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本想給自己的孩子也寫點什麼,但最後,他一個字也沒來得及寫。

病床上的戰士

最近,很多人被一個視頻惹哭了!

這段視頻是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視頻中的他,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十多根管子,卻仍坐在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對著筆記本電腦,一下一下地挪動著鼠標…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僅6分鐘的視頻,被網友點贊超過10萬次轉評超過4萬…而在此之前,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是將軍,是院士。他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52年,參與了中國全部的,45次核試驗任務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先後培養了23名博士、碩士,個個都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他是荒漠裡靜靜綻放的馬蘭花,

是201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一個戰士最後的衝鋒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醫生建議立即做手術,而他關心的卻是:手術後能不能工作?當醫生說不能時,他毅然放棄了治療。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5月26日,生命進入倒計時!病情惡化的他,被送進重症監護室。醒來後他拉著醫生的手說:

“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

在這裡我無法工作,請把我轉回普通病房。”在普通病房裡,他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吃力地挪動著手中的鼠標,顯示屏上出現的每一個字,似乎都是他最後的囑託。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的電腦裡,有關係 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文件,還有自己的科研思考,以及學生的畢業論文,每一件都只有他才能整理。時間不多了,他必須儘快完成!親人、朋友、學生、同事趕到醫院看望,

他說:“我沒有時間了,看望我一分鐘就夠了,其他事問我老伴吧。”

5月31日,已經極度虛弱的林俊德,9次要求、請求甚至哀求醫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家人不忍心他最後的願望都不被滿足。他才終於又坐在電腦前,開始了一生中最艱難,也是最後一次的衝鋒。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的手顫得握不住鼠標,視線也漸漸變得模糊,

他幾次問女兒:“我的眼鏡在哪兒?”女兒說:“戴著呢。”

看到這一幕,很多人忍不住痛哭起來,因為怕他聽到,只能使勁捂著嘴巴。半個多小時過去了,老伴兒輕聲勸道:醫生想叫你休息一會兒。

他則回答:“坐著休息,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來了!”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兩個小時後,他再也撐不住了!醫護人員將他扶回病床,他很快陷入了昏迷。

在半昏半醒中,他反覆叮嚀學生和家人,辦公室裡還有什麼資料要整理,密碼箱怎麼打開,整理時要注意保密……老伴兒緊緊握著他的手,貼在他耳邊說:

“老林啊,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這麼長時間!”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5個小時後,2012年5月31日20時15分,心電儀上波動的生命曲線,從屏幕上永遠地消失了。

生命最後時刻,林俊德從羅布泊的荒原戈壁轉戰到醫院病房這個特殊戰場,完成了一名國防科技戰士 最後的衝鋒。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走進羅布泊,投身核事業

1938年春,林俊德出生於閩南一個偏僻山村。17歲時,父親因病去世,留下母親和4個孩子。作為家中的老大,他很早就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高中畢業,他考上浙江大學機械系專業,家裡卻拿不出一分錢。上大學的路費,是信用社的借貸和學校的補助。大學5年為了省錢,沒回過一次家。

讀大學的費用,全靠政府發放的助學金!從那時起,林俊德就默默下決心,學好本領,報效祖國!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1960年,大學畢業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國防科委下屬某研究所。報道第二天領導向他交底:

“國家正在西北建設一個核試驗場,把你挑過來,就是去那裡工作。”

這一刻,林俊德意識到,報效祖國的機會來了!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說,成功的關鍵,一個是機遇,一個就是發狂。一旦抓住機遇,就要發狂地工作,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他穩穩地抓住這次機會,並在後面的核試驗中,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這和他發狂的工作密切相關。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進修兩年後,林俊德受命擔任首次核試驗衝擊波機測儀研製小組組長。當時,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蘇聯撤走核專家並帶走了一切資料,中國人開始獨立自主發展核事業。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沒有實驗設備,也沒有技術資料,誰也不知道核爆炸的衝擊波該怎麼去測量。林俊德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

決定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他和其他科研人員住著地窩子,吃著玉米麵與榆樹葉合蒸的窩頭,喝著又鹹又澀的河水,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著科研攻關。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一聲巨響,蘑菇雲騰空而起。數百人歡呼雀躍,慶賀這難忘時刻。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而還有一些人,他們冒著濃煙前進,去搜尋記錄此次爆炸數據的設備。在這些奔跑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現場總指揮張愛萍 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周總理在電話裡謹慎地問:

“怎麼證明是核爆成功?

指揮帳篷裡頓時一片寂靜。就在這時,程開甲帶著林俊德匆匆趕到說:“衝擊波的數據已拿到,從記錄的波形和計算的數據證明,這次爆炸是核爆炸。”

張愛萍看了看站在一旁的林俊德,激動地拍著他滿是塵土的肩膀說:“你們立了大功!”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

這個長得像“罐頭盒”的儀器,

是林俊德拿自行車和鬧鐘等,

用土辦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

它見證了林俊德和同事們

在羅布泊荒原戈壁度過的艱辛歲月,

也記錄著他們佔領

一個個科研高地的攻關歷程。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1966年,我國首次氫彈試驗,決定採用空投方式。林俊德臨陣受命,研製高空衝擊波測量儀。

高空測量衝擊波比地面更難,測量儀器所需的工作環境,必須是零下60攝氏度低溫。為了創造低溫環境,

他和同事們揹著儀器,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頂,在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下,呆了一宿。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們趕在試驗前,研製出了高空壓力自記儀,為我國飛機投放氫彈安全論證提供了科學依據。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之後30年間,林俊德不斷攻堅克難,共計參與了我國全部45次核試驗。直到1996年7月29日,國家在最後一次核試驗成功後宣佈:中國將暫停核試驗。試驗暫停了,林俊德的腳步卻沒有停下。

此後的日子裡,林俊德帶領他的團隊,繼續攀登新的技術高峰,創造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從原子彈到氫彈,從大氣層到地下,每一次實驗轉型,對林俊德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

他說:“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驅馳名節重,淡泊素心存

2001年,他當選中國工程科學院院士,致力於國防科研尖端課題研究。為了拿到第一手資料,他常年奔波在實驗第一線。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一次,74歲的他,由於拍攝實驗現場太專注,被軌道絆倒在地,臉和膝蓋都磨破了皮,大夥讓他包紮一下,

他卻笑著說:“沒事沒事!”拍了拍灰繼續工作。

每做一次實驗,他都建一個檔案,就像病人的病歷一樣,幾十年從未間斷。簡便實用、講求實效,也是他一貫倡導的。他常對學生說,科學就是用簡單的辦法,達到理想的目的。鉛皮、鋼絲、木材,甚至戈壁灘上的沙子,都成了他的實驗材料。善於自主創新的他,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經費。

在同事眼裡,

他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一年只休息三天: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他曾對老伴說:“我喜歡呆在辦公室,在那裡我就能集中精力,就會有靈感。”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對於名利,林俊德只有一句話:“看得透一些, 也是一種積極態度。”

他參加學術評審會,從來不收評審費,不讓參評人員上門拜訪。他只要材料,不要見人。科研成果報獎時,他總是把自己名字往後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項目堅決不掛名,平時專門的請客吃飯他概不參加,談論會上該說就說,不管在座官大官小。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有“三個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領域,不輕易發表意見,裝點門面的學術活動堅決不參加,不利於學術研究的事情堅決不幹。一次,安徽黃山召開評審會,主辦方想請他當主審。他老老實實地說,第一個成果,跟我研究方向有點關係,但也夠不上當主審,第二個成果,不是我的研究領域,我當不了評委,你們抓緊時間再找人吧。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說,自己雖然是院士,只算得上某個領域專家,不可能樣樣都懂,樣樣都精。而且專業越深越窄,別的懂的就越少。即使當了將軍、院士,他的生活也一直樸素。一塊手錶用了15年,一個游泳帽用了19年,一個公文包用了20多年,一個鋁盆補了又補捨不得扔。

對待生活,他常說做人要知足。

對待他人,他卻又如此“慷慨”。

老戰友在外地聚會,他說戰友們轉業早,工資不高,他慷慨解囊。青海玉樹地震,他悄悄捐了3萬元。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寧可犧牲生命,也要不辱使命2012年5月,從得知自己患病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筆記本上,

寫下了遺言清單

1、計算機、保密櫃清理

2、****技術(國家機密)

3、家人留言

4、(空)

5、馬蘭物品清理(宿舍、辦公室)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從確診到死亡的27天時間裡,他整理歸類了大量科研資料。

這些年來,他帶過的每位學生,都在他的電腦裡有個屬於自己的文件夾,每一個文件夾都詳細記錄著每個人的技術專長、培養計劃和施教方案。住院期間,他讓學生們將各自的文件夾拷貝走,這時學生們才發現,從跟他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長的十幾年,他都詳細準確地記錄下了每個人的成長足跡。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去世前三天,他寫下這輩子的最後338字,雖然手抖得厲害,但字跡工整,沒有一絲潦草。這是他給學生寫下的論文評閱意見

他在5月的最後一天去世,這個學生在6月通過了 畢業論文答辯。在學生們的眼裡,他是一個心藏大愛的人,

這種愛,深藏心底,潤物無聲,只有長期和他接觸,才能親身感受。他把時間都給了工作,卻無暇顧及家人。

他本想給兩個孩子寫點什麼,但他一個字也沒來得及寫…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臨終前,他用虛弱的話語再三叮囑:“死後將我埋在馬蘭。”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馬蘭,代號404,中國保密的核工業基地,一個地圖上搜不到的地方。

那裡有他畢生的心血,

也有他的青春和愛情。老伴黃建琴也搞核試驗,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開始,先後參加了9次核試驗。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們相知相伴45年,黃建琴卻含著淚說:“老林的最後幾天,是我們待在一起最長的一段時間。”當林俊德終於卸下擔子,閉上雙眼的那一刻,

黃建琴才輕輕地對著他說:

“老林,你終於屬於我了…”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這一代人,一輩子自主的人生選擇不多,做核試驗也不是個人的選擇。

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楊樹一樣,紮根半世紀,是他自己的抉擇。

因為信念,因為執著,

他甘願讓自己的血液,

流淌在這片死亡之海。

為了責任,為了使命,

他寧願用最後的時刻,

拼命掙扎在工作之中。

他只希望自己的知識、研究,

對國家的發展、後代的成長,

有所幫助。

《人民日報》公開表彰他,他在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了中國!

林俊德院士生前,最後48小時的視頻火了後,

有網友留言:“為什麼中國只用70年,就可以發展成現在的樣子?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民族科學家為祖國,撐起了尊嚴和底氣。”

中國有太多像林俊德將軍一樣的默默奉獻的科學家,正是因為他們,我們的國家才更強大,正是因為他們,

我們得以免受戰亂之苦,活在和平年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