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發燒友中存在兩種比較極端的看法,一種是貶低一切國貨,把國貨統統斥為垃圾,追捧進口HI-FI,另一種是追捧國貨及DIY,認為它們性價比高,而進口貨則價格虛高,性價比差,認為1千的國貨或DIY能匹敵若干倍價格的進口機。經常有國內產品在宣傳時放話“能打敗價格高X倍的進口貨”等。 當然這兩種都是極端的看法,都不足取,一個是盲目的崇洋,一個是“義和團”。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然而一個大家必須看到的事實是:中國不是HI-FI強國。雖然近年來國產的一些HI-FI確實已走出國門,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佔有了一部分市場,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是走“性價比”路線的,都只是取得了一些低端市場,而還沒有能進入中高端市場並站住腳跟的。 在可以預計的將來,即使中國會憑藉著低廉的勞力成為“HI-FI大國”(越來越多的國產器材打入國外市場),也很難成為“HI-FI強國”。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個人堅信中國人的聰明智慧是絲毫不輸給外國人的。那究竟為什麼中國還不是HI-FI強國?為什麼憑藉中國設計師的聰明才智,卻無法使國產的HI-FI器材打入中高端市場,取得中高端的地位? 這個問題恐怕是牽涉到多方面原因的,我試圖逐一加以陳述和分析,給大家拼一幅比較完整的答案。

客觀物質條件的原因:國產器材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在元件的品質上存在的普遍問題。

從變壓器、功率管、電容、集成片那種關鍵器件,到電阻、電路板、三極管、接插件、甚至連繼電器、發光二極管這些無足輕重的“小東西”,國內批量製造時可供採購到的元件,都質量不高(包括假貨的存在問題),不如國外的產品。 國產器材相對容易出故障、容易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舉個耳機圈裡的實際例子。北京的葉立先生,他做的放大器、耳放,在圈內是很有名的,但我聽到過他做的一個產品,卻感到非常失望。是什麼呢?是一個800瓦的大功率隔離牛。 本以為出自他之手,這個隔離牛應該也素質不錯,結果用下來無法接受。分析原因,其實非常簡單,不是葉立先生的水平不夠、耳朵不好,聽不出這個牛的問題,而是因為這個隔離牛的核心部分——牛——是國產的,它的質量非常一般甚至可說低下。 整個隔離牛的聲音粗、蒙、混,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不可接受的電源處理器。 但葉先生不用對此負責,因為他是沒有辦法,受到國內客觀環境的限制,他能買到、用上去的牛,就只能是這個素質。假如葉先生有條件買到優質進口的變壓器,就一定能做出一臺優秀的隔離牛。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即使是葉先生的成名之作8P系列耳放,事實上雖然綜合素質不錯,但還是受到了一些材料方面的侷限。假如他有條件使用高素質的進口變壓器,我相信機器的聲音會更好,更向上突破。 包括他機器裡用到的電子管,據我知道也是多年來自己慢慢蒐集的,受到的侷限也不少,如果葉先生在國外,能更自由地選擇和使用各類優秀電子管,我相信他的作品會更好。 就象國內工業的問題一樣,關鍵問題是出在基礎薄弱,最基本的元件質量不好。 所有的工業產品、電器產品、HI-FI產品,都是由很多基本元件組成的,那些基本元件質量不佳,整機又怎麼達到高質量呢?

這是國內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而且很難解決。 對於HI-FI製品來說解決辦法之一是採購進口元件,但那樣整機的成本就大為提高,而且目前國內廠家要批量地、自由地採購到優質進口元件,還不是一件容易和暢通的事! 很多不太懂的燒友拆開一些進口機一看,元件似乎很一般,集成芯片型號似乎很一般,但事實上就是這些貌似“一般”的元件和芯片,都不是國內廠家、DIY者可以輕易搞得到的。 同樣一個5532,人家用的,和你國內自己買得到的,硬是不同的質量、不同的聲音。 我再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最新版的Solo SRGii耳放,用的運放就是5532。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HI-FI是很多元件組成的,優質的元件是器材達到高品質的物質保障。恰恰在這個物質保障上,國內的廠家和DIY者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即使一些國內機器在某些地方用了所謂“補品元件”,下了重料,但HI-FI器材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象足球隊一樣是一個team-work,是一個系統工程,光憑有一兩個球星,其餘的都是小魚小蝦,是無濟於事的。 很多廠家喜歡在宣傳時強調突出它所用到的少數“補品元件”如何強悍,其實,在一個業餘水準的球隊裡塞入一兩個世界級球星,有多大作用呢?球員的整體水準才是決定性的。

設計師的整體素養的原因:這裡說的不僅是音響設計師的技術素養、技術水平、對電路的熟悉程度,也包括了設計師作為一個“人”,在各方面的素養,特別是音樂素養、藝術素養、對聲音的趣味方面的素養。

要明確一個事情,HI-FI器材做出來,是重播“音樂”的(Music),而不是僅僅是重播“聲音”(Sound)。有人問,音樂和聲音有什麼區別?音樂不也是聲音嗎?是的,音樂確實是聲音,但並不是所有的聲音是音樂!一部HI-FI器材做出來,不是用於會議放大,聆聽領導發言的,也不是看大片、聽飛機大炮的,而是用於高品質音樂重放的。它必須放音樂象音樂,放音樂有音樂的感染力,這才是一部好器材。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如果說“聲音”是一個死的概念,那“音樂”是一個活體,很多音樂是有靈魂的。我相信樂迷都能理解我的這句話。如果一個HI-FI設計師不理解我的話,就把器材當成重播聲音的設備,只關心參數測試,只會看儀器,而不懂、不注重器材重放音樂的能力,那很遺憾,我基本可以斷定他做不出好聲的HI-FI器材。

我們不要求音響設計師精通音樂、能演奏樂器、能指揮樂隊,但我們必須要求音響設計師在精通電路之外,對音樂之美、樂器之美、人聲之美,有深刻的領悟,有深入的體驗。一句話,要熟悉音樂,要熱愛音樂,要懂得音樂。 一個客觀現實是,國內的搞電子技術、搞焊機、搞HI-FI的師傅們,很多是並不喜歡音樂的(中國教育有深刻的文理科之分),他們的成長環境,並無深厚的音樂背景,實際接觸和了解音樂的機會也並不多。這和西方一些國家的人從小有很多機會接觸音樂,特別是高品質的音樂,成長環境中飽受音樂的薰陶,接觸音樂多、瞭解音樂深,是情況完全不同的。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現代的中國,並不是一個音樂土壤豐富、音樂根基深厚、全民普遍喜歡音樂的國家,而西方有些國家,整體國民的音樂素養之深、接觸音樂之多,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不論是古典音樂、民間街頭音樂、流行音樂,國外的專業、半專業、民間圈子能達到的水平,都是我們國內難以企及的。從德國、奧地利、意大利、法國、到美國,這些國家的人民,都是非常喜愛音樂的,甚至在街頭、在酒吧,隨時可以接觸到高水準的音樂家。他們全民對音樂的瞭解、熱愛,都要遠勝於現代的中國。這是一個雄厚的、草根的、文化底層的差距。而這種差距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彌補的。

最後,當今中國大環境造成的浮躁、虛誇、急功近利、熱中於模仿國外名機的問題,以及缺少“積澱”的問題。

不光是HI-FI行業,任何一個製造行業,在中國都難以避免地受到這個大環境氣氛的影響。現代的中國有很多地方是“病”的,一個產品要出名,要能賣,關鍵不在於製品水平和品質,而在於是否善於“營銷”。 中國很少製造業大師,卻很多“營銷大師”。什麼是營銷?就是不實的宣傳、放衛星式追求一鳴驚人的宣傳。語不驚人死不休,一開口就是衛星。 具體到HI-FI,動輒“秒殺X倍價格的名機”,經常拿一些成名的機器來PK,輕易PK掉某些名機。結果呢? 最常用來被作為PK對象的“名機”多年來一直活著,而秒殺過這些名機的衛星,卻一顆接一顆地來來去去。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製造業,從本質上講,是最需要專業、投入、敬業、用心、長期鑽研持之以恆的。最需要腳踏實地而最排斥浮躁虛誇。國內的現在大環境的風氣,是最不適宜製造業的。大多數人都心態浮躁、追求急功近利,無法沉下心來認真鑽研。 一些DIY式的產品,拿消費者當試用者,一年內可以幾度改版,產品高度不穩定。固然也有少數沉得下心、也有水平的師傅,可以厚積薄發,為完善一部機器而鑽研數年,但必須承認,這樣的師傅在國內是越來越少了。

另外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很多師傅熱中於抄板、模仿國外名機。 進口1萬塊的機器,他模仿一下,用國內能找到的元件仿造一個,賣1000塊,然後宣傳聲音和原機差不多; 在中國市場,價格便宜又有“賣點”,肯定是能賣一些的,賺這個錢,比自己辛苦地試驗和開發一個產品,要容易多了!這樣的easy money誰都想賺,結果就是大多數師傅放棄了自己的創造力,變為抄板、仿造的“機器人”。 這樣的師傅越多,國內HI-FI設計這個行業就越淪落!甚至有些已成名的師傅,有自己品牌的師傅,也幹這個,簡單地模仿國外名機,打上自己的型號開賣。當然從技術上講他可以說自己是“借鑑”而不是抄襲,但長此已往,中國HI-FI設計的前途真是非常可擔憂的。中國的製造業正變得越來越善於模仿,而自己開發、創造的能力越來越差。模仿別人是easy money,自己創造是難的,錢是難賺的,這個道理恐怕人人都知道,加上中國社會對這個做法現在沒有什麼法律或道德上的約束,所以這個趨勢的發展是很難阻擋的。

發燒雜談——為什麼中國不是hi-fi 製造強國?

HI-FI製造“積澱”的厚薄,也是一個關鍵。積澱這個東西是很有趣的,它似乎無形,你根本看不見它,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卻確實是在發揮作用的。HI-FI設計和製造,中國是後發者,不是先行者,比起國外晚了幾十年,少了幾十年的積澱,而這些積澱,確實是影響的。即使憑著中國人的聰明和智慧,可以有很多“小聰明”式的靈感,但大的方面講,也無法抵消人家所擁有的深厚“積澱”。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互相交錯綜合,構成了一個現實的問題,使我們的國產HI-FI器材遭遇一個水平上的瓶頸,無法真正進入世界公認的一流水平。固然將來有可能低端價格地帶的器材,中國器材會佔有越來越大的份額,但如何向上突破,進入中高檔次,是國產HI-FI面臨的一個問題。

寫在文末:本文並不代表筆者歧視國產HiFi產品,僅僅希望通過此文,讓國內的設計製造者們認清現狀,早日製造出令人驚歎的HiFi極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