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生功勳卓著的多爾袞,為何最後卻落得個挖墳掘墓的下場?

米斯特庫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多爾袞被毀墓掘屍是順治的手筆,原因正如萬曆痛恨張居正一樣,因為他一直生活在多爾袞的陰影下,對其深惡痛絕,生前無力反抗,死後必定全面清算。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年僅6歲的九子福臨即帝位,是為順治帝,多爾袞心因功勳卓著,先後被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權勢達到“代天攝政,賞罰擬於朝廷”的地步,名義上是攝政王,實際是大清國的無冕皇帝,甚至是太上皇。

順治曾親口說過,多爾袞攝政時,天下大事全部由他決定,根本不跟自己商量,自己就是一個木偶而已。

隨著年齡的增長,順治越來越感受到多爾袞對他的鉗制和壓迫,多爾袞甚至想利用愚昧政策把他變成無知的玩偶,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這種“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做法,為他自己死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順治對多爾袞除了痛恨外,更多是恐懼不安。順治迫切想要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但多爾袞太強大了,像一隻兇猛的獅子,而自己卻溫柔地像一隻綿羊,多爾袞是可以隨時用各種藉口和方法廢掉順治,順治毫無反抗之力。

這種狀況一直折磨著順治,使他處在巨大的自卑、恐懼、痛苦、憤怒之中,卻又無力反抗,只能忍耐和壓制,等待倒戈反噬的機會。

機會終於在順治七年(1650年)來臨,這年冬天,多爾袞死於塞北狩獵途中。

多爾袞攝政七年,對其他八旗貴族加以壓抑,以濟爾哈朗、索尼、鰲拜、遏必隆為代表的八旗貴族早就對他深惡痛絕,多爾袞一死,他們又看到了重返政治舞臺的希望,反攻倒算的力量很快凝聚起來。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成熟穩重的順治沒有立即動手,而是把喜悅與痛恨深埋心中,表現出無比的哀痛,三次親臨祭奠,親自披麻戴孝,為多爾袞舉行“國喪”,甚至追尊多爾袞為清成宗,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與此同時,打擊多爾袞殘餘勢力的工作在緊鑼密鼓進行,多爾袞嫡系的兩白旗將領被大規模清洗,他的親信被罷官免職,待一切條件具備後,總清算的日子到了。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蘇克薩哈、詹穆濟倫等首先站出來揭發多爾袞的一大堆罪名,順治毫不猶豫地將追論多爾袞罪狀的詔書頒示中外,其罪狀大略有如下數條:

1、自以為是,以為皇上繼位全是自己的功勞,排擠鄭親王濟爾哈朗預政,重用自己親弟多鐸,背誓肆行,妄自尊大,不把皇上放在眼裡。

2、厚顏無恥,大肆攬功,把其他諸王大臣殺敵剿寇之功全歸於己。

3、府第堪比皇宮殿,儀仗、音樂、侍衛僭越禮制,堪比皇帝,任意揮霍國庫財物。

4、將原屬兩黃旗的伊爾登、陳泰一族和剛林、巴爾達齊二族盡收人自己之旗。

5、誣衊太宗(皇太極),謊稱皇太極的皇位來路不正,是搶奪他人之位。

6、逼迫太宗(皇太極)的兒子豪格不得善終,將其妻子、官兵、戶口、財產據為己有。

7、拉攏皇上侍臣額爾克戴青、席納布庫等人,監視皇上,意圖不軌。

8、大權獨攬,一切政事均由自己處理,任意升降官員,視皇帝若無物。

9、以朝廷和皇帝自居,責令諸王和大臣每天到他的府邸前報到恭候。綜合上述罪狀,順治宣佈:多爾袞“逆謀果真,神人共憤,謹告天地、太廟、社稷,將伊母子並妻所得封典,惡行追奪”。

一道詔書使多爾袞從生前的權力峰頂跌入了死後的萬丈深谷,順治甚至下令掘墳毀掉多爾袞的陵墓,掘出屍體鞭打,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痛恨到了何種地步!這種遭遇跟明代權臣張居正死後的下場何其類似!

別看今天鬧得歡, 小心將來拉清單,即便你能善終,但死後仍難逃清算,這便是政治鬥爭的殘酷之處,做人還是低調一些好。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1650年8月,一生征戰的多爾袞竟然從馬上跌落,摔成重傷後一直臥床不起,12月,沒有撐過寒冬的多爾袞去世,生前富貴名望達到頂點,死後順治圓了多爾袞的夢,封他為義皇帝,元妃封為義皇后,以帝王之禮下葬,併為他續子承襲睿親王爵,這一切都很正常,但多爾袞的親信在運回棺槨時,令順治穿素服,出城5裡迎接,嚎啕哭喪,跪地守夜等等,做的又太過頭了,多爾袞死後這些親信想利用喪禮做文章,爭權奪利,殊不知此時的順治14歲了,正是個既懂事、又叛逆的年齡。

圖為多爾袞畫像。

多爾袞在世時,一手遮天,順治成了檯面的傀儡,但多爾袞一死,集團內部開始爭奪多爾袞的正白和鑲白兩個旗,在他們看來誰掌握了兩旗誰就是下一個攝政王,多爾袞內部集團迅速瓦解。另外多爾袞一直有個強大的政敵,那就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當年順治即位時,輔政大臣多爾袞和濟爾哈朗2人,所以多爾袞在死後2個月被清算,關鍵人物就是濟爾哈朗。

圖為睿親王舊府,也就是多爾袞的府邸。

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人,皇太極死後支持大皇子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多方妥協順治即位後,濟爾哈朗也是輔政大臣之一,多爾袞用強手腕處死豪格,並打壓濟爾哈朗,所以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是政治死敵。後來這隻老狐狸一直隱藏實力,多爾袞暴死後,老謀深算的濟爾哈朗迅速爆發,首先他迎合順治,在多爾袞死後第12天,擁順治親政,濟爾哈朗成為順治倚仗,朝臣倒向濟爾哈朗。

多爾袞墓叫九王墳,在東直門外,解放後因建設被一步步蠶食,現已不見蹤跡。

時機已對,濟爾哈朗向順治上書多爾袞16大罪狀,大概是多爾袞悖逆擅權、使用皇帝禮儀、散佈謠言、逼死大阿哥豪格、強佔豪格妃子等。剛親政的小皇帝順治非常興奮,終於可以出氣了,於是順治推倒之前對多爾袞一切待遇,剝奪一切榮譽,沒收所有財產,挖墳掘屍,於是多爾袞從萬人之上到身敗名裂,時間不足2個月。直到乾隆晚年時,為了書寫自己功業,又為多爾袞恢復名譽,修墳,最終蓋棺定論。


圖文繪歷史


大家應該都有過了解,清朝入關以後的真正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皇帝。當時的順治皇帝才年僅六歲,當時真正在朝廷裡起作用的是睿親王多爾袞。

睿親王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他在小的時候,就甚是聰慧過人。從小就是能文能武。就在他17的時候,就已經上戰場了。立下軍功以後,被高升為正白旗旗主。後來又帶著兵讓察哈爾林丹汗的剩下的人投降,還將他們的傳國玉璽貢交上去了。

皇太極很是驚喜,然後就建立了清朝。從此以後,多爾袞也是戰績赫赫。

在順治帝在位的時候,多爾袞接受了吳三桂的請求,倆人一塊和某帶兵進京,一舉大敗李自成,佔領了京城。隨後又開始繼續剿滅殘餘的農民軍隊。多爾袞又恭迎了順治皇帝進京。並決定定居於北京。在當時的多爾袞的盡心計劃下,全部殲滅了農民的起義軍,又統一了全國。

多爾袞可以說是為清朝的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權利也是日益高升。先是由攝政王封為皇叔攝政王,在順治五年間的時候,又冊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當時就真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出巡的陣仗僅微微不及順治皇帝,當時的朝廷的基本大小事務也都是讓多爾袞來決定的。顯然當時的皇帝已經神似於傀儡,而多爾袞也覺得自己才應該是皇帝的感覺。

其實這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畢竟順治皇帝登記的時候年紀小,所以一直是由著多爾滾來幫忙照看的,順治皇帝沒能力親自執政以前,那多爾袞決定朝廷大事也是理所應當的,日積月累,要是多爾滾想當皇帝,那不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嗎。

但是,畢竟他上頭還是有皇帝的。多爾袞的行為開始慢慢的讓一些朝廷大臣看不慣了。當時還有一些被傳出來的謠言說多爾袞和孝莊太后關係很是曖昧,甚至想娶太后,這可讓順治皇帝坐不住了。但是也不敢表現出來,當時多爾袞權利滔天,他什麼都沒有。

後來在一次狩獵當中不小心墜馬傷著了,數月之後,病死。天命還是人為就不得而知了。皇帝還追封他為成宗義皇帝。

但是多爾袞死了,人們都放開了彈劾他,皇帝最後收回追封他的使命,還派人掘墳鞭屍。

人紅是非多。人無完人,誰能無過。多爾袞再怎麼樣也是大功臣,死後這樣實在是有點讓人心涼。







星鵼下的誓言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異母弟,生母是深受努爾哈赤寵愛的大妃阿巴亥。多爾袞少年英武,在征討察哈爾蒙古時獲得元朝傳國玉璽,受封為和碩睿親王。


多爾袞為清朝定鼎中原,統一天下立下蓋世奇功。然而在他死後不久,順治帝便下旨追奪其一切封賞,並毀墓戮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皇權被壓制

1643年8月,皇太極駕崩後,多爾袞擁立年僅6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為帝。1644年(順治元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殉國之際,執掌大權的多爾袞接受大學士范文程的建議,率領八旗勁旅揮師入關。

在山海關一片石與降清的吳三桂合軍,擊敗李自成大軍,隨即佔領北京,奉迎順治帝入關即位,被封為攝政王。1645年(順治二年),剿滅李自成的農民軍,清軍渡過長江之後,多爾袞晉封為皇叔父攝政王。1648年(順治五年),多爾袞破格晉升為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由此達到權力巔峰,不僅總攬軍政要務,在儀仗、禮制等方面儼然如同皇帝一般。順治帝形同傀儡,絲毫沒有一國之君應有的威儀。

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漸漸長大成人的順治帝自然不能容忍臥榻之側尚有他人酣睡,必然會千方百計的尋找機會發動反攻。

肆意處置政敵

大權在握的多爾袞不僅不將順治帝放在眼裡,一應政務不請示皇帝,卻一律稱詔下旨,歷史上對這種行為有一個專門的詞彙:矯詔,就是捏造或假傳聖旨。

此外,多爾袞在對待政敵方面也是毫不手軟,將同為輔政的鄭親王濟哈朗以府邸逾越禮制為由,罷免其輔政職務。

隨後又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以虛報戰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下入大獄,不久豪格便死於獄中,多爾袞又恬不知恥得納豪格福晉為妾。多爾袞諸多不法行為成為死後被清算的重要因由。

與太后曖昧不清的男女關係

順治帝的生母是皇太極的莊妃,盛年居孀(31歲),與多爾袞年齡相仿。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女真早期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繼婚習俗,一些史料上記載孝莊曾以太后之尊下嫁多爾袞。

雖然歷史上對於“太后下嫁”的真實性爭論不休,但孝莊太后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與位高權重的多爾袞虛與委蛇,忍辱負重肯定是確實存在的。這種不明不白的男女關係對於年輕氣盛的順治帝來說是無法容忍的強烈刺激。

1650年12月31日(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在關外狩獵時不幸墜馬,不治身亡,年僅39歲。順治帝聞訊大怮,追封為成宗義皇帝。

1651年2月,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聯名上奏,追論多爾袞罪狀。順治帝俯允所奏,議定多爾袞犯十四大罪,追奪一切封典並毀墓掘屍。雖然多爾袞生前有諸多不法行徑,但他為大清一統天下建立的蓋世功勳不應被抹煞。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發佈詔旨為多爾袞翻案,修復墳塋,恢復封號,盛讚多爾袞“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對多爾袞一生功績有了一番客觀的評價。


歷史茶坊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650),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順治七年冬,死於塞外打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多爾袞死後,被蘇克薩哈、詹岱揭露多謀逆,慘遭掘墓鞭屍。他們把屍身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終究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宏偉絢麗的墳墓化為塵土。

順治帝對他一直以來的厭煩與憎惡。不管多爾袞開始是因為什麼原因,扔掉帝位改而擁立福臨繼位的。總歸福臨繼位後,他越發憑仗自己的權勢在順治面前橫行霸道,一點也沒把順治這個皇帝看在眼裡。順治五年,多爾袞用皇帝的口氣降下旨意,讓自己從皇叔父攝政王加封為皇父攝政王。“處處限制順治,將自己放在皇帝之上”。雖然他的權勢確實可比皇帝,但這樣的行為就算順治其時不敢敵對,但肯定是記在心裡的了。


多爾袞是個好色之人,他府裡有許多妻妾。在自己權勢愈大後,他對自己開始與自己爭奪皇位的豪格極為不滿。順治五年,一抓住機會就立馬殺了豪格。更可氣的是,他強令豪格的福晉博爾濟錦氏做他的福晉。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眾人極大的不滿,尤其是豪格的舊部。多爾袞權勢大後,他不嚴於律己,穩重行事,反而氣焰囂張,將朝中一干大臣都不放在眼裡。因此他死後,導致群臣蜂擁而至,尋覓各種罪責,安放在他的身上。

順治帝連託言都不必找,大多數人就為他尋覓好各種罪責,使得多爾袞死後,英名受辱。


銳眼旁觀


大明帝國即將坍塌之際,皇太極驟然駕崩了,而且是毫無徵兆的,所以未能留下任何的隻言片語,面對突然空出的至尊之位,愛新覺羅氏凡是有點實力的男人,都是躍躍欲試,因為皇權的誘惑力太大了。

由於皇太極的汗位是靠實力爭取來的,所以當皇太極駕崩之後,愛新覺羅氏的皇子、王爺、貝勒們也都想像皇太極一樣,靠實力來贏取皇位,也就是說誰實力強,誰就做皇帝,經過第一輪的淘汰賽之後,只有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和其長子豪格進入了決賽。

當皇位的競選,進入決賽時,雙方雖然沒有兵戎相見,但也已經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皇太極是無論如何不能讓豪格上臺,因為一旦豪格上臺,他多爾袞以及他所代表的實力必然都沒有好下場,反之豪格亦然,所以在皇位的最後爭奪賽上,雙方都是賭上了全部身家,無論誰上臺,都必然會發生血戰。

此時的大清帝國,國力正蒸蒸日上,肯定是不能發生內訌的,一旦發生內訌,國力必然會大減,況且現在的大明正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傾覆之危,為了大清帝國的未來,多爾袞選擇了讓步,他提出自己可以不做皇帝,皇位要由皇太極的皇子繼承,但不是豪格,要從其他皇子中來選擇,多爾袞的提議,立馬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豪格心中是一百個不情願,但又無可奈何。

皇太極的諸多皇子中,福臨能夠被多爾袞選中,是因為福臨的母親孝莊與多爾袞自由就相識,本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無奈長大後的孝莊被皇太極看中了,所以硬生生的拆散了這對鴛鴦。

福臨繼位之時,只有六歲,所有的軍國大事剛開始是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掌握,但隨著多爾袞功績的增長,濟爾哈朗慢慢的被排擠出局了,多爾袞一人獨掌乾坤。

隨著福臨年齡的增長,慢慢的他懂得了皇帝是做什麼的,也知道了他是誰,可多爾袞由於長期的掌權,已經習慣了自己獨斷乾坤,所以他未能注意到福臨的心理變化,皇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誰威脅到了皇權,必然是沒有好下場的,古往今來,從未出現過例外,無論你曾經有多大的功勞。

多爾袞不但手握大清帝國至高無上的權利,還逼著孝莊太后下嫁給他,嫂子嫁給小叔子在滿人眼裡,可能算不了什麼,但是在漢人眼裡,尤其是文人眼裡,是無法容忍的,尤其是母儀天下的太后和攝政王之間,這對順治皇帝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當大清問鼎中原之後,多爾袞不止一次的想過廢掉福臨,由自己來做皇帝,但一方面中原戰火未息,另一方面就是孝莊的極力維護,不使這曾薄薄的紗窗被撕破,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年僅四旬的多爾袞沒有兒子。

時刻如履薄冰,隨時都有被廢的危險,年幼的福臨是經常被惡魔驚醒,他不想做漢獻帝,但又無能為力,因為他的十四叔太強悍了,可以說比曹操還要彪悍,對於他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隱忍,等待時機的到來。


清史宴


多爾袞是皇太極弟弟,順治的叔叔,在順治年幼時,為攝政王,總領朝政。



多爾袞在順治七年秋患病,開始是膝蓋疼,他用了不該用的石膏敷治,導致他的病情加重。為了調治疾病,也為了改善心情,十一月中旬,他率領大批的王侯貝勒,八旗子弟,外出塞外打獵取樂。但是塞外的寒冷天氣再加上打獵途中的勞累,使得他的病情加重,再也沒能回到京城。

在多爾袞死後,在他攝政期間很多的矛盾都爆發了出來。首先順治帝早就對自己這個叔叔不滿,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大肆的打壓皇帝,讓他成為傀儡,現在他病死,皇帝對他的仇恨爆發了出來,首先想報復他的就會是皇帝。這時的順治,沒了攝政王,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親政,行駛皇帝的權利。

然後就是以齊爾哈朗為首的諸王在其攝政之時,受其打壓,他們對多爾袞的仇恨也是爆發了出來,這時候他們會痛打落水狗,支持皇帝的親政,打壓多爾袞的殘餘勢力。只要皇帝帶頭,他們一定會盡快清理多爾袞的殘餘勢力。



所以多爾袞死後,就算他的屍體也沒被放過,對他的屍體進行掘墓鞭屍。


桃花庵裡桃谷六仙


要論起清朝後宮的八卦,多爾袞和孝莊那檔子事,那絕對名列三甲。但實際上,這事到底發沒發生,到現在也沒有定論。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多爾袞生前位極人臣,享受榮華富貴。連輔佐的小皇帝順治都覺得攝政王已經不足以表達他心中的敬仰之情,非要在攝政王之前加上兩字“皇父”。

但是現實總會給人一個大嘴巴子。後來的順治會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在多爾袞死後還會將他的墳墓挖開,將他挫骨揚灰。

無論滿族還是漢族,都是極為注重身後事的。順治此舉,無非表明一點,希望多爾袞永世不得超生。

多爾袞到底做了什麼令順治如此痛恨?是人就有功有過,而多爾袞也不例外。

一、軍功卓著

在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之前,多爾袞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他爹努爾哈赤是一代梟雄沒錯了,但他媽阿巴亥就是一個比較作死的人了。

清史稿記載,“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

這阿巴亥長得很美,妒忌心很強,想的有很多,天天想著怎麼折騰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看著嬌妻幼子,又不好發火,就當她撒嬌。

誰知這姐妹拿著三分顏料就開了染坊,還跟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搞起了緋聞。這頭上的一道綠光徹底終結了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愛情。努爾哈赤下令,讓阿巴亥死後殉葬。

攤上一個多情的媽和絕情的爹,還有十幾個兄弟爭搶那皇帝寶座,多爾袞只好拼了命打仗,以保證自己在他爹面前有點存在感。

清朝前期八旗騎兵還是橫行天下的,不跟後面慈禧太后那樣的垃圾。多爾袞也是憑藉驍勇善戰成為八旗中的佼佼者,他這一生最輝煌的三次勝利,恰好也是清軍入關的最重要的三次戰役。

第一場的對手就是蒙古察哈爾部落。

公元1628年,當年僅17歲的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出征,便是面對蒙古的察哈爾部。

後金政權興起時,蒙古族主要有三大勢力,分別是漠南、漠北、漠西。察哈爾部落最強盛,屬於漠南,是明朝的聯盟者。清朝如果除掉察哈爾這個眼中釘,就意味著明朝再也沒有優良的戰馬。

冷兵器時代,騎兵是一個國家最有震懾力的武器,如果沒有戰馬,那等於現代國家沒有飛機坦克和大炮。

漠西最出名的就是準噶爾部落,這一直是橫亙在清朝皇帝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康熙、雍正都曾多次圍剿未成,乾隆執政中後期,集中全國力量對陣準噶爾,終於消除了這個心腹大患。

這次多爾袞並沒有受到多麼大的關注,但很快他就迎來了展示得舞臺。1633年,多爾袞為主帥攻打察哈爾部,大獲全勝,並獲得傳說中的傳國玉璽。

第二次勝利就是對朝戰勝利。

從朝鮮納入史書以來,幾乎都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漢武帝時期的衛滿朝鮮,一個衛滿就讓漢武帝打空了半個國庫。隋煬帝時期,三次東征高句麗,費時費力還沒有任何勝利。

元朝擁有多麼強大的戰鬥力,號稱王朝覆滅機,國家推土機,幾乎將整個亞歐大陸收入囊中,卻也沒能讓朝鮮納入版圖。

倒不是元朝戰鬥力不行,對朝戰役都勝利了,朝鮮國君卻躲到小海島中。騎兵打水戰就是一弱雞,朝鮮主動歸附,所以元朝就整一睜眼一閉眼過去了。

到了明朝,朝鮮學乖了,主動送上美女求和,明成祖朱棣還是朝鮮族後裔。那後金和明朝打起來了,朝鮮是肯定向著明朝的。

1636年,多爾袞拉起八旗軍隊,就等著和朝鮮開戰。這回,朝鮮國君又跟元朝時一樣躲到小海島裡了。多爾袞又不傻,想打消耗戰,那來吧,島上也沒多少淡水和糧食,我看你們撐多久。

如多爾袞所料,朝鮮國君樹了降旗。

第三次,便是明朝。

1629年,剛上位的後金和明朝繼承人都很忙。崇禎忙著處理魏忠賢,忙著處理各地的起義軍。而皇太極忙著拆明朝的長城。

皇太極命令後金分三路攻打明朝。一路攻打入大安口,一路攻入龍井關,一路攻打洪山口,年輕的多爾袞就隨著皇太極,在主線攻打龍井關。

龍井關守將逃走,皇太極很快就打下龍井關。多爾袞和莽古爾泰一起率軍,打到通州,眼看就到了紫禁城的腳下。

名將祖大壽、袁崇煥都敗在八旗騎兵之下,這一場戰役一直打到1630年。

1640年,清軍圍困錦州,著名的松錦會戰打響。剛開始,皇太極冒進攻打寧遠失敗,多爾袞獻上圍困為主,逼迫其投降的計策。

1642年,洪承疇被俘,明軍失去東大門的守護,離國破指日可待。

二、擁立輔佐福臨之功勞

公元1643年,皇太極猝死。《清史稿》記載,皇太極上午還活蹦亂跳,下午忽然身體不適掛了。皇太極當時不到五十歲,身體一向康健,作戰勇猛。他的死給清朝的統一大業蒙上了一層未知的陰影。

事發突然,清朝內部已經亂成一鍋粥。等清朝貴族們鎮定下來,就發現一個重要問題,皇太極沒有指定繼承人。

很快,各方勢力均加入了皇位爭奪戰,大家都試圖在這場混戰中分得一杯羹。

認可度比較高的皇位繼承人,主要有兩位。一位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位是皇太極的弟弟,努爾哈赤的幼子多爾袞。

第一點,便是父死子繼位,是最正常的繼位方式。皇太極一生共有11個兒子,看著很多,當皇太極去世時,除了豪格成年以外,老二老三均早逝,皇四子僅有15歲。老四也只是剛剛懂事的毛頭孩子而已。所以,皇太極真正能夠冊立的兒子,其實只有豪格一個。

第二點,便是皇太極的偏愛。和弟弟有那麼大的年齡差距,對豪格是十分有利的。和明軍的對戰中,能助皇太極一臂之力的兒子,只有豪格一個。也正因為此,皇太極對他十分器重,年紀輕輕的豪格已經被封為最高等的親王一級。

第三點,便是豪格本人也是十分出色。他作戰勇猛,軍功赫赫。在著名的寧遠之戰中,僅有19歲的豪格率軍狙擊明軍,為此戰勝利起到重要作用。其它戰役,豪格更是一馬當先,從未逃避。

長子,盛年,父親偏愛,果敢剛毅,這些都是皇子派擁立豪格上位的重要原因。八旗中,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均支持豪格。

但是擁立多爾袞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多爾袞出身要比豪格好很多,多爾袞是努爾哈赤幼子,母親是努爾哈赤愛妃阿巴亥,後又成為努爾哈赤正妃。而豪格母親雖然是皇太極的繼妃,卻並不受寵,她的品級都不如後來的孝莊太后高。

努爾哈赤執政後期,廢棄了大貝勒代善的太子之位,曾讓多爾袞等人代理執政。論執政能力,多爾袞更勝一籌。

多爾袞雖然是努爾哈赤孩子,是豪格的叔叔,但比豪格還要年輕兩歲。與豪格一樣,多爾袞也是軍功卓著。年紀輕輕的多爾袞已經是正白旗旗主。

出身優渥,戰績不俗,多爾袞也得到了正白旗、鑲白旗和鑲紅旗的支持。此外,多爾袞的兄弟阿奇格和多擇也公開支持多爾袞。

如果當時要打起來,後金會立刻陷入內亂,說不定剛剛興盛起來的政權就被明朝盯上了。

多爾袞對皇位當然感興趣,但是也希望江山永固,於是便提出了讓福臨登基,

中間派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

順治登上歷史舞臺後,實際掌權就是多爾袞。很多人都以為多爾袞是光顧著風花雪月了,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多爾袞沒兒子,只有一個女兒,還沒嫁給順治,還是真心對待順治的。

政治上,多爾袞輔佐順治,廣開科舉,提高人才的數量;沿用明朝的六部制度,確定朝廷能夠正常運轉。

外交上,多爾袞對蒙古採取一貫聯姻制度,暫時保證了清朝大後方的穩定性。

三、僭越

順治登基的時候,不是兩歲的孩子,差不多六歲了,是一個已經懂事的孩子。而多爾袞和孝莊都沒把孩子放在眼裡,整天忙著討論如何讓順治順利登基。

即使沒有太后下嫁的事情,二人過從甚密卻是不爭的事實。對於一個剛剛失去父親的孩子來說,這絕對是在傷口上撒一把鹽。

孝莊是一個蒙古族女漢子,想必也知道孀妻弱子的苦難,也只能寄希望於多爾袞。

權力其實一瓶硫酸,任你是鐵打鋼鑿的,也會腐朽。這大概是一個定理,無論古今中外還是以後,都不會出現例外。

多爾袞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所以也很快嚐到了權力的好處。濟爾哈朗很快就被擠出朝廷,這老頭很有眼色的跑了。

處理政事時,順治還小,自然不能單獨的列聖旨,多爾袞常常代為發號施令。這點多爾袞以為是好事,大家都省事,可在順治的眼裡就變成了威脅。就算他在小,也是一個皇帝。

順治剛開始叫多爾袞為皇叔父攝政王,這其實很符合多爾袞的身份。不久後,孝莊便令順治改口,叫皇父攝政王。

作為一個血統高貴的皇子,叫一個搶自己位置的人為父親,這不就是一個奇恥大辱嗎?

就算多爾袞有再多的功勞,兩個字就足以判死刑,那就是僭越。

順治七年,多爾袞騎馬而死,同年順治親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他的皇父攝政王挫骨揚灰,以解心頭之恨。


卓雅看歷史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十四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愛新覺羅.多爾袞可謂是清朝入關統一中原的第一大功臣,在皇太極為後金可汗時,就以是軍功赫赫,在很多重要戰役中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天聰九年,多爾袞招撫察哈爾部眾時,得到了傳國玉璽,上面有,制誥天寶,四個字,此玉璽是當年始皇帝時期,用和氏璧所刻成,為中國曆代正統黃帝的證憑,象徵其“受命於天”多爾袞將玉璽獻給皇太極,後與群臣奏請皇太極稱帝,皇太極稱帝后,改國號大清,論功行賞,封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五子福臨即帝位,其實皇太極之死比較突然,當時也並無留有遺言,多爾袞有心想自立,只因當時統治集團內部,各方勢力多爾袞還不能完全左右,任其控制,再有孝莊皇后福臨的生母與多爾袞的關係微妙,至此多爾袞權衡利弊後以輔政王身份立福臨為帝,隨後多爾袞與吳三桂聯手,滅掉了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當時他們以攻克北京城,至此大清王朝正式入主中原,開啟了長達268年的統治。

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一時間權傾朝野,隨之而來的就是自我膨脹,於是歷朝歷代的戲碼又在次上演,功高蓋主之臣,開始無視皇權,多爾袞手握實權,任人唯親,隨意罷免和提升官員,凡一切政事,不在有恭敬請示之舉,在禮儀排場也與皇帝看齊,這等舉動怎能不叫順治皇帝心懷憎恨,但世事無常,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時,不幸墜馬摔傷,於十二月初身亡,年僅39歲,多爾袞死後其政敵與他妄尊自大時看不慣其行為的人,開始揭發其的種種罪過,宣佈了其的十四條罪狀,隨後順治皇帝撤去其的尊號,掘其墓,鞭其屍,削首示眾。看來做人做事還是要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趨吉避凶呀。



曉磊愛文史


在清朝入關前夜,為大清創下了穩定基業的皇太極突然病逝,一生致力於入關統一天下的皇太極死在了機會之前,雖然他在位期間曾多次繞道蒙古襲擾中原,但他始終無法跨越關寧防線,而這一切卻被繼承他皇位的兒子順治給完成了,也算了了他的一樁心願。


皇太極死後,當時有機會繼承皇位的其實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大阿哥豪格,另一個就是睿親王多爾袞。豪格有皇太極統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支持,而多爾袞則由阿濟格和多鐸鼎力相助。雙方互不相讓,此時一位傳奇女性站了出來,她就是後來的孝莊皇太后。

經過她的勸說,以及兩位爭位者的權衡利弊,雙方共同做出了妥協,大家誰都不要做皇帝,而是選出了皇太極的幼子,六歲的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在明末那個群雄逐鹿的舞臺中,註定主角歸屬於清朝。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後,由於採取措施不當,導致了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一敗塗地,連夜撤出北京城,將辛辛苦苦得到的江山拱手讓給了清朝。

雖說順治是大清入關的開國之君,但他那是還是一個六歲的孩提,軍政大事全部由多爾袞掌握,經過多爾袞的連拉帶打,以及政策運用得當,使得清朝迅速站穩了腳跟並且幾乎統一了天下。

而多爾袞此後在一次打獵中突然墜馬身亡,死後還被順治皇帝鞭屍,這又是為何?

首先,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順治在前期就是傀儡般的存在,就相當於一個權臣和皇帝的關係,權臣想要大權在握,難免不會對皇權進行挑戰,他們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一方突然倒塌,另一方則會把數十年來積攢的怒火全部發洩到他的身上。

再者,多爾袞與孝莊的關係始終說不清楚,有說太后下嫁多爾袞,也有說多爾袞強行霸佔了孝莊。本來作為遊牧民族的滿清對弟弟娶嫂子本來沒有過多指責,但清朝畢竟入主中原了,加上順治皇帝受到了漢文化的薰陶,對自己的母親遭受這般奇恥大辱肯定深惡痛絕,秋後算賬也就不足為奇了。


多爾袞對大清的江山可謂是勞苦功高,如果沒有他,清朝不一定能在中原站住腳跟,可死後卻被挖出墳墓,慘遭鞭屍,不得不令人感到遺憾。後來還算不錯,乾隆繼位後,念及多爾袞的功勞,又給他平了反,並且睿親王的爵位也得以在多爾袞的後代中恢復,也算是給了多爾袞一個交代。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的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