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馬化騰一出手就是大招!騰訊超級大腦亮相,阿里百度緊張不?

李根 發自 羊城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騰訊雲+未來峰會,正在成為騰訊 To B 方向的重要展示窗口。

每年都有新動作,每次都有新風向。

去年,馬化騰明確了“在雲端利用AI處理大數據”的騰訊雲大邏輯;今年,一個全新的騰訊超級大腦隆重亮相。

於是表面上看,“大腦”這個好東西,如今BAT都有了一個。

但後發的騰訊超級大腦,是否有些不同的考量?為何又在當前階段推出?是否暗含某些開發者機遇?又如何理解“數字化通用操作系統”的形容?

回答上述疑問,騰訊雲副總裁王龍可能是最好人選之一,這位負責大數據、AI相關產品和服務的VP,不僅是“騰訊超級大腦”的具體闡釋者,也是去年率隊一線進行AI落地的人。

在量子位的獨家專訪中,王龍表示:如果把世界看做一臺計算機,騰訊超級大腦,就是關於通用操作系統的嘗試。

馬化騰一出手就是大招!騰訊超級大腦亮相,阿里百度緊張不?

騰訊雲副總裁王龍(負責大數據、AI相關產品和服務)

騰訊超級大腦?

騰訊超級大腦,是馬化騰關於騰訊三張連接網中“智聯網”的具體產品。

他說雲時代的要求是做好雲到端的智慧連接,並且讓雲、邊緣和端的計算可以相輔相成,良性作用,而且擁有大腦形成靈活的資源調配,以期AI能力進入各行各業,無所不包、無處不聯。

其中最關鍵的是,如何讓所有定位為“智能化助手”的騰訊工具和資源,從“冰塊”變成“活水”,實現流動,並且作為“服務”分享出去——這就需要超級大腦進行調配。

那這個騰訊超級大腦,究竟有怎樣的內核?

王龍展示了一張“座標軸”:

馬化騰一出手就是大招!騰訊超級大腦亮相,阿里百度緊張不?

騰訊超級大腦架構圖

橫向上,底層服務從雲端、邊緣和終端展開。

雲端,提供大數據應用、智能物聯接入、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等100多種智能服務,面對不同情景隨需取用。

邊緣計算,主要為分解系統核心壓力,讓每個邊緣設備都自行具備數據採集、分析計算、通信以及智能,實現智能在雲和邊緣設備間的流動。

終端,則建立相應的軟硬件開放平臺,利用所覆蓋的零售、金融、教育等9大應用場景,進行相關數據的採集上傳工作。

縱向上,同樣分為三層。

第一層,即擁有同時在雲、邊、端服務的能力。

第二層,平臺,把服務更好打包,變成一個通用化的模塊化接口。

第三層,基於操作系統,針對不同場景,打造各種行業應用,針對單個場景的應用,比如人臉識別,有騰訊優圖的能力,也可以是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垂直大腦。

最關鍵的是,縱向三層中,都留了足夠的接口,希望開發者、合作伙伴、客戶都能夠更好地將他們已有的能力。

這種能力,不管是已經存在的設備,還是現有的軟件系統,都可以更好地和整個平臺進行集成。

換而言之,以PC為喻,騰訊將通過橫三層、縱三層,打造出一個Windows一樣的操作系統,但區別於Windows只服務線上,騰訊數字化操作系統——騰訊超級大腦,將是一個連接線上線下,幫助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操作系統。

此外,王龍多次強調超級大腦的開放性。通過這樣的智能操作系統,客戶和合作夥伴可以更好的利用他們的能力和經驗,打造更多的屬於他們自己的行業超級大腦。這也是騰訊超級大腦的數字化轉型助手的使命。

數字化轉型操作系統

具體能帶來什麼樣的效果?

王龍舉例說,幫助工業項目華星光電做的AI輔助質量檢測,原來質檢有100多道工序,需要100多人上崗,繁瑣複雜,但接入超級大腦後,可以節省60%的人力,而且質檢效果穩定可靠。

並且與單純數據上雲不同,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雲、邊緣和終端計算的關係。

馬化騰一出手就是大招!騰訊超級大腦亮相,阿里百度緊張不?

零售-超級大腦

這也是此次推出超級大腦中深思熟慮的關鍵所在。

王龍介紹,產品打磨中,一方面需要讓雲端擁有更強的大數據和AI處理能力;另一方面,所有能力也要支持被擴展到邊緣和終端,無論是之前合作伙伴擁有的傳感器,還是存於終端的數據,都可以得到激活併發揮威力。

比如之前AI2B的商業化落地,就會遇到很多圖像、語音數據和物聯網數據計算的問題,而在富士康合作中,光一條生產線上的文本數據就可能有幾十T之多,不僅需要計算分析,還要求快速反饋。

但如果雲和端實現打通,數據就能實現分層管理,首先在邊緣、終端就能完成計算,其次雲端重點保留更具長遠價值的數據,這樣效率更高,資源也更節省。

時機和競爭

但既然降本增效成果如此顯著,為何此時(剛/才)對外推出?

王龍認為,一方面是與騰訊戰略息息相關,本質都是連接器定位,但從To C應用到To B服務,這中間需要時間去嘗試和驗證,並且今年還明確了“智能助手”的新定位。

馬化騰一出手就是大招!騰訊超級大腦亮相,阿里百度緊張不?

安防-超級大腦

另一方面則與大環境密不可分,雖然如今都把雲和AI放在一起談論,但云計算和AI實質是兩個獨立的浪潮。

雲計算代表數字化,一切信息結構化、在線化,是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連接;AI則讓大量數據可計算、變得有用,可以接入線上線下打通的中間環節,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

所以二者交織推動下,個人奮鬥和歷史進程相符合,是時候發佈更低准入門檻的系統級產品,讓各行各業都能打造自己的大腦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率先推出超級大腦的垂直行業,包含了醫療、工業、零售、城市和金融,這既是目前最顯“嗷嗷待哺”的領域,也是市場潛力最大的方向。

一旦這5大垂直行業進展順利,毫無疑問也將推進騰訊雲、騰訊To B影響力的大幅提升。至少從財報來看,去年騰訊雲市場份額增長超過了100%。

但背後其實不乏挑戰。

挑戰和開發者機會

最大的挑戰來自經驗。騰訊起家壯大,To C打造產品的基因要遠遠強於To B/G提供服務。而且從產品模式上來看,線上經驗也要遠超於走進線下的經驗。

所以對於王龍來說,去年一年的核心成果和經驗,在於更多走到線下,向傳統行業學習,瞭解傳統行業之痛,並以對方最合理的方式幫助實現數據化轉型。

聽起來像是“產品經理”的能力屬性,但王龍認為其中也有不同。

在中國科技巨頭中,騰訊以產品經理和用戶體驗著稱,但進入To B服務方面,客戶和用戶並不完全是同一類人,王龍認為客戶口碑就是檢驗產品服務的核心標準。

此外,對於騰訊超級大腦這樣一個開放生態,傳統企業之外,也為開發者展現出了機遇。

對於希望抓住機遇的開發者,王龍給出了兩點建議:

一是堅持守在雲陣地,繼續選擇雲作為開發的起點;

二是選擇開源、開放的系統,努力向更具標準制定能力的一方看齊,站在趨勢風口上,用時代機遇為個人開發能力助力。

— 完 —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覆“招聘”兩個字。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