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少林真傳內功與易筋經,絕非易筋十二式

少林內功與易筋經

少林門中之內功,以易筋、洗髓二經為最精純。洗髓一經,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奧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領悟,且其原本,早已失傳。世間即有此書,要皆後人蒐集道藏,附會而成,牽蘿補屋,固不見其能收若何效果也。惟易筋一經,少林門中,猶多傳法,並未泯滅,惟與世間刊本,頗有出入。今人之言易筋經者,每分為外功易筋經、內功易筋經,是亦牽強之說也。吾人試考其命名之義,即可知易筋之止有一經。有不容強加分析之處也。易者換也,筋者筋脈也。易筋雲者,蓋言去其原來羸弱無用之筋。而易以堅強有用之筋也。亦即言練習此功之後,可以變易其筋骨,而使堅強有用也。由此觀之,則功既同名易筋,而易筋之功夫,又屬於少林之內功門中,又烏得而強分之耶?此實世人不細味其命名之義,而妄加分析也。就予所知,易筋一經,實傳自震旦初祖達摩禪師,全部共二十四段,分為前後二部。其前部較易練習,為入門之秘訣;其後部較為精奧,為成功之途徑。今人不察,皆以前部為外功易筋經,而以後部為內功易筋經,實大誤也。且有云外功易筋經為十二段,即今日通行之法;內功易筋經共二十四段,今已失傳,殊不知前後共止二十四段也。此步功夫練成之後,即入內功之中乘,能運柔或剛,以御外侮。所謂易筋者,非真能將人體之經絡取出,而換以堅強之筋,猶言練此功夫,日久之後,即可使筋骨堅強,勝於未練之時,如脫胎換骨。易筋雲者,比喻之辭也。洗髓之經,予不得而見。易筋經則非但所見之本甚多,且曾事學習。同邑蔣覲園先生,曾得真傳於少林老僧,且藏有真本。其文孫小溪曾假予抄錄,且為予言其精奧之處。予以多病之身,練習一年之後,雖未能變懦夫為壯漢,而病魔遠避,身體康寧。而所練者,猶僅其前段。於此可證此項功夫,實具有絕大功效也。聞小溪言,覲園先生,能運氣於全身,嘗命人以利刀刺之不能傷,惟力避耳目又兩頰耳。其功夫皆從易筋經中練得,此又可證易筋經之可以御槍刀,並非虛語也。蔣之本,與坊間之刊本,互有異同,茲即以此本刊行,以正謬誤。且述小溪之語,使世之學武者,知易筋經之但分前後二部,以便練習者得以漸進,皆屬於少林內功門中,實無所謂外功內功之分也。否則強分派別,徒貽譏於識者耳。

易筋經前部練習法

此部易筋經所列各法,即俗傳之外功易筋經是也,共十有二段。每段動作不同,而各有其妙事,宜於清晨薄暮之時,在空曠清潔之地,依法練習。待十二段行畢後,再從第一段復練,週而復始,晨夕各三次。一年之後,則精神萎頓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則實力增加,神完氣足,洵有易筋換骨之妙。但須每日行之,切不可稍有間斷。若荒怠不勤,絕不能剋期收效也。

少林真傳內功與易筋經,絕非易筋十二式

第一段

面向東方而立。兩足分開,中間相距約一尺開闊。足之位置,須趾與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凝神調息,摒除一切雜念,鼓氣於腹,毋使走洩。頭部向上微昂,口宜緊閉,牙齒相接,舌尖舐住牙關,兩目向前睜視,睛珠須定,不可稍有啟閉。然後將兩手摺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緩緩踏屈其肘節,將手提起少許,至腰部稍下處為度。惟兩手雖上提,而兩臂之氣力,必須下注,如按桌踴身之狀。略加停頓之後,乃將十指運力向上翹起,而掌根則運力捺下。行時須極徐緩,至極度後,再停頓片刻,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覆原狀。如此一翹一按,是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而第一段功夫完畢。須默記其勢。(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按:此段名混元一氣之勢,先天之象也。一翹一捺,得乎動機,停頓貫氣,得乎靜定,動靜相因,而陰陽判,萬物生矣。故以下各段,皆由此式而化生者也。行時宜全神貫注於指掌之間,不可相離。日久之後,則氣隨神到,而運於內,力由氣生而行於外,內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若神氣渙散力不專注,是為大忌。在兩手上提之時,切不能過至腰上,否則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損於筋骨。慎之慎之。第二段

行前段功夫既畢之後,則將氣力收起,復平常小立狀態,使全身筋骨稍為舒展,以免過勞之弊。其休息之時間,則不必限定。行第二段時,先將兩足緊並,全身正立,鼓氣閉口,突視昂首,與第一段完全相同。兩手則將指屈轉握拳,惟大指伸直。此時握拳極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後,則將拳移置於大腿之前面,掌心與腿面相貼,兩大指則遙遙相對。至此略略停頓之後,即將每手之大指,向上翹起,以至極度;同時,兩手之其餘四指,則用力緊握,務用全力;而兩臂之力,則須下注,切不可有絲毫提勁。略停片刻之後,兩大指即徐徐放下,餘指亦慢慢鬆開,以復原狀,兩臂則宜用提勁,使氣力上收。如此一緊一鬆為一度。行時宜凝神注氣,專心一志。行四十九度,第二段功夫畢矣。式如第二圖。

按:此一段,坊本有將兩拳貼置於大腿之旁側,而大指向前者,殊不得勢。不得勢則力不充,力不充則氣不行,精神亦因之而渙散,以之求功,尚可得乎?實謬誤之甚也。至於翹指之時,不能稍雜提勁者,則以氣力下注,貫於拳指之間,俾拳能愈握愈緊,指能愈翹愈高也。行此段功夫,亦宜出之徐緩,緊時則氣力下注,松時則氣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氣使力也。在表面觀之,似乎功夫僅及於指臂,實則偏及於全身。蓋以人身肢體,無不通連,而氣之源流,又從內府行流而至,無所不及也。在行功之時,最忌口鼻呼吸,身體動搖,因皆足以耗氣散力也。(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第三段

行第二段功夫既畢之後,略事休息,再續行第三段。此段正立如前,先將兩足分開,中間距離約一尺左右。務須趾與跗成平線,忌作八字形。腿部宜運力下注,不可使稍有鬆浮,否則身體易於搖動,而致神氣渙散矣。頭昂目睜,口閉牙接,鼓氣腹中,與上二段同。兩手則將大指先屈置掌心,餘四指則緊握大指之外面,兩臂垂直,雙拳置大腿之兩側,拳心貼腿,拳背向外。在上手之時,臂部並不用力,拳亦握得極松。略略停頓之後,即將兩拳緩緩握緊,至極度為止;同時,運力於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將兩臂挺直,使肘節突出,而氣力易達於指掌之間也。略停片刻後,更徐徐矣住臂力,放鬆拳指,而回復原狀。如此一緊一鬆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三段功夫畢收。式如第三圖。

按:此段主力之點,在於拳臂,行氣之法,一提一注。固與上段無所區別,但其間不同之處,亦不止一端。彼則並足而此則分開,彼則伸直大指而此則屈握大指。要皆各有用意者,夫兩足分開,所以使下盤牢固,不易搖動也。握拇指於掌中,所以實拳心而易於著力也。臂向下挺,而突其肘節,所以使全臂之氣力,下注於拳也。而各段之動作相異無幾,在功效上則差甚大也。行功之際,除動作之外,尤須注意於神氣之貫注,務使精神氣力,融匯一起。達則全達,斂則全斂。若精神氣力之不相融。雖練百年,亦是無益,學者宜加意焉。(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第四段

行第三段功夫既畢之後,體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後再續行第四段。此段與以上各段不同。先全身正立兩足緊並,用足兩腿之氣力下注,以固下盤;然後將兩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餘指屈置其外,掘之成拳。兩拳由前面向上舉起,以平肩為度,掌心相對,虎口向上,兩拳間之距離,則與肩膀之闊度相等。在上舉之時,兩臂宜直,上身切忌動搖。略略停頓,即運力將拳緊緊握攏,以至極度,而兩臂同時向前伸去,位置雖不能伸前若干,但氣力則完全前注。停頓片刻,則將拳放鬆,而收回兩臂之伸勁。在伸出時,切忌左右宕動。如此一握一鬆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第四段功夫既畢矣。式如第四圖。

按:此一段乃氣注平行之法,使氣力進則注之於拳臂,退則流行於肩背。蓋握拳伸臂,兩肩必向前探出,背部之筋肉,勢必緊張,此時氣力完全前透。待鬆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鬆弛,氣力亦因而退行,流注於肩背各部矣。此段最忌者,即為用力時兩拳向左右宕動。因兩拳宕動,則全身之氣力,不能專注於前,而旁行散亂。勢散神亂,行之非但不足以獲益,反足以招害也,是宜特加註意。

第五段

行第四段功夫畢,略事休息,更續行此第五段。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首緊目,閉口咬齒,凝神鼓氣,如第一段之形狀。將兩手握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從兩旁舉起,豎於頭之上面,掌心相向,虎口向後,肘節微彎,兩臂須離開耳際一寸處,切不可緊貼。在兩臂上舉時,兩足即隨之踮起,兩踵離地一寸左右為度。略略停頓片刻,乃將兩拳緊緊一握,兩臂則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鐵槓,將身上收之狀;同時,兩踵再乘勢向上舉起,至極度而止。停頓片刻之後,再將兩拳徐徐放鬆,收回氣力,兩踵亦緩緩放下,仍至離地一寸左右為度。如此一起一落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五段功夫畢矣。式如第五圖。(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少林真傳內功與易筋經,絕非易筋十二式按:此一段功夫,乃將氣力流注全身之法。蓋舉踵踮趾,則腿胯等處必氣力貫注而後堅實。若氣力不注,則腿胯虛浮;腿胯虛浮,勢必全身動搖,不能直立,難於行功矣。至於兩臂上舉者,欲使其肩背胸脅腰腹等部之筋肉,處處緊張,以便氣力易於流注進退也。此段中之最須注意者,即在緊握雙拳之際,下挫其臂。所謂下挫者,乃運其兩臂之全力,向下挫去,並非真將兩臂做有形之動作也,此實為運意而役使氣力之法。是當特加註意者,兩踵之起落,務宜徐緩,切忌猛疾。因起落猛疾,兩踵易受震激,足以影響及於頭腦與心房,為害甚烈,是宜切記。

第六段

行第五段功夫既畢,略事休息然後再續行第六段。全身正立,昂首睜目,閉口鼓氣如前。先將兩足分開,相距約一尺左右,趾踵須成平行線,切不可踏成八字式,因八字式力不專注,且易動搖也。兩手則將大拇指放在外面,以餘四指握拳,再將拇指放於指節之外。握時亦須鬆弛,不可過緊。然後將兩臂從旁側舉起,掌心向上,至臂平直時,更屈轉肘節,引肱豎起,至拳面適對兩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離耳一寸許為度,掌心則向肩尖。略略停頓後,即將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小臂則用力向內折,大臂則用力向上抬。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式行也。略事停頓後,即徐徐放開,以復原狀。如此一鬆一緊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四十九度,而第六段功夫畢矣。式如第六圖。

按:此段功夫,乃運使氣力,進而流注於臂肘指節之間,退則流注於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內折,則筋肉緊張,氣力易於前達;大臂上抬,則胸廓開展,肩背緊張,而氣力易於流行,內府諸官,亦必因而舒伸,處處著力,毫不鬆懈。惟行此之時,上身切忌動搖,兩臂切忌震盪。欲免除此弊,在乎用力之時,徐緩從事,若舉動猛疾,則必難免也。(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第七段

行第六段功夫之後,休息片時,再續行此第七段。兩足緊並,全身直立,昂首突視,鼓氣閉口如上。兩手則各將四指握在裡面,而大指則扣手指節之外,拳握甚松,由正前面向上提起,提至肩前,成平三角形時,略停片時,即運力於肱,徐徐向左右分去,至平肩成一字形為度,掌心向上。上身則略向後仰,惟不能過度。在兩臂分開之後,即將兩足尖徐徐抬起,離地約一寸許,專用兩足跟著地;同時,將拳徐徐握緊,從鼻中吸入清氣一口,吸盡一口,再將足尖輕輕放下,兩拳緩緩放開;同時,從口吐出濁氣一口,以復原狀。如此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式如第七圖。

按:此段乃運使氣力旁行之法,而兼調內府者也。伸臂握拳,所以增加氣力;一呼吸所以調內臟,即吐濁納清之意也。故行時上身必須後仰,始足以使胸廓開展。而可以儘量呼吸也。至於足尖上抬之故,亦無非欲使下盤固實而不虛浮。蓋足跟點地,氣力若不貫注,非但動搖,且立見傾跌。學者於此,宜三注意焉。

第八段

行第七段後,休息片時,再續行此第八段。此段與第四段之法,大同小異。並足正立,昂頭突視,屏息鼓氣如前。將兩拇指先屈轉,置於掌心,更以其餘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再將拳由前面向上舉起,以平肩為度,虎口向上,拳心相對,惟兩拳間之距離,並不限肩之闊度,相去檢邇,約距二三寸。在兩拳上舉之時,兩踵亦徐徐提起,離地約二寸許。專用足尖點地,然後將兩拳用力徐徐握緊,以至極度,略事停頓後,再將拳徐徐放鬆,兩踵亦輕輕落下,著地時務須極輕。如此一緊一鬆為一度,前後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按:此段練空中懸動,使氣力流注於上下各部。與第四段相異之處,在於兩拳距離之遠近、及舉踵與不舉踵二事。在握緊雙拳之後,更宜將臂向外分去,至與肩膀之闊度相等,至放鬆時,則更徐徐合攏。行此段最難之點,則在於上身之向前後俯仰,而使下盤不能固實,故此一段功夫,實較第四段為難也。

第九段

行第八段功夫既畢,休息片刻,再續行第九段。全身直立,頭正目前視,上身須直,閉口鼓氣如前。兩足緊並,將兩大指屈置掌心,而以餘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然後將兩拳從下面提起,務須在正方前上提,提至腹前,則屈其兩肱,向上翻起,至當面為度,拳心向外,兩拳面則斜向鼻尖之兩旁,肘臂屈成三角形,兩拳相距約三寸許。然後更將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同時將小臂用力向內翻轉,大臂則用力向前逼出,肘節則向後面分引,各部同時運用氣力,略事停頓之後,再徐徐放鬆雙拳,收回各部氣力,以復於原來情狀。如此一緊一鬆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圖9)。

按:此段在翻肱向上時,宜似握千鈞重物向上翻提之狀,雖手中並未有物,心中當作如是想也。此段坊本錯誤者甚多,且有與第六段混為一談者,貽誤世人,不知幾許,故特加改正,並指其謬,以告學者。其與第八段不同之處,但須兩下參看,不難領悟也。(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第十段

行畢第九段功夫之後,休息片刻,再續行此段。正立如前,兩足緊並,昂頭挺胸,睜目突視,閉口屏息,鼓氣於中。將兩拇指屈置掌心,而以其餘四指握之成拳,並不甚緊。虎口貼腿,拳心向後,乃將兩臂從前面舉起,至平肩之時,乃運肘力向左右兩旁分去,與肩尖相平,同時兩肱亦向上豎起,舉直為度,此時兩臂與頭,適成一“山”字形,拳心向前,虎口向兩耳。略事停頓之後,徐徐將拳緊握,以至極度,同時兩臂用力向上託,如手託千斤之勢,兩肘節則向外逼出,如欲使之湊合者。但皆用虛力,而並非有形之動作也。如此停頓片刻,即徐徐鬆手。如此一緊一鬆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圖10)。

按:此段乃練氣力之上行,除握拳之外,其餘皆非有形之動作,亦運意使力之法也。即拳家所謂“意到神到而力隨之”者是也。坊間俗本,不知此中奧旨,竟皆演有形之動作,則勢亂神散,而欲收效,其可得乎?荒謬之處,學者宜審思而明辨之,庶不至自誤也。

第十一式

行第十段功夫既畢,休息片刻,再續行第十一段。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首突視,閉口鼓氣如前。兩手則各先將四指屈置掌心,而以拇指護其外,握成極松之拳。乃運用臂肘之力,將拳向上提起,置於小腹之前恰當臍輪之兩側。肘微屈,虎口斜對,拳面向下,拳心向內,拳距腹約一寸左右。略事停頓,即將每手之四指,徐徐緊握,以至極度,而兩拇指則用力上翹,愈高愈妙。兩臂雖不作有形之動作,但氣力卻須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鈞重物之狀,停頓片刻,再將拇指徐徐放下,四指徐徐放鬆,而將兩臂之氣力,緩緩下注。如此一緊一鬆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九度,本段功夫畢矣(圖11)。(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按:此段功夫,乃運氣升降之法。在緊握之時,則自鼻中吸人清氣一口。在放鬆之時,則自口中吐出濁氣一口。惟須行之徐緩,吸須吸盡,吐須吐盡,切不可失調或中途停頓,致內部受到意外之震激。運力上提,本為無形之動作,兩肩切不可向上聳起,是為至要。

第十二式

行第十一段功夫既畢,休息片刻,再續行第十二段。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首突視,閉口鼓氣如前。兩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乃將臂徐徐從前面舉起,平肩為度,大指在外,掌心向天,兩手中間之距離,與肩膀之闊度相等。在兩手上舉之際,兩踵亦同時提起,以離地二寸許為度。略略停頓之後,兩手徐徐放下,兩踵亦輕輕落地。如此起落各行十二度,再舉掌如前,手掌向上一抬,肘即向下一紮。同時兩踵提起,再輕輕收回,恢復原狀。踵落地之後,即將足趾向上翹起,離地以一寸為度。如此亦連續行十二度而全功畢矣(圖12)。

按:此段乃舒展全身筋絡血脈之法。蓋以上十一段功夫,各有功效,行時氣力不免偏注,故必須用此一段以調和之,而使氣力偏注於全體各部,無太過不及之病,是亦猶打拳者於一趟既畢之後,必散步片刻,然後休息也。綜上述十二段功夫,每日勤習,則三年之後,必可有成,而氣力相隨,無往而不可矣。(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少林真傳內功與易筋經,絕非易筋十二式

少林真傳內功與易筋經,絕非易筋十二式

少林真傳內功與易筋經,絕非易筋十二式

少林真傳內功與易筋經,絕非易筋十二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