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我那節儉的母親

張寧靜

母親在走完88個人生歷程後永遠的離我們而去了,他們那一代人經歷了戰亂年代,又經歷了三年大饑荒時期,躲過戰亂,吃過苦受過罪,知道什麼是甜什麼是苦,什麼是幸福,是真正把日子當成日子過的人。

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確很有一套,很會過日子。任何點點滴滴的浪費也過不了她心裡那個坎。母親不是把勤儉節約掛在嘴上而是當成一種生活習慣。

縱觀母親一生的生活原則:本著物盡其用,從不浪費一點水,一滴油,一粒米。母親常給我們講:居家過日子要學會節儉,浪費可恥。的確,在生活細節方面,我們做的遠不如母親。

在那三年饑荒時期,因我們兄弟姐妹多,所以都是大的退下來的衣服,母親細心的修補洗淨後讓小的穿,她精打細算,勤儉持家度過了非常困難時期。

母親一生住在老舊平房裡,改革開放後,生活好些了,兒女們給她添置了洗衣機;但她一般也捨不得用,仍堅持用搓衣板手洗。她嫌太廢水浪費電,她把每次洗完衣服的水放著等澄清後用來洗地和煤泥用;就連冬天用的熱水袋裡的水也用來洗手洗臉。我們每次回家她總是告誡我們說,生活中要學會節儉,別把洗衣機裡的水倒了,留作沖廁所用,而我們聽後總是感到內疚……

在省電方面,就更不用說了,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時天已經黑了,母親在炕上坐著,我順手把燈打開,而母親卻說:“天還不太黑,也不看報,也不做針線活,開燈太浪費。”我當時無語;過了一會,我跟母親說:“媽,你也到外面看一看,那些浪費的人吃一半扔一半,那才是浪費!”而母親卻說:“別人的事我管不著,而我就是不願那樣浪費,糟蹋東西,是造孽,想想那三年饑荒年代吧……”一時我沉默無語。

母親的話語我當然相信,她再有錢也不會浪費,吃過苦受過罪的母親已把節儉的觀念浸透到自己的血液裡了,要想改變是根本不可能的……

平時在路上,每撿到一個釘子一個螺釘都撿起來放到盆子裡,而我們需要時,她給找出來就派上了用場。母親把撿起來的紙板,塑料瓶整齊碼好,送到廢品回收站賣上幾塊錢。我曾問過我母親說:“那些紙板,塑料瓶也賣不上幾塊錢,別人會笑話。”母親沉思了一會說:“是不是我給你們丟人了?”我趕緊說“媽,你想到哪了,我是說你老了挺辛苦的。”母親笑了笑說:“現在生活好了,但不能忘本,富日子應當窮日子過,我知道節水節電撿紙板沒幾塊錢,但能省一點是一點,再說,浪費資源不可取。”

從母親“浪費資源”一詞中,讓我驚醒了。而母親這一代人,確實把勤儉節約,不浪費資源落實到了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行動中。

在母親擔任街道居委會秘書近30年期間,把國家給她的補助一點一點攢起,從不亂花。在日常生活中從不攀比。她經常給兒女們講:“要把勤儉節約養成一種習慣,勤儉也是一個人的美德。”她諄諄教導我們:“在生活中該花的錢一定要花,該節約的錢一定要節約,這才能過好日子。”

母親在晚年生病住院時,兒女們要給她出錢治病,而她卻說:“不用你們的錢,留著讓孩子們上學用,我平時節約的錢就是這時候用的。”母親自己把自己的後事全準備好了。最後在母親辭世時所攢的幾萬塊錢足夠安葬自己,令我們揮淚不止……

母親一生,用最好的消費觀和生活費過好自己最好的生活。她把節約成為一種生活的理念,當成一種美德。母親已經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作出了表率,有這樣的母親是我們的驕傲,這也是她老人家留給我們後人寶貴的財富。

我的母親

想給母親寫點文字的想法由來已久,斷斷續續總不成篇,又一個母親節到了,想起遠在老家的母親,彷彿又回到了遙遠的從前,看到了老媽短小精幹的身影。

我那節儉的母親

母親出生在一個相對還不窮的家庭,上面有五個哥哥,她是姥姥家中第一個女孩,於是備受姥爺和哥哥們寵愛,每次哪村有唱戲都徒步揹著去看,也隔不斷有肉吃,而到了奶奶家這邊之後待遇就直線下降,那個時候人沒有現在這麼膽大潑辣,嫁到外村缺這少那的也不敢說,普遍受拘束,都是大隊裡勞動,一年也沒幾個錢,在我們姐妹三出生之後日子就更加窘迫了,母親節衣縮食,精打細算,維繫著一家人的生計。

為了省錢,除了必要的開支外,基本都自己解決,織毛衣,繡花,打竹簾,還試著自己做衣服,把穿破的衣服拆了縫縫了拆,自己學會了做衣服,別人給孩子買了漂亮的裙子,然後她在買布料學著給我們做一個,而且設計許多配飾,比原版的更合理,更漂亮,包含毛衣的式樣,門簾花樣配色,別出心裁,每個看到的人都不禁稱讚,成了遠近聞名的巧婦。母親的用心鑽研體現在每個小事上,要不就不做,要不就要做好,前幾年流行勾花,就是用鉤針製成的飾品,買個鉤針反覆鑽研,勾出的花樣新穎,栩栩如生。各種廢棄的衣服,毛線到她手裡很快就能變成人見人愛的成品。

我那節儉的母親

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母親只能是擠時間,早上叫我的時候她已經幹了幾個小時的活,晚上白天不是下地就是做手工活,晚上還要納鞋底,我們回家就更忙碌了,忙著包餃子,做炸糕,窮盡腦汁讓我嚐到我喜歡的美食,而她的飲食卻很清淡,粗菜淡飯,能吃飽即可,晚飯經常不吃,也許這種生活方式很適合現在的養生方式,造就了她身體還不錯,腿腳也好。

小時候大都有一個來北京的夢想,於是我到北京後,第一個願望就是帶著母親去看看她心中的天安門,故宮、頤和園,清華北大,我也驚訝於她辛勤勞作帶給她的精神,在故宮逛6個小時還看著導遊冊遺憾的說錯過了好多。

我那節儉的母親

如果不是趕上了文化大革命,我覺得母親應該會有很好的前途,學啥鑽啥,60多歲了,趕上村裡組織老年人活動中心,經常去看別人演小品,唱秧歌,純屬娛樂,後來裡面缺人,拉她補缺,慢慢的開始學習唱秧歌,還買了一個老年影碟機,回家來天天練習,模仿,終於從一竅不通到現在有板有眼,還參加了縣級戲劇大賽,母親最讓我佩服的還是她的勇氣,從不怯場,拿起來就說就唱,不打磕巴,她認為,越到臺上的時候反而越輕鬆,表演的比平時還到位。

我的母親,是我的精神支柱,更是我的生活導師,每當孤獨無助的時候,給母親打個電話,我會覺得渾身充滿力量,每當彷徨迷茫的時候,母親給我堅定的力量,用時髦的話說,母親身上散發著滿滿的正能量,堅強,自信,不屈不撓。

我那節儉的母親

我想,“母愛”,多麼簡單的兩個字。它不需要多麼華麗的語言去描述,也不必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相反,它默默的存在,更多的體現在生活的瑣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一個孩子。在這屬於母親的節日,祝願天下所有的母親健康長壽,開心每一天!

母愛照亮人生路,說說那窯洞裡的獎狀

劉東昇

歲歲清明欲斷魂,朝朝寒食奔故邨。

家鄉的那孔老窯洞,很陳舊了。那是北方人祖輩賴以生存的極普通極普通的居室,她為母親遮擋了幾十年風霜雪雨,也營造了我兒時多少美麗的夢。如今人去房空,只有“鐵將軍”忠實地守護著它。清明時節,趕回故鄉為母親掃墓時,再次走進那孔塵封的已變得冷清的老窯洞,發現除了幾件老掉牙的傢什外,引人注目的算是牆上那兩張顏色已變得發黃的獎狀了……

那是在我剛參加工作不久,熱情滿懷,工作積極,成績突出,縣勞模會和單位“以資獎勵”的。屈指算來,距今已十幾個年頭了。當作一種歡樂和成功,自己很快把獎狀送回家鄉,想讓久病在床的母親共享歡樂。母親邊看邊撫摸,精神振奮,彷彿忘了折磨她多年的病痛,斷斷續續地說:“你進步娘高興,可不要驕傲。”“你遠離家鄉,一人在外,娘不放心,只有好好工作,堅持學習,不斷進步,娘才放心啊……”母親當時的喜悅之情,叮囑之聲,像昨天發生的一般。

一晃幾年又過去了,在那個人人爭著湧向商海淘金的年頭,我依舊固守在辦公室中,埋頭工作學習。儘管很少回家,也想象得到母親依然和疾病抗爭著,因為我知道母親是多麼想擺脫病魔,回到她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去。那一個冬季,我終於又抽了空回家看望母親,帶了滿滿一網兜水果、食品,還有藥。未得進門,便高聲喚“娘”!母親聽後答應一聲便知是兒回來了,從躺著的炕上努力往起坐。還未坐起,我已走進屋中了。母親高興地問長問短,都不知道該說啥。我走近炕頭,上了炕,跪著將躺著的母親慢慢往起扶。突然間,我發現母親衰老了許多:憔悴的面容、羸弱的身體、花白的頭髮……我鼻子一陣發酸,淚水奪眶而出,旅途的舟車之苦全忘,直覺得不能經常回家看望母親、膝下行孝,太對不住她老人家了……我還在想著,母親已呼來了一直盡心侍奉她的二弟妹,又是讓泡茶,又是安排做飯。邊喝茶我邊環視屋中,突然間看見那兩張多年前獲得的獎狀竟貼在了牆上。

“好早以前的事了,貼著幹嘛,讓別人笑話。”我說道。母親聽後,沉默了一會說:“是好幾年前的事了,可這是你辛勤工作換來的,沒人笑話。你不珍惜榮譽就會走下坡路。”“你給娘吃的、喝的,娘高興,可娘最高興的還是看到你取得成績啊!”聽了母親的話,我無言以對。母親那平淡而又充滿期望的話語,強烈撞擊著自己的心扉,激發了我奮發向上的力量。

然而,就在甲戌年盛夏,母親耐不住無情的病魔摧殘,永遠地走了,帶著對兒子的無限牽掛、無限期望永遠地走了。雖然自己又取得了一些成績,受到嘉獎,可母親卻再也看不到這一切了!我只恨自己平時不能堅持上進,多得榮譽,給母親生前多一些快慰。可我堅信,倘使母親九泉有知,一定會為兒所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高興吧!

看著牆上那些早已發黃的獎狀,手撫嶄新的榮譽證書和通過自學獲得的大學文憑,淚水再次奪眶而出,一切都太遲了……可朦朧中我彷彿又看到了母親那歡喜的神情,彷彿又聽到母親那細細的叮嚀……

如今,那兩張獎狀依舊貼在母親住過的那孔窯洞裡,雖然顏色更加陳舊了,可在我心中卻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了……

(本文原載天石百草園)

曾經,母親好說的一句話

  • 丁新民【日子過好了,也不要忘了回家來看看。】
  • 吳義【比咱強的千千萬,不如咱的萬萬千】
  • 趙彩萍【勤勞,勤儉持家】
  • 李光章【孩子忍一忍,讓一讓,吃虧人常在世】
  • 王永冬【黑日,俺黑想吃甚咧?來忙忙舉俺黑做跌!】
  • 陳思遠【丫頭趁熱喝吧】
  • 毛欽毅【咱不欺負別人,也別讓人家欺負了咱】
  • 邢秉帆【好好學習,走出平遙】
  • 燕子【俺孩們好了,我 就放心了。】
  • 楊益【要持之以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那將一事無成】
  • 常淑蓉【等到過年 賣了豬 咱們就有錢花了】
  • 郝定增【要爭口氣,不要像我們一樣沒出息】
  • 李茜茜 【照顧好自己,有事常給家裡打個電話】
  • 陰鳳嬌【吃好,不要怕花錢】
  • 宇寧【 奮鬥】
  • 韓大星【愛在外兜吃的好些,不用接記眷塞,曼曼互捻爸爸都好好的】
  • 郝棟鈺【媽從不願出了這小城,可杭州,媽肯定去】
  • 賈亞男【出門小心點】
  • 梁麗鏽【親情一旦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 雷雅【找男朋友不要多帥多高,只要他一心一意對你,媽媽就同意你們在一起】
  • 張燕鳳【你要永遠相信生活的美好】
  • 王傑【趕緊把秋褲穿上】
  • 楊培智【媽這輩子能再好好看看你們,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 鞏企賢【孩兒,想吃什麼,媽給你做】
  • 張娟【俺嘿不要供,現在不聽話,等以後了後悔得哇】
  • 郭穎鑫【想回就回來吧,媽媽永遠在家等著寶貝女兒】
  • 安明峰【咱們窮人家過年點人頭夠數就好】
  • 王曉晨【在媽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
  • 席曉俊【飢不飢?想吃甚媽給你們做去! 天冷了,多穿衣服】
  • 彭棟【出門在外,別捨不得花錢。在外面儘量不要跟人爭執,能忍則忍】
  • 張瓊【只要有時間 再大的痛苦都會淡化】
  • 董明吉【吃虧是福】
  • 李世營【俺來尋俺娘,等俺娘回來吃餃子(八旬老母思念她的母親)】
  • 劉鵬偉【別聽你爸的,聽媽的】
  • 閆鬆鬆【今年過年要把媳婦帶回來 】
  • 孟令怡【你自己看著辦吧】
  • 王晉勇【人窮不能志短】
  • 王女士【俺孩要爭口氣】
  • 王建國【不想學了回山上放羊去】
  • 霍靈變【長大了嫁了以後,一定要孝敬父母】
  • 溫立 【俺孩,吃吧,吃得飽飽地】
  • 薛碩【這錢你拿著花 這錢你留著花】
  • 盡惹飛絮【狗狗】
  • 王峰傑【孩子,來,媽媽揹你】
  • 雷佳【再過20年,媽媽就75了,你兒子也22了,我也算完成任務了】
  • 宋敬宜【不怕】
  • 程懷琴【不用掂記,我們沒事,沒啥】
  • 張彬楠【學習是一個戰勝自己的過程,你連自己都戰勝不了你還能幹什麼】
  • 樊金科【有仇要用恩解】
  • 趙霞【你吃吧,我不喜歡吃】
  • 張婧【你所有的任性固執都會被你的兒子給磨掉】
  • 師海瀟【兒啊,別擔心媽,你好好工作吧】
  • 任金麗【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 梁思瑜【早點睡吧】
  • 李祥鈺【孩子,我看天氣預報你那兒降溫了,你要多穿點】
  • 任利憲【兒子,飯熟了,快回來吃飯】
  • 閆永紅【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說話要有口止止】
  • 劉佳敏【以後有了老婆是不是就聽老婆的話了】
  • 霍俊秀【心寬天地大】
  • 喬文波【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要照顧好自己,男子漢不要哭,要長心】
  • 王宇晗【兒子,媽不愛吃肉,你吃吧】
  • 高雲芳【我們能陪你長大,能陪你到老嗎】
  • 劉騏琿【孩日好好學哇,不要學年(你)老子,一輩則在村日鬧地】
  • 姚炳弘【孩子,做人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好,你才會活的高興】
  • 張暉霞【做自己該做的,把一切交給時間吧】
  • 劉鵬偉【開心最重要】
  • 白楊【從今以後,我就不打你了,有些事情你要自己把握分寸,要知道該幹什】
  • 姚鬧鬧【早些起、才能趕在時間前頭】
  • 穆悅【只要你沒結婚,在我眼裡都是個孩子】
  • 趙沛【女孩子,要堅強一點】
  • 冀明媛【減肥?瘦成你棍棍 】
  • 紀重福【媽媽老了,走不動了】
  • 陳久平【販閒話,惹人罵 吃了別人的嘴軟,拿了別人的手短】
  • 雷曉圓【節約點,不要亂花錢】
  • 王維棟【養兒方知父母恩】
  • 李文浩【失敗是成功之母】
  • 趙學英【恩,媽媽知道,媽媽知道你努力了…慢慢調整】
  • 閆雪磊【你都這麼大了,想好了就去做吧】
  • 戴清林【好苗不愁長】
  • 董帥【媽回去了,過年早些日回來啊,媽給你做好吃的】
  • 高秉玉【有你我就不累了啊】
  • 高巧玲【十拍子 長大了也不用人操心】
  • 胡後【吃飯能不能快點 每次吃的又少又慢 再不吃就涼了】
  • 蔣亞莉【平安就好】
  • 李京紅【吃飽了嗎】
  • 蘆滿生【靠天天倒,靠己福添】
  • 張磊【不管走多遠,都別忘了咱是農村人】
  • 張月玲【多穿點,咳嗽起按住刮(刮痧)咧........】
  • 劉國華【一個人懶惰又不肯守信,一輩子都不招人待見】
  • 張勤光【居家過日子,勤儉節約好】
  • 張全成【給予再多的物質也無法填滿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 張曉毅【孩子,媽媽(麻麻)想你了】
  • 李卓朋【都說娶了媳婦忘了娘,這還沒去媳婦呢就把娘給忘了】
  • 喬永茂【沒事,沒事】
  • 渠儷【孩兒,隔幾天來看看媽媽,別亂花錢亂買吃的】
  • 田秀林【不要扔了她,我孩兒能活】
  • 王心紅【你回來吧,我養你。】
  • 王彩英【凍死俺狗女咧,快上炕暖暖】
  • 賈振華【回來嗎】
  • 毛毛【呢四壞咋陪社娟來滴】

榆社趙瑞講述自己母親的故事

看著電視劇《老爸當家》,母親哭了,因為感同身受,與其說是電視劇裡的情節感動了母親,不如說是母親在可憐自己的身世。儘管我一個勁安慰母親,不怕的,有我在,你老了我會管你的,可是母親還是哽咽不止,母親說,你這有兩個兒子了,到時候不是給這家看孩子就是給那家看,哪有時間管我啊!

母親這樣一說,我如夢初醒,是啊我雖然已成家立業了,六十多歲的母親還得撇下家裡來給我看孩子,等我到了母親的年紀,我又何嘗不會像母親一樣去看孫子呢。那我怎麼來照顧母親,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孤獨無依,不免心酸落淚。

母親的這一生心酸,勞累,沒有享過一天福。姥姥姥爺離婚的那一年,母親只有七歲,在現在的家庭,七歲的小姑娘是家裡的寶貝,多少人的寵愛。而母親已經是個大人了,姥爺懶惰掙不來工分,便把母親寄養在老姑家,老姑因為結婚多年沒有孩子便收養了母親。可在母親去老姑家的第二年,老姑便迎來了自己的兒子,從此母親便過上了傭人的日子。一個八歲的孩子,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被叫醒,背上玉米去碾面,回來還得把早飯做熟,洗了尿布,才能去上學,所以母親常常遲到,一開始經常挨老師訓。漸漸地,老師們知道了母親的情況後,允許母親幹完家裡的活再來。放了學回家後,又是做飯,餵豬,

老姑安排的活一件接一件,根本沒有做作業的時間,可聰明的母親成績依然不差。只是那個時代無論是上學還是找工作看的都不是成績,而是靠推薦,所以無緣上學的母親竭盡全力供我讀書。

我常常問母親,你是怎樣忍受那種寄人籬下的日子的,吃那麼多苦,你就沒哭過嗎?母親總是淡淡一笑,哭又能咋樣啊。簡簡單單一句話,詮釋了母親整個的童年,日復一日地勞作練就了母親一顆堅強的心。我常常為母親鳴不平,為此我曾經那麼地恨我的姥姥姥爺,可是在姥爺臨終的日子裡,依然只有母親在身旁伺候,在姥爺過世後,母親依然哭得那麼傷心。記得有一次陪母親給姥爺上墳,母親哭得肝腸寸斷,訴說著自己心裡的苦。我才知道原來母親的心裡這麼苦,藏著這麼多的事情,只是從不在我們跟前提起罷了,提起又能怎樣,可能她只有在給姥爺上墳的時候才能傾吐一下自己心中的苦和累。

姥姥雖然沒有撫養母親長大,直到二姨生病住院需要醫藥費,需要有人伺候,姥姥才去找姥爺,那時母親十八歲了,兒時的記憶尤其關於姥姥的模樣,母親早已模糊不清。那一次,母親第一次見了姥姥。小的時候,我總討厭姥姥,不讓母親給姥姥買東西。而今姥姥八十歲了,姥姥有八個子女,可姥姥就喜歡住我家,我總為母親打抱不平,姥姥又沒養你,你為何還對姥姥那麼好。母親總是笑笑說,姥姥畢竟也是自己的母親。我知道母親已經早已不再記恨姥姥姥爺了。

看著電視劇裡的孩子們都上班了,父親還每天早上做好飯了,叫起床都不起,母親說,現在的孩子可真不像話,說自己小的時候七八歲就撐起一個家了。我知道母親其實是很羨慕那種有父母疼愛的孩子。

結婚後母親以為自己找到了幸福,父親家裡只有父親一個孩子,爺爺又有工作,母親以為奶奶會把她當姑娘對待的。可沒有想到,奶奶是一個顧親不顧理的人。人們都說現在奶奶老糊塗了,其實奶奶一點都不糊塗,媽媽在家的時候,奶奶就不會做飯,什麼時候媽媽做好了,給奶奶端上。媽媽不在家了,奶奶還要給爸爸做好飯,等爸回來吃。

母親的日子是上有老,下有小,母親又最疼孩子們,正因為母親小時候沒有享受過母愛,所以她總想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給我們,也正因為這樣母親越來越勞累,而我們卻越來越依賴。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我才真正地體會母親的不易,也才能深刻理解母親對我們的疼愛。可是,我的母親卻為我們付出了一生,本是我們該回報母親的時候,而母親還要為我們照顧小孩。我從心底感謝母親,也愛我的母親,面對母親對自己年老,沒人伺候陪伴的恐懼,我卻無法讓母親安心,心裡不免心生愧疚。

是啊,母親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等母親垂垂老矣,我的孩子也結婚了,如果我的孩子也要我去照顧他的孩子,我又該如何取捨?如何讓養育我,陪伴我長大,供我讀書,讓我擁有好的生活條件,在我最艱難的時候伺候我月子,幫我帶孩子的母親吃一顆定心丸。儘管我肯定地說,母親只要有我在,我就會管你,會陪著你的,可是母親還是不相信。

寫著寫著我已淚流滿面,回憶母親所走過的路就像在看一部電視劇。

我們怕母親,更怕母親的雞毛撣子

史忠華

景和清明,是春節過後親朋之間的又一次短暫相聚。

祭奠完已故的親人,一家人坐在一起。暖暖的春陽灑在屋內,照著滿臉皺紋,滿頭銀髮的母親,佝僂的軀體、骨折的臂膀在述說母親年輕時生活的重負,遲鈍的眼神、語無倫次的表達昭示著母親肌體的衰老,母親那慈祥的笑容,彷彿飽經風霜的牡丹雖不漂亮,卻雍容華貴。陪著年邁的母親,話匣子如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點點溫情瀰漫心間。不知是誰說了句,“我最怕咱媽的雞毛撣子”……

於是,兒時經歷的一些事,一些物,本以為被時光塵封在記憶的深處,如發黴的種子,不會破土而出,但一經這個場景,這個畫面,這句話的了拔,就又一觸即發,閃著光亮從記憶的深處走來……

受雞毛撣子懲戒最多的莫過於我的哥哥了。哥哥也是因了村外的那條“三角溝”。由於氣候變遷,特殊的地貌,三面高聳的黃泥土經暴雨的沖刷,逐漸使的三面高、中間低,形狀像個三角形,故名三角溝。每當夏季暴雨來臨,三角溝裡就漲滿了水,溝深、水寬,溝底堆積著很深的淤泥,河面長滿茂密的蒲草。

這條溝是孩子們避暑的天堂,也是吞噬孩子們生命的地獄。因而也成了家長們的痛。每每一到夏天,家長們會不厭其煩的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要到溝附近割草、玩耍,更不能下溝游泳……

家庭的窮困,使十一歲的哥哥過早分擔了家裡的重擔。每當放學之餘,哥哥就會拎起籮筐割草、捉昆蟲,用來餵養家裡飼養的豬、羊、雞、兔等家畜來貼補家用。哥哥生性頑皮,聰明好學,上樹掏鳥,下水摸魚,冬天活躍在封凍的冰面,夏天暢遊在河草滿沿的水裡。 一次,正在三角溝遊的盡興,恰巧被在附近田裡勞動的父親撞見,父親把哥哥的衣服偷偷收起,等哥哥滿心歡喜的游完,上岸找衣服穿,父親才出現,父親狠狠的罵了哥哥,打了哥哥,哥哥再三向父親表態,下不為例,並一再央求父親不要告訴母親。父親也信守諾言,哥哥變得比以往更聽話、更勤快,放學回來,不是割草、拾柴,就是照看弟弟妹妹。

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來說,酷熱的夏季,很難抵禦清涼河水的誘惑。多少次,哥哥偷偷的享受著河水帶給他的歡愉,帶給他的清涼,帶給他的爽快,使負重的肩膀得以愜意的放鬆。一天,鄰居過來告訴母親:你兒子那泳遊的,一會兒仰著、一會兒趴著,一個猛子扎到溝裡,一口氣能遊好幾十米……母親沒聽完,拿起雞毛撣子,發瘋似的向三角溝跑去,可溝裡風平浪靜,沒有哥哥的蹤影。當母親拖著沉重的腳步到家時,哥哥早已把割好的草晾開,弓著瘦弱的身體正在劈做飯的柴火。母親提起雞毛撣子,手握有雞毛的一頭,狠狠的向哥哥的背抽去,“叫你不長記性,叫你再遊,前兩天虎子因游泳還在醫院躺著呢……”一下一下,噼噼啪啪,那打的真是天昏地暗,哥哥身上泛起紅一條、白一條的稜,從此,哥哥嗜水的習性有所收斂。

在哥姐的記憶裡,一直以來,我們家居無定所,用母親的話說是“鴿子竄房簷”。先後搬家4次,直到 60 年代初,父母才用200元錢置換了5間平房。5間房坐落在一個大院裡,大院分為裡外院,裡院是四合大梯院,青磚鋪地,雕樑畫棟,住著家境贏實的一個大家族,當然也是這個大院的主人。外院空曠,院子中間一個大的菜園用磚圈著,將院分為南北兩半,我家就住在5間正房。每到夏季,園子經由主人的打理,五彩繽紛,鮮紅的西紅柿,翠綠的黃瓜,外紅內白的水蘿蔔很是叫人垂涎欲滴,母親看到我們的饞相,老早就給我們打預防針,“別人家的東西不準吃,否則別怪雞毛撣子”……

緊挨我家屋簷,長著一棵棗樹,高大而繁茂,盤曲纏綿的枝條呼壓壓覆蓋頭頂。秋天,樹上的一顆顆紅棗,像一個個小小的紅燈籠,擠滿了枝頭,經風一吹,紅棗更像頑皮的孩子眨動眼睛。在那個以玉米、高粱為主的年代,年僅5歲的弟弟更是受不了紅棗的挑逗,趁人不備,偷偷的摘下一顆塞到嘴裡,漸漸的,膽子越來越大,粗心的母親沒有發現,倒是被在南方住著的嬸子察覺了:哎!你兒子偷吃我家的棗呢!生性要強的母親,好像是被人照臉扇了一巴掌,好響好疼,忙給人家陪不是。中午趁我們都放學回家,母親拿著雞毛撣子,讓我們站成一行,問誰吃了院裡的棗。起先誰也不吭聲,母親掄起撣子挨個的打,最小的弟弟哭的最兇,最後,年長几歲的二哥攬在了他身上。這下母親打的更有勁了,“早就告你們不是自己家的東西不能拿,不能吃,不吃就餓死你們了?怎麼這樣不爭氣,讓你們記吃不記打……”,一聲聲雞毛撣子的抽打下,傳來了我們苦苦哀求的聲音,從此,我們做到了對不是自己的東西視而不見。

我們怕母親,更怕母親的雞毛撣子。有幾次,乘母親不在家,偷偷的把撣子拿出來,用石塊磨掉這個85釐米長,拇指粗,具有彈性、韌性的竹棍製成的撣子上綁雞毛的麻繩,再把沒有雞毛的一頭用刀劃痕,希望儘早壞掉。可每年過年,家裡準要殺一個大公雞,公雞的羽毛五顏六色,被父親一根根整理好,母親搓好麻繩,化好臭膠,父親嫻熟的手,上下翻飛,不到一小時功夫,一個新撣子又在父親手裡誕生了。舊的還沒扔掉,新的已又備下,唉!討厭的父母!可惡的撣子!

又一個夏季,院裡的嬸子又來告狀了。你家四小子在農技站外面啃別人扔掉的西瓜皮了……話音未落,弟弟夥同一幫與他年齡彷彿的孩子跑回來了,臉是大花臉,身上還有啃瓜皮留下的痕跡,母親舉著雞毛撣子,弟弟邊哭邊嘟噥著:媽媽我不是偷的,是他們不要了扔的。說實話,70年代初的農村,哪有西瓜吃,又有幾家買的起西瓜?深夜醒來,我看到母親在看弟弟屁股上的撣子印,邊看邊摸眼淚,嘴裡喃喃的說:“兒子,媽知道你不是偷,是爹媽沒本事,沒錢,給你們買不起西瓜”……

那一幕,讓我讀懂了母親,讀懂了母親的雞毛撣子。

母親是一個地道的農家婦女,大字不識,深知沒有文化的苦頭。因此,對子女的學習非常重視。六六年大串聯,學校已不能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諾大的校園,只有兩個學生,其中就有哥哥。母親說,只要學校開的,你們就必須上學。

母親對我們的學習,賞罰分明,恩威並重。一年兩次的大考,我們既希望又害怕。有幾次,我們還在讀書的兄妹四人齊刷刷考了班裡的第一,拿著滿分的考卷讓母親看,母親看到鮮紅的100分,眼裡含著喜悅的淚水,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給我們每人獎勵了二個煮雞蛋。要知道,對於盯著雞屁股過日子,換取針頭線腦、柴米油鹽的莊戶人來說,那是需要勇氣的。

可能母親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人才吧。如果考不進班裡的前三名,一定會遭到雞毛撣子的責罰。說來也怪,三弟腦瓜聰明,但粗心大意,不肯下功,就是多次經受了雞毛撣子的洗禮,才成為我們村恢復高考後考進學校的第三個大學生。因了母親,也因了撣子,我們兄妹先後考上了學校,跳出了農門,遠離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不能說光宗耀祖,但也足以使父母臉上有光。

以至於後來,當第一個媳婦要娶進家門時,母親依然拿著她那象徵權威的撣子,威嚴的坐在方桌旁的椅子上,對三個女兒說:“女兒女兒,閉的嘴兒,只能添錢不能添言”。言外之意,嫂子進門,作為小姑子,不可摻和家裡的事,不能在家說三道四,製造矛盾。大嫂如今進門40年了,最小的弟媳進門也18年了,姑嫂之間沒有發生過口角,一家人母慈子孝,謙恭禮讓,一家有難,大家支援,家庭和睦,羨煞四鄰。

以至於後來,在我們人生的每個節點,母親依然拿著她那象徵權威的撣子,威嚴的坐在方桌旁的椅子上,用樸實的語言告誡我們:“出去後要多幹少說,寧讓身體受苦,不要讓臉受苦”;“力氣是奴才,用了還回來”。特別是對從政的兒子們更是時時警醒:“寧看家盜挨批鬥,不要看家盜吃東西”。每當電視上有高官貪腐的案例時,母親就會拔通他們的電話,要他們引以為戒。哥哥在主政縣裡工作的十年間,舊城改造,耗資巨大,家人沒有靠權勢攬過一分錢的工程。兩個弟弟雖然職務也是副處級,但也沒違規給家人帶來任何好處。是母親讓我們懂得了知足,明白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靠工資生活,雖然清平,但吃的香,睡的穩。

雞毛撣子,是母親的治家法寶,使簡陋寒酸的家變得整潔、敞亮,變得富裕、強大;也把我們兄妹身上的“灰塵”清理的乾淨、徹底。因了雞毛撣子的鞭策,使我們插上了飛翔的翅膀,雖飛的不夠高,但我們看到了家鄉以外的藍天,雖走的不夠遠,但欣賞到了沿途的風景,領略到了詩意和遠方!

父親,母親

閆福愛

父親長得高大結實,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家裡幹活到隊裡勞動,父親肯定是幹最重的。幹活不惜力,不耍滑,所以自然是村裡最最實在的人,哪怕遇到不公道的評價,也不會硬去和人理論,總是用自己實在的人格,寬闊的胸懷去化解。父親性格好,能容人,自然身體好,好像在我的記憶中從沒感冒過。一生過得滿足,可能和娶了母親有關吧。

母親思維敏捷,幹練,明理,做事有條不紊,能稱得上是女強人,在大家族中,不論大事小情母親總是走在最前面,“力氣是奴才,用了還會來”母親常常這樣說。鄰居家有事,也就成了自家的事,在幾十年的互幫互助中,早把鄰里叔伯大娘當做了她自己的兄弟姐妹。早些年,村裡的醋要自己釀造,靠兩條手臂攪醋糠是個體力活,可能也稍有點技術含量,母親總是早早起床,挨門去攪,一早晨可能要完成三四家的任務吧。“咱得記得人家的好”,“在我從樹上摔下來不能動彈時,全是你這些嬸嬸大娘管的”,“只要咱能做的,多做點怕啥!”母親常是這樣教育我們。在地處偏遠,醫療匱乏的小山村裡,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母親還成了義務接生員,全村經她手接生的孩子少也有三四十個吧,而從不接受任何禮物,就連人家的飯也沒吃過。就是後來搬遷到另一個村後,年近七十的母親還給人接生,期間沒出過任何差錯。母親是聰慧的,也是最最善良的。

父親和母親相差九歲,父親平時言語不多,但關鍵時候還是父親拿主意,母親從裡到外操勞不少,但事情的決斷上特別尊重父親。三姐三歲時,因為叔伯二姑沒有孩子,而姑嫂之間相處又親近,所以二姑就收養了三姐,事後,這件事成了他們一生的痛。三姐沒有感受到像在家一樣的親情,……在我出生一個月時,父親突然腿疼生病住院,已是四十多歲的母親內外焦悴時,想把我送給沒女兒的五姨,五姨滿心歡喜拿著小被子去了我家時,出院回家的父親卻說,“自己養吧,不能再讓我心痛一次”。成年後的我才慢慢體會到父親那份厚重的愛。

因為兄妹七個中,從老大到老五都是女孩,家裡的體力活自然沒人頂替,但父親從沒任何抱怨。早晨,早早起床,要到兩裡多的東溝挑水,或是摸黑去山上砍柴,大冬天裡父親常是穿著秋衣,擔子上搭著棉襖,流著汗回到家裡,在條件那麼艱苦的時候,父親從沒讓我們缺過水,少過柴,總是用自己厚實的肩膀努力給家人創造溫暖日子。

母親,是家裡最心疼父親的人,在當時糧食短缺的年代,家裡常吃連湯麵,(麵條用的面多)我家的湯飯總是越吃越稠,姊妹們都是多喝湯,少吃麵,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疼愛父親,而這一切都是母親悄悄灌輸的。多年後,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回家總是記得父親愛吃什麼,應該買什麼,而對於母親好像不知道喜歡吃什麼。

作為男人,父親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吃苦,耐勞,來自心底裡的父親——就是一座山,他所給予我們的是大山一樣的愛。七個孩子沒有一個不牽掛的。我們一回到家總會督促母親給我們帶東西,就是年近90歲時,我晚上出院裡上廁所,父親也要照例站在院裡咳嗽幾聲給我壯膽。

母親勤勞持家,有限的資源總能發揮到極致。被褥再舊,棉花再爛,也要做個平整,就是衣服破了補個補丁,也必須針腳細密,補的好看,即使是生活在土窯土炕裡,也得擦抹打掃的乾淨整齊。母親做事不僅幹練,而且精緻,常會把平淡的日子過出色彩,過年的燉雞、燉魚,燉豬肉,春天的穀粉,蕎麵粉,母親做的是最好吃的。姐妹們只知道好吃,但誰也沒學會。所以父親常和我們唸叨的是“我們這個家全憑你媽了!”。

相濡以沫、彼此珍惜的夫妻是幸福的。共同走過的年代越久,親情越濃。父親不善言談,但和母親在一起時就總有說不完的話。由於地裡的活比較繁重,父親常常是累得躺倒就不想起,也就養成了母親一切全包的習慣,擦背、洗腳、剪指甲,這些基本都是母親去做。後來,子女們也效仿著母親去做,只要有空,總要給父親收拾乾淨。

父親和母親一生日子過得雖不富裕,但我能感覺到他們之間的幸福,彼此呵護,共同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母親離世後,父親感覺心被掏空了似的,整天流淚,第二年也離開了我們。

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父母用言行傳承給了我們——有愛的地方就是最溫暖的地方。

娘,娘,上西南……

張瑞平

娘,又到一年清明節了。這幾年,每到清明節的時候,女兒都會特別懷念您。此時此刻,女兒正深深地想著您!

娘,今年我照例給您剪了“旗子”,買了紙錢,疊了元寶,還買了被褥、衣物、飾品。有一把剪子,女兒覺得娘定會喜歡,因為娘留給女兒的印象就是手特別巧,善於裁剪揉捏。我託二哥捎去,替我把“旗子”插在您的墳頭,燒了那些“錢”、“元寶”和衣物等。

娘,您活著的時候,我只是怕您,躲著您,遠離您。直到您去世了,我都沒有真正好好地從您的角度想想您。總覺得從沒記得您抱過我一次,有的只是那一幕幕令人恐懼的往事。有好多年,每當我羨慕地看著同齡人那溫暖而體貼的孃親時,心裡都會生出怨言:娘,您既然不親我,不管我,生出我來做什麼?就是為了讓我一點點地體會那艱難痛苦的成長過程嗎?直到您去世,我都不明白為什麼要為您痛哭!

但是,隨著女兒不斷成長、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養孩子、給人講道理,又清楚了一些事,女兒才慢慢了解您、體惻到您的難處。這幾年,女兒常常不由地回想您的昨日,想象您從小成長得也是多麼不易,您心裡是如何一點一點地積累了太多的心事,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憂思過重而終致崩潰的。在那漫漫的長夜裡,您傷心過多少回?失眠過多少回?掙扎過多少回?絕望過多少回?哭過多少?流過多少淚?女兒只要想到這些,又情何以堪!娘,女兒開始心疼您了。

娘,女兒經常想,假如您健健康康的,女兒一定會比現在更出色!因為女兒知道,娘很優秀,是您遺傳給了我優秀的基因。

娘,您知道嗎?很小的時候,我遠遠地看過您剪的一個坐在凳子上的小女孩,舉著雙手,扎著兩條馬尾,眼睛、鼻子、嘴巴,都被您用大而笨重的剪子掏挖出小孔,處理得精巧別緻,活靈活現。等您把小人拿走不再理那剪剩下的鏤空廢紙後,女兒偷偷地取來那廢紙,保留下來,仔細端詳著剪空的紙樣,用心琢磨著,自己動手試著,一遍又一遍,硬是學會了剪那小人。

娘,是您教會了我剪小人。後來,我漸漸喜歡上了剪紙,自己剪個“喜”字,清明節的“旗子”啥的,一看就會。雖然不能剪得像娘一樣很精緻,但是娘,您是我的啟蒙老師。

娘,從親人和您那一代的許多人口中,我知道了您是村裡有名的“巧媳婦”。我還記得那次父親讓您做那面藝——“七蓮八壽”。您開始還做成幾個,皺巴巴的一塊麵被您用剪子、梳子、筷子和一雙手左拿右捏,幾下子就變出“蓮花”和“壽桃”的樣子,真逼真!後來,您就亂做開了。您捏出一個盪鞦韆的孩子來,那幅圖案我喜歡極了,一輩子也忘不了:鞦韆繩子是把一團面搓得細長均勻,隔一段扭巴幾下面,用筷子夾出一個花樣,再另外用一點點的扭成各種花樣的面加以裝飾,一條碎花滿滿的“花繩”就誕生了。繩子上坐著一個小男孩,被您擺放成盪鞦韆的姿態。男孩像舊時年畫上報春的福娃娃,頭髮、五官、項鍊、手鐲、肚兜、指甲、肉手胖腳丫等都有呈現。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福娃娃還長著個“小雞雞”,就像幼小孩子的小雞雞一樣真實可愛。我偷偷想,等您不注意了,定要摸摸那羞羞的“小雞雞”。娘,我在上初中語文課本中《核舟記》那課時,常常能想起您的這件“藝術品”,我認為它是可以跟文中那件藝術品“核舟”相媲美的呢。

春節過後有個“添倉”節,您用蕎麵捏了許許多多的“燈框”,大小不一,姿態百出。記得娘捏了一個造型,活潑的小人手連手圍住一盞燈,人數正好是我家人的六口。您還捏成老漢或者老婆的“看米老婆(漢)”抱燈,表情笑逐顏開地。還有“牛槽燈”、貓燈等,不同含義配不同的姿態,娘都會拿捏。爹在每一個燈框裡面倒進些許麻油,放進去您用麻紙手搓的“捻子”,通通點燃,於是一盞盞千姿百態的蕎麵油燈閃亮登場了。爹把它們一個個置於炕頭、糧囤、水缸、甕旮旯、窗臺、房門、廁所等每一個角角落落,盞盞幽黃的燈光從深淺大小不一的甕裡、每一個平臺、每一個角落發出光來,每個屋子被映照得光影綽綽。父親又在幾處有講究的地方燃起香燭,只見燈盞四布,滿屋生輝,香味撲鼻,煙霧嫋嫋,人行其中,彷彿遊走在一個亦真亦幻而又頗有幾分壯觀的世界。您還剪了拿簸箕簸東西的小姑娘。最神奇的是那簸箕是立體活動的。把那小姑娘固定在窗玻璃上,人拿著“電石燈”在窗玻璃外一上一下地晃動,窗玻璃內小姑娘胯部的簸箕便隨著燈光一上一下地顛簸,好像小姑娘正在簸東西,動態十足,活靈活現,引得遠近鄰居大人小孩都來觀望。

娘,我還記得您給村裡剛出生的孩子做的“護頭”,滿滿一圈的扎花繡花,五顏六色,珠光寶氣,漂亮精緻極了。還有您用絲綢面料做的老虎面孔的“風帽”……

娘,這一件件“藝術品”回想起來,精湛的工藝令人歎服,我的娘是一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呀!難怪二哥說“要是咱娘活著,王家大院(我們縣的景點)的剪紙藝術品輪不上別人的擺上場”。

娘,正是因為您的心靈手巧,所以有了大哥從小對藝術的熱愛追求,會拉二胡會吹喇叭;有了二哥能捏出最好看的餃子,能擀出最圓最薄的豆麵;有了大姐能納出最好看的鞋墊花邊,把家收拾得條理乾淨;有了二姐拿起筆來就會給鞋墊畫“花樣”,也會扎出出眾的花樣;有了我雖然一直上學,但也是能縫會繡,削麵扒面不用學,拿起刀來就能做,閒暇之餘還唱呀寫呀,都出自一個“內秀靈氣”。娘,這都是您身上的優點呀!娘,您雖然離孩兒們走了,但您把最優秀的基因留給了我們。

娘,可惜您沒活到今天。娘呀娘,您知道麼,您的小女兒做夢都想著,能像所有做女兒的那樣,領著您出這家商店,進那家場子;試試這上衣,摸摸那褲子;說這件的長,道那件的短,挑您喜歡的面料、花色、樣式,為您買幾身衣服,叫您穿著女兒給您買的衣服,喜滋滋地到處顯擺:“這是俺家三閨女買的……”可是,這一切,只能在清明節時燒給您了!

娘,一生命苦的娘,您在九泉之下收到女兒為您送去的衣服麼?收到女兒為您送去的大把的錢麼?收到那些首飾項鍊麼?收到那把剪刀麼?

娘,女兒祈禱您在另一個世界不再受苦,做您喜歡做的事,做著您喜歡的事能笑出來,笑出來再把您的話帶出來,再帶出來您多多的話,使您不再自閉,把話匣子打開,把心胸打開,開開朗朗、快快樂樂地過日子!

娘,女兒我今天大悟到您的苦,心疼您,您也算有福了。而今您與女兒陰陽兩隔,但娘與兒的心永遠相通。娘,今方咱把所有的委屈哭盡,淚水流盡,以後不再回首往事,快樂前行,好麼!

娘,您聽,兒在吶喊,兒在用《紅高粱》中的民謠為您送去祝願:

娘——娘 ,上西南

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

娘——娘 ,上西南

騮騮的駿馬,足足的盤纏

娘——娘 ,上西南

你甜處安身,你苦處化錢

娘——娘,上西南

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

娘——娘 ,上西南

騮騮的駿馬,足足的盤纏

娘——娘 ,上西南

你甜處安身,你苦處化錢

……

娘,兒也聽到您的回聲了!兒也聽孃的話,兒會替娘說盡沒說的話,替娘展盡沒笑的顏,替娘享盡沒享的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