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當年的三株口服液為何現如今銷聲匿跡?

歲月的保養師


“三株口服液”真是一個充滿回憶色彩的名字,我記得三株口服液最火的時候是1996年前後。我感覺那個時候“三株口服液”簡直就是包治百病的超級神藥,我一個體弱的遠房表弟在喝,我頭疼的奶奶也要喝,甚至頭部受傷的爸爸也被我爺爺建議喝“三株口服液”。

打開電視縣級市級省級電視臺全是“三株口服液”,關了電視機走在農村的大街上,電線杆和土牆上甚至豬圈上寫的也是“三株口服液”,用鋪天蓋地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到現在我都沒有見識過把廣告做到如此境界的商品。那個年代,開談不說“三株口服液”你都落伍了,連我只會寫自己名字的爺爺都對“三株口服液”頂禮膜拜,在他心中“三株口服液”就是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靈丹妙藥,只是他身體健康,也沒有錢買來天天喝著防病。那時候,喝“三株口服液”真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徵啊!

“三株口服液”火了之後,我記得還出現了“五株王口服液”、“六株王口服液”甚至“萬株王口服液”,老百姓甚至認為五株比三株多了兩株,就開始買五株王,想想都感覺很好笑,哈哈。現在看來,當年的“三株口服液”火透了半邊天,主要就是那時候群眾對保健品的認知缺失,再加上當時的法律法規缺失,尤其是對廣告行為的限制存在漏洞,當年那種廣告行為明顯違法,就是將保健品說成了包治百病的藥品,嚴重誤導消費者。隨著群眾對保健品本質的逐漸認識,這樣的套路很快就失效了,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當時記得還有中華鱉精、北大富硒康,還有近些年的腦白金等,基本上都是沿襲了“三株口服液”的套路,就是狠砸廣告的保健品,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已。您認為如何評價“三株口服液”現象,歡迎討論,敬請您關注我,謝謝!


心懷17


見到這個題目,還真忍不住進來了。在我幾歲的時候,三株口服液可以算是火爆一時的“神藥”,好像跟它旗鼓相當的,還有個叫做“哈慈五行針”的東西。但相對而言,我對三株口服液的印象最深,因為當年父母給外婆買過,而且是滿懷希望買的,只是效果稀疏平常。

除了在電視和廣播中大肆宣傳外,這個產品還印發了大量的傳單,並僱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發放。對此,我記憶猶新,因為我當時年紀小,經常偷偷跟在後面把傳單一張張撿回來。當時對保健品的宣傳比較放任,沒有像現在這麼規範,所以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三株口服液在短短兩三年內成了家喻戶曉的產品。

由於它宣傳的很神奇,許多患有老年病和慢性病的家庭,都會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購買。至於它的價格,我記不清了,但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父母買了幾盒三株口服液,父親騎著大二八自行車,我坐前面,母親坐後面,跑了十好幾里路去給外婆送去。當時,連我都覺得,外婆吃了這個“藥”,病很快就會好了。

但是,同現在許多保健品一樣,它的實際效果並沒有宣傳地那麼神奇,甚至於跟喝了點飲料沒什麼區別。據說,後來還惹上了官司,有病人喝了之後患上了高蛋白過敏症,於是該企業被告上了法庭。不管具體原因如何,我個人覺得,實際效果不理想,是一個產品走向衰落的終極原因。

基於童年時對三株口服液的印象,我現在對任何保健品都報著排斥的態度。在此,也提醒大家,要想獲得健康,還是需要平時注意飲食健康和作息規律,加強體育鍛煉,一旦有了疾病,要第一時間去醫院檢查治療,切不可相信保健品的虛假宣傳和嘗試各種民間偏方。恕我直言,在健康面前,最大的兩個騙子,就是保健品和偏方。


史海爛柯人


三株口服液真是時代的產物啊,想當年到處是三株口服液的廣告,特別是農村的牆上全部刷的是三株口服液的標語。看到標題就想起來當年的景象。你有沒有感觸?

估計看這個標題的人都是40左右的人了。我當年也剛上小學,整天三株口服液的廣告,而且巨貴,48元一支。一盒480元,十天的量,那時候農村人均年收入不過幾百元。是不是?可見是不是天價產品。我在城裡工作的哥哥,花了四個月的工資,買了一盒給母親。母親拿著根本捨不得喝,村裡人都羨慕。

就這樣的產品,創造了很多第一,單一保健品年銷售80億,到現在還沒人打破。厲不厲害?那個時代人們還很單純,對於這介於藥和保健品之間的產品根本沒有意識。忽然來了這樣的,不是藥但是治病還沒有副作用,還不用醫生看病,反正就是神藥,啥都治的產品。加上廣告和企業宣傳,成了那個年代最流行的健康消費品。人們消費除了跟風外很多人的心態是炫耀。至於是否治病很多人不關心了。

至於倒閉是必然的了,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自然會消失,對不對?咱們先從觀念說起吧,現在如果讓你去消費,你會很理性。所以那種產品不可能走到現在。是不是?

還有個原因也是樹大招風了,當年的三株口服液的創始人吳炳新一直宣傳自己加公司品牌,非常像現在的互聯網大佬的宣傳手法。有沒有道理?吳炳新的提高形象,提高情懷的手法雖然確實促進了產品和企業的增長,同時也積下很多各種不滿的氣息。這是真正的樹大招風,理不理解?也埋下了早晚倒閉的導火索。

當然這所有的積累終於遇到了壓倒巨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消費者,湖南常德的老船工陳伯順,身患尿毒症已經是晚期絕症了,購買了十盒三株口服液,結果可想而知,喝完還是去世了。家人悲憤之餘把三株口服液告上了常德法院。本來是一件小事,法院也遲遲未判,吳炳新本以為沒啥事,這樣的事情以前也有過,都可以解釋為不是本產品導致的,不了了之。

案子一直拖到第二年年底,常德中級法院忽然將三株口服液的產品送到了中國藥品生物制口檢定所檢定,結果顯示未檢出雙歧桿菌等活菌,反而豚鼠過敏試驗為陽性,陳老漢全身器官均有病理改變。結論很明顯:第一,三株耽誤了陳伯順的病情。第二,三株的有害物質加重了陳伯順的病情。第三,三株是一個不合格的產品。

產品導視消費者死亡的案例,很多企業家都經歷過,基本就是賠錢也了事,企業家也不差那點錢。是不是?可是這第三條:三株是不合格的產品這個晴天霹靂直接落到了吳炳新這個當年最風雲的商業典範的頭上,需要整改整個的產業線,召回產品。但是對於經過大風大浪的企業家而言也不至於倒閉。對不對?

判決下達的第二天,全國知名的媒體開始全面報道這次三株口服液的常德案件和中國藥品生物制口檢定所檢定結果。第三天小媒體就跟進報道了,還有各種深度報道。不利三株的消息就像三株的廣告一樣,一夜之間傳遍了所有的地方。

1998年三株停產,員工方便,直至倒閉,銷聲匿跡。聽完有沒有感觸?有沒有觸動?請評論區留言,討論。好不好?

我是伯樂集團董事長李合偉,20多年創業經驗,天使投資人、《覺悟行果修渡》創投課導師、《財富人生密碼》財富增值課導師、《李合偉演講學院》創始人,感謝關注,期待與您深刻交流……


合偉說


一九九六年前後,三株口服液在農村,角角落落,鋪天蓋地,到處都是發的傳單。哪時我岳父總感覺身體不舒服,經到醫院撿查,結果是胃腸有點問題,經發傳單姑娘的推廣,說三株口服液裡面的活菌,能抑制胃腸裡面的有害菌類。故就買了兩瓶,估計是心裡作用,岳父說,有效果。就連續吃了好幾個月。後來在香港迴歸前不久的一個夜晚,岳父同左鄰右舍的老人,在一起談論香港迴歸的事情至十點多。第二天不知什麼病,突然去逝。遺憾了,老人盼望香港迴歸,可惜沒等到。去逝後,家裡三株口服液將近還有二瓶。沒多久,三株口服液就消聲滅跡了,不知什麼原因。請問,三株口服液真像廣告說的哪樣,裡面含有對人身體健康的微生物嗎?


一葉小舟s


生產三株口服液的企業於1998年就停產關門了,如果還有人記得三株口服液的話,那你一定是當年買過也服用過。說起這三株口服液其實就是保健品的一種,發源地起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而呼市被號稱為中國保健品之都,每年都有藥交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雲集到這裡,規模很大。

也曾經接觸過很多賣保健品的呼市人,這些人靠一張能把死人說活的忽悠把戲,讓保健品走向了全國。因為保健品不屬於藥,所以在藥品市場上自由度就很大。既然不是藥,但是賣保健品的人卻刻意誇大其療效,就如三株口服液一樣,吹的簡直是包治百病,直到有一天死了人,騙術被公知於眾,終於騙不下去而倒閉了。

呼和浩特人靠賣保健品,曾經使很多人一夜暴富,可以說賺足了黑心錢,而瞭解保健品行業內情的人,都知道這些東西一般吃不死人,但也不會治病,因此絕不會輕易花錢去上當受騙。但是既然現在保健品仍然大行其道,說明有潛在的市場需求,而那些迷信者,被不斷忽悠,鬼迷心竅般地上當,恐怕就是保健品不死的真正原因。


寒石冷月


生於亂市,死於亂事。

三株口服液。

老總吳炳新。

從內蒙古包頭起步做保健品,落戶山東做三株口服液。年銷售做到多大不記得啦!應該過億元了,當時工資普通教師才800元吧。肯定是前三強吧。

吳老總深諳解放之道:省分公司叫省指揮部,省領導叫師長,副手政委,參謀長 ……然後農村包圍城市,圈地,打旗,喊口號……轟轟烈烈的一場運動式的營銷推廣開來了。

三株口服液是活菌製劑,據說有三株活菌,乳酸菌+雙歧桿菌+什麼什麼菌,對腸道菌群紊亂有效果。推廣起來可就不是這樣啦!誇大到了,三株能治你的病,三株能保你的命。佩服佩服佩服一線的文案創造力。滿牆的標語廣告。

成本很低,藥液低於包裝+運輸費。所以36.80元的一瓶零售價格,全資自營建隊伍銷售,那時候沒有直銷這個模式呢,三株全國銷售人員在1997年底,超過15萬人。其中執行經理以下人業務主辦宣傳員工資都歸納入宣傳費用,宣傳費用佔銷售額的50%以上。

鋪天蓋地的廣告,人海戰術地面推進,按計劃進行的義診.迅速佔有南至海南島北至內蒙古黑龍江東起延吉丹東西道烏魯木齊的全國大市場。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財富。

人海戰,患者病例廣告,全方位立體劃野蠻式的廣告宣傳和一群被洗腦的營銷戰士堆積起來的財富,引人注意。

三株的仿軍隊的建制,內部組織嚴密,思想洗腦,並且對吳炳新的個人崇拜(這老總出了本《吳炳新文集》好像是這名),執行經理業務主辦宣傳員底層基層的人員多是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熱情似火,執行力很厲害。當時有人批評~發個傢伙,都能上戰場……

三株口服液,出事原因有二個:

1.樹大招風,惹怒官服。

2.強力拓銷,基層之虛假宣傳,加之無良媒體造勢三株喝死人啦!

兵敗如山倒。

三株之死留下了什麼?

1.留下一個億萬元的保健品市場,三株口服液之後,修正過的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前仆後繼的保健品品牌產品,直至今日……仍是重廣告投入即可的暴力收入。其中一張宣傳單打天下的偏方,後人屢試不爽。

2.漏下若干保健品營銷人。其後紅桃k啊,步長啊(這都是1998.992000年的事)……以後到2005到 珍奧核酸,其中好多執行經理,操盤手,企劃部長都還是三株口服液出來的人馬,隊伍。

3.三株口服液之後,還推出了升級針對腫瘤患者的三株賦新康,化妝品三株生態美。生態美在網絡上有賣。

4.三株口服液 賦新康後來退出市場了,民營公司,又沒有貸款,收拾行囊後來聽說還是做保健品。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都去風流啦!

三株口服液,在剛剛進入市場經濟時候打開了大市場玩保健品的樣板,三株公司留下了近5萬保健品營銷人員,當時民營企業有點土。

展開點~稍有經歷的知道醫藥保健品“內蒙軍團”麼?稍有經驗的都知道呼和浩特每年春節後的“醫藥展銷會”麼?都和三株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三株,生於亂市,死於亂事。

有三株公司的勇立潮頭者見此留言聯繫講故事好麼?


聞而思之


說起三株,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詞:蒙派營銷。

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國保健品的中心在內蒙古的呼和浩特,每年要開兩次經銷商大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把所有的酒店都住滿了。

為什麼這個草原城市會成為保健品中心呢?

這就跟三株公司的老闆吳炳新有關。

吳炳新不是呼和浩特人,他是包頭人。在1988年時候,他接到一個叫烏力吉的邀請,請他到呼和浩特幫忙賣藥。

藥叫楊振華851,用豆子做的,號稱超級營養水。看包裝還以為是農藥呢。

烏力吉進了這個藥賣不掉,聽說吳炳新也在賣這個藥,賣得不錯,就請他過來。

過來之後,果然幫烏力吉賣掉了。烏力吉就發現其中的竅門就是登報紙打廣告。

烏力吉就學會了,後面進了一車的貨,拿到大同猛打廣告,最終三天之內把一車的貨賣光,大發了一筆。

最後,他們就代理這個產品,如法炮製,到一個城市打廣告,然後賣藥,然後離開。

這就是蒙派銷售,後面的史玉柱就來取過經。

後面,這些人都操作了很多產品,包括鴻茅藥酒,也用的蒙派營銷。

且說這個三株,三株是吳炳新自己研發的,他號稱是首席科學家,其實連大學都沒上過。

研發出來,還是打廣告那一套,不過他比較聰明,一直宣傳自己企業形象,號稱要做中國納稅第一名、老百姓一看,這麼牛的企業 ,賣的東西還能差。到了1996年,達到了三株的頂點,一年賣了八十億,現在這個記錄還沒打破。

那三株是怎麼倒的呢?

在1996年的夏天,正是三株最鼎盛的一年。湖南常德的一位老船工陳伯順身患尿頻症,看到三株“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宣傳後,花428元買了10瓶三株口服液。

第八瓶喝完,陳老漢全身潰爛,流膿流水。6月23日送到醫院,9月3日死亡。

其妻兒把三株告到了法庭。

彼時,案件並不為人注意,案子也遲遲未判,一直拖到了第二年的年底。

這時候,常德中級法院做出了一個讓三株始料不及的決定。法院將三株送到了中國藥品生物制口檢定所檢定,結果顯示未檢出雙歧桿菌等活菌,反而豚鼠過敏試驗為陽性,陳老漢全身器官均有病理改變。

三株為不合格製品。

三株敗訴,判決後,媒體進行了集中報道。吳炳新大病一場,據說,他在病中還喃喃自語:我不要求什麼,只想給民族做點事,如果不讓我做,我就不做了。

入戲之深,歎為觀止。

1998年,三株工廠停產,員工放假直至公司關門。

蒙派的巔峰之作消失了,但不代表著沒有後來者。

紅桃K、延生護寶液、505神功元氣帶、太陽神、中華鱉精、哈慈五行針等等中華神藥,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前撲後繼。

據統計,內蒙古醫藥保健從業人員達五十萬,營銷網絡遍佈全國,年銷售額達百億,

2007年,中國經營報報道,揭露了中國神藥的巨大成功:

【從1995年到2000年,蒙派營銷每年都可以催生一個或幾個億萬富翁,身價千萬元以上的富翁則有幾十個。

蒙派營銷過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於大城市廣告成本高,而蒙派營銷的莊家實力弱,進不去,因此二三線城市成為蒙派營銷的主戰場。對於二三線城市,國際品牌一般不屑一顧,不願投廣告,正好讓蒙派營銷的產品稱王。

過去有一種說法:中國的地方報紙、地方電視臺,包括省級的衛視,1/3到1/2的廣告都來自蒙派;中國的二流影視明星,主要的廣告合同來自蒙派產品。

可以說,是蒙派產品養活了中國的二流影視演員,也托起了地方媒體飯碗。】

這類蒙派產品,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產品並不是太過硬,而是靠廣告宣傳,宣傳中往往有誇張的成份。這樣,一旦出事,馬上就崩盤。不過沒關係,這個倒了,另起個爐灶就行了。


腦洞歷史觀


在我記憶中比較火的保健品,就是“三株口服液”和“哈慈五行針”了。三株口服液最火的時候是96年前後。那個時候“三株口服液”簡直就是包治百病的超級神藥,學習不好的可以提高記憶力,腰間盤突出的可以緩解痛苦,連得了癌症的都建議喝“三株口服液”。反正一句話,包治百病,即使不能治也能延緩病情惡化,且逐漸恢復。

三株的崛起:1994年8月,吳炳新、吳思偉父子在濟南用30萬元的註冊資金、不到3年的時間,就撬起了一個80億元的大市場。三柱當年的最突出的一個主題便是,“三株爭當中國第一納稅人”和振興民族工業。在宣傳上,三株更是不留餘力,在農村到處可以看到他的宣傳,豬圈上、廁所上什麼地方都有它。

三株的隕落:“廣東事件”和“成都事件”的虛假宣傳,對三株都造成了重大銷售影響。重點是“常德事件”的影響,湖南常德陳伯順聽信了三株“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廣告承諾,花428元買回了10瓶三株口服液。當喝到第八瓶的時候出現問題,送到漢壽縣醫院就診,醫院確診為“三株藥物高蛋白過敏症”。其後,陳病情不斷反覆,於9月3日後死亡。隨其家人一紙訴狀把三株告到了常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常德市中級人民法院最後作出三株公司敗訴的一審判決,要求三株向死者家屬賠償29.8萬元。常德一案已引起了國內媒體的普遍關注。有20多家媒體進行了密集報道,其標題均為“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條老漢”。這條爆炸性新聞,徹底擊倒了三株,一代巨人轟然倒地。另外,山東的標王“秦池”酒,也是被新聞擊倒的。

三株的重生:1999年3月,湖南省高院對作了三株勝訴的終審判決,同時明確“三株口服液是安全無毒、功效確切、質量可靠的高科技產品”。但是此時大勢已去,什麼都晚了。於是三株開始轉型,畢竟以前的底子太好。轉向以化妝品和中藥製品為主業,成立了三株生態美集團和三株醫藥集團。

所以,三株並不是銷聲匿跡,而是重新回來了,只不過不如以前火罷了。

你有三株什麼記憶可以一起來討論。


問道君


還能知道三株口服液的你,已經暴露了年齡。很多80後,尤其是85前的80後可能還有印象吧,我來說說我對於三株口服液的一些看法。


三株口服液創建於1994,由吳炳新、吳思偉父子在濟南用30萬資金註冊成立;成立當年銷售額就有1.25億;次年23億,第三年80億,憑著三級跳的的驚人發展成就了當時的三株口服液。這個記錄過去這麼多年,都很少有飲料或保健品企業能比肩。

當年三株口服液賣瘋了,並不是特別誇大。在一些地方二三十元一瓶的三株口服液保健品,甚至被炒作到一瓶七八十元;很多農民將買化肥、買農藥、買種子的錢用來買三株口服液並不少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三株的創建背景是當時國內的保健品市場處於階段性的整體萎靡期;之前一個階段有過太陽神、中華鱉精等推動的保健品熱潮。從樂百氏到巨人、再到瀋陽飛龍,市場已經開始滑落了,到三株創建的時候,可以說有一種市場頹廢萎靡不振的樣子。


三株的大發展,既有保健品行業整體低迷,市場急需一個新品牌新概念來重新崛起的機會;也有吳氏父子軍事化的市場營銷;更有其在營銷上大規模組合投放的助力。並且在營銷上推出農村刷牆思路,將農村田間地頭的每一面牆以補貼的方式刷滿中國。包括讓專家說話、讓患者說話的訪談;這都有些類似於現在互聯網提倡的用戶反饋。在各種營銷戰術的配合下,將三株逐漸包裝成了神水,這也是導致之後三株一系列問題的源頭。


【有采訪過吳斌新的報道中有提到,他對毛主席的崇拜,他將中國市場分為“東北、華北、西北、華南”四大戰區,並設置戰區經理用以督促市場,到後期時,甚至設立了戰前委員會,在他自己的自述中提到,採用了閃電戰、農村包圍城市、先打周邊鍛鍊隊伍,再攻克核心市場等等。

有句話說的好,上帝欲使你滅亡,必先使你瘋狂。當三株被包裝成神水,並被群眾當做神水購買的時候開始,就是三株滅亡的倒計時!

先是廣東衛生廳發文指出濟南三株的刊登的廣告超出了《藥品廣告審批表》審批的內容,雖然這事兒被壓下來了,未大規模報道;但可以說是一個開始;不久後,成都的市場人員在編寫宣傳材料,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大規模宣傳,導致糾紛;經新聞報道後,焦點訪談欄目迅速跟進做了專訪,這事一下子就從地方擴散到全國。

以下常德事件來自當時的新聞報道:

接著是常德事件,96年6月3日常德船舶退休船工陳伯順聽信了三株的“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宣傳,花400多買了10瓶,據家屬介紹,陳伯順患有老年性尿頻症,喝了兩瓶後,尿液減少飯量增加,但一停用就舊病復發,複用至三四瓶時候遍體紅腫,全身瘙癢;第八瓶服用完全身潰爛,流膿流水,6月23日送醫院後,被確診屬於三株藥物高蛋白過敏症;之後病情不斷反覆,9月3日最終死亡,最後家屬將三株告上法院,98年3月常德中級法院一審判決三株敗訴,賠償家屬29萬元;而在判罰前這案子已經在國內廣受關注,判決後有數十家媒體報道,標題甚至有 【8瓶三株喝死一老漢】。事件迅速發酵,4月三株口服液銷售額從月數億元直降月銷售額不足1000萬元,4-7月基本虧損,廠區積壓2400萬瓶口服液,6000員工放假,甚至傳聞5月時三株已經申請破產,由於三株涉及鉅額欠款,因此未被批准。

————————————————————————

三株的銷聲匿跡其實從其宣傳時候就已註定,與他的前輩(太陽神、瀋陽飛龍、等)這些品牌並無不同,論療效有一點,但最後基本都走上了將自己封神的道路。營銷上的大躍進,銷售上回扣機制;在順風時是你迅速做大的有力武器,但逆風時則是要你命的利刃。


06年時候,三株曾向工商總局申請過直銷牌照,但後來沒有下文,也就再沒有媒體關注了。


DQ視角


看了眾多的答案,一邊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一邊又在人云亦云,想當然的回答。回答主題,

所謂的銷聲匿跡只是三株口服液98年冤案之後,在時隔一年打贏官司後,贏了官司輸了市場,銷售額從年銷售80億下滑到谷底,只在濟南周邊附近銷售,但銷售也沒有終斷。15年時間專注研發,依據經典《黃帝內經》第十四篇湯液醪醴篇,研製出了發酵中藥,還原了中藥湯劑不該是苦澀難嚥的原貌。研發的治療惡性腫瘤(癌症)的中藥(扶正散結合劑)獲得國家五部委火炬計劃推廣項目,中醫藥管理局唯一推廣產品。在國內是第一個榮獲比殊榮的產品。同時還獲得中國、歐盟、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專利。試問國內有那個中藥產品能達到這個高度?

當然,當年三株口服液從火遍祖國大江南北到低落谷底,除了自身的原因,政治風向還是佔主要因素,說兩個同時代的人大家可能更清楚些,南德集團的牟其中、紅塔集團的褚時健,和三株吳炳新都是同時代的人物。當時查的影響最大的就是這三人,除了三株吳炳新沒有問題,並且在2000年還上了新聞聯播外,另外兩人下場弄的進監獄和妻離子散。

三株集團這幾年一直在努力摸索,希望探索出符合現在市場的營銷模式,從2013年在山東大學體育館宣佈二次啟航開始,集團董事會實施職業經理人管理,導致高管層的不穩定,新官上任三把火。直銷模式制度也是一改再改,讓經銷商人心渙散,走了太多彎路,也因此讓三株揹負了太多罵名。想重現當年輝煌還得經受住時間的洗禮。畢竟從93年建立到現在24年了,經歷了中醫藥最黑暗的年代(曾經一段時間一部分人要取締中醫藥)到現在中醫藥法的頒佈,讓三株的酵本草中醫館重煥新生,拭目以待吧。讓時間來證明一切。

總得來說三株集團經過十多年的沉澱,研發的發酵中藥,讓中藥不再苦口,提高藥效也是一項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