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聲之形》沒有像《你的名字》一樣火?

彭吉光


《聲之形》沒有《你的名字》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宣發上:《你的名字》還沒播出前網上就各種吹捧新海誠壁紙級的畫質,什麼世界第一導演等等,讓觀眾吊足了胃口,也吸引了一大批吃慣群眾前來圍觀。記得當時有一種說法,你的名字可以讓男女之間的感情加深,各種水軍鋪天蓋地。而《聲之形》的宣發只一個弱智可以形容,把聲之形強行和你的名字扯上關係,觀眾看了之後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造成口碑下降,自然而然就GG了。

類型上:從類型上來說,你的名字一個帶點玄幻特質的愛情動畫,很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而聲之形卻講的是一個關於校園欺凌的故事,放到大銀幕上顯得有些壓抑。觀眾自然會不買賬!

質量上:質量上沒什麼好說的,一個出自壁紙狂魔新海誠,一個也是素以精挑細琢著稱的京都動畫,但聲之形在引進後進行了刪減,所以觀感上差你的名字一點。

綜上,造成了《聲之形》沒有《你的名字》火!


卡密動漫


在日本大火的《聲之形》為何豆瓣評分只有6.8?

《聲之形》電影改編自大今良時原作的同名漫畫,於2016年在日本上映,電影講述的的一個先天性聽覺障礙的少女西宮硝子在童年時期在學校被霸凌的事件,而帶頭者石田將也在事情曝光後受到了大家的孤立,相同的對待出現在他自己身上,少年開始封閉自己,不敢直視他人的臉不敢交朋友,深深的活在自責當中。同時也希望自己得到原諒,努力的學習手語,完成救贖的故事。

文化差異

這部作品在日本播出後收到了不錯的反響,反而在國內上映後口碑持續走低....,拾部君認為有一個主要原因是源於兩國的文化思想接受程度不一樣,拾部君認為這部作品無論是製作還是劇情都不比《你的名字》差,甚至我覺得在波瀾中更加動人心絃。大概是因為“霸凌”“自殺”這樣的字眼是很難被國人所接受的,因為中國大家都很努力的揹負著道德勇敢的活下去,浩然的正氣和前進的動力會讓國人覺得這部漫畫存在“不正義”“無助”“內心孤獨”這樣的內容,導致整體低分。

受眾群體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日本國民熱衷於漫畫,無論是上到老年下到幼兒都喜愛動漫。日本國民對《聲之形》的內涵進行思考,對於霸凌者的原諒以及對學校教育的普及,而且從觀賞漫畫的角度上去看,《聲之形》確實是應該值得深受追捧的一部漫畫。在中國,喜歡動漫的可能只是青少年這部分,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對漫畫的追求停留單純的感官,而是否能夠理解《聲之形》的深刻含義,我就不得知曉。

劇情

超現實的人性劇情反饋或者也是低分原因,石田將在劇情中因為霸凌別人遭受孤立,在課堂中他所謂的好友更加的是落井下石,在五年過去後,當重新交朋友的時候,也面臨著被所謂的朋友所背叛。非常真實的現實寫照,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如果面對著霸凌你是否會遠離霸凌真正的站出來說話呢?這就是這部動漫想給大家帶來思考的地方。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那些看似友好的朋友呢?難道我們就只能像西宮一樣,低頭的找霸凌的人言和交朋友嗎?答案或許因人而異,但是《聲之形》這部作品確實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不是嗎?

希望你喜歡,如果覺得有用,請“點贊”表示您的支持,謝謝哦!

關注【拾部次元】,每天都是嚴謹有態度的精彩推文。


拾部動漫


首先不可否認有一本部分是因為新海誠的號召力的原因。

新海誠算是一個知名的動漫導演了,提到文藝清新,會想到《秒速五釐米》等他的代表作,這次他又有一部新電影上映,在上映前造勢就已經造的非常好了。

我記得那時候B站都搞活動,送電影票,空間裡好多小夥伴轉發去搶票圍觀。

況且《你的名字》當初在上映前和剛上映時就被吹成神作,豆瓣評分也居高不下,當然會引起人的好奇心想要去看一看。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心裡預期值太高的緣故,看完反而覺得沒有吹得那麼好。

至少對於我這種單身狗來說,除了嚷嚷幾句狗糧之外,也沒什麼觸動了……

不過對這部電影也確實有這種兩極評價的分化,一部分看了之後淚流滿面難以自制,另一部分就內心毫無波動了。

甚至還有人指責看這個不流淚的都是不懂愛情的。

我覺得這就有點過了,一部電影沒必要這麼上綱上線的。

就算是我覺得沒有到達心裡過高的預期值的人來說,這部電影也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電影,去看一看也挺好的,況且對於那些被觸動內心情感的人來說,去二刷三刷四刷的大有人在。

但《聲之形》就沒有《你的名字》有這麼大的聲勢和宣傳,現在達到這個熱度也是因為口碑。

也是因為這部電影所涉及到的因素。

《聲之形》我一開始沒有報以太大關注,但反而給了我一個驚喜。

裡面討論了關於校園暴力、殘障人士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尤其關注了青少年成長的心理。

這部電影由京阿尼操刀,京阿尼本就以擅長細膩心理而聞名,這部電影更是發揮了其所長。

而且這部電影整體色調偏灰暗,故事也有點沉重,比起《你的名字》合格的商業片,《聲之形》更偏向於文藝片一點,受眾也相對會縮減一些。

但也同樣是一部出彩的電影。


阿正說動漫


第一,新海誠在日本乃至中國有更高的粉絲基礎,言葉之庭,秒速五釐米等作品已經十分有人氣,而聲之形的原作也得過許多大賞,但是在動畫電影這一塊人氣期望就沒有比上你的名字。

第二,你的名字在豆瓣上超出聲之形2分,這是很大的差距,動漫當然是要自己親自去看一看才能夠確定好不好,但是還是有許多人看網絡評分決定自己去不去看,而不是直接買票去嘗試。

第三,在電影院這個地方,我覺得你的名字的故事架構和表現方式以及畫面感很適合在電影院場景中表達,而聲之形在影院裡表現張力和吸引度就差一些。

第四,總感覺你的名字在網絡上和現實中的宣傳力度要比聲之形大呢。

第五,聲之形的題材是校園凌霸,略有沉重的話題表述方式卻有著一些消費弱者或者消費受害者的嫌疑,三觀正確與否不知道,但是感覺影片想表達的東西過於主觀。而你的名字表現了一個穿越時間和身份的有些奇幻的戀愛故事,有些奇幻還有些浪漫,適合在大銀幕上播放適合商業化。

不過你要說為什麼呢?

因為從你的前前前世開始

我就一直在尋找你的蹤跡

歷史區的旅法師


如果你只知道《你的名字。》,卻不知道《聲之形》,那就太可惜了。

當《你的名字。》在全球掀起一股熱潮的時候,這部《聲之形》也在同期悄然上映。

與《你的名字。》強大的畫質和互換穿越豐富的想象力比起來,《聲之形》則在平凡的故事中打動人心。

你要相信,不管是貴族學校,或是普通校園,每間學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著欺凌現象。

而《聲之形》這部片子,就是關於校園霸凌的故事。

小學六年級二組,班上突然轉來了一個萌妹子。

和班上其他人一樣,男主嘴上說著沒興趣,但內心其實依舊充滿好奇。

但令人意外的是,看起來萌萌的女主,竟然是個聽力有問題的聽障患者,語言表達也有問題,只能通過一個筆記本和大家正常交流。

練習合唱的時候,女主聽不到聲音,唱歌的時候搞錯了節奏,發出了奇怪的歌聲更是引來同學們的吐槽。

由於交流有障礙,但是女主又非常主動,不會看人眼色,漸漸地,同學們開始對她惡作劇起來,而男主更是帶頭人。

上課朗誦課文,男主故意模仿女主的口音,嘴裡“哇啦哇啦”含糊不清地念,引來大家的嘲笑。

女同學們在一起歡聲笑語,聽障女主漸漸被孤立。

女主依舊單純地想和大家做朋友,卻不斷被拒絕。

主動想和男主做朋友,卻引來男主的厭惡,和更加變本加厲的捉弄:

男主向她扔沙子;

故意在黑板上寫下諷刺的話,等女主來後又假裝好人,陰陽怪氣地擦掉;

上課的時候,把書卷成筒在女主耳朵後大吼一聲;

和黑髮女合夥毀了女主的助聽器;

在女主的筆記本上畫嘲諷的畫;

往女主頭上澆水;

……

循環往復。

終於有一次,男主再次惡劣地搶走助聽器的時候,傷到了女主的耳朵。

男主絲毫不知悔改,面對女主的主動道歉,反而惡言相向。

最後,在女主昂貴的助聽器五個月來丟了八個、其他毀壞無數後,終於,女主的校園霸凌開始受到了校方的關注。

眼鏡老師氣憤的追問男主,是不是他欺凌的女主,還問了與他合夥欺凌的人。

然而大家都把責任推到了男主一人身上。

至此,男主從一個霸凌者,開始轉化成了被霸凌者。

之前發生在女主身上的事,同學們也絲毫不變的加到了男主身上。

同學們在男主的桌子上寫各種罵人的話,女主幫他擦掉,男主想到了之前自己在黑板上做的事情,於是兩個校園被欺凌者在教室大打出手。

多年後,體會到了被霸凌者的痛苦,男主一直揹負著“罪惡感”和自我厭惡長大。

在影片最開始的河川,男主選擇了自殺。

面對自己曾經犯下的罪過,男主受到了相應的懲罰。

曾經的朋友變成敵人,陌生人也變成了敵人。

男主選擇了屏蔽一切外界的聲音,給所有人臉上都貼上了“X”標籤。

最後,他重新找到了女主,笨拙地坦誠溝通,互相理解,獲得女主的原諒,也獲得了自己的原諒。

而當初那些霸凌過女主的人,也隨著男主這條主線下,逐漸剖析內心,直面內心的黑暗,和重獲光明。

而當劇情發展到高潮,在大家都以為女男主都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女主卻選擇了自殺。

女主生活在無聲的世界,卻一直承受著無處不在的惡意長大,她的耳朵最終也沒有恢復正常,發音也依舊含糊不清。

說了半天好像越來越致鬱了,治癒的地方一個都沒說到。

面對沉重的心靈創傷,被緊逼到只剩下自殺這條路可走,卻依舊堅強的克服了它的男女主,真的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大頭品酒


《聲之形》的劇情開頭是由“校園暴力”主題打開,之後又藉由身體與性格都有問題的聾啞女主的“溝通交流障礙”與男主和同學們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來講述的一篇青少年的愛情故事。

《你的名字》單純的核心主題便是“青春愛情”而在此之上則是疊加了許多大片的元素,在通過新海誠特有的敘事風格串聯到了一起,在加上製作團隊強悍的實力。

而這倆部片子相比劇情的描寫與內容深度,聲形絕對比你名更勝一籌,甚至可以說有之過而無不及,但是你名更具有商業上的價值,而且你名有東出做宣發的大腿。

如果非要分析一部作品能否得到市場的認可和觀眾的認可是很難界定的,(畢竟大眾喜歡什麼,鬼才知道)不過就說其電影的本質。

你名與聲形他們不管是受眾還是定位都有明顯的不同,你名是很顯然的商業片,其中包括很多大片的商業元素,爆炸,彗星,穿越,男女愛情等。

而聲形質量雖高,但實際上並不具備太多的商業價值,其本質看重的是劇情的內涵,而非形式,文藝氣息十分濃重的聲形,相比起商業大片,更像是文藝大作,所以沒有你名的有熱度實際上很正常,就比方聲形的原作也得到過不少人的與日本業內的認同,但是其風格與主題,還有敘事的手法都註定了,他只是高質量,留給那些願意思考的觀眾的小眾的產物。


黑鼠鼠


作為近兩年來最為優秀的兩部日本動畫電影,這兩部影片在畫面和質量上難見高下。

但是左右市場反應的因素絕不僅僅取決於電影的質量。

《你的名字》的成功首先來自於其在中國上映前的造勢。

相比於《聲之形》的導演山田尚子,新海誠憑藉《秒速五釐米》、《言葉之庭》早早地在中國影迷心中建立了“每一幀截圖都是桌面”的良好印象。且其在日本上映時也引起了比較好的反響。

電影發行方很好地抓住了這兩點,高舉新海誠的大旗,同時佐以日本高票房的名號。對於一向喜歡湊熱鬧的中國人而言是無法抗拒的,所以成就了一部現象級動畫。

而《形之聲》在這方面則相對弱了些,其宣傳力度遠沒有《你的名字》來得強勢,再加之沒有強大的卡司陣容,導致了它目前的票房成績。

其次,在電影題材方面,《形之聲》講述的是兩個孤獨症患者的自我救贖的故事,對於人性的剖析更為深刻,這也使得影片的矛盾更加激烈,對於一些觀眾來說可能會顯得晦澀難懂,沒有共鳴。

而《你的名字》的故事情節則簡單的多,兩個不同時空的男女在機緣巧合下互換身體,最後互相愛慕。這種題材總是能讓人在影院裡舒舒服服地度過兩個小時。

所以放你看完《你的名字》的時候你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向朋友推薦它精美的畫面和浪漫奇幻的情節。但是看完《形之聲》你可能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體會著自己的孤獨。這也使得後者與當下流行的種草營銷無緣。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限制了這部具有同樣高品質的電影在票房方面的不給力。


電影爛番茄


在對題主說的這兩部影片時,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題材。

在9月8日上映的動畫電影《聲之形》中,女主角西宮硝子是一位聽力殘障人士,在小學期間受到了以男主角石田將也為首的欺凌。當事情越鬧越大,西宮的母親發現女兒一連丟了八個助聽器,便告知校方,班主任公開訓斥了石田。自那之後,石田成為被孤立的對象,直到高中時期都不敢直面身邊的同學……

當我們觀看一部關於邊緣人群的作品時,我們需要考量它究竟是真正在探討這一命題,還是僅僅停留於消費弱者?

對於我而言,《聲之形》無疑是後者。

01

《聲之形》的殘酷之處在於,它通過一系列無理的並置,將男主角石田,甚至是更為殘忍的植野,拉到了受害者的位置。在處理石田被欺凌的時候,居然使用了與西宮被欺凌時同樣的做法——幾個快速的鏡頭(譬如那兩個極相似的被水龍頭噴灌的鏡頭)和輕快的音樂。

而在影片後半部分,在植野與西宮於摩天輪上拍攝的視頻中,植野表達自己對西宮嫌惡的同時,居然聲稱西宮沒有去“理解”她,從而將不去“理解”西宮的自己拉到了同樣的水平線上。

對施暴者施加暴行的正義性,是一個極端複雜的問題。而《聲之形》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將施暴者與受害者並置在了一起。

納博科夫曾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時批判過類似的並置,在拉斯柯爾尼科夫與索尼婭閱讀聖經的場景中,作者通過“‘一個殺人犯’與‘一個妓女’共同閱讀一本‘不朽的書’”的寫法,將“殺人犯”與“妓女”並置在一起。問題在於, “上帝早在十九個世紀之前就已經寬恕了妓女”。

正像在《聲之形》中,無由欺凌他人的施暴者石田,與徹頭徹尾的無辜者西宮,他們所遭受的一切,完全不能相提並論。而這部作品甚至還在頭尾安排了兩次自殺未遂事件,進一步強調了他們的並置關係。

而植野與西宮的並置就更為荒謬了,植野甚至沒有像石田那樣去努力挽回過。她所謂的“不被理解”的後果,是西宮的友好與熱情,而西宮“不被理解”的後果,卻是遭受殘忍的霸凌。

02

在這部作品中,不僅人物之間的並置關係十分脆弱,主線劇情——男主角受到救贖的過程——也是十分單薄的。

他從一開始就被西宮所原諒,因為西宮不知怎地就喜歡上了這個好無緣由虐待自己的男孩。他蹲在橋上,自我封閉,逐漸斬斷與眾人的聯繫,還是要等西宮幫他挽回殘局。他捨身救下跳樓自殺的西宮後,瞬間就從施害者變成了拯救者,將自己推上了道德的最高點,植野甚至因此可以理直氣壯地毆打西宮了……

在影片末尾的超現實場景中,當石田拖著繃帶走到橋上,與西宮相聚的時候,彷彿兩個人都被拯救了。但我們知道,不旦患有聽障,還患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西宮,早就原諒他了,他此時只不過是自我原諒、自我感動罷了。

身為受害者的西宮的口頭禪是“對不起”,反而真正的罪人石田到最後才好好地道歉——難道身患聽覺障礙才是一件應該頻頻道歉的事嗎?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這一場自我救贖沒有絲毫難度。

03

在這部作品中,聽障人群沒有得到絲毫尊重。西宮是一個“完美的弱者”,聽障元素只不過是為了讓她顯得更慘罷了。

首先,大量使用手語的場合,都是通過男主角或其他角色的翻譯來使觀眾獲知其內容的,而非直接使用字幕。單獨看這一點並沒有問題,這意味著導演本就打算講一個施害者受到救贖的故事,而不是站在西宮的角度(畢竟那樣這部作品就不應該有音樂)。

但是,導演在音樂的選用上是大有問題的,這整部作品充斥著明朗的畫面與輕快的配樂(甚至在之前提到過的受欺凌場景中都有),彷彿就像是利用西宮聽不見聲音,揹著她向滿座觀眾播放悅耳的樂曲一樣。

A站論壇的網友“謝楓華”指出,在《聲之形》的官方網站上,我們甚至可以看到,這部作品在日本上映時,是直到第二週才附上日語字幕的。由此可見,《聲之形》的聽障元素不過是一個噱頭罷了。

觀看這部電影的觀眾要想收穫感動是不需要花費太大力氣的,因為它的主角是石田,而石田的自我救贖實在太輕鬆了,很容易讓人身陷其中——擁有一個被自己加害卻又愛著自己的聖母,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

但當觀眾從西宮的角度思考這部作品,會發現導演根本沒有為她的自我準備一個堅實的位置——她完全就是為了讓石田得到救贖而存在的。


壹條電影


簡短的回答一下吧:

1、單是國內的話,前期基本上是沒怎麼看到它宣傳廣告類的東西。

2、前段時間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原因,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不鼓勵引進海外影片。這樣導致國外受關注的電影不是主流熱點,報道減少,更別說9月份才上映的漫畫改電影《聲之形》。電影上映前是《戰狼2》的瘋狂刷屏、再來是同時上映的《蜘蛛俠:英雄歸來》也是觀眾等了那麼久的作品,你說慘不慘?

3、而且本身《聲之形》是漫畫改電影,自然不是比例計較多的人群的關注對象。。。

(不要打我Σ(っ °Д °;)っ!)

4、至於電影背後,做《聲之形》的京阿尼跟做《你的名字》的新海誠,我認為還是較多人群知道新海誠比較多,要知道京阿尼也是締造過涼宮、輕音這些現象級作品,但是在日本京阿尼的一些動畫電影票房並不是名列前茅的,而反觀一些新海誠的一些電影,別說《你的名字》這些現象級別的,《言葉之庭》、《追逐繁星的孩子》、《秒速5釐米》之類也不是說笑的,可能在電影方面京阿尼現在還真幹不過新海誠(電影知名度方面,還有別打我Σ(っ °Д °;)っ!)

5、而且知道新海誠當中的一些人群也不是動漫迷,只是隨大眾:新海誠這麼出名,可以去看他的電影之類的?說難聽點就是無知衝著新海誠的大IP過去,隨後查查資料裝一些逼,說新海誠怎麼怎麼樣,這個確實不怎麼討喜,但是誠哥的知名度卻是在擴大也是好事,內心糾結!



6、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關於《聲之形》被刪減的18分鐘,出片方是為了增加排片量,但是這一行為實在引起人們的反感。從上面可知道,在中國大陸上映的《聲之形》並非完整的《聲之形》。

注:電影中少了西宮母親和石田母親態度轉變的戲,以及小潔的大量戲份。西宮被揚沙,音樂課提前開唱,KTV裡和拓原唱歌;兩人病床上夢境展示;刪了好多好多。。。小細節

但是如果不是怎麼關注劇情方面的流暢度和合理程度,還是不怎麼影響電影的觀看的(大概?)

基本上個人認為是這樣的原因吧,希望有幫助,也可能是沒怎麼幫助的吧?


丫丫風尚


分成內因和外因這兩個層面來說吧。

先說外因,《聲之形》和《你的名字》在日本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你的名字》新海誠和《聲之形》的製作團隊京阿尼(動漫迷沒幾個不知道京阿尼這個動畫製作公司的)自帶話題,而且互相有商業吹捧,在自帶的“身家”來說不分伯仲。

本來都是青春愛情類型片,《你的名字》附帶身體呼喚和時間穿越等噱頭,而《聲之形》搞的是現實層面上霸凌和聽障為主題的救贖成長類動畫,還有日本政府的buff加持。

不過可惜,這個主題在宣發上表現地很虛偽。

在日本和中國看電影有個很大的區別是,日本電視電影通常是沒有日文字幕的(一些美國電影也沒有),不過電視可以通過遙控器調出來,這是專門給有聽力障礙的人設計的。

而《聲之形》本土上映前,曾宣傳,為方便聽力障礙的人士觀看電影將配有日語字幕。

但實際上,預告片和第一週上映根本沒有提供字幕,直到第二週才開始帶上字幕,每天只有一場,第三週需不需要繼續,官方沒有一錘定音的結論。

不過京阿尼在中國的第一仗就輸在了買錯水軍這件事情上了,也不知道是哪個錢沒拿夠不走心的負責人,把宣發這件事情交給了這麼一群不按套路出牌的熊孩子。本來目的是為了捧“京阿尼”這個動漫製作團隊,結果水軍把它誤以為了是演員的名字,還把八竿子打不著的古天樂拖下了水,真是強行出戏。

然後重點來說說《聲之形》失敗的內因,故事內容用我的話總結來說就是強制性的“治癒”尬得一匹。

先從人物說起。

男主將也原本只是班上的小打小鬧的調皮孩子,這一天,班裡轉來一個患有表達障礙和聽覺障礙的女主硝子。

因為她的到來,大家要跟著一起學手語, 大合唱跑調錯過了獎盃,上課進度延遲,同學間逐漸有了嫌隙。

將也打算修正“這個錯誤”,帶頭欺負這個語言不通破壞和睦的異端分子——硝子,實施一切小孩子能想到為達“有趣”而捉弄的手段。

包括弄壞了她八隻價值共170萬日元(約10萬人民幣)的助聽器。

因為霸凌事件,他也被孤立,再沒有人願意與他交流,將也看透了他們偽善的面孔,內心給他們都畫上了×。

面對一個沒有立身之處的世界他已經毫不留戀,接下來目標是賺夠10萬塊,學會手語向硝子道歉,然後自殺。

內心自的卑西宮硝子把所有的錯誤和怨恨歸於自身缺陷,所以她用來交流的本本上寫滿了“謝謝”和“對不起”。

(我聽不見)

臉上總是掛滿了笑容,在她的意識裡認為,將也欺負自己,那一定是因為她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好。將也被欺負,要默默地守護他。將也與朋友有矛盾,一定是因為自己, 她的“消失”就能解決問題。

也有人說,這部漫畫應該叫《西宮,你為什麼不生氣》。

女主就是這麼聖母地有點抖m的小天使,甚至帶著點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意味,用了自己人生的1/2時間在道歉,最後只等到了男主一個人的“對不起”。

用生命厭惡女主的植野,用實踐檢驗自己的真理正確的路上一路狂奔。這個人物爭議性很大,招黑體質,有人說能理解,有人說像“異形”。

用一句話來概括她就是,莫名其妙的愛和無緣無故的恨。

她喜歡男主的原因是一次運動會上撞到了她。

她討厭女主,或許是因為她的行為破壞了隊形,或許是因為她引起了將也的興趣。

當將也開始凌辱硝子的時候,她的討厭便成為了一種“名正言順”。

然而她的愛並不如想象中的堅韌。東窗事發,第一個跳出來指認將也的人是她。

原著裡她一共對硝子動手兩次:兩人在霸凌事件之後第一次見面;將也為了救自殺硝子受傷進院。

理由是:

1. 為什麼非要我們來理解你,你不能理解我們呢。

2. 自己不反抗,仗著自己是弱者,博取大人的同情來對抗我們的霸凌什麼的真是太卑鄙了。

3. 用“對不起”來逃避真正的交流,是一種為自保而選擇偷懶的行為。

4. 雖然我也欺負了你,也討厭你,但你無形之中也給我們帶去了傷害,扯平了。

如果你想自殺,我就要用暴力讓你知道生命誠可貴?用巴掌讓你知道反抗的重要性?

你確定這不是慫恿自殺?

哦豁?!瓜娃子操作也是騷地很。

前後兩句仍然站在“施暴者”的傲慢姿態,值得品味。

第二句的歪理和你窮肯定是因為太懶不夠努力,“何不食肉糜?”是一個道理,咋一聽,感覺是這麼回事,但考慮到實際情況,就知道,這種人不僅無知,還壞。

另外,嘴賤和性格直爽要分開,邏輯不嚴謹不會說話不是你的錯,但你不能褒詞貶用。

這相當於我傷害了你,還要給一錘子,可是這一錘子的反作用力把我的手擦紅了,我便開始怨恨你,為什麼不躲開,這樣我就不會受傷?

就算是實力懸殊也是我們小孩子的世界,找外援開外掛就是你的不對。

第三句錯在說話的人是加害者,植野是所有人中最沒有資格說這句話的人(最適合的人選應該是唯一一個願意善意相待的佐原)。

實際證明,就算硝子敞開了心扉跟她說話,她也是不屑冷靜下來聆聽的。

發現女兒正在遭受暴力,硝子母親回了植野一巴掌。

植野也不甘示弱,母女一起打。

大概是想打出一個虎虎生風?打出個勇冠三軍,獨步天下,武林至尊?

這裡不談三觀正不正的問題,你打了人,又打了她媽就是不對。

什麼叫做和解,就是不止要打回去,也要讓她媽打你媽,順便虛心“請教”一下你媽到底應該怎麼管教孩子,這才叫做“扯平”,平等了再來談和解,一碼歸一碼,別偷樑換柱。

說到底這是她的一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

為了緩解內心的罪惡感,需要找一個東西來寄託怨恨,平衡自己。

話說回來,這算是哪門子的成長?到最後植野都是一個憑藉喜好和將自己立於一個有利的地位,從而得到解脫的巨嬰。

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值得被原諒,植野是不在意能否取得受害者的原諒,而川井是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

風向走,我也走的川井,屁股永遠坐在輿論導向的一邊,精神支柱是相信自己長得可愛,頗有點阿Q精神在裡面。

表面上接納生理缺陷的硝子,實際上跟著植野一起嘲笑她。

見風使舵甩鍋時期,全身都是戲。

扮演幼年時代將也的聲優松岡茉優談到過:“川井像是誕生之初就如同修女一樣的角色。”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說謊,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孩子,同樣也是一個需要多加保護的女生。

最後更是以溫柔和理解的模樣硝子,強行灌灑人生真諦,完成救贖。

當然,在此之前,流程還是要走的,先給女主刮個嘴巴子,簡單點,談話的方式簡單點。

助紂為虐的班主任,所有的不作為和默許都能成為他教育別人的理由。

什麼是原諒?要受害者自己覺得釋懷,才是原諒。

他們最後真的相互理解了嗎?其實並沒有,但是罪惡感消失了。暴力和解強制Happy Ending說不好聽點就是單向強姦,問故事結局是否幸福和問當事人有沒有享受到一樣,你只會相信你想象中的模樣。

寫到這,相信會有人說我是帶著情緒寫的,其實不然,我是帶著電鋸寫的。

看完漫畫後朋友問我哭沒哭。

我說等我抽完這根菸的,回過頭他還在問我感不感動。

我說我手裡拿著鋸,不敢動。

說實話,從頭到尾只有男主一個人真心實意地為救贖付出了代價,做出了努力,說出了“對不起”。而後來同樣變成受害者的男主,得到則是朋友“情非得已”的自白。

它到底想讓我感動啥呢?我不明白到底哪裡能打動我呢?

友情(只有男主和小胖還算讓人信服)?愛情(據我所知,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最常見的愛情是SM)?

還是認識和體會到聽障人士有多不容易?實際上,這種感動太淺薄太廉價,人家根本就不需要你來“體會不易”。

他們需要的是實際行動上地被“正視”,而我看到只是表面上的政治正確。

導演山田在接受採訪時,強調本作的主題並不是“欺凌”,不能簡單地把欺凌的一方視作是“惡”,這是一部關於成長和希望的作品。

“電影想講述的東西,其實是每個角色都有著不得不去面對的處境與煩惱,但他們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直面問題尋找解決辦法。”

如果對這樣的“方法”抱有異議也沒有關係,“或許正是在日本這片土地上,大家才能接受這樣的風格。”

翻譯過來就是,生而為人都不容易,如果實在不能理解他們,那可能是因為你不是日本人。

這部動畫收割了本土一大幫動畫獎,為了防止校園欺凌和自殺,普及殘障人士的知識,政府還將《聲之形》在日本全國教學機構推廣。

我不得不承認,《聲之形》之所以富有感染力,就是源自於它對現實霸凌結果真實的刻畫。

惡有惡報不僅現實中不給你報,漫畫也不會讓你現世報,目的就是要教育你成長,讓你別那麼傻白甜,社會就是這麼殘酷複雜。

頭疼,也好想靠誰媽。

再來就是國版減去的那18分鐘,我想說這個真的不是主要原因。

電影總時長為129分鐘,筆者在這裡做一個大膽的推測,被刪減的片段大多是女主被“欺凌”的經歷,目的無非是為了安撫國內患有同樣聽力障礙人士的心情,弱化“歧視欺辱”的戲劇衝突,側重表現男女主之間的愛情。

可惜,無處安放的憤怒,無所遁形的無奈感大概是這個作品最深的主題,刪減掉這些片段真的能變成一個美好的“治癒系”類青春愛情故事嗎?

愛為何物?直教人一葉障目。

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對此故事和人物產生共鳴,才是票房的差距所在。

這麼一比較,本來感覺一般的《你的名字》,簡直襯托地太美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