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三夜四,春節將至。石龍的各大街道熙熙攘攘,比平時熱鬧了許多,過往的小轎車川流不息,塞車在石龍已經是習以為常。年貨擺滿了市場,但總覺得現在的春節似乎缺少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不止我一個人認為,過年總是找不到以前的那種“年味”了。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條件改善了,而年的味道與濃濃的情愫都淡了許多。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到過年時候,幾乎每家都會買年畫,年畫在石龍大家都叫做掛圖或畫報。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記得那時候,每到農曆十二月開始,供銷社書店以及街上的攤點已經掛滿了年畫和春聯。以前住的都是泥磚瓦房,條件好一點的才批燙一下牆壁,為了把屋裡裝飾一番,都在春節前買年畫回來貼。在年畫攤前人潮擁擠,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喜悅,精心選購著心儀的年畫。


那時候無論家裡多窮,過年都要買幾張年畫回家貼,幾毛錢一張的年畫,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給家裡增添了喜慶氣氛,一家老小都倍感幸福。有些經濟實際困難的,沒錢買年畫,出來逛一圈欣賞年畫,也是一種享受。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記得小時候在春節前總是帶著天真和喜悅,拉著父親的手出去選年畫,是一種童趣。現在已經找不到那種獨特的年味了,滿滿的記憶滲出童年美好。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畫盛行於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最初賣年畫是以石龍供銷社“新華書店"門市部為主,改革開放之後,冒出了很多的私人經營年畫,有陳錦鋒、陳錦新、潘學軍、潘學輝、曾慶光、林永祥、陳維彬、歐德田……等等好多個攤點,其中陳錦鋒和潘學輝是賣年畫的老搭檔,賣的品種版式最全面。那時候年畫的圖樣以喜慶為主,大多數年畫都是大紅大綠鮮豔顏色,生動活潑;人們都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蓮年有餘》和《人壽年豐》是最受首選的,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最時興是文革時的版本--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主席像》,進貨價1角紙(印有定價:0.05元),炒賣到從2角~5角,甚至1元~2元都供不應求。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九大元帥》也挺受歡迎,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戲劇人物和歷史故事都是石龍人最青睞的,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其次是風光景色,《杭州風光》、《桂林山水》,還有《迎客松》是當時年輕人的喜愛。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每一張畫報都帶著滿滿的喜慶氣息,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每張畫報都承載著故事與祝福,傳遞著情愫與展望,更體現了年味,體現了純樸又善良的本質,不僅增添節日的氛圍,還能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賣年畫是少不了門神的,門神的種類繁多,開始時的版本有岳家軍和楊家將;也有關羽和張飛,後來又到尉遲恭、秦叔寶,可稱為天下第一門神之稱。買門神一般都順便買灶君一起了,現在家家戶戶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俗,以辟邪除鬼,衛家宅保平安。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年味哪裡去了--記憶中的年畫》

後來在九十年代又流行到牆畫,現在隨著住房條件的改善,大部分人住上了樓房,幾乎沒有人貼年畫了,這種過年民俗逐漸在人們的視野淡去,濃濃的年味被新社會進化而淡化,民俗傳統也因此而消失,賣年畫從此成了時代的印記,當年的年味,兒時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