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最美基层文化人|王光年:多一个读书地 多一份幸福

最美基层文化人|王光年:多一个读书地 多一份幸福

最美基层文化人|王光年:多一个读书地 多一份幸福

王光年(右)主持开展“你捐书·我赠卡”活动

“蓝田这么偏远的县区,有这么好的图书馆,真让人感动!”祖籍陕西兴平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张克晋留有这样的印象。说起蓝田县图书馆,又有一个绕不开的人,那便是在这个馆当了18年馆长的王光年。

十年磨一剑

灞河东岸,一座漂亮时尚的建筑物映入眼中,“蓝田县图书馆”几个大字随即跳了出来。

图书馆对面便是苍凉浑厚的白鹿原。原下,灞河静静流过,拦河大坝边,波光潋滟,虽是冬日,仍是一幅如画的美景。图书馆门前有一个特别大的休闲广场,一直延伸到河边的公路,十分漂亮。

这番情景不禁令人称奇:这座图书馆真会选址,找了这么一块开阔漂亮、有原有水的宝地,看来确实花了一番心思。走进图书馆,一楼右边靠窗子的地方便是少儿阅读区。阳光穿过宽大的落地玻璃窗,恣意地挥洒下来,两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依窗而坐,一人手捧一本书,看得入迷……

王光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关中汉子。他敦实憨厚,黑红的脸膛,话不多,似乎还有点拘谨,但说起自己的图书馆却无比自豪:“许多蓝田人在外听说家乡有这么漂亮的图书馆,都不相信,回来后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在图书馆前拍个照片留下纪念。”

聊起图书馆的建设,王光年一笑,顿了顿,慢吞吞地说:“一言难尽啊!可以说十年磨一剑!”其实不难理解,大凡一个人在自己钟情的一件事上倾注的心血越多,花费的时间越长,就越是不大轻易向外人道出其中的心酸和艰难。那些细致繁琐的工作,说了,别人不一定理解;说得多了,弄不好自己就成了祥林嫂。于是干脆不说,自己装在心里。日子久了,像酿酒一样,让过往在心里发酵,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从奔走呼吁,寻求支持,说服领导,省上市上四处寻求资金,到处选址,各项手续的审批,到开工建设,场馆装修,寻找馆藏图书,直到2015年4月23日新的蓝田县图书馆正式开馆,整整花费了10年的时间。

为建图书馆连命都不要

用整整10年的时间和心血去做成一件事,要有怎样强大的内心,要有怎样的执着和爱,才可以支撑下来?

“为建成蓝田县图书馆,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借钱……”长安区图书馆馆长王茹如此说。

“王光年啊,那可是为建图书馆连命都不要的人。”说起王光年,陕西省图书馆副馆长徐大平也很有感触,“王馆这样的人,我很敬佩。他所做的事情早已超出了职责,也超出了常人的能力,可他就是做成了!如果基层有更多王馆这样的人,那咱们陕西的图书馆事业一定是另一番情景。”

18年前,王光年第一天进到蓝田县图书馆时就是馆长。18年后,新馆建成了,馆舍面积变大了,阅读环境变好了,藏书也是过去的几十倍,但他还是馆长,“官位”并未因此变得更高,他依然默默坚守在最基层的岗位。

“付出了10年的心血,开馆的那一天有没有流泪?”记者问。王光年愣了一下,笑着说:“开馆的当天,我住院了。”记者后来才从别人那里得知,王光年心脏不好,为了建馆,积劳成疾,却一直扛着,直到新的图书馆建成开馆,才住进医院。

做着最普通工作的王光年依然每一天都有开心事:“如今县上领导特别支持我们图书馆的工作,2015年我们一次性争取到购书经费300万元,从2016年起县财政每年按所辖人口人均3元标准落实购书费,彻底解决了我们图书馆馆藏不足的问题。”

人均3元的购书经费,相比陕西省2015年的人均0.86元的购书经费,让人不禁为蓝田县的领导竖大拇指,也为在背后一直奔走呼吁的王光年竖大拇指。

再次回望白鹿原下灞水边这座美丽的图书馆,真替生活在这个县城的人高兴:有这么一座漂亮的图书馆,有这么一个温馨的读书地,无疑多了一份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