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大草原上不長樹呢?

風雨歸舟32961806


內陸凡有陽光水和空氣的地方,只要人為不砍伐,連高層佛塔尖上都長灌木,近十多年來農村用燃料幾乎不燒柴了,石頭山上樹木非常茂盛。

喜瑪拉雅的植物層次就非常分明,隨著高遞升,山腳是熱帶雨林,二層闊葉林,三層針葉林,四層草地,再上去是凍土。如海拔和緯度有關係,與雨水也有關係,與溫度也有關係。

中國的草原幾乎沒什麼樹,但是非洲草原是有樹的,甚至有規模不小的樹林。中國草原樹木少,第一個原因是土壤層很淺、不儲水、營養匱乏,所以樹木很難長得高大,第二個原因是中國草原有大量牧民,他們所到之處牛羊鋪天蓋地,可以短時間內消耗掉大量草料,牛羊在食物不足的時候也是會吃掉樹葉的,另外牧民也是需要消耗木材的。

可是,草原上為什麼都不長樹呢?

主要原因應該是氣候,其他的土壤,降雨量也是原因,是次要的。

放眼世界,幾乎所有的大草原地區,都是高原地區,國內的也是這樣。內蒙古大草原,就處於內蒙古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緯度相同的東北興安嶺地區,遍佈森林。

不同的海拔生長著不同的植物植被,直至植物因海拔高而無法生長。高原溫度低於平原,海拔高度每上升一千米,溫度下降六度。幾乎所有的高原,都只能長草不能長樹。

從青藏高原看,隨著海拔的上升,地上的草也逐漸稀少,慢慢的草也沒有了,只有一些苔蘚植物,最後苔蘚也不生長了完全被冰雪覆蓋。如在喜馬拉雅山南麓,這種特徵更明顯。而在低海拔地區,有利於植物生長,各種植物一般都比較繁茂。在土壤,降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氣候應該是主要的原因。

數年前去過內蒙包頭北邊一個叫做紅泥井的地方,那個地方很少有樹,只有在村子裡才能看到很少的三五棵樹。村子的井水很深,井水的水面距離井口,能有五六丈深。村子裡的樹好像葉子都很小、有沙棗樹、榆樹、小葉子白楊樹。

草原上之所以沒有樹,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這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一百來毫米,也就是十多釐米而已。草原之所以成為草原,不是因為缺土,而是因為缺水。長在本地的樹木,它們的根,根本夠不到本地的地下水。草原上樹少是因為降水量小於蒸發量。樹根夠不到含水豐富的地層。

但是因為降水的緣故只能維持地表長草,至於樹目力所及處,也不過不足十數。

打開地圖看一下,在水平方向上,從低緯度到高緯度,從沿海到內陸;在垂直方向上,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隨著氣溫的降低,降水的減少,植物從闊葉、針闊混交、針葉、草原、草甸變化,樹木從密集到稀疏。陸地是岩石還是沙漠並不決定長草還是長樹,只要水源、氣溫適宜,水泥地上也可以長出樹來。水,溫度,缺一不可。這裡說的是地理上的區域,不是某個特定的"點″。

草原上之所以不能長樹,關鍵就是年降水量不足,夏季多雨時,或許有樹苗自行長出,但是無法度過冬春長時間的旱季。只能生長草,這種一歲一枯榮的植物所謂的土壤薄,下面都是沙子,這根本不是原因,如果降雨量充足,植物生長茂盛用不了幾百年,腐爛植物的堆積就會形成足夠樹木生長的腐殖層,自然就會長出森林來。

其實我國在三北地區大量植樹,實際效果非常差,因為這是違背自然科學的除非跨流域調水,或者修建水庫等水利設施,對種下去的樹不間斷的進行人工灌溉,否則,這些樹早晚會死掉。因為這些地方自然降雨不足以供樹木生長。降水足夠的地方,即便是樹木被人為的砍光了,只要封山育林,不再繼續砍伐,過上幾十年,山上自己就會又長滿樹木。

至於說草原上冷,這也不是理由,大興安嶺以東地區冬天冷不冷?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仍然有參天大樹生長。而且還是原始森林。建國初期,東北的森林進行了大量的砍伐,但近2-30年東北砍伐量減少,封山育林後,其實很多林區儘管沒有進行人工植樹,也自然長滿了樹木,沒有變成沙漠。

每一棵樹都是一個水泵。種的樹越多,蒸發量越大。會把已經缺水的草原的水分全帶走,最後草就會枯死。地表植物被破壞掉以後,就意味著沙化,樹也存活不久。所以草原上不適合種樹,尤其是荒漠化草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草原上,草和樹是競爭生長的,為了奪取更多生存空間,草原上的草則在秋天是變得焦黃,枯葉,易燃燒,所以草原是比較容易起火的。隨著年復一年的野火,樹自然不能在草原上佔據優勢,而草的根永遠可以在草原上世代生長。


Hope球帝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對於這種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好像都默認它存在的合理性,從沒想過它為什麼會這樣。

草原是指?

草原,通常指以草本植物為主,可為馬牛羊等常見的家畜,以及其他草原動物提供生存的空間、食物的一個地區。


中國的草原面積廣闊,有31908萬公頃,約佔國土面積的1/3,大部分分佈在中國的西北部,有2/3的草原屬於可利用的。

中國有五大主要的草原區:東北草原區、蒙寧甘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和南方草山草坡區。

真實的草原

其實不然,草原在水分充足的小片區域也會長出樹木的,它們或一棵,或幾棵。

總之不是一大片,否則就不叫草原了,而是森林。

草原作為一種過渡地帶,它分割了沙漠和森林。三者之間的接壤處並沒有明顯的界限,都是相互滲透。

那麼,大片的草原沒有樹木的原因是什麼?

在遠離森林一定的距離後,大片草原區域確實很難見到樹木,這究其原因,主要是降水量的原因。


草原的降水量一般介於200到600之間,對應於中國的降水量分佈圖,大部分的地區就是西北部。

降水量可以影響草原的分佈,季節性的降水量也能影響。對於大部分樹木來說,它們一年四季都需要吸收大量水分,而草原的降雨量不穩定,很難養活高大的樹木。


科學新視野


自然生態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性。譬如:原始森林,高原草甸等,在一個同等的範圍內,幾乎無一例外。

樹的生長需要四個必備的條件:土壤、水份、溫度、光照。


而中國的草原大都集中在北溫帶、乾旱的大陸性氣候、高原地區。拿內蒙古草原來說:地表土壤一般厚度在50釐米以內。50釐米以下為堅硬的岩石層。一棵樹的結構,往往地上、地下部分大小差不了多少,乾旱地區,甚至地下部分更大一些。根深葉茂,根深蒂固,說的就是根在地上部分水份不足的情況下,需要把根扎深,以便尋找地下水資源,供自已生長髮育需要,顯然50釐米太淺,下面的岩石層根系又扎不下去。

內蒙古高原降雨量100毫米左右,遠遠不夠樹木生長需求。大家會說:草原的北臨就是原始森林,肯定長原始森林的地方土壤厚度和草原地區大不相同。甚至在草原上偶爾也會碰到一片樹林,那一定是土層較厚,水份充足的地方。

溫度和光照不是制約草原長樹的因素。

適者生存,是自法法則,人類只能順應其規律,按規律辦事。


李彬文


為什麼大草原上不長樹呢?

樹木生長的必要條件:如陽光、水、空氣、土壤、海拔、緯度、溫度等。



凡有陽光、水和空氣的內陸地區,只要人為不砍伐,條件適宜灌木就會生長。



近年來農村幾乎不燒柴了,石頭山上樹木都非常茂盛。



喜瑪拉雅山上的植物層次非常分明,隨著海拔高度遞升,山腳是熱帶雨林,二層闊葉林,三層針葉林,四層草地,再上去是凍土。



非洲草原不僅有樹,而且,甚至有很大規模的樹林。



然而,中國的草原卻幾乎沒什麼樹,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草原樹木少,主要原因就是土壤層很淺、不儲水、營養匱乏,所以樹木很難長得高大,再者,中國草原有大量牧民,他們所到之處牛羊鋪天蓋地,可以短時間內消耗掉大量草料,牛羊在食物不足的時候也是會吃掉樹葉,而且,牧民也需要消耗木材。



當然,草原上很少長樹,主要受氣候影響,然後再是土壤、降雨量等。



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草原都是在高原地區,國內也一樣。如,內蒙古大草原,就處於內蒙古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緯度相同的東北興安嶺地區,遍佈森林。



地球上,在不同的海拔地區,生長著不同的植物植被,直至植物因海拔高而無法生長。高原溫度低於平原,海拔高度每上升一千米,溫度下降六度。幾乎所有的高原,都只能長草不能長樹。



從青藏高原看,隨著海拔的上升,地上的草也逐漸稀少,慢慢的草也沒有了,只有一些苔蘚植物,最後苔蘚也不生長了,完全被冰雪覆蓋。在喜馬拉雅山南麓,這種特徵更明顯。而在低海拔地區,降雨量豐富,溫受適宜,有利於植物生長,各種植物一般都比較繁茂。在土壤,降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氣候應該是主要的原因。


草原上之所以沒有樹,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這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一百來毫米,也就是十多釐米而已。草原之所以成為草原,不是因為缺土,而是因為缺水。長在本地的樹木,它們的根,根本夠不到本地的地下水。草原上樹少是因為降水量小於蒸發量。樹根夠不到含水豐富的地層。



但是因為降水的緣故只能維持地表長草,樹木很少很少,甚至沒有。



水平方向上,從低緯度到高緯度,從沿海到內陸;在垂直方向上,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隨著氣溫的降低,降水的減少,植物從闊葉、針闊混交、針葉、草原、草甸變化,樹木從密集到稀疏。陸地是岩石還是沙漠並不決定長草還是長樹,而決定長樹的必要條件就是豐富的水源和適宜的氣溫,水和溫度,缺一不可。

草原上之所以不能長樹,關鍵就是年降水量不足,夏季多雨時,或許有樹苗自行長出,但是無法度過冬春長時間的旱季。只能生長草,這種一歲一枯榮的植物所謂的土壤薄,下面都是沙子,這根本不是原因,如果降雨量充足,植物生長茂盛用不了幾百年,腐爛植物的堆積就會形成足夠樹木生長的腐殖層,自然就會長出森林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草原上,草和樹向來是競爭生長的,為了奪取更多生存空間,草原上的草則在秋天變得焦黃,枯葉,易燃燒,所以草原比較容易起火。隨著年復一年的野火,樹自然不能在草原上佔據優勢,而草的根永遠可以在草原上世代生長。



田蘭地博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植被的生長環境與溫度、海拔及其降水量有關。

1,溫度。熱帶環境主要生常綠的闊葉林及其灌木叢,葉子的表面積比較大,熱帶多為雨林氣候,即使蒸發再多的水分也是可以供應的。


到了溫帶,四季比較明顯,冬天樹木為了能夠過冬就落下葉子,以減少對水分的蒸發。所以溫帶的樹木多以落葉喬木為主。

寒帶、亞寒帶氣溫比較低以針葉林為主。

2,海拔。林線是指高緯度地區或高山,由於低溫(月平均氣溫最高在7℃以下)和風及土壤等條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線。

海拔高度越高,空氣壓力低,並且二氧化碳也大大減少。碳是所有植物生命必需的元素。在接近林線時,樹木變得越來越小,並且零零散散。

樹木變得發育不良或扭曲。因為樹葉小,吸收能量所需二氧化碳的面積很少。在林線以上的高山區,只有灌木,少量耐寒野花,地衣和苔蘚等植物生長。灌木長的很矮小。為了在乾燥稀薄的空氣 中存活,它們不得不貼地蔓延。叢草,地衣和苔蘚覆蓋地面,以獲取極少的溼氣。

而且每上升1000米,溫度會下降6°,這樣也影響了植被的生長,所以一座山的垂直海拔體現了植被與赤道到北極的植被次序是一樣的。

3,溼度。地球上的生命需要水、陽光和空氣,作為生命之源的水當然是維繫生命重要元素。降雨量與植被的關係由幾條線組成,稱為等量降水線。

就拿我們國家為例等量降水線有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線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裡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接起來的線,就稱之為等降水量線。

800mm等量降水線,靠近我國的東南沿海,森林覆蓋為熱帶雨林,農作物以水稻為主。


400mm等量降水線內,為我國的半乾旱半溼潤地區。森林覆蓋以闊葉林為主,農作物以小麥為主。

200mm等量降水線內,主要分佈著我國的草原和牧場,由於降水量的減少不適宜農作物的耕種。

低於200mm等量降水線的範圍內,植被覆蓋面積會更小,已經不適合植被的生存生長。作為我國的沙漠地區。



4,在非洲大草原上也是有樹存在的,只是因為降水量的減少而數量比較少,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在東非大裂谷的另一面則是茂密的熱帶雨林。

我們國家的大草原新疆及其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屬於海拔比較高的,多是在林線以上;蒙古草原及其和黃土高原的北部海拔在1000米以內,是內陸腹地離海比較遠多在200mm等量降水線內,沒有樹木,主要是因為降水量的原因。

有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


葉子寫實


森林和草原都是很常見的自然景觀,但是它們的分別又常常很明顯,茫茫大草原很少有樹存在,但是莽莽叢林的下面草也不多,森林裡面的草不多還可以理解,畢竟有很多參天大樹擋住了陽光,下面的草不好生長,那麼為什麼草原上只長草卻不長樹呢?草原不能變成森林嗎?其實這和草原與森林所在的地形、降雨量、溫度以及人為因素都有關係。


首先必須講一下的是,並非所有的草原上都沒有樹,很多草原上也會有一些稀少的樹木,比如在非洲就有一種自然景觀叫做稀樹草原,稀疏的樹木下全是草原,野草和樹木並存,即便是在我國,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也存在這樣的自然景觀,但是距離森林較遠的大草原上樹木就會很少了,有些地方舉目四望,方圓幾十裡都不會有一棵樹,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一,地形的原因。相對於森林來說,草原通常出現在海拔較高的地方,越高的高原樹木越少,草類植物越多,世界的一些著名高原上幾乎都有草原,卻極少會有森林,最典型的地方就是南美洲了,在南美洲北部赤道及其南北地區,這裡屬於熱帶,同時也大都是亞馬遜平原,所以這裡有著全世界最茂密的熱帶雨林,但是亞馬遜平原向南的地方卻是南美洲比較高的巴西高原,這上面就大部分都是草原了。



這樣的差別也可以從一些立體型的山脈自然景觀看出來,比如喜馬拉雅山南麓,山腳下的自然景觀都像熱帶雨林一樣茂密,再往上樹木就越來越稀疏,而且開始由闊葉林向針葉林變化,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基本都是草類植物了,高度再往上就屬於苔蘚類了,這種地形體現的部分原因也是溫度造成的,比如在兩極地區,寒帶的針葉林邊緣地帶還會有一些草類植物存在,說明某些草類比樹木更加耐寒,如果在寒冷的話,就是一些苔蘚了,苔蘚也不能生存的地方,基本就沒有植物存在了。


第二、降雨量的不同。草原的氣候也比森林要乾旱一些,有的還表現為季節性的乾季和溼季,這樣的氣候適合草類植物生長,卻不太適合樹木生長,因為樹木扎的根比較深,可以吸取很深的水分,但是如果降雨量比較少,只能溼潤地皮以下較淺土壤的話,那就只適合紮根不深的草類生長,草類植物生長快速,有一場充足的雨水就會很快生長起來,等到氣候變乾旱了,它們基本又都已經結籽枯萎了,但是樹木卻需要長期供水,需要從土壤深處吸水,很乾旱的環境中顯然不適合樹木生長。



第三,人為的因素,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中就離不開木材,那些在大草原上生活的人們當然也是需要木材的,比如蒙古人,他們搭建的蒙古包,圍養牲畜需要的柵欄,遊牧的時候需要的車輛,都需要木材去製作,然而草原上樹木本就稀少,當他們看到一些樹木後可能就想到了生活中的用途,所以就砍伐使用了,這也會導致草原上的樹木越來越少了。


科普大世界


看過一些回答,感覺說的不完全對。我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在諸多回答中,總結一句話就是草原自然條件氣候,水文,土壤等不適合樹木生長。氣候和水文這個是毫無疑問的,萬物生長靠太陽,水是生命之母嘛,但把土壤歸說成是草原不長樹的原因就不對了,土壤也是氣候和水文共同作用的結果,只要具備一定氣候水文條件,經過歲月的累積,風雨侵蝕搬運,動植物改良,自然會形成適合樹木生長的土壤。

還有一點是把草原不長樹歸結為乾旱少雨,這個容易造成誤解。比較乾旱是不利於樹木生長,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溼潤一些的地方難道都是森林麼?我們知道東北的黑龍江省氣候溼潤,但它自古以來就有大片的草原。這其中還有一個生物競爭的問題。


下面再詳細說說,到底什麼樣的環境適合樹木生長?回答了這個問題草原上不長樹的原因也就一目瞭然了。

首先說一下,草原上只是樹比較少,但不是沒有,熱帶溫帶草原都有樹,只不過他們相對草弱勢。下圖是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河流,可以看到河曲部分還是有林木發育的。

滿洲里到海拉爾之間,海拉爾河兩岸在清朝末年還廣泛分佈著樟子松林,後來因為俄國修建北滿鐵路,毀滅殆盡,如今這裡是大片的沙地。現在去海拉爾,可以在市區西郊的森林公園看到樟子松林。


樹木相對草來說,生命週期更長,更高大,也就是說樹木需要更長的生長時間,所以對熱量和溼度要求也就更高。對草來說,兩、三個月可以就完成一個生命週期,結出種子了,但兩三個月對於樹木來說可能還不足夠積蓄過冬的能量。

從我們國家來看,400毫米等降水線是森林和草原分界線。在古代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分界線,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的胡煥庸線也基本和400毫米等降水線一致。

當然這麼區分是很粗略的,降水量大總體來說氣候溼潤,但也要考慮蒸發量,也就是剩下的水分能夠支撐樹木的生長才行。下圖是燕山山脈中一個小山頭的衛星照片,位於河北唐山遷西縣城南,當地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

山北坡看起來更暗的區域是樹林,南坡日照充足但主要是草地,衛星圖不那麼清晰,但這個地方我常去,當地這種植被分佈狀況非常常見,有河北遷西的朋友看到這個給我做個證。這是一條清晰可見的森林草原分割線,在如此小的範圍內形成這麼大的植被差異,其中水分蒸發量的不同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在植樹造林的時候不單要考慮大環境,局部小環境也要重視,即使一個小山頭也不都適合種樹。下圖是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呼倫貝爾大興安嶺西北坡森林和草原分界線。

低矮緩坡的大興安嶺對水汽阻隔沒有那麼顯著,在背對太平洋季風的一面(西北面)森林發育也有足夠的水分支撐。


除了水分要求,太冷了也不行,冬天冷不那麼可怕,主要是怕夏天冷。冬天零下四五十度的西伯利亞是全世界林木最茂盛的區域之一。而即使地處熱帶、亞熱帶,高山上也不長樹,主要原因是夏天太冷。下圖是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四姑娘山。

樹木生長期也就是它轉換熱量為能量儲存的時間,這個時間不夠長,樹木就無法生存。跟北極熊冬眠一個道理,夏天吃的不夠胖就熬不過冬天。


最後需要澄清一下,即使溫暖溼潤,也不一定形成森林。比如我國的華北平原,如果沒有人類活動,會是大片的森林麼?這個值得研究。

和我們氣候條件類似的美國森林覆蓋了是百分之三十多,森林主要集中在東西兩側的山脈上,美國中部,阿巴拉契亞山脈和落基山脈之間的大平原地區就是廣袤的草原。這裡的溫溼度要是按照前面說的標準是很適合長樹的。

美國沒去過,我的老家在黑龍江北大荒的農場,如今我們看到的三江平原是這樣的。樹木把農田有序的分隔開。

三江平原兩側的兩側是長白山及支脈和小興安嶺,都是林木茂盛的地方。三江平原自身又土地肥沃,氣候溼潤,但這裡未開發前還真不是森林。
父輩給我講述當年開荒的歷史時候說,北大荒一望無際的大草甸,茅草一人多高,一棵樹也沒有!北大荒草地近看是這樣的,這些墩子都是草根。

草根連著草根,開荒的拖拉機拽起來的草根可以超過百米不斷,都說大樹底下不長草,大草旁邊也長不了樹!即使這裡氣候水文,土壤都十分適合樹木生長,但如果沒有人類干預,樹木是競爭不過草的。


知識與見聞


首先不是所有的草原都不長樹,例如非洲大草原就有樹,只不過非洲大草原離我們比較的遠,一般人也不太瞭解,所以人們就產生了草原沒有樹的概念,不過我們印象中的那種草原,例如內蒙古草原,那裡確實是不太長樹的,至於原因大概有這麼幾種。

第一個問題是環境的問題,其實草原的氣候很特殊,它是沙漠氣候和溼潤氣候的過渡,所以草原的氣候通常比較乾燥,降水量偏少,當一個地方乾燥降水的時候,高大的喬木植物肯定是無法生長的,所以這是草原沒有樹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和土壤有關係,草原的土壤非常的特殊,它可用於植物生長的土壤層比較的薄,大概只有幾十釐米左右,而下面的土壤則鈣化嚴重,這就導致一些植物的根莖,很難穿透鈣化嚴重的土壤層,而喬木植物的根莖都比較的發達,它們往往深埋地下,吸取土壤深層的營養和水分。

所以草原的土壤,是不支持喬木植物生存的,另外草原氣候變化無常,冬天不僅寒冷而且漫長,而夏天雖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草原整體的氣候並不規律,乾旱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就是有樹也會幹旱而死,所以草原特殊的氣候和土壤,是喬木植物無法存活的原因……


科學薛定諤的貓


為啥大草原上基本不長樹?因為水不夠。

大家應該都有體會,一棵大樹所需要的水比同樣面積的草要多得多,以至於某個園藝網站上寫的養好一棵樹的三個要點是:澆水、澆水、澆水。

在城市裡我們可以給草坪和樹木澆水,但是在野外,即使用機器,想把大片的山區和草原都澆上水也是不現實的,所以野外的植物只能靠天然的降水。那麼全球來看,哪裡的降水多,哪裡降水少呢?


下圖是全球一年12個月每月平均降水量的動圖(圖自wiki),顏色越藍降水就越多,顏色越白降水越少。從圖上可以看出,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中國西北、美國西南等部分地區全年降水都很少。

再跟下面的全球沙漠分佈圖(圖自wiki)做一個對比,不難發現前面那個幾個全年降水少的地區對應著大片的沙漠(沙漠氣候,又叫乾旱氣候)。

沙漠的話大家都知道,因為嚴重缺水,別說樹了,基本連草也長不了。

在沙漠周邊,有一些降水稍微多點的地區(半乾旱氣候,又叫草原氣候),這裡的降水量可以讓草正常生長,但是對大部分的樹來說還是太乾了,這些地區往往會形成草原(見下圖,圖自wiki)。

從上圖可以看到,半乾旱氣候其實分冷(圖中偏黃區域)熱(圖中偏橙色區域)兩種,都能長草,雖然草也有很多種類。

其實看草原氣候=半乾旱氣候就知道,在長樹還是長草的問題上,關鍵還是降水。

至於影響降水乃至氣候的因素,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喬小海


emmm,大草原上也是能長樹的。。。。。

有一種草原類型叫做熱帶稀樹草原,在這種地貌之中,草佔據優勢,廣泛生長,而喬木則稀稀拉拉,隔一段冒出來一棵。

就像下圖這種。一般用四個字來形容這種地貌:高草稀樹。

熱帶稀樹草原又叫薩瓦納群落。

這種植被類型在我們國家很少見,只能在雲南、廣東南部、海南和臺灣一些地方見到,它主要分佈在緯度更低的熱帶地區:熱帶非洲東部啦、美國的加州南部、墨西哥啦,以及澳大利亞、印度、緬甸等地。

能夠出現熱帶稀樹草原的地方,一般會有明顯的旱雨兩季,年降水量雖然能有500~1500毫米,但基本都下在雨季。

旱季少雨的情況其實是不利於木本植物生長的,所以雖然熱帶稀樹草原上有樹,基本上也都長成了適合當地氣候的樣子,比如喬木個頭比較矮小,樹幹能儲存大量水分,樹皮厚比較耐燒等等。

而如果是全年雨水不多的氣候,處在半乾旱到半溼潤地區,比如我國的內蒙古、西北地區東部,也會出現大片的草原,但這種草原都是溫帶草原了,基本見不到樹。

溫帶草原的環境是不太適合喬木生長的。

一方面是乾燥,像是我國內蒙古還有大西北,年降水量基本都不足400毫米,木本植物的生長是需要充足水分的。

另一方面土壤也不行,草原地區土壤層薄,土壤裡有鈣積層,木本植物的根系很難向下長,所以很難見到樹的影子。

但草本植物就不一樣了,它們足夠頑強,乾燥、土淺,甚至是常有草原火災都不怕,畢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