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聖旨前為什麼要加“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

奧特曼畫畫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的讀法是這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為何有人誤讀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因為古代“天”和以天子自稱的皇帝,出現在文書中都要另起一行,所以很多歷史水平不夠的導演編劇就唸錯了斷句。



這句話寫在聖旨上,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什麼秦始皇唐太宗的太監公鴨嗓喊“奉天承運”的電視劇,導演基本上都是歷史文盲。

這句話的由來是朱元璋,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將南京皇宮大朝會正殿稱作“奉天殿”,於是朱元璋向大臣誥敕命中首次稱:奉天承運皇帝。

皇帝是“天子”,“天”與“皇帝”寫一起時,天定格,以示敬天,“皇帝”二字則另起一行,也是定格寫。清朝把皇帝二字向下縮進一格。



“詔”的起源

其實早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稱皇帝的時候,便有了“詔”,他規定:命為制,令為詔,並在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可見,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與“天”,就已經有了不解之緣。

其實更早的商周時期,也會把商王周王稱作天子,這要比秦始皇還要早。

漢朝承襲秦朝,也用“詔”做為皇帝命令的說法,而且制度更加完善,最早的“詔曰”二字便出現在漢朝的帝王文書中。



而“奉天承運皇帝”,是源於明朝的朱元璋,不僅是他的大殿叫奉天殿,就連他皇帝的大圭(就是他上朝手裡的玉牌)上都刻著“奉天法祖”的字樣,這當然在皇帝中也是首次。

“奉天”除了“詔曰”,也有其他,即“詔曰、制曰、敕曰”三種。

”詔曰”是用於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佈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所以忍不住吐槽某些文盲導演,妃子小產安慰一下都“詔曰”,詔毛線,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僅是文盲,還是個導演。



“制曰”則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凡是聖旨中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用於對百官,普通老百姓沒有權力聽皇帝“制曰”,而且,制一般都是好事。

“敕曰”則帶著皇帝的告誡,同樣只用在百官身上,給核心官員加官進爵漲工資時,皇帝會苦口婆心的告誡官員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有趣歷史故事。


明離子


首先我必須要說——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斷句斷錯了,奉天承運和皇帝之間其實是不能間斷的。

另外,古代的聖旨並不都是以這句話開頭,就像下面這張圖所示:

以上是北宋英宗年間的一道皇帝敕文,也算是聖旨吧。可是大家請看——

開頭有“奉天承運”的字樣嗎?

“奉天承運”這套修辭的最早提出者是明太祖朱元璋,而朱元璋的靈感則源自元朝皇帝頒佈聖旨時的起首語。

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洪武元年(1368)正月:

上(朱元璋)以元時詔書首語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謂天之眷佑人主,故能若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命易為“奉天承運”。

因此,“奉天承運”的靈感起源自元時詔書起首語的“上天眷命”,並被朱元璋所修改。

那麼,元朝時候流行的“上天眷命”又是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正如這張元朝延祐年間所立的《法源寺聖旨碑》記載,起首之語即“上天眷命”的真實含義:

möngke tngri-yin küčün-dür. yeke suu ǰali-yin ibegen-dür.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

蒙古人信仰長生天,故而在聖旨中體現了這點。元朝時期,所有的聖旨都是以蒙古語寫成,再譯作漢語詔書。因此,“上天眷命”其實就等同於《法源寺聖旨碑》的起首語: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

這是對皇帝(蒙古大汗)的形容,在漢語中是不能斷開的。

對此最好的作證,莫過於清代詔書中的滿語寫法。“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寫作: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 hūwangdi i hese.

在這段話中,奉天承運(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是修飾皇帝(hūwangdi)的語句,起到了定語的作用,兩者自然不能斷開。總而言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是讀作“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是讀作“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HuiNanHistory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古裝劇中,傳旨太監拖著腔調,宣讀聖旨最開頭的話語。聽了這麼多年,不禁要問:為什麼聖旨開頭是這八個字?到底怎麼來的?什麼意思?

話不多說,直奔主題!我們來看一道聖旨:

“奉”起行第一字,“天承運”另起一行,天頂格,以示敬天。“皇帝詔曰”則又另起一行,頂格寫(或略低於“天”)。這些是聖旨的書寫格式。


聖旨,歷來被視為神聖之物,代表帝王權威和意志,若書寫錯誤非同小可,搞不好腦袋搬家!接到聖旨的大臣,回家也得妥善保管好,有的家族甚至焚香供起來。

首先,峰子哥來說此八字的含義:

先糾正一下:電視劇太監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念法是錯的,純屬娛樂,正確斷句方式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代太監重大場合唸錯了,是大不敬,可能會被殺頭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是:


尊奉上天、承襲國運的皇帝,說....(後面就是皇帝要說的旨意內容。)最後一般都以“欽此”二字結束(有時也不寫)。“詔曰”即“詔書說”,“欽此”代表聖旨結束語,意思是“皇上旨意說到此”。


當然,並非只有“詔曰”,根據情況和接旨對象不同,可分為:詔曰、制曰、敕曰。


峰子哥舉幾個例子,比如這一張“制曰”.....

再比如,這一張“敕曰”....


其次,峰子哥來說此八字的由來:

峰子哥先來說“奉天”。


其實“君權神授”思想很早就有,古代皇帝為解釋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常說“皇帝受命於天,尊奉上天之意,在人間統御萬民”,所以皇帝又叫“天子”,即上天之子。(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西漢武帝時期,提出“天人感應”的董仲舒,寫了一本著作叫《春秋繁露》,正式發展出一整套較完整的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

董仲舒理論系統解釋了皇帝權力的來源,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作出了某些限制:君王受命於天,那麼就必須尊奉天。尊奉天,則必須時刻觀察上天的喜怒哀樂,尊上天意旨行事,要敬天。

這一套理論,得到了漢武帝以及後世帝王的普遍認同。於是君王“奉天”,逐漸形成。


峰子哥再來說“承運”。


中國古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即“五德”)的相生相剋來解釋朝代的更替規律。改朝換代,遵循“五德”的生克順序。

比如,夏朝是木德,商朝取代之則為金德,金克木。而取代商朝的周朝則為火德,火克金。秦始皇則認為秦朝得水德.....等等因相剋而取代。一直傳到了中國最後兩個朝代:明朝國運以火德,清朝取代明朝則自稱水德,水克火。

皇帝必須有德,不管是水德、火德、金德....總之都是因有德而取代無德者。“承運”中所“承”的,即是“五德”轉移之“運”。


所以這就和“奉天”聯繫在了一起,上天可以賦予皇帝權力,失德不奉天,也可以收回權力。這才有了“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說法。 (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把前人這些東西總結起來,首次將“奉天”和“承運”融合在一起,並首創“奉天承運皇帝”自稱的明文格式,加在聖旨開頭,成為固定字樣。


朱元璋還將首都南京慶典和大朝會的正殿命名為“奉天殿”。從此,聖旨這一開頭,被後世皇帝一直效仿沿襲。


不過最搞笑的是,現代有些古裝劇導演,居然把明朝以前朝代的聖旨,也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導演也能不能有點歷史常識,啼笑皆非啊!

好了,峰子哥先說到此。更多有趣內容,關注【峰子奇觀】,每天更新,下期見!

▷▷版權聲明:本文系【峰子奇觀】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歡迎轉發文章、留言及私信交流!

峰子奇觀


在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是朱元璋發明的,在此之前的皇帝是不用的。朱元璋為什麼要加這麼一句話呢?它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這句話真正的斷句方法應該是這樣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詔曰這兩個字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的意思。

而“奉天承運皇帝”又是什麼意思呢?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為了向天下百姓表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表示自己是上天指定的皇帝,就在皇宮裡修了一座名為奉天殿的大殿,意思就是自己是奉了上天的命令來當皇帝的。

當時朱元璋還寫了一篇文章,說自己有一天夢遊上了天宮,在裡面見到了道法三清,也就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還有太上老君,朱元璋還說三清天尊們賜了他法劍。

為了進一步強化這一觀點,朱元璋還在他拿的玉圭上寫了“奉天法祖”四個字。在頒發的聖旨開頭都寫上“奉天承運皇帝”。

後來有次朱元璋在寫聖旨的時候,還直接寫上了“奉天承運的皇帝”這樣的開頭,在這裡意思就更明顯了。

另外聖旨上除了“詔曰”,還會根據不同的用途,還有“制曰”和“敕曰”。

詔曰是昭告天下的,是發通告用的,並不是具體頒發給某個人的。

而制曰用的最多,是頒發給大臣們時候用的,大部分的聖旨用的都是制曰。

敕曰主要是為有功的臣子們加官進爵時候用的,同時也包含有告誡的意思,警示大臣們不要驕傲,以後繼續努力工作,不可有點成績就自大導致犯錯誤。

這三種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不會亂用。所以電視劇裡不管什麼聖旨,裡面寫的都是用的詔曰,其實是錯誤的。


漂浮菌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斷句,正確的斷句方式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意思是遵照上天之命,承運是繼承氣運(五德),這句話連起來就是皇帝受命於天,下詔告示臣民。古代皇帝稱天子,天為神,因此這句話的核心奧義是君權神授!

現很多影視劇中採取了四四斷句的方式,這是錯誤的,但由於讀來朗朗上口,人們也將錯就錯了。


皇帝的命令

實際上,除了詔曰以外,還有制曰、赦曰,詔、制、赦都是皇帝的命令,使用場景有所不同,古人很講禮儀規範的,皇帝的事就是天下事,更要嚴格遵照禮制。

詔:專用於告示天下,針對天下所有臣民,不管是老百姓還是百官;

制:專用於向百官下令,對老百姓則不能使用制;

赦:有告誡和鼓勵的含義,專用於封官時,意思是好好幹哦,不要驕傲。

為什麼要“奉天承運”?

這句話源於秦朝,而在聖旨中加這句話,是從明朝開始才正式使用的。

秦朝:

秦朝以前,君主就講天命,統治國家是受命於天,所以叫天子,可別小看“受命於天”,這關係到王權的正統性。

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有所改變,秦朝認為天有五德,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當皇帝和國家佔有五德之一,就能擁有天下。如黃帝是土德,周天子是火德,秦則是水德。所以秦朝的奉天,是改為了天之水德,萬變不離其中,還是受命於天的意思。

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時期,聖旨中有“長生天的氣力裡,大福廕的祐助裡皇帝聖旨”的起頭套話,是用蒙文書寫的,用於向蒙古人宣詔,漢文聖旨中則翻譯為“上天眷命皇帝聖旨”。

這就為後來明朝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打下了基礎。

明朝:

朱元璋統一中國後,十分注重奉天,他把朝會大殿更名為“奉天殿”,黃帝手持大圭上書“奉天法祖”,皇帝的詔書則改元朝的“上天眷命皇帝聖旨”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朱元璋之所以這樣改,主要是覺得上天眷命不太謙虛,而奉天承運使自己對上天的態度顯得比較謙卑。

總的來說,“奉天承運”是指皇帝至高無上,能坐擁江山是因為奉了天命,不是誰想當就可以當的。是對皇帝的合法性、正統性的加強。

聖旨格式

題主在問題描述中這張圖也有問題,格式完全錯誤,正確的書寫格式如下圖:

奉字獨佔第一列,在中間偏上的部位;天承運必須另起一列,因為天為大,所以必須要頂格寫,不能讓奉壓了天一頭;接著“皇帝詔曰”又另起一列,跟天齊平或稍低於天半格,這是因為皇帝跟天一樣大,或者比天稍微低一點,有謙卑的含義;再往下就是正文了,不能超過皇帝,所以正文前面要空兩個字的位置;最後當然要署名,XX(皇帝年號)自然也要跟前面的天和皇帝齊平了。

綜上,奉天承運實際上就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的意思,是天子正統性、合法性的必要充分條件。



也可自話


哎我去,這麼多答案,沒有一個提到這八個字的真正起源。

大部分答案都說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最早是朱元璋開始用的。


朱元璋為什麼要把這八個字放在聖旨前面呢?其他答案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玄幻地解釋。

我覺得比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明代聖旨前的這八個字是從元代來的。

元代的蒙文聖旨翻譯而成的硬譯公牘文體聖旨中,一般前面有這樣一句套語: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裡)”

其中長生天氣力裡,譯成漢語就是“奉天”,大福廕護助裡,譯成漢語就是“承運”,皇帝聖旨裡,譯成漢語就是“皇帝詔曰”。

這句套語也並不是蒙語聖旨一開始就有的。從成吉思汗頒給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諸篇聖旨來看,最初只是很樸素地說“皇帝聖旨(裡)”。到窩闊臺之後、蒙哥之前,在不同的聖旨裡分別出現了“天地底(“底”相當於“的”)氣力裡”、 “大福廕護助裡”、“長生天底氣力裡”等說法。如果是親王令旨,則會使用““皇帝福廕裡”之類的套語。

忽必烈即位後,聖旨套話的格式正式統一為“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裡)”,公文格式的統一是為了對公文翻譯進行規範,這就不細說了。

有著這種套語的元代硬譯公牘文體聖旨非常常見,除了在《元典章》有保留了一部分之外,很多寺廟的聖旨碑中也能看到。

蔡美彪先生曾經專門研究聖旨碑,有《元代白話碑輯錄》和《八思巴字文物碑刻集釋》,裡面有很多以“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開頭的聖旨。蒙文直譯的話,其實如下圖所示:

合璧的漢文聖旨是這樣的:


這就是當時的翻譯規範。

日本學者船田善之對山東濟南長清區的靈巖寺聖旨碑做過錄文,正好在手邊,也截個圖給你們看

總之“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裡”是對蒙文聖旨套語的直譯,後來翻譯成正經八百的漢文,就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pku小動物


首先我們來看聖旨。

“聖旨”一詞最早見於東漢蔡邕的《陳政事七要疏》一文,是對皇命的一種尊稱。



再看“奉天成命皇帝詔曰”中的“詔”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規範了旨意的體裁,分為制書和詔書。在漢代,又有了策書、符書等針對具體內容的規範性聖旨。

除了唐代因要避武則天“曌”字詔書更名外,後世大多數大一統王朝都有詔書這一稱謂。



而“奉天成命皇帝詔曰”這八個字始於明朝,餘繼登在《典故紀聞》中說朱元璋稱自己為“奉天承運皇帝”,因而在頒佈重大事物的時候就會用上“詔曰”兩個字。

瞭解這一點後我們會發現“奉天成命皇帝詔曰”應當斷句為“奉天承命皇帝,詔曰”。



在古代,皇帝為了證明政權和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都會用“天意”“天命”來作為宣傳手段,早在魏晉的詔書中就有“應天順時受茲明時”的用法,明代這一詔書即是對這個種天命觀的繼承。

後來清朝繼承了明朝這一詔書格式,經清宮戲的廣泛傳播,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鳳妖


這是一句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臺詞,充分彰顯了導演的歷史水平,因為這句話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在古裝影視劇中,形容皇帝權威時喜歡說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說出的話就是聖旨,哪怕是隨意一句玩笑都是聖旨,每道聖旨的開頭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然而,這些都是對歷史的誤讀和曲解。

1,皇帝說的話不一定都能兌現

比如皇帝特別寵幸某個妃子,信誓旦旦地保證要冊她為皇后,然而這個意圖若是遭到皇太后、朝臣的激烈反對,很可能是無法兌現的。

2,不是所有皇帝的命令都叫聖旨

皇帝說下的命令很多,但即便被執行了,也未必叫聖旨。

聖旨確實是皇帝意圖的體現,但同時必須經過皇帝個人和朝廷的共同認可,由宰相簽署,才形成具備法律效力的書面文件,上升為朝廷集體意圖,下發執行。

手諭也是皇帝意圖的體現,但不經過朝廷認可、宰相簽署,僅代表皇帝個人意圖,不具備法律效力,相當於領導“批條子”,收到手諭的人不執行也不算違抗聖旨。朝廷和宰相們對皇帝繞過朝廷直接下達手諭的做法十分反感,經常會拒不執行,以示抗議。

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斷句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出現在聖旨開頭的時間很晚,是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

朱元璋出身草根,為了樹立皇帝權威,強化皇權天賦理論,朱元璋喜歡把“奉天”掛在嘴邊,比如他處理朝政的大殿叫“奉天殿",他手持的皇帝大圭上刻著“奉天法祖”四個字樣,聖旨開頭也加上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六個字。

古代沒有句讀(標點符號),我們如今讀的古書都是現代人加上標點符號以後才出版的,所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六個字也是沒有標點的,一些導演不明就裡,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斷句,斷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起來挺順口,卻是錯誤的。

正確的斷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皇帝是主語,奉天承運是修飾主語的定語,詔曰是謂語,後面是聖旨的具體內容,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主謂賓”結構的句子。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幾年前,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一位教授的課堂上,我們需要每節課通讀和研究元代硬譯公牘文書。

而大家耳熟能詳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來源就是元代的這種文體: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蒙古語版本是:Урт наслалт цаг агаарын хүч , тусламж том адислал。

意思就是,仰仗長生天的力量,受大福廕庇佑的皇帝發出聖旨。因為,蒙古族崇拜“長生天”,相信“長生天”的保護,本是薩滿教的教義。漢文版本就是上天眷命,皇帝聖旨。根據宣詔的人不同和誰可以看,還要加上一些信息,比如: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軍官每根底、軍人每根底、城子裡達魯花赤 、官人每根底、往來使臣每根底宣諭的聖旨。

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聖旨抬頭正式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詔書套語,並逐步定型下來。經過各類影視劇的廣泛傳播,深入人心,成為一個刻板印象。很多元代之前的影視劇,也如此稱謂,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朱元璋在洪武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諭西番罕東畢裡等詔中:

奉天承運的皇帝,教說與西番地面裡應有的土官每知道者。


所謂奉天,是說“奉天命”,源於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思想。所謂承運,是說承“五德”之運行,源於古代的運氣五德思想。也就是說,皇帝受命於天,繼承新生的氣運。

比如,像魏晉南北朝會說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唐代一般會說昊天有命,皇王受之。朕纂承天序,紹膺駿命。皇天眷命,統馭萬方。承天受命,君師宇內。宋徽宗就會說朕膺昊天之眷命等。

清代的滿文聖旨會寫成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 hvwangdi i hese,直譯為“接受了天的諭命的汗的御旨”。可見,並不是清一色的所謂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況且,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才是正確的斷句。根據性質內容不同,可以分為詔曰、制曰、敕曰三種類型。除了制書,其他都會加上佈告天下鹹使聞之。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正確的閱讀方式應該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句話出現在聖旨上最早是發生在明朝初年,當時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詔書上將這句話列在了開頭。為的就是表明自己皇帝的身份是承天地氣運、乃是上天所選定的人間帝王,是上天指派下來的真龍天子。為的就是表明自己身份的高貴和繼承皇位、駕馭百姓江山社稷的正統性。這樣就從道統法理上為自己成為人間共主做足了文章。



中國從陳勝、吳廣二人大澤鄉起義時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便決定了中國的歷史註定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趨勢。這樣的歷史趨勢註定了中國的封建王朝不可能永存於世,同樣封建王朝的統治家族也會隨著朝代的更迭不斷更新換代。那麼一個新興的封建王朝和一個新興的統治者在替代前一個朝代和前一個統治家族時,註定要為自己的繼承皇位大統做足文章。為自己繼承皇位和江山社稷從道統上和法理上找到依據。


因此朱元璋在起義時便曾經請人寫過一篇《討賊檄文》,文章洋洋灑灑的表述了元朝,曾經受到上天的眷戀而入主中原,但是如今喪失人心;元朝的統治者和統治階級更是寡恩少德,不懂得愛惜百姓和珍惜民力和國力。因此引得天怒人怨,失去上天的眷顧。因此,上天才選派了我(朱元璋)來誅滅暴元的統治。拯救萬民和江山社稷於水火之中。


因此朱元璋在起義反抗元朝時期以及建立明朝之後一直都將自己所做的一切歸結到是代天行事、替天行道。奉天地法旨,興仁義之師,尊先人之法,得萬民擁護!最終朱元璋從一介平民百姓成為了統治幅員遼闊的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因此朱元璋一直十分注重自己皇位的正統性和法理性。

因此朱元璋將自己在南京城辦理朝政的正殿,取名為奉天殿。將自己所用的玉圭,刻上奉天法祖四個大字。將自己頒佈的通行全國的詔書開頭加上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朱元璋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繼承大統和江山社稷尋找可靠的依據和法理。




因此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後。中國後世的封建君主便都會在自己頒佈的詔書上加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大字。即使明朝滅亡之後,繼承明朝江山社稷的清朝依然保留了這樣的傳統。這其實跟清朝打著替明朝崇禎皇帝報仇的藉口入關逐鹿中原有關。也就是說,清朝承認自己是繼承了明朝的法統,受到了上天的眷戀,成為了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新統治者。

因此當我們看到一些明朝之前的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皇帝詔書中出現“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一般都是由於導演和編劇疏於考就歷史真相造成的失誤。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給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你還知道哪些事情是朱元璋首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