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魯迅去過青島魯迅公園嗎?

四月251018056


青島魯迅公園1950 年以前叫海濱公園。1931年,時任青島市長沈鴻烈將此前的“若愚公園”改名為海濱公園,“若愚”是沈鴻烈的前任胡若愚的名字。青島解放後,1950年為紀念魯迅先生才改名為魯迅公園。


1913年8月,魯迅在日記中記載:“三日晴。在舟中。夜十二時抵青島。四日晴。在舟中。下午三時發青島。”這是他自己記載的唯一一次與青島近距離接觸。在其他資料裡再也沒有查到關於先生來青島的記載。

至於為什麼叫魯迅公園而不是叫諸如老舍、梁實秋、臧克家、王統照公園,主要是當時改名字時是經過青島各界人士投票選定的,這裡除了與魯迅先生的名望有關外,其他一些文學巨匠大部分還健在,健在的人就不存在紀念之說了。


這裡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雖然魯迅先生沒來青島,但先生與青島文學界的人士還是頗有淵源的。如臧克家、王統照、還有當時在青島任教的一些文學界人士,如蕭紅、蕭軍等都有書信上的來往或者共事過。

當然還與一人有很深的糾葛。1930年梁實秋被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此後便發生了所謂魯迅著作被梁實秋指令下架的“逐書事件”。魯迅為此與身為館長的梁實秋就此“論戰”不止。

有文學就有文學批判,至今魯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同樣還能引起爭論。這種文學氛圍是好的,百家爭鳴嘛!要不民國時期哪來這麼多大師級的人物。

不管如何,先生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無不在一代一代人中引起共鳴,這就是大師的魅力!一代文學巨匠一定會引起人民的緬懷,把青島公園命名為魯迅公園就是為了讓廣大的普通老百姓能時時紀念他,這也是一個城市對文學的尊重!


老夢Meng


青春,五月的風,新標誌。在中國,風雨飄搖的日子裡,五四運動似乎喊出去了歐洲的啟蒙運動的精神。魯迅是吶喊的,為的是喚醒民眾。原來的海水浴場的一邊,是礁石坡,後建成了濱海公園。是民國未年了。後來出於對魯迅的紀念,就改了名。它裡邊是原亞洲第一的水旅館,一毛,八十年代初兩毛,現在多少毛了不清楚了。反正門票是中國跳的最高的產品了。

青島,你,東方的美少女,德國羞辱過你,日本扒開了你的乳胸,撕裂了你的臉膀,……青島被殖民過,理當呼喚:抽刀向共勇者。我想,魯迅公園和今天的五四廣場的意義是一致的。

對了,魯迅確實來過青島。但是還有一次是從青島去的日本,我就不清楚了……


秋歌988


這個問題此中有深意,公園只是個名稱,但是反應了歷史之變遷沉浮。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曾幾何時,是中國思想啟蒙的大時代、大氣象,是又一次的‘諸子百家’,奈何很短命。

周樹人公(叫周公有點過分了)在啟蒙時代卻扮演了一代槍手,一個重炮手,大破大罵,他的文學無遺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中國急需建立一套思想體系的時候,他的激進和不平,我覺得還是遜色於蔡、陳、胡甚至他弟弟周作人的,由於意識形態之故其地位被拔高。

公園的命名,也是此一時彼一時。說都會說,但這又有啥意義呢?


潘大地Eric


這個問題真是問的無腦!全國各地幾乎都有中山路!孫中山全國各地都去過嗎!?


用戶6011971876


青島魯迅公園牌坊上這四個字,如果從字形上看從左往右讀就是“周公是鬼”。這是60年代末被“小兵”們接發出來的。據說這四個字是從魯迅手稿裡扒出來的,所以問題關鍵是誰找的這四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