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木星以後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太陽嗎?

百慕大當家


木星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太陽,不過條件可能會非常苛刻。理論上來說,木星如果能達到太陽質量的0.07倍的質量,就有可能演變成一顆恆星。但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

木星的質量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而中心溫度也只有太陽的五百分之一。要想變成恆星,木星還有些小。

不過,最近研究發現,木星的確與其他的行星有很大的不同,與其說它是行星,但更與恆星類似,因此有些科學家也把它當成棕矮星。

第一、木星的體積和質量都特別大。

它比太陽系中其他行星質量的總和還要大出一倍。木星的體積也大大超過另外八大行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這個龐然大物繞著太陽轉,它和太陽的共同質心位於太陽的外部,1.07倍太陽半徑處。雖然木星在遙遠的地方跑得飛快,太陽還是不得不側著身體耐心地跟著轉動,就像你拉著你女兒的小手,讓她在空中轉圈一樣。木星並未圍繞太陽運轉,它和太陽其實是雙星系統。

科學家們認為,木星已經達到了行星結構最大半徑。隨著質量的增加,坍縮的過程就會開始,直到一顆棕矮星恆星形成。

第二、木星的“子女”眾多。

如果把木星遷出太陽系的話,那它完全可以算做另一個星系了。目前已經發現木星的衛星就已經達到66顆,而且,這些眾多的衛星中,有的個頭很大,其中有4顆比冥王星還要大。科學家通過研究,懷疑木衛二(歐羅巴)冰層下面是可能存在有生命。

第三、木星的成分與太陽的非常相似。木星主要是由氫、氦和氨等組成,其中氫佔了89.93%,看起來就是第二顆太陽。

第四、木星能夠自己發光,這也是木星最主要的類特徵。

通常情況下,行星是不會自己發光的,人們能夠看到它,完全是因為它們對光線的反射。科學家們對木星實際測量的結果是,木星釋放出的熱能比從太陽那裡吸收的熱能多了2.7倍。這說明其內部是有熱源的。

80年代初,前蘇聯科學家蘇切科夫提出,木星可能是顆正在發展中的恆星,但卻遭到了不少的人反對。但是蘇切科夫認為,木星內部在進行著熱核反應,它有自己的熱核能源,應當歸類到恆星中去。

對於木星的內部結構,一般認為,它的表面並非固體,整個行星處於流體狀態。木星的中心部分應該有個固體核,主要由鐵和硅組成,那裡的溫度至少有30000度以上。核的外圍,是一層液態金屬氫,在其外面,還有一層處於液態分子氫狀態的氫,這兩層合稱為木星幔。再往上,氫以氣體的狀態成為大氣的主要成份。

很多科學家懷疑,這樣的結構,其中心恐怕不能產生出所需的能量。恆星一般都是熊熊燃燒的氣體球,木星卻是由液體狀態的氫組成的。儘管木星也能發光,但與恆星相比這實在顯得微不足道。

(電影《木星上行》中木星大紅斑)

前蘇聯學者蘇切科夫等的意見是頗為新穎的,他認為內部正進行著熱核反應,核心的溫度高得驚人,至少有28萬度,而且還將變得越來越熱,釋放更多的能量。釋放的速度也將進一步加快。換句話說,木星在逐漸變熱,最終會變成一顆名副其實的恆星。

我國的科學家劉金沂通過研究發現,太陽系中其他行星亮度在不斷減弱,這說明太陽正在收縮,而唯獨有木星的亮度在不斷增加,這倒是給蘇切科夫的觀點作了註釋。

目前太陽在不斷的衰弱,而木星卻在大量地俘獲太陽散發出來的大量物質,當它的能量變得足夠多時,就會變成一顆恆星,不過這個時間大概需要30億年。

那時太陽是否能變成紅巨星?人類或許早就消亡多時了,或者早已經離開地球很久了。

不過也別絕望,有科學家已經提出把木星變成太陽的計劃。天體物理學家Martyn Fogg曾發表過文章,把木衛二變成地球的第一步是嘗試把木星變成恆星。

(電影《2010漫遊太空》中,木星被外星人引發了坍縮形成恆星,禁止人類登上木衛二)

這需要在木星表面製造一個原初黑洞,黑洞的霍金輻射會產生能量,升高木衛二和木衛三表面的溫度,使它們變成與地球和火星類似,不過這種反應不會持續很久。


史海探奇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太陽系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質量都集中在太陽的身上,而木星的體積和質量太小了,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


如果木星想要成為一顆恆星的話,質量至少要增加100倍以上,至少也要達到太陽質量的7%才可以擁有點燃自身的條件,但是這一天的到來,應該是三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了。

但是木星還是有機會成為另一個太陽的,準確一點的說法就是:若干年後的太陽系內的行星都將會成為太陽的一部分,被太陽所吞噬,到那時,木星也就可以成為太陽的一部分了…


拉拉酋長


自從太陽形成之後,木星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木星和太陽從物質組成上非常的相似,為什麼太陽是一顆恆星,而木星是一顆行星呢?這主要是因為木星質量太小了。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質量1.9×10^27千克,是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是地球質量的318倍。然而太陽的質量是多少呢?太陽的質量大約是2×10^30千克。太陽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總和的99.86%,是木星質量的1000倍!

由於太陽的質量足夠大,在太陽的內部核心處的溫度高達1500萬℃,壓力相當於3000億個大氣壓。在這種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太陽內部的氫元素聚變成氦元素,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核聚變反應是恆星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但是木星的質量還遠遠達不到內部氫元素髮生聚變反應的大小。

那木星的質量需要達到多少才能夠發生核聚變成為一顆恆星呢?根據天文學家測算,恆星最低臨界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7%~7.7%。如果木星的質量能夠達到這個值,就會成為一顆恆星。現在木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它要是再能夠增重70倍到77倍的話,就會達到成為恆星的臨界值,發生聚變反應,成為一顆恆星。

在現在的太陽系中,木星已經沒有機會成為一顆恆星了。太陽獨佔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也就是說,太陽系中除了太陽之外,包括木星在內的其它的所有天體質量總和只佔了0.14%。即使把這太陽系剩餘的0.14%的質量都給了木星,它的質量也增加不了70倍的。更何況這0.14%的太陽系物質中還不都是氫元素。

很遺憾,木星以後成為不了第二顆太陽的。大家也是這麼認為的嗎?


兔斯基聊科學


太陽是一顆恆星,它的主要成分為氫(大約75%)和氦(大約25%)。其中心溫度和壓力極高,能把氫聚變成氦,並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作為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行星,木星有著與太陽相似的化學組成。那麼,木星能否成為恆星呢?

顯然,木星不會成為恆星,因為它的質量相對而言還是太小,僅為太陽質量的0.1%。所以木星的中心溫度和壓力不夠高,不足以引發氫核聚變反應。畢竟,數十億年來,木星一直沒有像太陽那樣成為恆星。

不過,太陽不是質量最小的恆星。事實上,質量最小的恆星僅為太陽的7.5%,它們被稱為紅矮星。由於質量較小,紅矮星的核聚變反應速度很慢,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到太陽的數倍。最小紅矮星的質量僅為木星的80倍,所以如果能給木星加入79倍木星質量的星雲,那麼,木星將會有足夠的質量來啟動氫核聚變,從而成為一顆恆星。

此外,還有一種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它們被稱為褐矮星。其成分與恆星相似,它有足夠的質量來啟動氘核聚變(氘是氫的同位素),但不足以啟動氫核聚變。因此,褐矮星又被稱為發育失敗的恆星。最小褐矮星的質量約為木星的13倍,其表面溫度大約是木星的10倍。褐矮星的中心進行著熱核反應,相比之下,木星的質量還不足以啟動熱核反應。因此,木星算不上褐矮星,更不用說恆星了。

總之,想要讓木星成為恆星,就必須給木星添加更多的星雲,使其質量增大80倍,達到紅矮星的級別。否則,即便太陽毀滅了,木星還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火星一號


木星不會成為下一個太陽。

理由如下:一:木星已經走過恆星階段,木星是由恆星演變而來。二:宇宙中恆星無大小之分,什麼這個定律那麼定理都是人強加給宇宙的,宇宙的恆星可以大過銀河系,也可以小過芝麻粒,關鍵是恆星是由什麼組成的。請看“玻璃質透明含晶隕石”裡的“能量微恆星”,也就是隕石裡的汽泡。


這種玻隕裡的汽泡,美國科學家管它叫“微流星”,其實可以管它叫“能量微恆星”。因為恆星裡的能量是宇宙大爆炸產生的一次能,氫(氕氘氚),是可以“能量變物質.無中生有”。



玻璃質隕石裡的汽泡是會爆炸的,通過核聚變爆炸是會產生岩石,液體,汽體,光等的。木星已經過這個過程。不管別人怎麼講,我認為,沒有純能量行星,行星一定是能量十物質(氣體液體巖體)的星體。

木星上的能量雖還存在,已不具備恆星特質,你就今天把木星送到太陽裡,也不過多個太陽黑子罷了。
玻璃質透明含晶隕石,經歷了宇宙大爆炸後至今的一切演變,演變過程記錄在隕石裡,人人可見,可懂,……


大連富麗庭隕工周


木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是因為它和早期的太陽太像了,首先木星的質量很大,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除它之外的其它行星的2.5倍,而且它的體積也很大,相當於地球的1300倍,而且它的物質密度也幾乎和太陽一樣,但是由於它的質量還是太小,所以它沒有成為恆星。

那麼木星以後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太陽嗎?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的太陽只有一個木星就是成為恆星,也不會成為太陽,所以這個問題不如問木星以後有可能成為恆星嗎?這樣比較切合實際。

我認為以後木星成為恆星的可能是非常小的,關鍵還是它的質量太小了,木星的質量相當於太陽的1‰,但是最小的恆星的質量也要相當於太陽的8%左右,可見,木星要想成為恆星,它的質量還要增加到它自身質量的80倍,然而我們的太陽系已經形成並處於穩定運行的狀態,在太陽系的所有物質中,太陽自己就佔據了99.86%,剩下的所有的行星,矮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等,一共才佔據了剩下的0.14%,所以即便木星統一了太陽系中除太陽之外的其他所有天體,它的質量仍然距離成為最小恆星差的很遠。


那麼木星就真的沒有機會成為恆星了嗎?其實也不是絕對沒有,太陽到了晚年的時期會成為紅巨星,這時候它的內核將變得不穩定,其中心的核聚變將時而強烈,時而微弱,這樣太陽就會不時的向外面拋射大量物質,如果這些物質被木星捕獲的話,那麼木星的質量將能增加得很快,但是要增加到自身質量的80倍,還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木星若只依靠太陽系中的物質,無論怎樣的途徑都很難成為恆星,除非他將來撞到太陽上,成為太陽的一部分,那麼他也就成為一顆恆星了。


科普大世界


相信題主能問出這個問題,應該是知道木星自身內部已經存在熱源的原因,但是木星要成為一顆恆星對我們來說仍是遠之又遠!

恆星是如何形成的

探究木星如何成為恆星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恆星的形成過程!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一點是:所有恆星的本質都是氣態星球,而不是像地球一樣的有機星球!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漂浮著許多的中性原子氣體雲,其中體積比較大的氣體雲就會因為自身引力作用而發生塌縮,因為發生塌縮氣體雲內部壓力極其小,所以周圍物質就會不斷向中心墜落。然後氣體雲的密度就會逐漸增大!溫度不斷提到,內部壓強也不斷增大。這時這團氣體雲就會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星坯。


在形成星坯後如果繼續收縮,並且不停吸收周圍其他的氣體雲,那麼就會形成原恆星。在這一過程中密度、溫度不斷增大,壓力不斷增強,各種核反應隨之就行,最終核反應能量能夠抵擋自身引力,恆星就這樣形成了!

所以從上面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要想成為恆星有以下幾個條件:

1.星球必須是氣態星球,能夠提供核反應燃料

2.星球內部溫度與壓強必須足夠大,可以形成大規模的熱核反應。(簡單來說就是要足夠大)


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下木星能否成為恆星!

木星如何能夠成為恆星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木星的條件。

毋庸置疑的是木星的確是一顆氣態行星,其中氫氣佔81%,氦氣佔18%,其他氣體佔1%包括甲烷、氨氣、水蒸氣等!這樣的成分與太陽系的前身-原始太陽星雲的組成極為接近,這就意味著木星可以發生核反應,具有成為恆星的潛力!事實也證明,木星釋放的能量大於從太陽吸收的能量,這就表明木星有著自身的熱源!


那麼我們再來看第二個條件,根據研究木星目前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恆星,並且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但是根據現有理論計算形成恆星的最低質量要求是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七!只有這樣的質量才能提供足夠的壓力與溫度,使天體發生大規模的熱核反應!所以木星需要做的就是—增重!!!

研究表明目前確實不斷在捕捉太陽釋放的各種粒子增大自身質量,但是要達到形成恆星的條件可能需要幾十億年!!等到這個時候那簡直是“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木星是有可能成為恆星的,但是我估計人類等不到那個時候!並且就算成為恆星,與太陽相比那也是遠遠不如,而且那個時候太陽可能即將熄滅,我們也不太可能靠木星生存!


期待您的留言討論!!


科學認識論


額,這個問題怎麼說呢,理論上來說木星有變成另外一顆太陽的可能性,但由於木星本身的質量比較小,目前還遠遠達不到點燃核聚變所需要的條件,所以如果木星要變成另外一顆恆星的話,需要進行大幅度的增肥。

其實木星的組成的成分和太陽很像,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氫,其次是氦,但木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太小了,它的質量大概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那麼按照科學家的計算來看,木星的質量至少要增加100倍左右,才能變成一顆恆星。

當然了,也有一部分的學者認為,木星的內部已經在進行一些初級的熱核反應了,因為就近些年來得研究來看,人類發現木星的釋放出去的能量,要大於它從太陽那裡吸收的能量,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木星的內部存在熱源。

那麼考慮到木星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氣態天體,其內部又充滿了海量的核燃料,再加上木星內部的溫度已經達到了28萬度左右,它已經具備了核聚變所需要的初級條件,但唯一一個問題就是木星的壓力不夠,達不到大規模熱核反應的條件。


不過仍有一部分的學者們認為,木星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發生改變,它會從一顆普通的行星變成一顆發光發熱的恆星,其原因在於太陽無時無刻都在對外拋灑著粒子,那麼一旦木星捕獲到足夠的的質量,它就可以發生質變。

根據計算來看,只要未來的某一天,木星的質量能夠達到太陽的7%左右,木星就初步達到了點燃自己的要求了,而那個時候太陽恐怕已經是日薄西山了,不過科學家們認為,如果木星真的變成一顆恆星的話,至少也要在三十億年之後了......


種植恆星


木星會成為下一個太陽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記得本人很小的時候就看過一些有關天文的書籍,但現在忘的差不多了,看了這樣的題目很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作為太陽系裡最大的一顆行星,同時也是擁有最多67顆衛星的行星之一,其質量是地球的318倍,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是太陽系中所有行星的2.5倍,真不不虧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的老大哥!

自從伽利略發現木星最大的4顆衛星之後 至今已發現大大小小衛星67顆,真正成了太陽系的一個小小縮影!有趣的是最靠近木星的5顆衛星木衛5和其它的木衛1、2、3、4,它們同木星之間的平均距離正好與提丟斯一波得定則有相似性。既相鄰兩顆衛星軌道半徑比值都接近1.60。只有木衛5和木衛1之間的比值少稍大為2.33。

統觀木星在某些方面還真像個小太陽系。但他很明顯又缺乏作為太陽的必要條件。這主要是他的溫度與太陽相比還相差甚遠,質量比起太陽也實在太小,只有太陽的1/1000。至少從現在來看,在木星的內 部不可能發生像太陽核心那樣的核聚變。

但我們也應看到,由於木星表面是汽、液態形狀並且目前正在利用自身的引力從太空中吸收物質,其質量和內部溫度正在逐漸增加,現在其內部溫度已高達28萬度 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在10億或幾十億年後,太陽系還存在的話,相信那時的人們可以看到有兩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了,真不知道在那個時候,人類還能不能生存下去!


沸騰人生22520613232


木星的質量無法成為太陽,自發核聚變產生是有界限的,這就是臨界質量。大約80個木星質量的天體可以產生自發核聚變,目前木星的質量遠遠不夠,如果哪裡能給80個木星質量,可肯定可以變成下一個太陽。太陽屬於主序星,那麼木星其實還沒有能力達到這個階段,不過對於木星而言,最可能的途徑就是變成褐矮星。因為褐矮星的要求質量最接近木星,但也要13倍以上。

相比較去哪裡弄80個木星質量,還不如增加13倍木星質量。目前發現的褐矮星都在數十倍木星質量,可以認為木星是失敗的褐矮星。木星作為氣態行星,和土星、冰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樣是沒有固態陸地,也就不存在明確的“表面”概念。也正是由於這些行星沒有固態陸地,人類的探測器只能在這些行星周圍環繞進行探測任務,無法進入其內部。著名的巨行星探測器有朱庇特號、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探測器)。

其中,卡西尼號與2017年9月15日墜入土星大氣層自毀,完成了探測任務,也結束了它的一生。木星的問題在於質量太低,根據前幾任探測器的觀測結果,木星 依然是個氣態行星,沒有跡象變成褐矮星,誕生之時變不了,那麼之後也就更加變不了。木星對於地球而言,是個龐大的引力遮擋體,可為地球擋住小行星干擾,但也有可能產生小行星撞擊,總之這個巨大的氣態行星在地球邊上有利於也有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