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可能是直男癌的判断:今秋《那年花开》和《白夜追凶》谁更好?

最直观的是跑分:

截至我写这篇稿子的10月7日,《那年花开月正圆》(以下用《那年花开》代替)的豆瓣评分是7.6分,《白夜追凶》是9.1分。

大约在豆瓣的评价体系里,7.6分算可看但有一定硬伤的影视剧,但9分以上就是《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这级别了,可以算神剧范畴。

再说历史分数波动:

《那年花开》首播分数是大概是7.8,曾经到过8.4,如今是7.6,有高开低走嫌疑,而《白夜追凶》一直比较稳定,目前播出到30集了,口碑还没崩。

所以要说跑分,《白夜追凶》肯定是赢了。

当然,这么比比较有问题。两部剧根本不是一个类型和受众:

《那年花开》本来还有个名字,《大秦义商》,顾名思义,是古装商战剧;《白夜追凶》是现代犯罪题材悬疑剧。

《那年花开》在电视台播出,我们平时习惯叫它电视剧,《白夜追凶》在优酷播出,我们习惯叫它网剧。

可能是直男癌的判断:今秋《那年花开》和《白夜追凶》谁更好?

我娘现在每天在卧室定时收看《那年花开》,我家快五岁的女娃每天晚上找奶奶睡觉,也跟着看会儿。我在客厅看《白夜追凶》,但不会出现孩子跑出来找我一起看的场景,先不说大人会拦着孩子看这题材的电视剧,就算不拦着,她自己看着也会无趣,或者害怕。

我娘和我娃是不会发声的那部分观众。但《白夜追凶》的群体可能是最会发声的那部分人,比如这部剧在我的朋友圈已经火得不了了,更吊诡的是没有小鲜肉们做流量担当,反而不断有妹子观众持续涌入,表示欲罢不能。

鉴于我的工作性质,我的朋友圈可能是最挑剔也最愿意在社交场合表达个人品味的群体。况且《白夜追凶》这个题材要讨巧一些,受众注定不会有流量剧大,但只要品质过硬,评分就不会低。

所以,单纯比较评分,对两部剧,尤其是《那年花开》不太公平,但分数高低也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反推出另外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这个过程,才是我们比较的意义。

大女主的玛丽苏宿命

今年国庆档有两个喜剧电影,麻花的《羞羞的铁拳》和大鹏的《缝纫机乐队》,前者评分比大鹏高,票房还碾压,但我说长线我不看好麻花,因为《羞羞的铁拳》在段子化的道路上比《夏洛特烦恼》有增无减,而且穿插了大量低俗笑料,甚至不少笑点和主线剧情没什么关系,这是基于圈钱层面的退步。

《缝纫机乐队》好歹比《煎饼侠》的故事完整度要高,大鹏看得出是有钱挣得差不多了,往大导方向奔的意愿了。

对站在国内影视剧帝国权力巅峰的那些人,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在写这文时,正好朋友圈看到一篇文,说《那年花开》烂尾了,其实这个说法挺有代表性,就像前面说《那年花开》在评分上高开低走,这剧在中段大概口碑最好,后半段开始被诟病太玛丽苏,还是一个无数男人为一个妹子奋不顾身的套路。

当然用玛丽苏形容《那年花开》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词是“大女主戏”。

可能是直男癌的判断:今秋《那年花开》和《白夜追凶》谁更好?

“大女主戏”的开端应该孙俪的《甄嬛传》,这种戏的套路模板是:一个绝对强势的唯一女主,要么在后宫,要么在乱世的成长史,当然有一大堆随时准备出来解决问题的优质备胎男是一定的。

其实大女主戏就是玛丽苏的变种,骨子里还是男人都爱我,女人都恨我,不过是把玛丽苏里面纯洁无知的少女改成性格复杂,美貌与智慧并存,善良与残忍齐飞的复杂人格。被动变为主动,以迎合与时俱进的女权意识。

我打你(女生)是不是歧视?但我不打你是不是更高级别的歧视?——死侍

今天的电视剧荧幕上,大女主戏正在霸屏。按道理说,有观众有市场,别人爱拍我也管不着什么,但从《那年花开》的风评看,其实人们,或者说掌握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人们,其实已经开始在厌倦了。

就说大家对孙俪演技的评价,有声音说孙俪演活了一个陕北的民间姑娘(虽然人家原型是大家闺秀吧),但更多的声音在批评孙俪的演技只有倒退,因为更浮夸了,有很多吹胡子瞪眼的场景,但我想说的是,这种表演方式其实在《芈月传》里还被作为孙俪入戏演技提升的桥段在宣传着,当时好像大家也没说什么。

归根到底,人们是会厌倦的,演技固然重要,但如果人设一直被框架在“大女主”的范畴,演技本身能发挥的作用其实有限,你就算换个表演方式,观众看到的估计还是《甄嬛传》或者《芈月传》里的那个孙俪。

所以我们说,观众是很挑剔的,你最终还是要创新,如果只是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大女主)和一个固定的人设去拍东西,那最后就是不进则退。而观众或者说舆论的情绪不会突然爆发,只会一点点积累,然后在一个看上去很偶然的时间点涌出来,那时候就是接最后一棒子的片受难的时刻。

所以我说在《那年花开》和《白夜追凶》之间的某种联系到底是什么呢?

《白夜追凶》的一部分高分有没有可能是观众对国产扎堆的大女主戏的不满,然后看到一部“良心剧”而导致的情绪落差呢?有没有可能用高分来表达对另一些剧的不满呢?

我们前面说题材不能很难直接对比,但从观众的角度,其实不管什么剧,永恒的标尺都只有一个:剧组有没有用真诚的态度来创作,有没有提供一些新的观影感受?

兄弟梗好在哪儿?

其实关于《白夜追凶》的话题挺难写,因为剧太热,这种有话题又有逼格的题材对写手们的吸引力就如某种物体对苍蝇的吸引力差不多,真正做到被360度剖析了:

就比如每篇文章都在提让人惊喜的潘粤明,都在提第一集炫技式的长镜,教科书式的人物关系的交代,有导演访谈,有演员心路历程曝光,有大神撰文分析文章细节,所以剧本身的质量问题,我估计不用我写了。

我就提一个可能没太有人总结的地方:看一部剧有没有野心格局,精致不精致,看第一集;对一部剧盖棺定论,要看前期挖坑布的那些线是不是收的回来。换句话说,第一集看得出一部剧的下限,最后一集用来评价一部剧的上限。

就拿《权力的游戏》举例子。我经常回顾第一季第一集,觉得实在是神作中的神作,因为第一集其实就把雪诺的身世,狼家鹿家狮子家龙家的权力与爱恨纠葛写清楚了,甚至你看以后的剧情时,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第一集就告诉你了。

但是随着包袱,线索,人物越来越多,后期随着电视剧制作周期,经费,演员等原因,尤其是美剧这种动不动持续数年的大工程,收线也越来越难。

其实就连《权力的游戏》原著《冰与火之歌》小说也在难产中,因为布的线索实在太多太多了,每交代一笔都是巨大的工作量,所以就被马胖子憋成“有生之年”系列了。电视剧刚结束的第七季被诟病太多,就是因为收线太简单粗暴,但想想后期电视剧制作的压力,似乎也没太好的办法。

《白夜追凶》肯定是开了个好头的。

第一集就借助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案子不疾不徐的把主要人物角色,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交代的干净利落。

比如有个细节,关宏峰接了个电话,周巡在旁边假装不经意地看,关敏锐地注意到了周,就把手机丢给他说哥们你不放心看看就是了,周大大咧咧的说对你我还不放心么,但还是装着不在意地看了眼关的手机,这个镜头基本就把两个人的性格,关系交代清楚了,而且观众必然期待两个人在今后的对手戏,同时因为电话是弟弟打的,之后又顺利成章地引出了弟弟的出场。

可能是直男癌的判断:今秋《那年花开》和《白夜追凶》谁更好?

这就是教科书式的镜头的价值。包括那个著名的长镜,整个第一集充满了这种精心设计过的没有一丝一号浪费的镜头,所以为什么大家的口碑一致说这是良心剧,而这部剧直到今天第一季的32季快播完,口碑都还没崩,还不断有新观众被口碑吸引来入坑,说明下限本身就是高的,当然至于上限如何,还得等整部剧播完再说,就像前面说的,布线容易收线难。

很多评论包括导演自己也说,双子兄弟身份互换是个非常新鲜的设定,当然如果仅仅是新鲜,那在价值上还算不上创新,关键在于这个设定为电影同时增加了几层价值:

第一当然有利于演员发挥演技。

潘粤明一个人演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这个好像不新鲜,但是弟弟要模仿哥哥,要在剧里骗过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爱人,还要在剧外让观众知道哥哥是哥哥,弟弟是弟弟,这个就非常考验演技了,甚至可以说,只要演员能hold住这个设定,这个剧都算成功了,因为之前没人这么演过。

第二,把故事维度扩展到了局中局的层面。

其实本来办案二人组亦敌亦友,甚至相互猜忌的设定也不算新鲜,但是引入了和哥哥身份互换的弟弟后,就至少构建出了三组人物关系和冲突,哥哥弟弟、弟弟周队、哥哥周队,各组之间还都是相互影响的连锁关系,这样剧情的张力就成几何级扩充,而这还只是三个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

第三,增加了一个关于“成长”的价值点。

我们说人人都爱超级英雄,但太完美的超级英雄有个问题,缺乏成长性,所以如果是单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一般要给英雄制造一些缺陷,比如蝙蝠侠有精神问题,就连超人都对某种物质有过敏反应。

《白夜追凶》里的哥哥在设定上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破案高手,从破案本身已经缺乏成长空间了,那观众会看得无聊的,但弟弟冒充哥哥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可以看到弟弟在冒充哥哥的同时也在学习和成长,这不但丰富了犯罪题材的故事性,也照顾了大众对电视剧的基础需求。

可能是直男癌的判断:今秋《那年花开》和《白夜追凶》谁更好?

所以说其实《白夜追凶》在口碑上的持续性上比《那年花开》要好得多,并不只是因为题材讨巧。

我国的犯罪题材水准其实一直很稳定,包括大银幕上的《烈日灼心》、《心迷宫》这些,不是把刑侦犯罪基本功课做好,剧就一定能火,关键还是给观众看人本身的一些基本命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冲突,个体面对外力的反应与成长,而且在表达上有创新性,在故事维度上更多元,最后还要和破案本身浑然一体,这是一部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内在的血肉。

至于这些年那些华丽的大玛丽苏,剧组肯花大钱请流量担当,肯花大钱做道具布景(那些抠图的流量局被排除此列),偏偏就在人设、故事上高度偷懒,搞到现在都还脱离不了当年琼瑶的基本路线,最终搞的屏幕闪的电视剧像画皮,观众看来看去都是一个东西,当然不行。

人到中年潘粤明

因为潘粤明被写的也实在太多了,最后简单说几句收尾:

导演说《白夜追凶》的豆瓣高分有大半估计是冲着潘粤明,这话可能真不是客气。我觉得潘粤明有点像吴京,他们都是那种年轻的时候你说帅也帅,但真帅不到流量担当那个级别,演小鲜肉吧,差一些,演大叔吧,又轻佻了,这种演员没办法,只能尝尽苦辣酸甜,沉沉浮浮,到了一定年纪,气质上来了,再碰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才会火。所以潘这次红了本身也有迹可循。

真正看不太懂的是孙俪。

可能是直男癌的判断:今秋《那年花开》和《白夜追凶》谁更好?

孙俪在电视剧领域起点很高,《甄嬛传》后感觉基本奠定了电视剧江湖一姐位置,这个级别的演员本身应该对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看到她也有跑去大银幕尝试,可惜拍了几部烂片,如今似乎回到电视屏幕专心假设大女主人设,作为演员应该比我清楚,标签化后对自己并不好,所以也希望她在《那年花开》后能有更多突破自己戏路和人设的作品。

同样的期待也给潘粤明,拍完《白夜追凶》后,他应该可能也面对这样的问题:是一个人设吃到死赶紧变现?还是继续尝试多种戏路,走口碑人生?

可能是直男癌的判断:今秋《那年花开》和《白夜追凶》谁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