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小儿推拿门穴汇萃丨附运用门穴的体会「廖品东」

小儿推拿的穴位名称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门穴就是如此。

“门”,两个空间之间的连接点(部位),进进出出的必经之地,交流交融的必要途径。

门开则通,门合则闭。

一个穴位被冠以“门”,说明其在相应的部位发挥着枢纽作用和联络作用。

那么小儿推拿中的囟门、天门、二扇门、板门和箕门等是什么门?发挥什么特殊作用呢?

一、囟门

1.属性

小儿1.5岁前,百会前面,颅骨未闭合时形成的凹陷。

内应大脑,为智慧之门,主大脑。

理论上囟门应该为大脑之门,但传统推拿的风府穴直接与枕骨大孔相对,并被称为不带门字的“脑门”。况且,囟门1.5岁左右闭合。而在囟门未闭合前的时期为小儿大脑发育和智力增长最快的阶段,故将囟门称之为智慧之门更为贴切。

2.文献

孙思邈“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说明囟门的主要作用是预防感冒,增强人的适应能力。

周于蕃认为囟门是小儿推拿汗法的必备操作步骤。谓汗法的必备步骤有“随将全指摩擦其囟门头脑亦数十”

熊应雄提出儿科诊断著名的“五视法”。即“一视两目,二听声音,三视囟门,四视形貌,五视毛发”认为囟门禀父精母血而成,为父母精华在后辈中的体现。

3.操作

摩囟、揉囟、弹囟、搔囟、振囟、按囟。每法各操作1分钟左右。

4.功效

囟门下面是大脑组织。在此轻柔刺激无疑给脑组织一个正能量,一种安抚和一种调节。囟门还只有1.5岁内的孩子有,是上苍赐给人类的最佳改善与强化大脑的门户。故新生儿天天囟门推法对开发智力,增强亲和力和适应能力疗效肯定胜过一般的婴儿抚触。其中摩囟、弹囟、搔囟,力度很轻,小儿欢喜,长于健脑益智,提神醒脑。揉囟、振囟、按囟力度可稍重,有很好的镇静、安神、镇痛作用。

二、天门

1.属性

两眉正中至前发际的一条直线。外通自然,为天人合一之门,主天人关系。

2.文献

《小儿推拿广意》提到“推攒竹”,后皆宗之。

《幼科铁镜》描述具体操作。“推法。用葱姜煎汁浸染医人大指。先从眉 心向额上。推至二十四数。”

《保赤推拿法》确定为开天门。“先从眉心向额上,推二十四数,谓之开天门”

3.操作

以两拇指指腹交替从印堂推至前发际。一般病症推24次。头面诸疾、五官病症则可久推,如1-3分钟。

4.功效

天门所在处又称“天演”“天眼”。天演者,演绎物象;天眼者,眼观天体和人世炎凉。天门开放,天人合一。适用于天人关系失调的病症和头面部病症的治疗,如感冒、夜啼、遗尿、盗汗、神疲、头昏、鼻炎、目赤、语言障碍等病症。

三、二扇门

1.属性

小儿推拿门穴汇萃丨附运用门穴的体会「廖品东」

为中指根两侧的两个点。当食指与无名指向中指靠拢时形如关门,当二指与中指分离时为开门。其形与左右肺叶相似,通于腠理,故为腠理之门,主发汗。

2.文献

《小儿按摩经》“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重”“发脏腑汗”为汗法的升提作用和温阳作用奠定了基础。

《小儿推拿活婴秘旨全书》“一掐心经二劳宫,推推三关汗即通,如若不来加二扇,黄蜂入洞助其功。将小儿推拿汗法的刺激强度分为心经、劳宫、三关,二扇门,黄蜂入洞三个等级,临床很有启发意义。

《推拿妙诀》“二扇门须缓缓重掐”介绍其操作方法和要领。

3.操作

揉法为以食中二指分开,分别置于中指根两侧缓缓揉之。掐法为两拇指插于二扇门处,指甲与指间关节纹路平行,揉3掐1,操作约1分钟。

4.功效

二扇门形似肺,通腠理。其门开则汗出,发散。其门闭合则邪气难入。故在外感病症治疗中居重要地位。也主内体脏腑阳气的发散和体积的增大(即生长发育),此即古人谓之“发脏腑汗”的真谛,据此将二扇门归为强壮穴一点不为过。其穴广泛适用于各种感冒、发热、疹子、体虚证和促进孩子内体的发育。

四、板门

1.属性

位于大鱼际中央。鱼际,门板一块。板者板滞、呆钝。于此操作,解板滞,增活跃;启呆钝,发蒙昧。从历代著作中的适应症看,应将其归于脾胃之门。

2.文献

《小儿按摩经》“揉板门,除气促气攻,气吼气痛,呕胀用之”“小肠有病气来攻,横门板门推可通”“推横门向板门止呕吐,板门推向横门止泻。如喉中响,大指掐之”

周于蕃《小儿妙诀》提到板门是小儿推拿必推之法,谓“凡推法俱有次序,每病必先用面上取汗、喉中取呕法,次于手上分阴阳,次推三关、次六腑┈而后次及八卦、横纹、板门、天河之类”

3.操作

揉板门1-3分钟,调脾胃,化积滞。捏挤板门10次,治食积化热。推板门1-2分钟,从横纹推向板门止呕吐,从板门推向横纹止泻。

4.功效

板门的功能直接与中焦脾胃相关联。脾胃主运化,脾胃为升降枢纽,脾喜燥恶湿,最易被湿邪和痰浊所困,故需要时时开关,不能板滞,不能呆钝。板门板门脾胃之门,能调枢纽,顺升降,化积滞,荡糟粕。枢纽开合则上下平调。上焦壅滞之痰吼气喘,中焦壅滞这呕吐腹泻腹胀痛,下焦壅滞之小腹拘急窘迫,均可通过板门开合予以缓解。

五、箕门

1.属性

属足太阴脾经,在大腿内侧,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为一个点。小儿推拿中当属整个大腿内侧。脾属土,能治水,故箕门穴为水(津)液之门。津液匮乏,其能养阴生津;水液过盛,则主利(泻)水、排水。

2.文献

首见《针灸甲乙经》。谓“治小便不利,遗溺,鼠蹊肿痛,阴囊湿痒”

《外台秘要》“主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

小儿推拿门穴汇萃丨附运用门穴的体会「廖品东」

明代周于蕃首先在小儿推拿中运用推箕门,其在《推拿妙诀 十二拿法》中总结有“十一拿膀胱穴,能通小便”。观其图,此膀胱为在今箕门位置。主要运用于通淋和消肿。

小儿推拿门穴汇萃丨附运用门穴的体会「廖品东」

《小儿推拿广意》图中左标明膀胱穴,右在箕门处注明利小水,在血海处注明“通关”。于是,给人联想,即从血海推向膀胱时,为通关利小便。这很可能是箕门穴上推的根据和最早的推拿法。功能上,则扩展为能利大便,谓“莫道膀胱无大助,两般闭结要它清”

3.操作

以凉水为介质在大腿内侧,从下向上拍击为拍箕门,拍至大腿潮红为度,退热有良效。从下向上推进为推箕门,1-3分钟。

4.功效

津液之门主管津液。津液润泽身体,充填脏腑,滋养窍道。不能离,但也不能多。箕门箕门津液之门,证实津液的调理。不足,则供养,多余则排泻。临床既运用于高热、口渴、心烦、神昏,也用于水肿、痰饮、小便不利。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矣。


中国小儿推拿网整理

作者廖品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