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閃電融資30億的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又橫空出世!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開始尋找合夥人!

無人貨架洗牌後的一片狼藉,其慘烈程度不亞於共享單車。

閃電融資30億的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又橫空出世!

如果說共享單車是中小型創業者的「絞肉機」,那麼無人貨架則是玩家們的「修羅場」,後期高達90%的貨損率成了壓垮無人貨架「風口」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7年下半年,風頭無兩的無人貨架搭上新零售之風的最後一班車,和無人便利店一起成為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幾十家無人零售項目閃電融資超30億元,猩便利,果小美等頭部玩家緊鑼密鼓的開始了無人貨架上半場佈局。

一邊是瘋狂燒錢的快速擴張,另一邊是無人點位的激烈競爭,短短几個月時間,無人貨架像星火燎原一般席捲各大城市寫字樓和商圈,無人零售第一階段的空間戰拉開序幕。前期簡單粗暴的成本核算就是點位租金成本+運輸成本,和傳統開店選址、租金、裝修和人力等成本相比,優勢明顯,換言之誰佔的點位越多,誰銷售額提升的概率就越大。

閃電融資30億的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又橫空出世!

時過境遷,還沒等無人貨架的下半場開始,前期扎堆入局的無人貨架玩家大部分已經悄悄退出,即便是僅存的幾家頭部企業,也將目光聚焦在從無人貨架轉型智能貨櫃的節點上,至此,純無人貨架商業模式這條路已經行不通,很多創業者甚至連無人貨架怎麼被「吃垮」的都不知道。

無人貨架失敗邏輯

1. 低門檻無技術壁壘,商品同質化嚴重

相較於其他新零售項目,無人貨架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技術壁壘,花幾百塊錢採購一個貨架,擺放好商品即可,接下來考驗的就是商務談判能力和地推能力,拼的就是資本實力和資源渠道。

而商品呢?千篇一律的快消品,而且貨架空間有限,擺放的食品可選性不高,加上點位比較分散,補貨延遲司空見慣,和樓下的便利店相比,唯一的優勢可能就剩下消費的最後100米了。

2.貨損率高,服務滯後,點位低質多量

商品貨損率能控制在10%以內的已經是鑽石級玩家了,大部分無人貨架30%的貨損率一點也不誇張。按理來說,開放式場所的貨損率要比封閉式場所的貨損率要高,但是寫字樓、辦公空間這些地方都是以開放式場所為主,封閉式場所即便可以放使用人群也不多。

快速擴張最大的弊端是點位數量上去了,但是質量很低,高質量場所不是想進就能進,為了績效只好選擇一些人員覆蓋較少,偏僻的寫字樓,這樣下來不僅貨架丟失率高企,運營成本不減反增。

閃電融資30億的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又橫空出世!

3.無節制燒錢擴張,誇大盈利能力

沉沒成本包括設備採購硬件成本和智能軟件成本,光是前期沉沒成本就花去了不少錢,加上商品的鋪貨成本和物流成本才是一個無人貨架的初始成本,這還不包括BD的地推成本和水漲船高的點位租金成本。

無人貨架不同於商品的規模化生產,邊際成本並沒有隨著點位鋪開而降低,而客單價的盈利能力也沒有想象中那麼樂觀,即時性流量無法沉澱,消費者更多的是突發性消費,復購率不穩定也難以預測。

4.高估人性,脫離實際需求

高估人性既是無人貨架也是共享單車的通病。零售場景無人監督你指望消費者自覺付錢,簡直是痴人說夢,倒不是說消費者的素質如何如何,舉個例子,100個人就算99個人都很自覺的掃碼付錢,只要有一個人不付錢直接從無人貨架上拿走商品,那麼下一次就會有更多人會嘗試這麼做。

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通過技術手段監督規避了這樣的風險,況且從便利店到辦公室場景的消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轉變的,僅僅是一兩次的新品嚐鮮無法將消費者深度的需求挖掘出來,無人貨架的實際需求到底有多少?無從知曉。

智能貨櫃前景幾何?

不難看出,無人貨架企業紛紛轉型智能貨櫃準備放手一搏。相比無人貨架來說,智能貨櫃的技術門檻更高,封閉的櫃門有效降低了貨損率,另一方面,智能貨櫃和傳統的無人販賣機各有千秋,傳統的無人販賣機我們需要投幣,然後選中商品自動掉落,操作簡單,而智能貨櫃的商品選擇更加豐富,掃碼付款更加先進。

閃電融資30億的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又橫空出世!

筆者認為,智能貨櫃代替無人貨架是大勢所趨,至少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現階段是無人零售辦公室場景化的最好選擇。也可以說是新零售時代下無人販賣機的轉型升級,然而無人零售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有三個:服務,需求和供應鏈,只有將這三個問題真正思考清楚,才是檢驗無人零售商業模式的關鍵所在。

新零售首先是服務,然後才是改造,而不是簡單的推倒重來。假設智能貨櫃真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如何在不增加運營成本的基礎讓消費者獲得更好更穩的消費體驗?如何對零售終端的進行智能化監督、預測?這些都是無人零售要考慮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大多依賴於技術手段的創新和應用。

無人零售從根本來說還是零售,既然是零售就一定要考慮供應鏈,脫離了供應鏈談新零售、智能貨櫃的都是耍流氓,假設智能貨櫃領域真的跑出了一個獨角獸,背後必定是有完整供應鏈的物流或者傳統零售巨頭玩家入場的。

最後,對用戶後續消費需求的深度挖掘是整個過程的重中之重。無論是流量沉澱還是線上線下導流,最關鍵的是給消費者選擇智能貨櫃購買的一個理由,哪怕一週只有二到三次的復購率,這門生意就有做下去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