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國演義》裡關羽如果沒有失荊州,蜀國能一統天下嗎?

憶苦思田


只是說有可能。如果荊州沒有失守,蜀漢就可以按照隆中對的天下戰略,從荊州、漢中兩個方向水陸並進北進中原,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失去荊州,蜀漢北伐就只能九出岐山,眾所周知蜀道艱難,曹魏佔據險要地理易守難攻,而蜀軍後勤補給困難,又失去了水軍優勢,北伐的難度急劇增加,或者說幾無成功可能。


葉秋6697


其實對於歷史,不能拋開現實而談,待我們穿越時空,去探究一二也無妨。

當此時,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敗北,但是當時的北方,已經全部在曹操的控制之下,並且有了相當的發展基礎,內修政理,外恢復生產,民望也很高,國力也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強大的。再看吳國,已歷三世,在孫權的治理下也生機勃勃,基礎雄厚。而劉備的蜀漢小政權就相對弱小多了,民力薄弱,即使東吳坐視不理也無法獨自戰勝曹魏。

雖然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了明確的作戰方針,然而,所謂的“天時有變”幾率是很小的,曹魏東吳正是初興之際,都懷有吞併天下之心,這種僵持局面將是長期性的。

從個人壽命而言,不是每個人都是司馬懿,壽延綿長,這還是次要的。再看整個地理環境,蜀國除了從荊州出發兵發曹魏比較節省時力,若從蜀中發兵,光糧草就是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後來諸葛的木牛流馬也未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從兵力上看,蜀國本就羸弱,若荊州不丟,兵分兩路,關羽出荊州,劉備出蜀中,兵力分散的情況下更難成事。

歷史的神奇之處就是給人無限遐想和在內心不知多少次的推演,尊重歷史,尊重自我便可。


此生為娟兒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劉備做了一份戰略規劃——隆中對。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外部環境,確定了北曹、東吳這兩個政權穩定不可奪,而劉備的發展只能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伐曹,最後一統天下。

那麼如果荊州不丟失,蜀漢能否按照隆中對策一樣,一統天下呢?我認為是難上加難。

第一、諸葛亮《隆中對》裡面也說了,需要等到“時變”,而這個時變曹魏會給西蜀機會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又有很多人才輔佐,諸葛亮的“時變”在哪裡?終其一生也等不到了。

第二、東漢時期北方的底子比南方好,雖然久經戰亂,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曹操一統北方之後,經濟迅速恢復。加上曹丕當政開始,推行屯軍政策和九品中正制,糧食和人口大幅度提升,人才梯隊也得到保證。反觀蜀國連年戰亂,先打東吳、又打南蠻和不斷的北伐,原本就不富庶的蜀國經濟和人力一耗再耗。這些都沒有在諸葛亮隆中時的算計之中。

第三、曹魏和孫吳政權穩定,在三國時期,這兩個國家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反叛和政變,就比如曹丕竄漢相反成為人心所向。而蜀國內部政治派系眾多,南王孟獲、新城(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併的)太守孟達、大將魏延等不斷的反叛,蜀國政局內部一直不安定,這也沒在隆中對之中。

第三、關羽就是因為出兵攻打襄樊,被孫吳偷襲後方。如果荊州不丟,荊州一路軍打入魏國腹地,很難保孫吳還是像歷史上一樣偷襲後方,導致兩路被夾擊,導致兵敗。

第四、漢中出兵,數次以糧草供應不足失敗,只因益州是易守難攻,但不利於出兵,更何況是遠征軍。只要益州一路兵不能打到長安,荊州一路也很容易陷入孤軍奮戰。

第五、就算荊、益二州北伐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魏國遭受滅國之危,難道孫權會坐以待斃,等到蜀漢統一北方後在收拾自己嗎?當然會選擇和魏國結盟,平衡蜀國。

所以說,蜀國不僅從力量上還是政治上,都比不上魏國,或者準確的說比不上當時的北方。就算司馬父子生在蜀還是吳,北方政權還是會一統南方的另外兩個政權。


歷史TOP榜


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蜀漢是有機會問鼎中原的。為什麼這麼認為呢?理由有三。

第一個理由,荊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可威懾宛城,洛陽和許昌,東可俯瞰江夏等江東之地。也是進軍益州的咽喉要道,是劉備西川的前哨之地,曹操和孫權之所以遲遲不能攻打劉備,就是因為荊州被劉備派關羽控制,關羽又是萬人敵,所以短時間內也拿它沒辦法。相反,只要控制了荊州之地,就可以輕易的攻打曹操宛城,也可直接渡江攻擊孫權,可謂進退有據之地。

孫權一直對和劉備當初借荊州的約定很上心,也是因為荊州的重要性,他們圍繞著荊州,搞出了很多軍事摩擦,光是談判都談了幾十回。但劉備咬定青山不放鬆,就是使用各種陰謀陽謀,反正不歸還。其實也就是怕影響了他仁義之君的光輝形象而已。劉備寧肯揹負失信的罵名也不歸還荊州,也是說明了荊州的重要性的。

第二個理由,荊州是蜀漢最重要的兵源轉運站和物資轉運站。只要荊州在蜀漢手中,就可以從容不迫地從後方調度軍隊和物資,曹操和孫權根本沒有辦法切斷。大家都知道,歷來糧餉就是打仗的最重要的保證,有糧餉仗就好打,只要糧餉告急,軍心就會不穩,仗就不好打了。有了荊州,糧餉就不擔心有危險,可以讓前方的將士專心的打仗,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問題大家在官渡之戰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上就可以理解了。

第三個理由,蜀漢的戰略是圍繞荊州制定和展開的。他們另一道關卡在陽平關,前置防線在上庸,屯一隻大軍在漢中,可以居中調度,往來救應,根本不用擔心敵軍的攻擊。所以他們真正的前線在荊州,荊州自古被兵家稱為“四戰之地”,守它後方的江陵,零陵,長沙等地必須要穩固,荊州直接面對曹魏和孫吳,只要荊州還在蜀漢手中,曹操和孫權就每天睡不好吃不好。還有,其實上庸和荊州本來就形成了一種鉗形防線或者可以說是鉗形攻擊形態,進可攻退可守。所以,曹操和孫權想荊州是想出了病,而又對其咬牙切齒,恨不能一口吃掉。

基於以上理由,關羽不失掉荊州,蜀漢在戰爭中就永遠掌握主動,想打誰就打誰,問鼎中原,實現劉備和諸葛亮的理想應該是不難的。

說歷史,論史實,請關注軍哥論史。


白雲山水居


歷史沒有如果!但僅僅從“如果”的角度而言,荊州不失,蜀漢一統天下的幾率至少可以由原來的三分增加到六分以上。

完整閱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蜀漢由鼎盛走向衰弱的歷史拐點,聯繫到荊州丟失的時候,傅士仁、糜芳攜城投吳,之後孟達轉而降曹魏,張飛被害,範疆、張達二賊投靠東吳,劉備失去理智大舉進攻東吳,最後損兵折將慘敗夷陵一“病”不起,無奈之際不得不白帝城遺詔託孤諸葛亮,甚至可以好不誇張地說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漢錯過了“伺機而動”的最佳時機,葬送了蜀漢的大好前景。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前因後果和當時蜀漢所面臨的形勢吧。其時由於曹操不滿劉備自立漢中王,想要聯合孫權奪取荊州,為了瓦解孫曹的聯合攻勢,諸葛亮提議劉備令關羽分兵攻取曹魏樊城,然而,關羽因進攻樊城忘記了自己守荊州的正事及職責,以至於他在一舉拿下襄陽之後聽不進隨軍司馬王甫:“換趙累替代潘浚駐守荊州,防備孫吳攻襲”的建議,最後功敗垂成,樊城沒有攻下還給呂蒙可乘之機白衣襲江奪走荊州,真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說到這兒,我們就不得不進入到如果的如果之中,如果關羽在攻取襄陽之後採納了隨軍司馬王王甫:“換趙累替代潘浚駐守荊州,防備孫吳攻襲”的建議,在穩固荊州防守,確保荊州萬無一失的基礎上用更合理的計劃及方式攻取樊城,那麼,荊州就不會丟失,樊城亦可得,這樣就可以打通日後征討曹魏的道路,甚至會動搖曹魏的根基,蜀漢一統天下的勝算就會在無形之中增加幾分,達到六成以上甚至更高。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也不可能重演,因此,關羽敗了就是敗了,荊州丟失了就是丟失,沒有誰能夠讓它無故回到蜀漢“手”上,蜀漢只能接受由關羽大意失荊州走向衰亡的命運!


油茶絲語


筆者認為蜀漢不可以統一三國。

公元219年,劉備結束漢中之戰返回成都。

僅僅幾個月後,關羽開始挑起襄樊之戰,結果曹操和孫權聯手,打了關羽一次措手不及,荊州被呂蒙偷襲,孟達,糜芳投敵。

荊州落入東吳孫權手中,成功扼制了劉備勢力的擴張。

假如沒有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歷史事件,我們來看歷史發展的走向。

關羽在發動襄樊之戰時,戰略目的是為了讓劉備出兵北伐時有戰爭主動權。

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構想,等到天下有變,劉備分兩路出兵北伐。

一路是荊州北上,另外一路是由漢中向關中地區東進。

先來說關羽這一路,他在荊州有5萬人,而曹操陣營中,負責鎮守襄陽和樊城的總指揮是曹仁。

他當時的兵力和關羽相差不多,關羽在襄樊有一年的時間,也沒有拿下這兩座城池,雙方實際上進入了相持不下的階段。

對於拼消耗來看,荊州是不能和曹操中原腹地相比。

這裡不僅人口眾多,而且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地區,守著黃河流域有著先天的優勢。

雖然人口南遷已經開始,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再來看另外一路進攻關中地區的劉備和諸葛亮。

他們由益州出發,經過漢中向曹操進攻。

這裡經過八百里秦川才能到達曹魏的腹地,後勤補給是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

劉備經過漢中之戰,已經意識到想戰勝曹操的關中軍團,需要益州源源不斷的支援。

漢中之戰打了兩年,雖然劉備打贏了,但可以說是勞民傷財的,短時間裡不能再全力進攻,只能採取防守的策略。

兩路出兵的戰略方針,在當時是行不通。

更何況有孫權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接觸孫劉聯盟,佔領荊州。

所以,劉備拿下益州以後,只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出兵北伐只能無功而返。

—End—



冷月鉤沉


歷史不能重演,而且,戰爭的勝負和時局的發展變化受諸多因素影響,即便不丟荊州,劉備未必能夠一統三國.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荊州不丟的話,劉備和蜀漢在與曹魏和東吳的抗衡中會不落下風,至少戰略形勢會好得多。

如果關羽不丟荊州,蜀國在劉備的指揮和諸葛亮的輔助下還是有可能一統的。

因為當時

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雖然三國之間實力有差別,但沒有那麼大,那個時候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有大的動作。如果不丟失荊州,在後來諸葛亮北伐,形式便不會那麼艱難,只不過可惜失去了。

但為什麼會失去荊州?只是關羽

的大意嗎?其實不然,當時孫吳聯合曹魏左右夾擊劉備。僅憑關羽一人想保住荊州太難,而且蜀國看似實力很強,但當時孟獲之類的並沒有去幫助關羽,而是左右觀望,人心不齊,當時並沒有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當時不但丟失了荊州,更失去了一名大將,關羽。蜀國從此大勢已去,中興漢室遙遙無期,諸葛亮心裡明白,但無力迴天。

所以題目中的假設很可能是成立的,但歷史已經成為歷史,我們後人以史為鑑,不能重蹈覆轍,讓我們的國家更美好!

如果不丟失荊州的話,關羽就不會敗亡,張飛也不會因為要為二哥報仇被手下謀害,劉備則不可能頃國之兵發動對吳戰役導致夷陵大戰之慘敗,蜀國實力將會大大增強。

接著就可以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繼續發展下一步:發展國內的軍事政治和生產,安撫好西南的少數名族以減去北伐時的後顧之憂,再加上軍事上結好東吳孫權,待天下有變,關羽出荊州,劉備出益州,二路兵馬共同進兵取魏,則天下可定!

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與東吳相結好(按照關羽的性格和態度 估計很難做到),保證是二打一,或者我打的時候你別搗亂;還有一點是待天下有變時(曹丕篡漢就是一時機),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出兵才能一氣呵成,攻下曹魏。

所以不丟失荊州的話,在具備以上條件,蜀定可以一統,否則一切空談,只是延續了三國統一的時間而已!

所以說如果關羽不丟荊州,劉備統一三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其一,關羽不丟荊州,則關羽張飛二將不致喪命;

其二,關羽不丟荊州,則不會有火燒連營之慘敗,不傷元氣,則不會有諸葛亮說天下三分,益州疲敝;

其三,有了荊州,蜀伐魏伐吳都多了戰略要地,且實現了《隆中對》的戰略佈局。


A視頻剪


這是不可能的,或者說概率很低。



1.孫權東吳方面。荊州地處長江中游,對東吳來講,始終是個威脅,荊州水軍隨時可順流而下,攻打東吳。比如蒙古滅宋,一定要先打下襄陽。荊州在劉備集團手中,孫權集團頭上就好像懸著一把隨時會掉下來的劍。因此,孫劉聯盟隨時會破裂,關羽只要一北伐,孫權就會找機會從背後捅刀子。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是否可以先滅東吳再北伐呢?這也是不可能達到的,北方的曹操集團隨時會坐收漁利。再者,江東經過孫氏幾代人的經營,已經根深蒂固了,曹操當年以全國敵一隅,尚且不能做到,何況是劉備的勢利了。



2.劉備蜀漢方面。首先,力量仍是不足,蜀吳兩大勢力加起來,無論從人才、人口、土地,都不能跟北方曹魏匹敵,何況只是荊益兩州的力量呢?

其次,蜀漢本身內部的矛盾,荊州益州兩大派別本身就不是很團結。比如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矛盾,孟達和關羽之間的矛盾,而這兩對矛盾也只是一個縮影。



3.曹魏方面。漢朝後期,民不聊生,黃巾起義,就已經看出來了,漢朝已經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了。曹操掃清了四海,一統北方,政治清明,廣納人才,人民開始安定下來。

其次,作為統治者,曹操就不用說了,曹丕、曹睿,還是很有膽略和謀略的,曹丕曹睿有幾次還親近前線,人心向魏,要撼動它,還是很不容易的。

再者,曹魏先進的制度,比如屯田制,九品中正制。蜀漢更多的是沿襲了漢朝的制度,更跟不上時代。



4.地理位置方面,中國的地理水文特點,由南向北打,這是很難的。縱觀上下五千年,唯一北伐成功的只有兩個例子,朱元璋和蔣介石,這還是在經濟重心早就南移的情況下實現的。



總之,雖然關羽、諸葛亮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但是打仗,除了軍事上,還有外交、經濟、人心的較量。所以北伐成功還是很難的。


追風20259285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本《三國演義》為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的英雄兒女。一本《三國志》讓我們更清晰的看到了整個三國的面貌,在這個亂世之中,有多少英雄佳人值得我們去回味。那麼如果當初關羽沒有失去荊州,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否就能夠成為現實,蜀漢政權是否就能夠一統天下呢?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劉備做了一份戰略規劃——隆中對。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外部環境:曹操佔據北方,挾天子令諸侯,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孫權佔有江東,是個富三代,地盤也非常穩固。這兩方勢力,只能默認他們為不可卸載的預裝軟件。

針對這種局面,諸葛亮提出了“三步走 ”綱要:第一步,先佔荊州,擁有自己的地盤;第二步,佔領益州,擴大實力,以求三分天下;第三步,穩固根據地,坐觀天下局勢,一旦有變,立刻出兵北伐。同時,外交上,聯合孫吳,共抗曹操。

事情也如期進行。先是,劉備佔領了荊州。之後,又入蜀拿下了益州。一切都很美好。然而,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

荊州丟失了。

首先,隆中對策就是諸葛亮的一個理想主義,我們首先來看,想要一統天下,按照隆中對策,必須要滿足以下幾個蜀漢政權不能控制的條件。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后,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

川兵出漢中(難):我們從後面的情況可以看到諸葛亮和姜維的數次北伐結果經常都是糧草供應不上而不得不撤退,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川兵北進而言要打就要求速戰,不能打持久戰,所以一切都將處於被動,所以西川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難功,而不是有利於主動出擊。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不論誰再說什麼都是無用的。我們看以下諸葛亮說的一句話:“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所以在曹操時期從正統而言曹操更有優勢。

早在三國前800年陳勝就說過“王侯將相有寧種乎”所以在秦不得人心的時候才有那麼多的起義,才最後推倒了秦,才有機會建立漢王朝。那麼我們看看東漢末年也可以說是民不聊生,還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起義,而從曹操到曹睿(直到諸葛亮死後)他們施行的國策都還是也富國強民為目標(屯田的施行等)。所以在曹丕篡汗的時候也只是一些士紳文人出來叫叫,並沒有因此爆發其他大規模的反對篡漢的起義。

假如荊州還在,關羽、張飛沒死,那劉備能一統天下嗎?對於這個問題,小天認為機會並不大,諸葛亮《隆中對》也說了,需要等到“時變”,而這個時變曹魏會給西蜀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又有很多人才輔佐,諸葛亮的“時變”在哪裡?終其一生也等不到了。三國實力,以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西蜀最差,以弱勝強不是不可能,但是那畢竟是少數,而且需要對手犯錯誤,而曹魏顯然不會犯那種錯誤。另外東吳也不會讓西蜀做大的,一旦西蜀有勝利的希望,東吳就會對其掣肘,所以說就算關羽不失荊州,劉備一統天下的機會也很渺茫!你覺得呢?






刀片上的螞蟻


就是關羽沒有荊州之失,蜀漢也不可能統一天下。

古代戰爭,帶兵打仗的統帥的武力值是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另一個重要指標就謀略。還有就所帶兵將的數量。

咱們看下武力值。

關羽戰不下龐德,徐晃甚至都能戰平關羽。這與關羽鎮守荊州,事務繁忙,荒廢了武功是有關係的。而這期間,曹魏的大將經歷了戰馬騰、馬超和韓隨,接著戰漢中戰蜀漢,武力值爆棚。曹魏軍中武功在徐晃之上的張遼、許褚、張郃、夏侯惇、夏侯淵等名將,甚至也不比樂進、王雙、曹洪。

那謀略呢?三國演義小說中,魏蜀吳三國曹魏營中謀士最多,出名的謀士就不下十人。司馬懿、程昱、荀彧、荀攸、賈詡、劉曄等。這些謀士論謀略哪一個能輸於關羽。

論兵將,關羽手下大將關平、廖化等有名將軍沒幾位。曹魏軍中那可就太多了。

有人會問:諸葛亮西出祁山和關羽同時攻打曹魏。

西線,司馬懿可以拒敵諸葛亮。關羽這邊,許諸、夏侯惇加上程昱和賈詡定能穩勝關羽。

所以說,即便關羽不失荊州,蜀漢也難以統一天下。因為曹魏的力量太過強大了。這與曹操多年實行的培養人才的政策和屯田的政策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曹操時期打下的基礎太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