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在光谷的中心,

有一個直徑200米的“大圓盤”,

三條地鐵、兩條市政公路在此交匯,

高峰時期,

一天有15萬輛車、40萬人通行,

所以,擁堵成了這裡的常態。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一座龐大的新型交通樞紐——

武漢光谷廣場綜合體應運而生,

綜合體上面,

“漂浮”著一條“星河”。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武漢光谷廣場綜合體“星河”雕塑

最大高度40米,中心直徑90米,

用鋼量1410噸,

全國最大的單體鋼結構公共藝術品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星河”雕塑造型設計非常複雜,

其鋼骨架如同7條飄帶在空中舞動,

然而把新華字典般厚的鋼板

彎扭成靈動的“飄帶”,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160餘個空間座標點確定1塊鋼構件造型

“星河”雕塑由250塊鋼結構箱體組成,工藝複雜。

由於鋼材特性,

鋼結構建築往往採用平直線條,

弧度線條並不多見,

而“星河”造型線條均為彎曲弧線,

拼裝構件均為不規則造型。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鋼結構建築建設中,往往如同拼積木,

首先製造積木塊(即鋼構件),

然後將其組合成造型,

因此製造關鍵在於每塊“積木”需精度標準。

普通鋼構件僅需3個座標點即可確定造型,

而“星河”雕塑的構件,

僅單面鋼板就需40餘個座標點,

由4塊鋼板組成的“積木”,

更是高達160餘個座標點,

為構件製造帶來極大挑戰。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製造廠班組長嚴文寶和同事,

藉助此前製造弧形鋼構件的經驗,

採取定位牛腿等方式,

在加工區搭設類似小型腳手架的設施,

精確定位每一塊鋼板和構件造型,

提升了構件製造效率。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比如以前10米範圍內,

原本設計是6次彎曲,

我們通過建造模型發現,

4次彎曲也能達到同樣弧度的視覺效果,

因此工藝達標,效率也提升了。”

嚴文寶自豪地說道。


把新華字典般厚的鋼板當紙“揉”


製造“星河”的部件,

需要將原本平直的鋼板

按照預先設計好的造型彎曲,將其凹出造型,

用製造廠工人的話說,

就是把鋼板當紙“揉”,“擰麻花”。

“揉”的方法是將平直的鋼板通過火焰高溫加熱

或機械扭曲,使其變形成符合設計的造型。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普通鋼結構雕塑,

產品原料鋼板厚度大約在2至6毫米左右,

而“星河”由於造型巨大,

其採用的鋼板厚度達30毫米到50毫米,

約有一本新華字典厚。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製造廠工作人員說道:

“我們第一次做這種造型的鋼結構,

這樣的項目在全國也十分罕見。”

在製造首個構件前,

嚴文寶特意找來一塊60毫米厚度的鋼板

進行彎曲加工,

並做了探傷檢測,

發現彎曲後的鋼板並沒有裂紋和晶體變化出現。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這意味著,

“星河”雕塑的構件“安全”了!

自此,一塊塊堅硬的鋼板,

在工人們手中,如同紙一樣,

被“揉”成各種合適的造型。


巧妙搭建“飄帶積木”


現場施工人員介紹,

一般標準方正的鋼構件在安裝時,

大多采用吊車將單個構件

按照平面圖依次吊起拼接的方式,

就像將所有小積木塊一塊一塊吊起到空中拼接。

而“星河”雕塑的“飄帶積木”卻無法如此安裝,

因為它的“身體”大多懸空而掛,

缺少固定支點支撐;

飄帶形的不規則構件高空拼接安裝精準定位困難。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項目人員經研究後決定採用

“地面拼裝成段、局部分段吊裝、

臨時胎架支撐、高空分段對接”的施工方式,

發現不僅大大提升了安裝精準度,

還提高了現場安裝效率。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為了使空中的分段拼接精準度不斷優化,

項目部通過三維施工模擬分析,

計算出分段點位與胎架組成形式的穩定性,

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再進行反饋,反覆進行,

最終精準拼裝。

武漢新地標:“星河”雕塑,是如何“飄動”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