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七旬老人怕手藝失傳,街頭擺攤免費授技藝,一坐就是一整天


從重慶小什字地鐵站9號口出來,直走100米的人行道旁,有一位老人,他整天坐在摺疊凳子上,只做一件事就是教人刺繡。老人叫蔣克榮,72歲,他教大家繡的是絨繡。如果你不知道絨繡是什麼,那你還記不記得幼時枕套上毛茸茸的花鳥圖案?蔣克榮的臨時絨繡教學攤,讓有些從未見過絨繡的年輕人來了興致,同時也喚起了不少中老年人的回憶。

“絨是粘在上面的嗎?”來圍觀的人裡面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只要有人來圍觀,蔣克榮就給大家講解並做示範。“這個是絨繡,用棉線繡的,絨面是用剪刀把線圈剪斷再用牙刷刷出來的。”蔣克榮說。

針刺下去又提出來,白布背後形成一個個線圈,他用剪刀把線圈剪斷,再用舊牙刷一刷,就形成了一個絨面。繡好的成品,花鳥圖案栩栩如生,摸起來也毛茸茸的,與一般的十字繡不同,他繡出來的圖案看上去更加立體飽滿。

蔣克榮說,絨繡上手很容易,最難的是配色。“顏色配得好,繡出來的東西才好看,這就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蔣克榮說,這門手藝是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從親戚那裡學的。之後蔣克榮自己摸索練習,雖然平時在老家要忙農活,也要做點木工、石匠的工作,但他有空的時候經常拿出來繡,後來還會用銅皮做絨繡針。

女兒蔣朝丹記得,父親一直喜歡繡絨繡。她上小學的時候,經常有人到家裡來找父親學絨繡,還有人來買父親做的絨繡針,但後來這樣的畫面越來越少。因為子女都在主城,4年前,蔣克榮也從大足來到主城,“我特意把這些東西帶在身邊,想教教大家。”


蔣克榮說,以前老家的姑娘都喜歡跟著他學絨繡,把圖案繡在枕頭上、衣服上當嫁妝,“後來沒人繡了,我在重慶連絨繡針都沒買到,害怕這門手藝失傳,所以才在這裡擺攤免費教大家。”

52歲的徐阿姨路過看到蔣克榮的絨繡,“起碼有二三十年沒看到過這個了,我們這代人都知道這個,我小時候也會繡,但蔣師傅配色比我們配得好,繡得更好看。”

一位徐女士在小什字工作,徐女士說,40歲以上的人應該都看到過絨繡,60歲以上的老人家裡應該還能翻到帶有絨繡圖案的物件。擔心路人會誤以為蔣克榮是在賣東西,徐女士後來還專門為他做了一塊招牌和一盒名片,上面註明了是免費學習絨繡。

重慶市美術工藝協會的副會長何發美說,“絨繡屬於刺繡的一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比較流行,都是繡在枕頭上、手絹上,不過後來好像就消失了。”何副會長說,這個傳統手藝全是手工,沒有工廠批量生產,但在重慶,已經有二三十年沒看到過這種絨繡了,也沒看到市面上有絨繡針賣,“有人來推廣這個傳統手藝是值得支持的。”

蔣克榮每天七點出門,走幾站路去石橋鋪坐地鐵到小什字,一坐一整天,來圍觀學習的男性很多。

七旬老人蔣克榮正在教大家繡絨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