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那些年的神翻譯讓我至今都在懷疑人生

正如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知道“海南美術攝影出版社”了一樣,相信很多年後大家也會逐漸忘記很多民間字幕組……隨著版權管理的日益規範,漫畫和動畫的翻譯製作任務逐漸收歸於各大出版社和視頻平臺,民間自發的翻譯團隊日漸減少。

但畢竟從90年代初到新世紀之後的很多年,民間翻譯團隊和那個傳說般的“海南美術攝影出版社”曾是動漫迷們所依賴的引進和傳播渠道,不管將來的局勢如何變遷,我們依然記得他們曾經的活躍……

然而——

他們曾經的活躍也留下了不少難以磨滅的痕跡,包括一些初期的翻譯錯誤,也連同寶貴的回憶一起,銘刻在了每個人心底。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一下那些曾經讓人哭笑不得的翻譯!

那些年的神翻譯讓我至今都在懷疑人生

“健次郎”還是“拳四郎”?這是個問題!

那些年的神翻譯讓我至今都在懷疑人生

《北斗神拳》大概是中國大陸地區最早引進的動漫畫之一,漫畫和動畫幾乎同步引進,也幾乎同步地,出現了“健次郎”這個主角譯名。

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健次郎”是個錯誤翻譯,後來再版的漫畫裡出現的都是“拳四郎”這個名字。

其實“健”還是“拳”,這個問題並不大,這兩個字在日語裡的發音都是“ke-n”,但“次郎”和“四郎”卻是需要嚴肅更正的。在《北斗神拳》裡,北斗派的四位重要弟子分別是:拉歐、託奇、扎基、拳四郎。也就是說主角在四位弟子中排行第四,因而“四郎”這個名字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最初是什麼樣的誤解讓“海南美術攝影出版社”翻譯出了“次郎”的叫法,而之後上海電視臺播出的動畫版也同樣維持著這個叫法。

關於這件事時光君一直都很納悶,為什麼漫畫和動畫會出現同步錯誤?照理說應該是兩套獨立的製作班底。如果有誰知道其中內幕的,請好心告知,先謝過!

耐人尋味的“金剛火焰旋風拳”

那些年的神翻譯讓我至今都在懷疑人生

《聖鬥士星矢》也是最早引進的日本動漫畫之一,漫畫同樣由“海南美術攝影出版社”引進,動畫同樣由上海電視臺首播。

其實《聖鬥士》的翻譯問題更加五花八門,尤其是那些招式名,同一版本里都會出現前後不對版的,無非是在於你最初接受了哪個叫法,就習慣性地一直這麼叫了。

其實公平來講,《聖鬥士》的招式名確實不好翻,自黃金聖鬥士登場以後的很多招式名都是外來語,直譯的話不僅中二氣十足,詞與詞之間的邏輯也很微妙。所以真要詬病一些“靈活譯法”也確實不太公平。

但是,有一個招式名的翻譯,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的!

那就是動畫版裡冰河第二招式的譯法——金剛火焰旋風拳。

這個招式名的原文是“オーロラサンダーアタカ”(Aurora Thunder Attack),其中包含的三個單詞分別是“極光”、“雷電”、“攻擊”,跟“金剛”、“火焰”、“旋風拳”相較,連一個字段都對不起來!你要能對上一個詞也就罷了,還能開脫說是為了整句話的通順不得已更改了裡面的個別詞,但現在是一個都對不上啊!這是要鬧哪樣?

不知道在什麼樣的神邏輯下誕生了“金剛火焰旋風拳”這個神奇的名字,居然被我們80後這代人叫了半輩子,現在要改都很難了……

關於這個“オーロラサンダーアタカ”,時光君個人覺得譯為“極光閃電衝擊”比較合適,甚至“極光雷電拳”啥的也勉強認了,但肯定不是“金剛——火焰——旋風拳”!

你可知道“寒羽良”其實是意譯?

那些年的神翻譯讓我至今都在懷疑人生

再說一部老作品《城市獵人》,“海南版”的漫畫譯為《俠探寒羽良》。該作的動畫引進較晚,很多人最初接觸的時候都是看的漫畫。

也因此,“寒羽良”這個名字深入人心,廣為流傳。

很多年後我們才知道,其實主角的名字叫“冴羽良”。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冴”字是怎麼變成“寒”的。

其實中文裡有“冴”(ya,第四聲)這個字。按照通常的日語名字翻譯習慣,只要中文裡有這個字,就應該把原字承襲過來;如果中文裡沒有這個字,或者該字實在太生僻,也會找接近的字替代,比如“富堅義博”,用“堅”替代“樫”。那麼在“冴羽良”這個名字上,怎麼會偏偏改成了“寒”呢?

很遺憾從“冴”的中文意思上找不到答案,“冴”通古語裡的“訝”,是驚訝的意思。但“冴羽良”既然是日語名字,就該從日語裡去找原因。而在日語裡,“冴え”有寒冷、清澈的意思,這個字倒是很好地表現出了男主角帥氣的一面!

所以如此看來將“冴羽良”翻譯成“寒羽良”其實是個聰明的做法,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追究到“冴”的日語原意,這樣就體會不到作者用這個字的意義了,因此乾脆意譯成“寒”,直接明瞭,傳達清晰。

港臺翻譯土味多

我們都知道中國大陸地區動漫畫引進比較晚,而港臺地區在這方面起步較早,所以早期看到的動漫畫中,其實照搬港臺譯法的情況較多。比如《灌籃高手》的動畫最早播出的就是臺灣配音版,因而我們聽到了很多“學長”、“學姐”之類的當地叫法(日語裡都是“せんぱい”,直譯的話就是“前輩”)。

但是——

這並不意味著港臺地區的譯法就是先進的、正確的。

這裡我們就不計較一些微差了,像《Bleach》譯成《死神》那種也就算了,只要主旨沒有偏,作品氣氛不受影響也就得過且過了,畢竟“死神”一詞也代表了原作的核心角色群。但除去這些尚且沾邊的,港臺地區也的確累積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譯名。

土味十足的《中華小當家》和《秀逗魔導師》大家一定不陌生,《神劍闖江湖》這樣的武俠風譯法也時有發生,那就更別提什麼《棋靈王》、《爆漫王》、《雷霆王》之類的王者系列了……非要總結一下的話,你會發現香港偏重力量的彰顯,而臺灣更偏重接地氣和直白。

為了有助於理解而將部分翻譯本土化本無可厚非,但不少港臺譯名確實讓我們覺得有點“過分擔心”讀者的理解力了,這無形中貶低了讀者群,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感受。而且此類翻譯毫無疑問損失了原文該有的意境和氛圍,不失為一大遺憾。

當然,譯名的奔放程度也並不完全取決於地區,有時候大陸地區也是能推陳出新,讓人眼前一亮的,比如——《天鷹戰士》。

那些年的神翻譯讓我至今都在懷疑人生

其實自網絡時代以後再出現的那些奇葩譯名就影響力有限了,畢竟那個時候已經能通過互聯網得到方方面面的信息。但早期的那些翻譯差錯實在是要命,那個年代會日語的人也少,除了相信翻譯以外別無他法,然後等到很多年過去了才發現真相,那真的是會懷疑人生的。

所以大家還是慶幸今天的信息環境吧,可以避免很多悲劇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