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从财建743号到发改规划406号,撩动了地方平台哪根神经?

2017年对地方平台公司是个难熬的年,估计2018年更不乐观,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终归一条,平台未来的出路问题;再深入一点,政府投融资未来的出路问题。从年初问责到年中50号文、80号文,平台公司让财叔逼到了死角,举目远眺哀鸿遍野。


从财建743号到发改规划406号,撩动了地方平台哪根神经?

《关于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行业投入的指导意见》(财建〔2017〕743号)一出,好似汪洋中一根稻草,让人多了一点希望。最近发改委撒了把狗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406号)也给了点希望,足以撩动地方神经。总结来看,无非几点。

一、《关于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行业投入的指导意见》

1. 综合采取安排财政资金、划拨政府资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资本配置、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加大对公益性行业投入。各种罗列,归结为一点,渠道有限。

2.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通过安排预算资金、划拨政府资产等,支持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更好地在公益性行业发挥作用。这是预算内资金或者政府资产。预算内资金是不用指望,政府资产都有啥?土地?房屋?基本上可用的土地都已经装入平台了,还有什么资产?

3.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重点围绕产业布局做文章,此产业如果理解为基础设施投资外的市场化产业,跟公益性项目也就没啥大的关系了,大部分产业园区、产业新城模式,基础设施部分也很难通过项目自身平衡。

4. 税收优惠。

5. 政府引导基金,雷声大雨点小,湿下地皮就不错了。

6. PPP强调:通过资本市场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等多元融资渠道,吸引国有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运营和管理。

最后,反复重申:地方政府向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注资后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其替政府融资,不得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地方政府不得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等注入国有企业等各类主体。

从财建743号到发改规划406号,撩动了地方平台哪根神经?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

1. 探索县级土地储备公司和平台公司参与“两权”抵押。

2. 引导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量力而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3. 分类稳步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支持转型中的融资平台公司及转型后的公益类国企依法合规承接政府公益类项目。

再结合几个地方文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渝府办发〔2017〕74号)中要求“明确承接政府委托实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土地开发等公益性项目建设的单位,锁定单位名单,实行目录管理”,“纳入目录名单的公益性项目建设单位应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单位”。

江苏省《关于推进政府投资工程集中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明确或组建负责本地区政府投资工程集中组织建设的实施单位,明确实施单位在政府投资工程集中组织建设方面的职能”,“集中组织建设实施单位由政府授权,在工程建设全过程行使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承担工程组织建设职能”。

归结来看,政府投资性项目、公益性项目、新兴城镇化建设等对平台公司的政策都是围绕几点:

1. 转型,市场化转型。

2. 政府关系,仅限于市场化合作关系,根除政府性融资职能。重庆、江苏给的是“政府委托建设管理”这一模式。

3. 发挥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产业引导、转型升级的职能。

可见,政府债务的五指山下,平台公司在公益性项目上怎么都跳不出花样来。面对财叔发哥的撩拨,地方政府和地方平台应该认清现实,紧守底线,不能动了凡心。在政府公益性项目上,政府合规融资途径只有政府专项债券、PPP,其他都是虚的。平台公司参与公益性项目的途径只有委托建设(单纯建设管理无融资)、PPP和政府购买服务(棚户区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当然有施工资质也可以做乙方承接施工项目。

归根结底一个问题:融资哪里来,投资哪里去,收益怎么定?解决不了这几个问题,其他都是虚的。

从财建743号到发改规划406号,撩动了地方平台哪根神经?

三、给平台公司的几点建议

1. 市场化转型,早转比晚转强。

2. 找好转型后的立足点,不做亲儿子了,未来在政府领导眼中还有啥价值?所以深入分析地方发展的需求,分析地方领导的心态,结合政策边界,找好立足点。平台公司未来要做的一定是政府做不了、民企又不能做的。平台公司出现这二三十年,一直承载了历史的使命,未来作为地方国有企业,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有了使命,也就有了价值。

3. 争取机会,抓住机会。政策调整期下,好与坏、对与错,全在于机遇有没有把握好。早一步犯错,晚一步违规。不妨看看现在的政策空白点,梳理下地方未来的建设项目、产业重点、投资领域,机会总是有的,就是看想不想做,敢不敢做,能不能做,最后,有没有去做?PPP、委托建设、购买服务,新型城镇化、振兴乡村,等等,需要认真研究机遇。

4. 人是关键。同样一个机遇,不同的团队做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作者系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管理咨询事业部常务副总刘存京,转载需注明来源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