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對話小鳳雅事件志願者:來京時醫院並未不收治

【撰文/王瑞文 統籌/劉姝蓉】

近日,小鳳雅事件引發輿論爭議,也將幫助王鳳雅治病的志願者們推上了風口浪尖。對此,參與幫助小鳳雅的志願者、“愛心媽媽”王女士(化名)接受大白新聞採訪時表示,在來京就診時,醫院並未不收治。在談到風波對志願者群體的影響時,王女士稱,因為這次事件的發酵,很多需要幫助的患兒籌款進度變慢。另外,醫院裡為小鳳雅接診的醫生常常被媒體打擾,他們擔心會因此失去醫生們的幫助。

5月24日,一篇名為《王鳳雅小朋友之死》文章刷爆朋友圈。該文稱:河南太康縣母親楊美芹利用患眼癌的幼女,在水滴籌平臺騙取15萬元捐款,不給女兒治療卻用於給兒子治療唇顎裂。5月25日,當地警方證實:王鳳雅家屬當初所收善款基本用在了女兒王鳳雅的治療上,並不存在詐捐。

對話小鳳雅事件志願者:來京時醫院並未不收治

對話小鳳雅事件志願者:來京時醫院並未不收治

(志願者供圖)

對話小鳳雅事件志願者:來京時醫院並未不收治

圖為小鳳雅和媽媽

大白新聞:“愛心媽媽”是一個怎樣的群體?

王女士:跟名字一樣,裡面大部分都是年輕的媽媽,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業餘時間來做些公益。大家會為需要救治的兒童籌款、尋找醫療資源、發佈微博、聯絡媒體。都是為了更快的籌款給孩子們治病用。這些籌款項目是通過各類公益平臺發佈的,比如水滴籌、9958、眾愛基金會等。

大白新聞:“愛心媽媽”們是從什麼渠道獲取到需要救助的兒童信息?

王女士:有一些是患兒家屬發貼,我們看到了就聯繫他們。還有一些患兒家屬主動找到我們。獲取信息後,我們會在微信群裡詢問哪個“愛心媽媽”在當地,她們會去患兒家裡進行實地探訪。確認情況屬實後,我們就開始展開幫助。

大白新聞:鳳雅媽媽曾表示北京的醫院不收治鳳雅,具體是什麼情況?

王女士:當時我們一個志願者小馬去到當地看望鳳雅。4月6日,小馬陪同鳳雅一家(鳳雅的爺爺和母親)前往北京治病。北京的一位“愛心媽媽”用個人關係找到了醫療資源,聯繫了北京兒童醫院的醫生為鳳雅診治。醫生看診後,開具了檢查單和輸液單。在此期間,小鳳雅在急診科輸液治療並等待檢查結果。治療方案是需要檢查後確診才能制定的,但當時鳳雅媽媽沒拿病例,我們甚至連張紙片都沒看到,她覺得這些不算接受診治。

大白新聞:當時和鳳雅媽媽溝通時她的情緒怎麼樣?

王女士:我們志願者一行四人,加上家屬和鳳雅,一共七個大人一個小孩,在醫院挺引人注目的。上午十一點左右,鳳雅媽媽接到了她姐姐的電話,說網上有人罵她詐捐,她當時情緒就不太好了。到了醫院以後,她看起來很焦慮,治療意願並不強烈,找各種理由想走。一般的救助對象都是怕我們會不管,但是這次情況反過來了,我們很擔心她會回家,就這樣放棄治療。我們每次救助孩子,哪怕有一線希望都要抓住。

大白新聞:新聞報道中稱志願者強行給孩子拍照一事屬實嗎?

王女士:這種癌症後期很痛苦,孩子因為疼痛兩隻手都扣出了傷口。經過鳳雅媽媽的同意,我們拍了手的照片,沒有強行拍照的行為。

捐款不希望家屬直接經手

大白新聞:志願者會代收捐款嗎?

王女士:志願者們不會代收款項,極個別情況是部分“愛心媽媽”不會使用捐款平臺,讓我們幫忙捐款。代捐成功後我們會把支付憑證給他們看,所有錢款我們是不經手的。

大白新聞:捐款所得資金,志願者會監督使用情況嗎?

王女士:我們很注意資金使用的問題。不光是小鳳雅,之前小欣怡(2015年9月被母親情人打成植物人的女童)的籌款我也有參與。小欣怡的新聞報道出來後,小欣怡爸爸帶著她在上海治病。2016年6月,很多志願者都跑到醫院去看望欣怡和她爸爸,有些愛心人士甚至叫了海底撈火鍋外賣到醫院。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有些過度了,一頓飯過於奢侈,是大家表愛心不恰當的一種方式。當時,有些錢款也被直接捐給欣怡爸爸,而沒有通過正規捐款平臺。欣怡爸爸就曾捲入了拿捐款包養情人的輿論中,最後澎湃新聞的記者幫忙調查清楚了捐款的使用情況,才平息了風波。所有的捐款我們都希望能用在孩子治病上面。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不應該被用來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

希望質疑不影響其他患兒的救治

大白新聞:此次輿論風波對“愛心媽媽”的群體影響大嗎?

王女士:對我們的影響更多是情緒上的。很多“愛心媽媽”覺得“好心辦壞事”情緒有點消極,不過在愛心微信群裡大家都互相打氣。最大的影響是,後面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患兒,但是因為這次風波,他們的籌款進度變慢了,我們有些擔憂。另外,醫院裡為小鳳雅接診的醫生近期常常被媒體打擾,這些醫生都是我們重要的醫療資源。我們很擔心會因此失去醫生們的幫助,畢竟醫生工作很忙,不想被診療之外的事情打擾。

大白新聞:這次針對志願者出現的信任危機,你如何看待?

王女士:“愛心媽媽”這個群體,不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公益組織,它是由社會愛心人士自發自願組成的,沒有公益機構的條條框框。這裡面,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處事方式也不同,有時就容易造成誤會。像小鳳雅家長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少見,兒子治療唇裂時她能找到嫣然基金,但是對於女兒這樣威脅到生命的病症,她卻不積極。這一點讓我們覺得,他們一家沒有平等對待兒子和女兒。所以,以後在選擇救助對象時我們會更加謹慎。對於主動求助的盡心盡力,不主動求助的只能選擇尊重家屬。希望家長一定要坦誠、有正能量。我們不希望再因為此類風波影響到其他患兒的救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