此之後,一代兵聖卻再無聲跡。這是為什麼呢?孫武的最終結局如何呢?

關於孫武的最終結局,歷史上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孫武功成名就,選擇急流勇退,歸隱於世。這種說法比較符合中國人對於聖賢歸宿的理解和期望。

第二種說法是孫武被吳王夫差所殺。

孫武雖然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軍事理論家,但卻算不上一流的軍事指揮家。另外,他的一些觀點與當時的“國際大環境”相違背(春秋時期是禮儀盛行的時代)。如他主張“廉潔可辱,愛民可煩”、“侵掠如火”、“兵者詭道也”等等。他認為,只要能夠取得勝利,可以採取任何手段打擊和摧毀敵人,甚至對敵對國的老百姓也儘可以燒殺劫掠為所欲為!

他的這些觀點深得吳王闔閭的認同。

吳國在攻破楚國都城後,對百姓燒殺、姦淫、劫掠,無惡不作;甚至掘了楚王的祖墳,燒了楚國的宗廟;對王后及大臣的妻女肆意侮辱、宰割......



吳國的這些嚴重違背禮儀的暴行激起了眾怒,為六國所不齒。

楚國大臣申包胥在秦國朝堂之上哭訴七日,秦哀公為其深深打動,派出大軍,發兵援楚。秦軍聯合殘存的楚軍打了幾個大勝仗,吳國慘敗,自此秦楚聯軍徹底將吳國軍隊趕出楚國。



吳王闔閭負重傷,後吳國內部又起內訌,闔閭回吳平叛,不久後闔閭病逝,夫差繼位,夫差“猛暴”,將孫武殺害。

據《漢書》記載:“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忘於後”。也就是說,孫武與吳起、商鞅、白起一樣,都是被他們的君王處死的。

當然,打了大敗仗,孫武戰死沙場也是有可能的。

各位還有什麼不同觀點嗎?您更傾向於哪種觀點呢?請談談您的高見吧!


快樂健康的每一天


兵聖孫武,是個傑出的軍事天才。在軍事領域裡理論和實戰兩方面都頗有建樹,為歷世的兵家所推崇。在《孫子兵法》裡,他把兵法上升到了道的高度。對人們在政治,軍事,經濟管理等方面的活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


孫武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出身,建功立業,作書以傳世人都為人所知。然而,他卻在伐楚成功,人生達到了巔峰時悄然隱退。一種說法認為,孫武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做到了建功立業,立言後,自然就選擇了隱退。當然,關於他隱退的原因是很多種的。

首先。吳國的伐楚之戰是傾全國之力的,在伐楚勝利後,吳國的經濟已經傷痕累累了。孫武不願意窮兵黷武,認為應當給予吳國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因而,他退出吳國朝堂,拒絕再次帥軍出戰。



其次,在伐楚期間,吳軍一路攻伐順利,佔領了大片楚國領土。孫武屢次要求吳王闔閭和伍子胥善待楚人,卻遭到了拒絕。吳軍對楚國百姓燒殺搶掠,伍子胥更是對楚國的朝堂重臣進行無情的打擊和侮辱性的報復。使得楚人對吳國怨聲載道,導致吳軍最後只能撤出楚國。


孫武因此,與吳國朝堂上的闔閭和伍子胥等人有了隔閡。

最後一個原因。吳國伐楚之後,吳國的西面和南面已經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吳國要爭霸天下,就只有與北方的齊國作戰了。齊國的軍隊是掌握在田氏手裡的,如果孫武帥軍出戰齊國,避免不了與田氏家族為敵。

孫武出身齊國田氏,成人後,因為不願意捲入田氏的家族之爭,才離開齊國前往吳國的。孫武對齊國和田氏是有感情的,自然不願與齊國的親人兵戎相見。

孫武的隱退,給後人留下了些許遺憾,也增加了自己身上的傳奇色彩。


德全不畏


既然是智者,自然知嘵功成身退的道理。孫武出生軍事世家,是春秋五霸齊桓公軍事家司馬穰苴後人,盡覽太公丶管仲丶先祖等治軍領兵之策,著有《孫子》十三篇,被後人贊為兵聖,其作品譽為偉大的軍事寶典,是世界軍事院校必讀教材。孫子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極高聲譽和影響,他與他的兵法將永遠被人們津津樂見和崇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