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姜堰人記憶中的“年味”

近一個臘月的忙碌,為“過年”做了各種充分準備,撣塵(大掃除)、做饅頭、做豆腐、磨糯米粉、請盤香、買鞭炮、添新衣、辦年貨......千呼萬喚終於熬到了除夕。


除夕,貼完春聯,早早地吃完團圓飯,在等看春晚的同時,媽媽要準備大年初一早上的早餐“圓子”(即“元宵”),先燒好開水,倒進盛上糯米粉的搪瓷盆裡,攪拌均勻,用手揪出一團一團,把糯米糰攤開,將早已磨碎的芝麻拌糖用湯匙挖出一勺放進去,包好後,放在兩個手掌中間來回搓圓,一個元宵就成形了。小孩子在旁邊非常好奇也想動手試試,大人執拗不過,給我們一個糯米糰,我們把它分成許多等份,放在手心裡使勁搓圓,小手在空中上下飛舞,最後一粒一粒變成了赤豆元宵般的“小元宵”。/<font>

每戶的家裡“堂屋”(客廳的土話)都會有一個菩薩的畫像,有的是壽星,有的是觀音,有的是福祿壽禧等燈,下面都擺放著一個長條的佛龕,佛龕上面放一對紅蠟燭,除夕晚上蠟燭必須點著,整個家裡被映襯得紅彤彤的,特別喜慶。燭光搖曳的佛龕上擺放“饅頭、蘋果、糖果”等貢品,貢品四個一組,下面三個,上面一個,中間會放一個用紅紙包的錢,這也是用來拜祭菩薩的。/<font>貢品旁邊是臘月請回來的香,正月裡每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大人就會點上三根香,敬天敬地,而掛在菩薩面前的大盤香,很長很長,靜靜地燃著,從大年三十,可以一直點到初五,有了這份嫋嫋的香,天地間都縈繞著

“過年”的氣氛。

除夕必須把垃圾等東西全部收拾完、清理出去,因為初一是不能掃地的,也不能把生活用水往外潑,因為這樣就意味著把財往外撒,新年第一天散財不吉利。收拾完畢,孩子最期盼的就是新衣服,大人從櫥櫃裡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拿出來,孩子興高采烈地把新衣服摺疊整齊放在枕頭旁邊,新鞋放在榻板上,鞋頭朝外。躺下來睡覺,但春節的期盼之情,讓人甚是興奮,久久不能入眠,在枕頭旁總能聞到新衣服的布料香味,滿心洋溢著幸福的感覺。/<font>

/<font>

小時候,姜堰老家的大門都是對開的木門,過了凌晨放完鞭炮,還有一個風俗就是會用紅紙條封門,在兩個門之間放一個紅包,包上一些錢。門封好就不可以再出去,只有等到初一早上才可以開門,這樣新年開門見“財”,大吉大利。/<font>

除夕晚上,女人們忙完了晚餐以及家務,剩下都是“一家之主”男人們的事情,敬香、放鞭炮、給壓歲錢、守歲值班、初一做飯等等。那時候,孩子的壓歲錢只有10元錢,但大部分只是保管了一晚上,就被媽媽拿回去收起來,同時為了安慰我們“受傷”的小心靈,另外給幾塊零錢,那也是很開心的。/<font>

凌晨的鐘聲還沒響,四周的鞭炮聲已經由遠至近,呼嘯而來,傳統放鞭炮都是先放一串小鞭,短暫急促的劈劈啪啪之後,就是大炮仗(沖天炮),“咚~”的一聲鞭炮竄上天,空中“啪”的一聲,炮仗一炸兩半,最後,再來一串小鞭,這個放炮仗儀式才算完成。由於家家戶戶都放炮仗,所以經常在大年三十晚上會出現炮仗掉進草垛,引來了一場大火,草垛給燒著了,當年也沒有119消防這個說法,鄰居們都會自發地拎著水桶出門幫忙救火,但這些小意外從未阻止老家人放炮仗的熱情,鞭炮聲和火藥味讓我對“年味”有了更深的記憶。/<font>

初一早上,孩子們都會早早起床,先給家長拜年,草草地吃完早飯,喊上小夥伴就出門拜年,從村東頭走到村西頭,挨家挨戶拜年,每家都會給我們抓一把糖,把我們的新衣服口袋撐得滿滿的,中途趕回家把糖放下,繼續出門“走家串戶”。

拜完年,小朋友拿著自己的壓歲錢,買來小炮仗串,把線拆開,拆散成一個個小炮仗,裝進口袋,拿著一根點著的長香,一路蹦蹦跳跳,一路放炮仗,一路“劈劈啪啪”,一路歡笑。

/<font>

/<font>

我們無憂無慮地追逐打鬧,開開心心地圍著“挑花擔”的“民間鑼鼓隊”,一家家地轉,唱著小曲,說著“恭喜大發財”人群中不時傳來一陣陣“叫好聲”,彷彿這一年的辛勞都融化在這民間文藝的笑聲裡;/<font>

大路上走來舞龍隊,十來個人扛著長龍,圍著“龍珠”上下翻滾著,敲鑼打鼓,氣勢如虹,在這“騰龍飛舞”間孕育著村裡人新一年的希望,未來的生活更有盼頭!/<font>

姜堰人記憶中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